小学语文趣味性阅读的实施策略
2024-12-07颜红霞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借助趣味性教学设计,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帮助小学生降低语文知识学习的心理难度,激发其兴趣,培养其学习自主性及自主能力,促使其不断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趣味性;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对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必备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培养。促使其不仅能够学习更多语言文化知识,还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提高审美创造能力及文化涵养等。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建议教师从素养培育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同时要注意结合“双减”政策减负增效的要求,以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情绪,营造轻松愉悦课堂氛围为准,合理选定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阅读教学,逐步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趣味性阅读实施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趣味性阅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情绪,培养积极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在感官感受更加强烈、丰富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吸收课堂所学,节省更多时间用于拓展、挑战与实践创新、创造,促使学生个体的成长更加积极健康。尤其对小学高段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结合该阶段学生的思想特点:“夹生”,即具有一定独立意识,但自主性又不强,需要教师以兴趣引导。运用趣味性更强的教学法,对其进行阅读引导,才能够促使其深度进入阅读状态,真正学习、理解并掌握相应内容。
二、小学语文趣味性阅读实施的难点
小学语文趣味性阅读实施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师生两方面:教师方面主要是部分缺乏兴趣培养意识、趣味性阅读教学认知,仍然停留在传统教育理念当中,未能真正跳出传统“讲授”的意识,将语文阅读教学与小学生兴趣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多感受到语文学习乐趣,继而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来实现“双减”政策减负增效的目标要求。
学生层面则主要是对语文知识传统学习法的印象相对根深蒂固,学习情绪调动具有一定难度,尤其对高段小学生而言,若先前已经形成较为强烈的被动学习习惯,此时在采取措施对其进行积极情绪调动、阅读兴趣培养时,往往效果不佳。因此,整体还需从师生及环境创设、条件创设等角度,对阅读教学进行持续性的改造,向着趣味性的方向不断探索。
三、小学语文趣味性阅读的实施策略
1.课内阅读趣味性开展
(1)信息技术的有效介入,使得传统教学流程发生转变,教师可以借助“微课”,与学生分享课文相关内容,如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经历等,而学生也可以在产生兴趣后,自主借助网络查找资料,运用网络字典查生字词等,解决阅读障碍的问题,自主阅读、预习相关课文,节省更多课上时间。
如在教学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时,可引导学生从历史时间先后顺序角度,引导学生将本单元阅读内容结合起来,厘清《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等文章之间的关系,分析总体反映出怎样的历史背景,从“征”到“开”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联系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创设“当代少年人”的情境,借助数字资源设计从“征”到“开”再到“现代”“当代”不同少年人的表现,对不同时期少年人参与的社会活动及精神面貌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当代少年是否具备“梁启超”先生所说的“故今日之责任……全在我少年”的责任感?后自行组织语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并说说理由,在分享后形成新的认知,或者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时,于课下以文字创作的形式对其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抒发个体情感,利于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与家国情怀。
(2)通过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阶段,有很强的向师性,遵循老师的指导。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教师范读本身也是对学生“授之以法”,对学生同样可以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给学生科学的指导和示范性影响。范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的影响力,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都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如果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且能不断地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在指导朗读《匆匆》第一自然段时,告诉学生应该采用的语气是平缓中带着对比,以体现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悲哀。这种平缓的语调有助于营造出一种沉思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接着,教师要亲自范读,然后指定悟性高、模仿性强的同学带头读。最后让学生整体练读,学生会在读中有所感悟。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要的一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好途径。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篇幅长、人物生活时代离今天较远,有些句子含义深奥不易读懂,不好理解课文。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多处创设情境。如在揭题时,展示鲁迅像,介绍鲁迅的生平,给学生讲讲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讲他的斗争史及毛泽东对他评价的“一段话”,使学生对鲁迅产生深深的敬意,并希望尽快学习课文,深入了解他的为人及其崇高品质。又如在教学“救助车夫”一段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鲁迅救助车夫的一系列动词“扶”“蹲”“跪”“夹”“洗”“敷”“扎”,让学生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从中体会鲁迅“同情劳苦大众”“热心帮助穷人”的品质。
2.课外阅读趣味性开展
重塑课外阅读的地位,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单独的“课外阅读”模块,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课外阅读空间,方便对学生当前的课外阅读情况予以把控,辅助提高阅读自信心,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对营造趣味性课堂氛围意义重大。
如教学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内容时,可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推送《鲁迅日记》这一篇与作者及各篇创作背景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及鲁迅先生创作每一篇文章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了解。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分享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就自己对鲁迅先生及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了解,甚至可以详细至对文中某个人物做具体描述,提高课堂趣味性,如“闰土的悲伤”“长妈妈的可爱”等。促使学生了解故事中人物的同时,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理解力。
3.读写结合趣味性开展
丰富语文教学的活动形式,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更多进入自然环境,进入生活、感受生活,将促使学生的活动体验感增强,利于调动积极情绪,主动参与活动,提升获得感。劳动是创造的基础,幸福生活由人创造,学生未来成长为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前提是拥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竹节人》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能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后,结合本单元的内容特点,可引导学生走出室内,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在劳动中的样子、表现,有所感、有所获,再以文字形式将其表现出来。
结合现实条件,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走访学校周围的“街区”,建议为学生创造自由观察的条件,以小组为单位活动,但不设定具体任务,仅以“观察”为主题引导学生,规定观察时限,且预留一定时间如15~20分钟,方便学生当堂分享观察所得。而教师可以“专访”的方式,引导学生围坐一团,踊跃表达所得,用录像设备记录这一时刻,最终再为学生布置课后文字创作的任务,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进一步表达观察后的所思所想。如此一来,既可营造开放式、轻松的课堂氛围,还可辅助克服写作困难,对培养写作积极性极为有利。且在“教学做合一”理念实践中,引导学生感受劳动创造与生活的关系及美好,促使学生在劳动中有所得,逐步懂得珍惜每一份劳动成果。
综上所述,活跃的氛围营造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情绪,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但也不能盲目乐观。还需积极改进教学方案,更多地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同时更为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学情,将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及能力,有机会实现自主表征、表现,逐步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龚晓云.谈双减引导下小学语文趣味性阅读创新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2022(5).
[2]方建峰.以生为本开启快乐读书之旅: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