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2016-09-30
谢印芝
[摘 要]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中,将多媒体课件恰当运用于教学环节中,能够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帮助学生解除理解上的疑团,激起学生心中的情感波澜,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多媒体课件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5-051
语文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和表象储备缺乏,导致他们对课文中介绍的人文及自然景观往往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而多媒体课件的适时介入,可以突破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为学生的理解、感悟做好铺垫与引领。
一、运用课件呈现相关场景,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阅读教学中,运用课件呈现相关场景,可以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实现对教学重点的突破。如教学《天鹅的故事》时,我首先抓住描写“勇士破冰”的相关段落,要求学生朗读,然后将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之后组织交流。学生有的说感悟到老天鹅那种奋不顾身的精神,“重重的”一词最能说明这点;有的说“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告诉我们老天鹅破冰很卖力,为了众天鹅的生存,它忍受着巨大的疼痛,它表现出的舍生忘死的品质让人敬佩;有的说“一次又一次”说明老天鹅在接二连三地扑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学生发言踊跃,然后,我安排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几个自然段,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展开想象。之后,我趁机运用课件呈现天鹅扑打冰面的动画场景,学生凝神观看,脸上写满了对“破冰勇士”的敬佩之情。
上述教学活动中,“勇士破冰”这一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围绕这一重点,我先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读、感悟、理解文本语言,领略文字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再呈现破冰的动画,帮助学生构建表象,使之心灵产生震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呈现画面应该在学生朗读想象之后,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画面,这样就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机会,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会大打折扣。
二、运用课件呈现相关场景,帮助学生解除理解上的疑团
阅读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有时单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难以理解,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相关场景,则可帮助学生解除心中的疑团,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教学《草原的早晨》一文,我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相关句子,然后启发学生理解句子中的“醒来”一词:“醒来”本来是说人睡觉醒了,那么草原“醒来”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在学生通过想象并说出自己的理解之后,我请他们看屏幕上的画面:先是黎明前寂静无声的草原,然后天色泛白,随着清脆牧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很快变得热闹起来。草原对于我们这个地方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对于草原“醒来”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学生头脑中也十分模糊。此时多媒体课件的“出场”,将草原“醒来”的场面呈现于学生眼前,使之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有学生提出质疑:课文中的“生”是不是应该改为“升”?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制作了课件,帮助学生领悟“升”字描写的只是烟雾升起,而随后可能会烟消云散;而“生”这个字在诗中是“产生”的意思,描写了云雾源源不断地生发的情景,告诉我们香炉峰始终处于缭绕的云雾之中。生动、形象的画面解除了学生心中的疑团,促进了学生对文字内涵的感知。
三、运用课件呈现相关场景,激起学生心中的情感波澜
语文是感性的,阅读教学离不开情感的参与。但光凭教师的语言来渲染情感,有时还达不到效果。此时,如果借助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就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在内心深处与文本产生共鸣。如讲读《梦圆飞天》一文,我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后,适时运用课件播放了“神五”发射的录像片断,学生全神贯注地观看着,播放完毕,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畅谈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目睹了“神五”飞天的壮观场面,此时你的心情如何?学生说出高兴、激动、兴奋、自豪等。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带入课文,读好相关语段。文字与画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浓浓情意洋溢在学生心中,语言与情感得到了同生共长。再如教学《安塞腰鼓》一文,在导入环节,我给学生播放了安塞腰鼓的MTV。学生欣赏着黄土高原上后生们打腰鼓时惊天动地的壮观场面,领略着那种魅力四射,激情焕发的动感舞蹈,浑身热血沸腾。有了这种情感的铺垫,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跟教师一道走进了文本,去触摸文字,去感受热烈、豪放、激越的安塞腰鼓,去感悟后生们那昂扬向上的生命与羁绊不住的力量。
综上所述,将多媒体课件恰当运用于教学环节中,能为阅读课堂助力增色,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