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元素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有机融合
2024-10-25高杰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急需融入科技创新元素,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沈阳市铁西区勋望小学建南教育集团从自身实际出发,探讨科技创新元素如何与小学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科技创新;小学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传统的劳动教育往往注重机械性的劳动操作,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将科技创新元素融入小学劳动教育成为当前劳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劳动教育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教育内容陈旧。部分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打扫卫生、整理内务等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上,缺乏与当代科技发展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内容。二是劳动教育方式单一。传统的劳动教育方式往往过于单一,主要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和示范,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缺乏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难以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三是劳动教育与实际生活脱节。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劳动技能在家庭和社区生活中难以得到应用,学生难以体会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四是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往往较为简单,仅仅关注学生参与劳动的次数、时长和劳动量,忽视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评价体系缺乏对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取得的成绩的认可和激励,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五是家长和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家庭和社会相对缺乏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了解与认知,部分家长认为劳动教育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家长和社会对劳动教育的支持不足,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小学劳动教育与科技创新元素的关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与科技创新元素的融合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劳动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实践基础。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之中,提高实践能力。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科技的应用和价值,培养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其次,科技创新为劳动教育提供技术支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兴技术逐渐应用于劳动教育领域,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手段。例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劳动教育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同时,科技创新也为劳动教育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在线教育等,有助于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最后,劳动教育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又可以激发其创新潜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各个领域的人才支持。而科技创新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劳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使劳动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总之,劳动教育与科技创新关系密切,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将科技创新元素融入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三、科技创新元素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融合实践案例
基于对劳动教育创新的思考与探索, 沈阳市铁西区勋望小学建南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在推动科技创新与小学劳动教育融合方面以“劳动+”课程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劳动教育的工具性: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融合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劳动教育具有“整理头脑”的工具属性,即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组合技能,帮助各学科完成从知识到实践的转化,推动学科融合的实现。
1.劳动让知识动起来
在“智能农业种植”一课中,学生利用学校的智能温室系统,通过编程控制温度和湿度,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并应用了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农业种植环境的精准控制,增强了对科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劳动让思维动起来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在劳动课程的总目标部分有如下描述:“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发展基本的设计能力;能使用常用工具与基本设备,采用一定的技术、工艺与方法,完成劳动任务,形成基本的动手能力;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方面经验解决劳动中出现的问题,发展创造性劳动的能力”。那如何让思维动起来呢?在“制作智能小夜灯”一课中,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小夜灯,并研究如何使用感应灯以达到节能效果。一组学生在四年级科学课“点亮小灯泡”的基础上,运用单片机技术制作出感应灯,通过“劳动+科技”实现知识的融合,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
3.劳动让生活动起来
劳动可以激活、融合各个学科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的生活鲜活起来。在“劳动+科学+数学+美术”项目式学习“智能菜园设计”中,四年级学生通过编写简单程序控制自动灌溉系统,利用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实现科学种植。学生不仅学习了植物生长的科学知识,还通过编程实践,提高了数学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劳动教育的人文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与建设者
集团“劳动+”课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发展了项目式学习。课程针对四年级学生设计了“智能菜园设计”项目,通过科学、数学和美术的综合应用,从打垄、采买到种植和观察,培养了学生的筹划思维和设计能力。课程针对二年级学生设计了“智能鸟巢”项目,学生通过探究利用智能技术保护鸟类,制作符合鸟类需求的智能鸟巢,体现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三)构建完善的劳动课程体系:实现劳动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集团以“劳动+”课程,实现劳动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建构了一整套劳动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校本化: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编撰校本化课程《小劳模望童实践手册》,完成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在地文化的对接。开发实践课程:如“今天我值日”“跟着二十四节气做劳动”等。项目式学习:开发不同年龄段的主题项目:如四年级的“智能菜园设计”、五年级的“煮出美味的茶叶蛋”、六年级的“演绎一场皮影戏”。研学课程:兴龙农场体验科学种植。
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劳动意识,集团设立了“小劳模劳动银行”。该项目记录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场所的劳动情况,给予一定的“劳动积分”作为激励。学生在学校可以通过参加值日、维护校园卫生、参与校园建设等获得积分;在家里可以通过帮助做家务、照顾家人等获取积分;在社会可以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增加积分。每学期末,学校会对学生的劳动积分进行评定,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劳动小模范”称号。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还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成就感,逐步培养他们成为家校社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四、科技创新元素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更新劳动教育内容,融入科技创新元素
集团设立“科技劳动课”,在课程中引入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知识,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使用传感器监测环境温度,实现数据可视化。
(二)结合生活实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集团内各校区分别开展“科技创新劳动周”活动,劳动周期间学生可分组进行科技项目的研发,如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搭建。集团利用自身的创客空间,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设立“科技劳动课”,在课程中引入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知识结合信息技术课程,让学生学习编程和机器人制作,制作简单的机器人。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科技创新潜能
集团实施个性化劳动教育计划,为不同年龄、不同动手能力的学生提供多层次的专业指导。例如,对有机械兴趣的学生提供3D打印和机械设计的培训;对低年级学生则提供简单的科技手工制作活动,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兴趣。集团还设立科技创新劳动竞赛,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能力选择不同难度级别的项目,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潜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集团组织教师参与科技创新和劳动教育的培训,如派遣教师参加省、市、区的科技教育研讨会和实地考察,建立教师创新实验室,鼓励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开展科技创新教学研究,提升教师将科技创新元素融入劳动教育的能力。
(五)增进家校社协同,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劳动教育
集团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举办家校活动,与家长沟通,按期举办家长讲座和研讨会,提高家长对科技创新元素融入劳动教育的认识和支持;与本地科技公司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园,实地参观和学习科技创新成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联系社区服务机构,如科技馆、创新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劳动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元素与小学劳动教育的融合将为未来的劳动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集团凸显科技创新元素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校本特色,充分借助科技教育优势,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深化劳动教育内容,创新劳动教育途径,构建以科技为引领、体现新时代特征、完整开放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同时积极打造主体实施与协同联动并进的创新机制,坚持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推进劳动教育的组织协调、资源整合、过程管理、总结评价,以更大的政治责任和改革决心推进学校教育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芬芬.“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信息科技学科与劳动教育创新融合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4(6).
[2]张爱民.科技创新视域下小学科学学科劳动教育的育人策略[J].教育观察,2022(2).
(责任编辑:赵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