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育的艺术实践探究

2024-12-07冯艺

新教育·综合 2024年12期
关键词:生活美学学习单情境

【摘要】从生活美学的视域出发,通过对生活美学进行理念阐释,提出生活美学贯穿美术教育的必要性,并通过巧用学习单、情境创设、善用“共享课堂”这三大策略的尝试探索生活美学的艺术化实践。

【关键词】生活美学;美术实践;学习单;情境;共享课堂

长期以来我国美术教育过于强调技法和技能的训练,缺乏对艺术背后的人文思想和价值理念的探究,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仅限于肤浅的表面层次。基于这种状况,有学者将生活美学引入美术教育,倡导将生活意趣与美术教育相融合,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并将这种能力应用于艺术实践当中,提高审美素养。

一、生活美学对美术教育的经验启示

1.审美主体大众化:人人都是艺术家

生活美学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人是最重要的审美主体,没有人的参与,就构不成审美活动,享受美是人的专属权利。由此,从未来的角度看,生活美学的终极理想是消抹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使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这里的“艺术家”并非指每个人都需要创造出最精美的艺术品,而是把审美权益还给大众,大众既可以成为审美创生者,也可以成为审美观照者、参与者、记录者,人人都能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呈现个体对事物对美的独特看法和见解。

2.审美客体日常化:审美范围需扩大

主张实用主义的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杜威提出“‘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用‘生活’这个词来表示个体的和种族的全部经验。”而后,他又补充:“生活是一种技能,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其中包括机体,也包括环境。”故而,作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影响最为广泛的美学思潮,生活美学的核心要义在于将艺术的原点回归生活本身,它帮助我们将审美视野拓展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让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都可视为我们日常审美的对象。它丰富了艺术的概念,告诉我们美与艺术并不高居于艺术馆、博物馆中,也并非只是宏大的画作、精湛的雕刻,能使人心情舒畅的、能激励个体进步的、能引发个体思考的生活形象和事物都能成为艺术教学的可开发性内容。

3.审美方式生活化:助长审美经验

在生活美学的视阈下,“美”是客观存在且无处不在的,审美不仅是个体对艺术形式的鉴赏,也是个体对生活本身的体验。相较传统美术教育中强调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静观”,生活美学视域下的美术教育则强调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动察”。美不再只是某一个静止的画面,而可以是一朵绽放的花、一个灿烂的笑、一条游水的鱼,是一个个动态中的鲜活过程。这个过程“圆满”到极致,就变成了阴天露台上阳光撒下的淡紫色,傍晚铁索桥后太阳洒落的橘黄色,清晨桥底下一波晨光映射而出的孔雀绿……如此诗意的生活观照让艺术充斥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以一种泛化的审美方式满足大众审美体验,不断助长着人们的审美经验。师生作为活在其中的“活生生”的个体,通过不断用美的形式体味人生百态,亦逐渐形成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向往以及实现生命价值的愿望。

二、走向生活美学的艺术实践策略

1.立足课程,巧用“学习单”

美术课程是美育发生的第一场所,学习单则是美术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从生活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巧用学习单有助于引导学生将审美视野重新投射于现实世界,从现实生活去发现、去审视、去升华,随之能用美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可以将学习单分成课前预学单、课中助学单、课后延学单三大类。

课前预学单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内容,提前感知对象。以岭南版美术教材五年级《年画》为例,教师通过预学单给学生布置预学任务:通过网络、书籍或采访亲友的形式,了解什么是年画。(1)通过查阅,了解年画的含义和来历;(2)通过了解,知道年画的制作步骤(起稿—刻制—拓印)和张贴方式;(3)通过欣赏,认识不同地方的年画特点。这样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欣赏对象,主动思考“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在课堂上更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便于教师开展教学。

课中助学单可以提高学生主动性,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设置教学问题,例如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连线题、创作题等。以《中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中的《说唱俑》的欣赏为例,教师通过助学单,让学生完成填空题:这位东汉说唱艺人左手(),右手(),嘴巴(),眉头(),给我们传递出()的情感。通过这个助学单,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对作品中人物的表情、衣着、动作、神态和生活场景的观察,逐渐学会运用细节去欣赏、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情感。

课后延学单,可以巩固课堂所学。以六年级美术《创意中国龙》为例,教师以前一课《生肖邮票》的知识为延伸,布置课后延学任务:结合中国龙文化与祖国科技发达的今天,设计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龙邮票。这种延学单既是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总结,也是对实际应用的增量。故而,不同的学习单对课堂有着不同的推进作用,教师可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去设计与运用。

2.情境创设,营建生活化学习氛围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创建具体的、有情感色彩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并促进其心理机能的发展。美术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搭建生活化主题、开展生活化活动、选择生活化素材、体验生活化角色、实行生活化评价,从而利用真实的生活化学习氛围来帮助学生品读生活、发现生活、借助生活、融合生活、走进生活和感悟生活,进而强化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对艺术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例如在三年级《汽车博览会》中,教师可借用孩子们喜爱的汽车模型作为实体模具,亦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车库,让他们直观欣赏生活中的车辆种类、功能、造型、车身结构与装饰等,使其真正体会到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在五年级《多彩的民族纹样》中巧设生活化评价环节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纹样粘贴在衣服、笔袋、书包等生活用品上进行展示,其余同学作为买家评价哪一件用品的纹样更具购买吸引力等。

通过营造多元的生活氛围,让学生借助熟悉的情景逐渐融入课堂,找到自信,激活诗性。不仅如此,家庭应与学校联合共育,促进审美日常生活化,把更多与审美有关的选择权让给学生,如日常做插花,过节贴窗花,出行配衣饰等,帮助他们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主动审美来培养审美能力。

3.信息赋能,善用“共享课堂”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改变了各行各业,也为教育行业带来了全新的便利和革新。共享课堂就是科技革新的产物,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在线学习平台,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资源的信息共享,确保了优质课程的广泛推广,保障了广大受教育者受教育的权利。

依托岭南版美术教材,广州各区优秀美术团队精心录制了系列专题课程,包括欣赏、绘画、手工、设计等,时间虽短,但内容详实精美,教师用生动、明了的语言讲解,将美术知识与方法技巧娓娓道来,仿佛一股清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美术知识,还能领略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常常让人耳目一新。

共享课堂对美术教育的推动意义深远。它打破了传统美术教育的地域限制,使得优质美术教学资源得以广泛传播和共享,为更多学生提供了接触和学习美术的机会,真正实现了艺术教育的生活化教学。通过共享课堂,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材料,还能在互动交流中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此外,共享课堂还促进了美术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提升整个美术教育领域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因此,共享课堂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可通过巧妙运用学习单,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并充分发挥“共享课堂”的优势,旨在有效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和表达美的能力。同时,我们期待这些能力能够反哺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构筑起更为丰富、完整的生活经验。

【参考文献】

[1]张明.生活的还原与审美的升华:孔子生活美学发微[J].中国美学研究,2022(02).

[2]蔡元培.孔子之精神生活[J].教育,2014(13).

猜你喜欢

生活美学学习单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护患情境会话
生活美学思潮下的当代艺术价值
数学“学习单”,激发学生自主生长的潜力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谈“趣味”美学与传统美学的融合
美育:重构中学校园生活的核心命题
基于生本的“学习单”运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