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学生个性化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之道
2024-11-07厉琳煜
[摘 要]通感是一种以感知觉为起点、以情感为动力、以想象为桥梁、以审美领悟为归宿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基于通感的音乐审美欣赏,就是要唤醒、激活学生的“缪斯心性”,以“感知觉”为起点,以“情感”为动力,以“想象”为桥梁,以“领悟”为归宿,促进学生立体性、主动性、创造性、愉悦性地享受音乐。
[关键词]小学音乐;“通感”通道;审美欣赏;个性化欣赏
通感,顾名思义是一种融合、融通的感觉。在文学中,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心理学中,通感是一种“联觉”,是感觉系统中诸感觉的交织、融合,能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在音乐审美欣赏教学中,通感是一种以感知觉为起点、以情感为动力、以想象为桥梁、以审美领悟为归宿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欣赏活动中,通感伴随着学生的听觉而产生,它至少涉及两种感觉的联动,更多情况下是一种多感官联动。在音乐审美欣赏中,学生的通感具有层次性、阶梯性。通感是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关联性的立体化感知。
一、以感知觉为起点,促进学生立体性地感受音乐
音乐的审美欣赏是以感知觉为基础的。在音乐欣赏中,学生不是用某种感官单一性、机械性地感受音乐,而是用诸多感官综合性、立体性地感受音乐。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仅用心聆听,而且会将“听”与“看”、“听”与“动”、“听”与“思”、“听”与“想”结合。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审美欣赏过程中的诸感觉相互融合、渗透,才能让学生对音乐作品形成整体性、立体化、全面性的感受。
学生的音乐感觉,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基本感觉,也称之为身体感觉。这是一种“近觉”,主要包括触觉、动觉、味觉、平衡觉等。这一类感觉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母胎中发育而成的,是无意识形成的。这一类“近觉”是学生感受音乐的基础;其二是远觉,是不与对象直接接触的感觉,如视觉、听觉。而嗅觉介于这两类感觉之间。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引导学生聆听、凝视,发挥学生远觉的功能、作用,更要唤醒、激活学生的近觉,让学生的远觉与近觉协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比如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的《阿西里西》这一首歌曲时,笔者不是简单地引导学生“重复歌唱”,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将视、听、唱、动、奏、演等多种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唤醒、激活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的多种感觉协同运作。如此,学生的各种感觉就能形成一种互通、转化。如有学生将歌曲中的“旋律线”与“画出连绵起伏的山峦”联系起来,用手比画“起伏的山峦”,从而让听觉与动觉、听觉与视觉关联起来。有学生在简单的舞蹈动作基础上还加入了一些击鼓动作,从而让他们的触觉、动觉从单一的模仿走向分组合作;有学生根据旋律、音高起伏变化,用对山歌的方式,借助于强弱有序的力度、缓急交错的速度等表现出来。在不同感官的感受、体验下,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从肤浅走向深度、从单一走向复杂,从而促进了自身对歌曲的深度理解。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觉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要充分赋予学生感知觉的权利、时空,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歌唱、演奏、比画、律动、想象的过程中,更为深刻地感受到歌曲的感染力、生命力。
达尔克罗兹等研究发现:“在不断变化的音乐环境中可以激发和抑制运动觉。”感知觉的融通,能让学生获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的通感。只有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形成通感,学生才能进入对音乐的真知、真会的境地。在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入聆听,让学生的聆听走向丰富、走向具体、走向多元。要以听为中心,整合学生其他的感知,让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走向丰富、走向融通。实践证明,基于通感的音乐审美教学能让学生获得美妙的音乐享受。在音乐教学中,“通感”犹如一把无形的钥匙,能带领学生开启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
二、以情感为动力,促进学生主动性地体验音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学生音乐审美欣赏的“第一动力”,是推动学生音乐感受、体验的“引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体验,让学生形成“乐感”。在音乐教学中,情感具有丰富性、差异性,音乐能够表现人的情感。作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的情感。通过唤醒、激发、张扬学生的情感,来深化学生的音乐学习感受、体验。从根本上说,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活动就是一种表现情感、传递情感的活动。这里的情感,不仅是指表现学生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音乐欣赏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只有具备高级情感,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音乐学习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养成。
在音乐审美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以身感之”“以心验之”。只有深入的感受、体验,才能让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欣赏的丰富情感。比如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西风的歌》这一首歌曲,教师如果仅仅让学生聆听,是难以形成“美”的情绪、情感体验的,学生更不能感受、体验到“秋风暖心”“收获温馨”的感觉、感受。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田野”“池塘”“树林”等秋色风光,让学生获得一种欢快、温馨、活泼的感受。学生就能化身为“西风”,唱出四季的变化。在进行审美通感的音乐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让情境与音乐作品的内容相匹配,从而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能感受、体验到音乐作品的主题情调。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的听觉与色彩视觉、画面视觉等融合,从而让学生形成视听通感。实践证明,视听通感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打开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的新视窗。以情感为动力,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能让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肤浅走向深刻。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经这样说,“没有情感,就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至真追求”。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情感能提升一个人的学习、工作效能。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情感具有一种弥散性,它能让一个人受到潜移默化的濡染、熏陶。基于“通感”的音乐审美欣赏教学,能让学生在音乐审美欣赏过程中获得情绪、情感的感染、熏陶,从而让学生在音乐审美欣赏过程中达成视听的融合、心灵的敞亮,达成心灵的共鸣、共振,达成精神的感染、感召。
三、以想象为桥梁,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建构音乐
通感离不开想象,通感是以想象为桥梁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让学生将音乐学习与自身的经验(包括自己的音乐学习经验、跨学科经验和生活经验)联结起来。只有关联学生的经验,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才能走向丰富、走向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多样性、丰富性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联想、想象,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声觉等整合并融入进来。
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钱钟书曾经这样说,“联想而生通感”。想象是发展学生音乐素养的关键。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催生学生的音乐想象、引领学生的音乐想象、优化学生的音乐想象,从而让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有格调、有品位、有质量、有样态。借助于学生的想象,学生的音乐理解就会走向全面、走向深刻,学生的音乐表现就会更加主动、自然,学生与音乐作品就能产生共鸣。音乐审美欣赏中的想象,能让学生视听融通。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一年级上册《小树叶》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内容等对小树叶的飘落形态展开想象。并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对树叶飘落的场景进行艺术化、多样化的呈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音乐视觉、听觉、动觉、声觉等自然地融入、参与其中,彼此形成一种感受、体验的联动样态。如有学生在缓慢的旋律中这样说道,“树妈妈看到小树叶飘走很难过”;有学生在欢快的旋律中这样说,“小树叶离开妈妈之后变得更勇敢了,小树叶的生活更自由了”;还有学生说,“小树叶与妈妈在离别的过程中依依不舍”等。尽管这些都是孩子们经验的表达,但音乐的节奏、旋律等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在联想、想象之中,孩子们被音乐深深地感动、感染。他们进入音乐学习的“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状态。
德国现代思想家、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脑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脑神经元的发展与连接程度,关键在于环境对大脑的刺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大脑展开多元性的刺激。借助于丰富的、复杂的音乐信息,能优化学生的大脑皮层功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视、听、唱、奏、动、演等多样化的活动,去催生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感觉互联、互通。要鼓励学生从声音中看到颜色、获得律动、驰骋想象、建构世界。在小学音乐学科课程中,尽管音乐作品的“方寸很小”,但借助于学生的想象,能让学生的音乐视界变得宽阔起来。
四、以领悟为归宿,促进学生愉悦性地享受音乐
学生的音乐学习是一种综合性、跨学科、跨界性的学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的通感,促进学生的音乐理解,丰富学生的音乐理解、感悟。以“领悟”为归宿,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愉悦性的音乐享受过程。为了促进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感悟,教师要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将无形的音乐有形化。音乐的感悟不仅仅局限于音乐学科,同时还包括跨学科的感悟、生活的感悟、生命的感悟等。感悟,能促进学生音乐的认知、理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的音乐领悟、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性的活动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性、社会性的认知活动过程。
英国著名音乐家马利翁曾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基于通感的音乐学习感悟,既有音乐性感悟,又有非音乐性感悟。作为教师,要充分唤醒、激活学生的通感,让学生获得多元性的音乐学习感悟。教学中,教师要秉持“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以音乐的艺术性”为主要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的音乐学习感受、体验,以便让学生获得感性经验、情感体验。教学苏少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管弦乐曲《朝景》时,笔者在引导学生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让学生一边模唱一边尝试比画旋律变化。通过动觉、想象等的融合,能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感悟。如有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这样表达,“我感觉自己站在一个大草坪上,周围有许多小花儿绽放”;有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了朝阳慢慢地升起又看到了晚霞慢慢下落”;还有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清晨薄雾弥漫的沙滩,看到了冉冉升起的红日,看到了万道霞光照耀着无边的大海”;有学生说,“自己仿佛听到了小鸟的歌唱”,等等。这样的一些表达,是基于学生音乐审美欣赏通感基础上的感悟。教学中,教师要“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唤醒、激活学生的音乐通感,培育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从而塑造、美化学生的心灵。基于音乐通感的感悟,指向学生音乐精神的丰盈、指向学生音乐生命的润泽。
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的通感是从美妙的音乐感知开始,终于音乐精神、音乐生命享受之园地的。作为教师,要将学生的听与看、听与做、听与想等结合起来,让音乐审美欣赏成为一种多维度、多通道的感受、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音乐作品转变为画面、转变为律动,让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精神享受的过程。通过音乐审美欣赏的通感,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声、色、光、影。在音乐通感中,音乐作品就具有了动感,音乐作品能幻化为一幅幅气韵生动的画面。实践证明,基于音乐通感的音乐作品的旋律更具有意味性、趣味性。
儿童是天生的音乐家,具有本能的缪斯天性。基于通感的音乐审美欣赏,就是要唤醒、激活学生的“缪斯心性”。为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打通学生的通感通道,从而促进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音乐学习。在小学音乐审美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掘音乐作品中的真善美的因子,善于表现音乐作品中的真善美元素。要借助音乐“启真”“储美”“育善”,从而培育学生的丰富的心灵。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在音乐审美欣赏过程中获得通感。要充分应用学生的通感,来引导、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作为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的通感现象。通感会给学生音乐审美欣赏的画面、律动、情感、心态、体验和效果。“通感”能让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欣赏的精神享受、生命享受。
参考文献:
[1]申波.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何艺珊,马强 . 音乐调性与色彩的联觉特征研究[J].艺苑,2017(3):96-101.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