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口语支架式教学法的应用
2024-11-07钱云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研究支架式教学的特点和教学思路,并将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在口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思考如何将支架式教学法融入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真实情境、模拟情境、想象情境等情境支架,使口语教学活动变得有声有色;通过设置插图支架,让学生观察人物,探究事物逻辑性,展开联系比较;通过设置文本支架,让学生学会阐述情节,描摹精彩细节,表达核心观点,真正提升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支架式教学法;口语教学
支架式教学法指的是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给学习者设计一个可以不断攀登的脚手架,提供概念框架,创设真实或拟真的情境,使学习者进入情境,展开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活动,从而得到不断提升。在学生掌握了学习技巧后,教师再将支架撤离,学生依然能运用相应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在小学语文口语教学中,很多学生缺乏对生活场景的理解,没有掌握良好的表达方法,交流互动能力不强,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口语能力提升。教师要借助支架式教学法,引导他们进入丰富的情境,掌握表达思路、交流方法,促使其全面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一、情境支架,有色彩
(一)真实情境,穿插自然景物
情境支架指的是引导学生进入生动形象的情境中,让他们参与到“有声有色”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在情境支架中最简单易行的就是创设真实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各种景物,并以此为主题展开交流。
在学习《四季》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何认为草芽是春天,荷叶是夏天,谷穗是秋天,雪人是冬天,认识到在描写四季时要抓住各个季节中最有特点的事物进行描述。此后引入真实情境,将学生带到花园中,让他们观察周围的景物,说说现在是什么季节,哪一种事物最能代表这个季节。在学生交流时,笔者不经意地提出问题,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典型性。有学生提到:“绿叶是夏天的代表。”笔者就和其交流,让他思考绿叶是不是夏季独有的,其他季节既然也有绿叶,那么它又如何能成为夏季的代表。学生有所感悟,在后续的交流中调整了表达方式,认为:“浓密的绿荫能遮住夏日火热的太阳,所以繁茂的绿树是夏天的代表。”这样的表述就抓住了夏季景物的独特性,学生所说的内容也更容易让人信服。
真实情境能让学生产生融入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交流。教师要如同闲谈一般,和学生交流,引导他们说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这样就能强化他们的交流兴趣,让其主动融入讨论。
(二)模拟情境,拓宽视野范围
有些场景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又或者教师不方便带领学生进入该场景,那么就要使用拟真的情境。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支架,用视频、图片等方式创设情境,然后让学生自主收集该场景的相关信息,拓宽视野。
《中国美食》一文的教学要点是创设一个识字情境,将各种和餐饮有关的生字生词结合在一起,构筑语义场,提升学生的识字效率。笔者引导学生收集各种和食物、烹调方法、餐具等有关的词句,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由于不方便带学生进入真正的餐厅,所以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餐厅,并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看到过的餐厅,创设拟真情境,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服务员、厨师、食客等各种角色,在模拟餐厅中自由交流,并运用学到的生字生词。笔者还加以引导,给他们制造了各种难题,如让他们思考,在点菜时如何询问菜肴中运用了哪些食材,服务员如何向食客询问忌口问题,当食客发现食物的质量存在问题时要如何和店方人员交涉等。在拟真环境的激发下,学生的思路更开阔,他们的交流内容不局限于自己所见所闻,还会将其他和餐馆有关的话题引入其中。
在拟真环境下进行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场景中的各个角色,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就能拓展他们的互动空间,让他们开拓视野。
(三)想象情境,融入个性认知
在设置场景时,教师除了可以结合真实的生活场景,也可以加入一些虚构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者使用语言、图片等支架引发学生想象,然后让他们各自思考,并在交流表达中融入自己的个性认知。
学习了《彩色的梦》一文后,笔者组织学生围绕“我的梦”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说说自己曾经梦到过什么,一起分析讨论,说说为何会做这样的梦。在这次的活动中,笔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引导学生交流。一是引导他们提升个性化表达的能力,鼓励他们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更形象化地描述自己的梦中世界,让其他学生能激发想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二是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个性认知,说说梦由何而来。在这样一番交流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仅如此,他们也逐渐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互动交流时内容也变得更丰富。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逐步强化起来,他们的想象力较为发达。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创设想象情境,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独特观点,从而让交流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二、插图支架,有思路
(一)观察主要人物,懂得主次
部编版低年级的课文大多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设计插图支架,让学生观察画面中的主要人物,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表达。学生要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各个人物的主次性,并详略有序地表达。
在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时,笔者给学生展现相关的新闻照片,并让他们观察其中的人物,先分析判断谁是主要人物。学生发现在照片中邓小平爷爷占据最中间的位置,很显然是最重要的人物。此后笔者又让学生关注人物细节,如观察一下邓小平爷爷的动作、姿势、面部表情等,揣摩一下他内心想的是什么,然后在表述中融入进去。在学生学会观察后,再让他们交流讨论,说说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说说对主要人物的评价。学生的讨论重点都放在邓小平身上,交流讨论了他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的心情如何等内容,其表述切中重点,主次分明。
通过观察人物并表述的过程,学生认识到在交流表达时要注意主次性,先搞清楚主要人物是谁,然后围绕其为中心进行表述。这样才能让交流讨论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提升交流效率。
(二)遵循事物逻辑,讲究顺序
部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在表述时常常会前言不搭后语,不太讲究表述顺序,针对此问题,教师要利用插图,让学生分辨插图的顺序,在排序之后再表述交流。这样他们渐渐地能理解各个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后续交流打下基础。
学习了《怎么都快乐》等具有生活气息的课文后,笔者设置了插图支架,将课文《怎么都快乐》和《胖乎乎的小手》的插图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说说哪一组图片能看出明显的先后顺序。学生发现在《胖乎乎的小手》中,图片有明显的先后顺序,主人公先画了小手,然后再去探索这双小手分别做过什么事情。他们还发现拿拖鞋、洗手绢、挠痒痒这几件事情本身没有时间先后,所以在表述时可以互换顺序,因此在讲述该故事时,可以运用总分总的表述方法。此后笔者又引导学生探索图片中的隐性顺序,让他们观察《怎么都快乐》的插图中,玩耍的小朋友数量是否逐渐提升,学生发现这组画先展现了一个小朋友,此后是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小朋友。这样他们就找到了隐藏在图画中的非情节性逻辑。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再让他们看图说话,交流分析该如何有条理地表述看到的内容,学生的表达就会更有逻辑性。
在观察图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住图片中的某些细节,让他们分析排列出前后顺序。此后再迁移运用到表述中,让他们认识到在交流中也要注意顺序,要围绕各种细节问题进行讨论。
(三)进行联系比较,学会照应
由于图片呈现的内容有限,所以在看图说话时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想象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图片和自己的真实感受或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思考,进行联系对比,提升表达能力。此外还可以将若干张图片联系起来,学会彼此照应,通过联想体会人物的情感态度。
《蜘蛛开店》一课配有丰富的插图,笔者让学生将这几幅图片联系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学生首先找出相同之处,那就是蜘蛛的表情一直都表现出很苦恼的样子,笔者让学生联系其他的几张图片分析,想一下它因为什么而苦恼。其次学生发现了图片中的不同之处,就是蜘蛛的客户各不相同。笔者又让他们前后关联,说说客户有什么相同之处,它们和蜘蛛苦恼的表情有什么关系。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比较分析,说说生活中遇到了哪些事情时自己也会露出这种哭笑不得的表情。在一番联系对比中,学生搞清楚了几张图片的逻辑关系,认识到蜘蛛的烦恼正是来自这几名顾客,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增加了蜘蛛的工作量。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不仅可以谈谈故事内容,还可以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和蜘蛛类似的情况,自己是否圆满解决了问题。
在联系对比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讲述的内容更细腻,还能深入到图片的思想内核进行更深入挖掘。这样他们就自然学会在表达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在彼此照应中让讲述更生动。
三、文本支架,有干货
(一)阐述主要情节,形成整体思想
小学生模仿能力比较强,所以教师可以设计读说结合的课堂,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获得启迪,掌握表达的正确方法,并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样就构筑了文本支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作品的主要情节,并和同伴交流讨论,分享作品内容。通过这样的口语交际活动,他们逐步形成了整体意识。
学生结合《太空生活趣事多》一文,探讨该文章讲述的是什么内容。首先笔者引导他们通读课文,找出作品的主题句,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学生认为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前后两节概括地说了太空里有很多趣事,然后分别说有哪些趣事。其次笔者让学生抓住每一段细读,并进行概括,找出有哪些点体现出“有趣”,又有哪些地方展现出太空和地球截然不同,这些都是叙述中不能忽略的内容,而其他的内容则可以省略。学生在交流中试着运用“因为太空……,和地面……的情况不同,所以航天员必须……”的结构来表述,这样就能让表述更具有整体性,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
在阐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在描述作品梗概时,不要拘泥于某些细节,要不能遗落掉其中的重要环节,要具有整体意识,抓大放小,这样才能让听者全面了解文本的内容。
(二)描摹精彩细节,提升修饰能力
要让口语表述的内容更生动,则要具有一定的语言修饰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课本为抓手,分析一下作品中的精彩细节,看看作者如何描述,然后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加以模仿。这样他们就能逐步学会如何说得更吸引人。
在阅读《雪孩子》一文时,笔者让学生找到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看看作品中如何描写雪孩子和小白兔,让故事更生动。学生发现作品中有某些词汇用得很到位,如“雪孩子冲进屋里”的“冲”,展现出雪孩子焦急的状态。此外还有一些描述性很强的句子,如“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强调了“美丽、白”,给人美好的遐想。在理解这一点后,笔者鼓励学生自主交流,说说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友情故事,提醒他们注意用词,加入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适当加入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表述更生动。如有学生用“他帮了我的忙,自己却挥汗如雨,最后变成了泥娃娃”这样的句子展现出同伴对自己的付出,描写也很生动。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对比分析的活动中,首先分析一下自己的表述和课文有什么区别,把握住作品中精彩的段落,其次要分析一下自己和他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博采众长,提升语言的魅力。
(三)表达核心观点,强化目标意识
不少学生在表述时话语比较零散,没有核心思想,缺乏重点表述对象,所以让听者感觉如坠云雾,不知所云。针对此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看看课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如何抓住中心进行表述,然后再加以模仿,参与自主交流活动中。
阅读《千人糕》一文时,学生挖掘爸爸表述的核心观点,体会其表达艺术。学生发现爸爸采用的是“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先阐述这是要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然后分别论述有哪些人参与了糕点的制作,最后再总结,强调了糕点中凝聚了很多人的劳动。笔者让学生试着表述自己的观点,模仿运用这种“总分总”的方法,先阐述观点,然后分几个角度来论述,最后再次总结。如有的学生讨论的话题是“小朋友沉溺玩电脑会怎样”,先阐述了玩电脑会影响学习,此后从浪费时间、沉溺游戏等若干角度入手分析,最后再次点明重点,玩电脑要有节制。这样的口语交流具有明显的交流目的,说服他人的效果也更好。
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可以在首尾等关键地方设置主题句,表明观点,中间部分不管分述什么内容,都要紧密地围绕核心展开,这样才能让对方听懂自己的话,掌握真正的表述技巧。
在小学语文口语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当前学习的主题,设计一个学习支架,起到“扶”的作用。这样学生能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教师再采用“放”的方法,让他们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在“收”回支架后,学生依然掌握了口语交流的具体方法,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王志广.问题抛引:建构支架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62-64.
[2]曹菲.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口语教学方式探究[J].教育观察,2020(27):117-118.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