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模式下建构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24-10-25俞贵珍孙者
摘要:在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过程中,幼儿园应着力解决建构游戏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重任务、轻经验,重技能、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深入剖析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的核心理念与实施策略,采用行动研究法在KEVA板创意搭建活动中创新性地实施PBL模式,旨在提升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为幼儿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园本课程;PBL模式;建构游戏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建构游戏活动作为幼儿园游戏活动之一,其开展需要幼儿园以《指南》精神为指导,为幼儿创设支持性环境与空间。建构游戏活动不仅承载着引导幼儿探索、创造与建构的重要任务,更是园本课程深入实践与研究的重要领域。
一、当前幼儿园建构游戏活动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热衷于参与建构游戏活动,因为这项活动自带引发幼儿自主游戏的属性。幼儿在摆弄、操作建构材料中能获得愉快的游戏体验,能形成搭建、表征、合作、表达、审美等多方面经验。然而,目前在建构游戏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认识问题与误区。
(一)重任务、轻经验
目前,在幼儿园建构游戏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往往倾向于自己设定明确的任务与主题,并未引导幼儿参与其中。这种模式不仅会导致幼儿的学习经验难以连续累积,还可能使活动目标与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脱节,忽略了幼儿的兴趣、经验与创新潜力。此外,单一的任务导向限制了幼儿的自主探索和创造性表达,降低了游戏的乐趣与教育价值。因此,教师有必要调整策略,重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以兴趣为导向,让幼儿真正在建构游戏活动中探索世界、发展能力。
(二)重技能、轻能力
在幼儿园建构游戏活动的实践中,部分教师倾向于通过传授特定的搭建技巧和方法来提升幼儿的搭建水平,未能充分关注到这些技能背后所蕴含的学习与发展价值。这种重技能、轻能力的倾向,导致幼儿在建构游戏活动中缺乏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建构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多方面能力协调发展。
(三)重结果、轻过程
部分教师过度关注幼儿的搭建结果,以“搭建造型的完美程度”这个单项指标评估幼儿的经验水平,忽略了对幼儿的搭建方法、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进行过程性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还会导致教师错失以幼儿当前问题生发下一项活动的契机,无法实现建构游戏活动的综合价值。
二、PBL模式对建构游戏活动的启发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要围绕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展开,学生可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收集资料,然后经过小组讨论、研究、分析、思考,形成适宜的问题解决方案。笔者探索将PBL模式的核心理念落实到建构游戏活动中。
(一)师幼共同在一日生活中寻找建构情境
PBL模式始于问题情境,当出现有争议、有发展、有挑战的问题情境时,需要共同生活的师幼双方保持敏感度,彼此在一日生活中对话、交流、反馈当前的生活或游戏情况。幼儿园阶段一日生活皆课程,课程需要始于当前师幼共同的兴趣、经验,同时课程是师幼双方共同建构出来的。因此,在建构游戏活动中设计问题情境,需要师幼保持游戏兴趣,对游戏经验进行常态化分享,保证教师对幼儿的兴趣、经验有足够的了解。
(二)师幼共同在问题情境中提出建构问题
设计问题情境是活动的起点,教师要围绕情境提出PBL模式下的驱动性问题,即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驱动性问题是PBL教学模式的核心,其质量会直接影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质量。在问题情境下,幼儿和教师都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各自对当前问题有着独特的感受和见解。然而,受到具体形象思维的影响,幼儿可能难以准确表达问题的核心,因此需要教师的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支持并不等同于替代幼儿思考,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判断能力,对幼儿的想法进行专业的引导,并适时地将问题进行加工和提炼。在建构游戏活动的设计初期,师幼双方共同提出驱动性问题,这一过程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幼儿提问能力、提升其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师幼共同在问题解决中规划建构方案
PBL模式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在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幼儿在建构游戏活动中的问题解决是通过摆弄、操作材料、搭建现实建筑或造型完成的。在幼儿规划行动方案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围绕驱动性问题进行讨论,激发班级内不同思维方式的幼儿进行思维碰撞,认真倾听彼此的想法,鼓励幼儿进行动手尝试。
(四)师幼共同在总结评价中分享建构经验
PBL模式明确指出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过程再到问题总结,幼儿作为学习主体,需要全程参与其中,教师则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推动幼儿学习。教师要主动启发幼儿对问题的讨论,帮助幼儿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因此,在建构游戏活动中,不管是幼儿个体还是小组,在进行作品分享时,都需要提炼关键信息、分享解决策略,并用准确、清晰的语言再现建构过程,这也是PBL模式中最有挑战和最有价值的部分。
三、PBL模式在大班KEVA板“桥”系列建构游戏活动中的运用
STEM专用教室的KEVA板(以下简称“K板”)是一种以120mm×24mm×8mm为单位的积木,它具备了开放性材料(低结构材料)的特性,即允许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自由移动、组合这些积木,并进行创意设计。
“桥”系列建构游戏活动,是让幼儿在预先设置的桥墩上使用纸张来制作桥面,并探索哪种桥面结构能够承载的重量最大。许多幼儿不仅积极参与制作纸桥的活动,还主动参与关于桥梁结构、形状和承重能力的讨论活动。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幼儿深入探究和学习,具体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的探索。
(一)引出问题情境:了解桥的基本结构
1.收集信息,调动参与兴趣
班级幼儿有了对桥话题的兴趣,笔者便与幼儿开启了关于“我见过的桥”的集体谈话,班级幼儿围绕在生活中见过的桥进行讨论、分享,还想出了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搜索以及通过亲自观察认识不同的桥。在激发幼儿兴趣后,教师并未着急开展K板搭建活动,因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以其直接或间接经验为基础开启的,只有来自幼儿生活经验的活动内容,才能激发其内在的探索动机和兴趣。
2.家园共育,迁移生活经验
PBL模式强调,问题必须源自幼儿游戏或真实的情境。建构游戏活动中,不再是教师独自导演,而是幼儿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充分满足幼儿的兴趣和经验需求,从而有效解决以往活动中重任务、轻经验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和师幼之间的共同讨论,幼儿园开展家园共育活动。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亲自观察并记录所见所闻,回到幼儿园与师幼进行分享和交流,从而对桥的基本结构有了深刻的感知和体验。
(二)发现新问题:讨论K板搭建桥的合理方案
1.同伴相互评价,发现搭建问题
经过前期经验的调查和铺垫,班级幼儿对使用K板搭建桥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于是,教师引导幼儿自由探索。在搭建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能够搭建出桥墩、桥面及护栏等结构,但是由于搭建方法的不同,有的桥摇摇欲坠,而有的桥则稳固如山。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并未过多干预幼儿的搭建活动,而是将重点放在观察、比较和分析上,关注幼儿当前的搭建造型、遇到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方法。
此外,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推理、演绎和证明等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自主发起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充分赋权给幼儿,让他们在建构游戏活动中自由发挥,这不仅促进了幼儿多种经验的整体发展,也提升了建构游戏活动的综合价值。
2.师幼共同讨论,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PBL模式主张幼儿在行动中探究问题,在合作协商中生成问题解决策略。当建构游戏活动能充分发挥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时,也就意味着活动进程追随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同时可以由当前问题引发出下一阶段的问题讨论与解决,保证了建构游戏活动满足幼儿经验的连续性。
教师观察、记录幼儿游戏的精彩瞬间或者面临的问题窘境,并基于观察明确下一步的活动走向;作为引导者,教师鼓励班级幼儿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有条理地阐述问题及解决方案。
(三)引入新经验:搭建出又高又稳的桥
1.幼儿提出新问题,师幼探讨搭建比赛方案
在“搭建高高的桥好还是矮矮的桥好”的辩论中,幼儿提出在班级内开展一场搭建桥的比赛。教师与幼儿一同商讨并制定了比赛规则,以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同时,教师引导幼儿尝试使用更少的K板来搭建又高又稳的桥。幼儿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挑战欲望。搭建前,各个小组的幼儿紧锣密鼓地讨论着各自的方案;搭建后,幼儿则通过测量高度或计算使用的K板数量等方式来比较各组的搭建作品。同时,师幼共同讨论新问题,这些问题既具有真实性又具备可操作,从而能够直接激发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行动探索以及分享交流。
2.多种经验运用,反思总结新经验
PBL模式以问题贯穿活动始终,幼儿在行动中解决问题,且融合多能力发展经验。在本阶段的问题情境探索中,有比赛规则制定、小组合作的社会经验,有比较K板数量、测量桥墩高度的经验,有观察对比小组作品的科学经验,有清晰表达小组问题、分享小组作品的语言经验。该问题依赖班级各个小组之间协商解决,并在行动中尝试验证方案是否合适、如何优化。除了直接经验的学习,倾听同伴分享问题解决策略、对比观察班级各个小组搭建作品的间接经验的学习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最终,幼儿自己发现,想要利用K板搭建又高又稳的桥,一是需要有方形立柱保证桥墩的稳定性;二是搭建立柱的K板要有一定的架高,而不是平铺。
(四)经验再拓展:自主搭建组合场景
1.再现生活场景,自主设计搭建图纸
教师观察到班级中有一小组的搭建作品不一样,于是将该组幼儿的作品拍照记录下来,邀请全班幼儿共同欣赏,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幼儿介绍自己见过的公园桥、马路天桥、高架桥、河桥、假山桥等。这些真实的场景,激发了幼儿搭建桥的兴趣。为了确保搭建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教师鼓励幼儿会提前绘画设计图纸来明确各自的分工。
2.基于观察倾听,保障活动经验持续
教师在推动新问题情境之前,会观察倾听幼儿目前搭建经验、小组合作经验、分享交流经验等发展情况。基于问题的解决,班级幼儿对单个桥的造型搭建、三人小组合作、有序分享交流等经验更加丰富。于是,教师引导幼儿挑战更有难度的融合搭建、合作与分享经验的场景桥搭建,并加入了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按照图纸搭建的活动内容。
PBL模式始于问题分析,经过小组讨论、行动探索、分享展示,止于新问题的反思,形成了问题循环。问题的循环是基于幼儿在上一行动中的反馈或教师的支持,也就是生成和预设的相辅相成。
(五)跨领域融合:搭建美观且丰富的组合场景
1.关注造型美观性,小组进行自评与他评
在上述场景桥搭建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到大部分小组表现出无意识地布局和组合,导致呈现出的场景桥组合造型相对零散或凌乱。为此,教师引导班级幼儿对各自搭建的桥的美观情况进行点评和分享,并鼓励他们评价桥的美观程度。幼儿尝试通过实地考察、视频搜索、调查询问等多种方式,来丰富和改进场景桥设计,以提升其美观性。最终,幼儿完成的场景桥作品各不相同,但都整齐排列,展现出多样的美学风格。
2.融入地域文化,拓展艺术审美经验
基于大班幼儿在艺术领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表达美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教师在观察、分析幼儿场景桥作品的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建构场景美观性不足的问题。在PBL模式下,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深度融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每一个环节。这种模式强调学习过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鼓励幼儿在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之间建立联系。因此,在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等各个环节中,教师并未局限于关注幼儿建构能力的发展,而是根据问题情境的推进,适时地将多种学习经验与发展目标巧妙地融合在K板建构游戏活动中。教师将活动的重心放在了幼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反思问题的全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建构技能,还增强了艺术审美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将PBL模式应用于建构游戏活动中时,教师们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幼儿搭建经验的拓展,而是更加全面地聚焦于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这包括表征经验的丰富、合作经验的积累、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及数学思维的培养。促进了幼儿创造、批判和思辨等高阶认知能力的提升。每个活动阶段都会自然而然地引出关键问题,不仅为幼儿当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向,也为幼儿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幼儿构建了一个多经验、多维度的持续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胡维.大班幼儿主题建构游戏开展的价值及方法初探[J].江苏幼儿教育,2016(4).
[3]池丽萍.基于问题的学习:一条实现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J].学前课程研究,2009(2).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