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行教育”构建“13551”整体育人新格局

2024-10-25梁爽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4年10期
关键词:特色发展核心素养

摘要:凌海市实验学校秉承“知行合一,实践验真”的育人理念,以“知行教育”为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逐步构建、完善“13551”整体育人模式。“13551”整体育人模式的实施指向学校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以落实全面育人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为目标,以建立高效能的教研机制为着力点,依托“五知”课程体系、“五色”作业设计管理体系及“五色梅”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发挥家校社育人合力,形成完整、有机、发展型的特色育人路径,引领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整体育人;知行教育;核心素养;特色发展

凌海市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秉承“知行合一,实践验真”的育人理念,践行“九年影响一生,‘五知’润养心灵”的办学宗旨,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为契机,积极探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模式。学校经过有效实践,逐步探索出“13551”整体育人模式:第一个“1”是指坚持一个核心内环,即知行合一,实践验真;“3”是指打造“三级一体”的教研机制;第一个“5”对标“五育并举”,构建“五知”课程体系;第二个“5”是指“五色”作业设计管理体系;第二个“1”是指“五色梅”核心素养评价体系。“13551”整体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成就一个个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的新时代大写的“人”。

一、紧扣一个核心内环,实现整体育人

学校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为根本遵循,确立“知行合一,实践验真”的育人理念,即“知行教育”理念,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内容。“知行教育”旨在以“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知行并进,相资为用”为理论基础,通过教研引领、课程实施、评价反馈等途径,构建特色、全面育人的立体网格,以家校社育人合力实现发展性、整体性育人。

二、依托“三级一体”教研体系,实现高效育人

(一)以高效务实指向真实课堂

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及时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针对基础学情,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共同研讨单元目标,细化目标实施策略及成果反馈形式,突出单元课程的重难点,结合班级“智慧黑板”教学资源,设计实操性强的导学案。

(二)以磨课学习提升教师素养

学校打造立体教研网格,引导教师充分利用优质教育平台资源,每周开设观摩专家引领课程不少于2节;明确每学期“教研月”的主题,校长和教学管理人员每周听评课不少于5节;学科组、年级组教师学期内循环听评课,备课组每周安排固定时间组织教研活动。在教学反思基础方面,备课组整合教学重难点问题,研讨探索路径,形成研讨报告。

(三)以跨界融合探索教学模式

学校积极拓展教师的多元成长路径,每学期都组织教师“走出去”,深入优质学校及课堂,学习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和数字技术,实现数字技术基础上的多学科整合,探索数字技术背景下新型的教与学模式。

三、聚力“五知”课程实施,实现全面育人

(一)“知志”课程

学校以“大思政”课程体系引领“知志”课程,以“九个年段共上一节课”实施思政育人,把党史、校史及地域资源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分年级开设新生“启志”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志”课程、红色基因“践志”课程;开展阅读红色书籍、讲述红色故事、踏寻红色足迹等项目化学习活动,以及“追寻红色记忆,铸牢红色之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新时代有志少年。

(二)“知学”课程

1.开展“博闻净阅”跨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活动

学校注重阅读教学,以学段为单位,持续开展主题阅读活动。低年段主题为“书汉字之美,绘芬芳之志”,开展关于“一首诗、一幅图(思维导图与读图法)、一句话”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在阅读故事中涵养芬芳之志;中年段主题为“诵经典诗词,品先贤之志”,开展关于“一篇文、一段话(微日记)、百本书”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出口成章”平台坚持做阅读书写达人;高年段主题为“讲名人故事,演豪迈之志”,开展“一个人(读一个名人的书系列)、一本书、一段历史记忆”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坚持阅读经典,做绿色阅读宣讲员,培养学生高品质阅读的习惯与能力。

2.开设“行读·我和凌河”跨学科主题融合课程

学校依托大凌河流域的地域特色,开设跨学科主题融合课程,设置“凌河风光我见证”“凌河密码我探寻”“凌河名片我来亮”“凌河守护我参与”四个板块,融合湿地、红海滩景观,引导学生参与考察测量、沙盘制作、水文调查、候鸟迁徙探究、历史文献探究、辽金服饰欣赏、红色地标打卡、美食欣赏与制作、节水器制作等活动,进行公益环保行动与宣传、化石修复与粘贴画等探索,统整多学科课程资源,引领学生实现一至九年级进阶式成长。

3.开设“时代未来与我”跨学科主题融合课程

学校按照“启蒙—理解—实践—创新”的课程结构,实施阶梯式课程体系,分设人工智能启蒙课程与进阶拓展课程,既关注全体学生,又兼顾个体学生。学校在三年级至八年级建立人工智能常识教育体系,每周从信息科技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各拿出1个课时用于教学人工智能内容,一体化设计6个年级的学习内容。同时,以时代需求为导向,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将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引入课堂,开设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健康素养系列课程,积极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

(三)“知雅”课程

学校开设“知雅”艺术感知课程,每学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美育文化进校园系列课程讲座;组织开展美术展览、书法展、音乐展演等各种寓教于乐的艺术活动,注重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开设“践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以社团活动为依托,分年部开设凌河艾香制作、景泰蓝、掐丝珐琅、剪纸、版画、中国结、年画、脸谱、泥塑、贴纸等传统文化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知雅、品雅、践雅”的课程实践中,逐步形成“雅言、雅行、雅思、雅量”的高尚人格。

(四)“知勤”课程

学校注重对学生劳动素养及劳动习惯的培育,以“树德重行,强体益智,育美尚勤,励志敬业”为劳动教育目标,结合一至九年级不同学段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劳动任务清单。低年级以班集体劳动、家庭自理劳动、简单手工制作为主,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日常生活自理,培养其劳动意识和安全意识,使其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懂得人人都要劳动。中高年级以校园服务岗位劳动和家庭服务劳动为主,旨在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初中以社会公益、志愿服务为主,同时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养成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养成劳动习惯,体会劳动光荣,增强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

(五)“知健”课程

学校分年级设置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开足、开齐、开好体育与健康课程。例如,举行“闪电”少年跳绳打卡、传统武术汇演、抖空竹技艺大比拼、师生阳光运动会等活动,以积分累积的形式贯通一至九年级;“灵犀”心理工作室以周为单位,开设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家长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构建与世界的联系,营造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同时,学校梳理学科教学中的体育要素,如在语文课堂引导学生阅读体育人物评传;根据物理、数学学科中的动力学知识及算法解决体育训练中的难点,提高训练效果;根据生物学知识增强体育训练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为学生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四、衔接“五色”作业设计管理,实现发展育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增强针对性,丰富类型,合理安排难度,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作业评价对于育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使教师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续和补充,对于学生的发展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新课程提出了作业评价的功能是重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充分体现教学的人文性。

然而,当前作业评价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评价方式简单化、评价标准绝对化、评价态度情绪化、评价主体单一化等。探索作业评价的优化策略,是学校教学评价工作的当务之急。作业评价要有激励性、启发性、多元性、艺术性等特点。

学校立足核心素养,坚持以评促学,探索基于证据的基础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协商式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构建学生作业设计管理与评价体系,研发“五色”作业设计管理体系。其中,红色代表学科基础性作业、绿色代表探究性作业、金色代表实践性作业、蓝色代表拓展性作业、紫色代表跨学科综合作业。

五、衍生“五色梅”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实现评价育人

学校以“五色”作业为基础,衍生出“五色梅”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包括5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27项三级指标。一张表格用9年,贯通小学与初中,全面客观呈现学生身体、素养、成绩、阅读、美德等发展全过程,让各学科教师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能科学精准地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每学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会以积分兑换“梅花”的形式呈现,以评价唤醒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变他律为自律,让学生拥有自驱的力量。

“13551”整体育人模式的实施,践行了“知行合一,实践验真”的育人理念。“五知”课程体系引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高质量实施,加快形成面向城乡接合部学生的培养策略与方法。此外,学校将“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管理与“五色梅”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相融合,让学生多元、健康、自主成长;丰富的课程内容、高效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校的育人潜能;三级校本教研的实施,赋能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科学教育强化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行读”行动贯穿育人全过程,培养学生进阶式阅读思维。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之路任重道远。“13551”整体育人模式,将给予学生成长力量,让学校教育更富生机。

参考文献:

[1]郝志军.新时代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J].西北师大学报,2022(5).

[2]黄小玲,刘海燕.初探实现“五育融合”的有效路径[J].中小学教育,2021(27).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特色发展核心素养
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加快以内画为特色的衡水文化产业发展设想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学校特色发展视角下校长角色与素质探究
广电新闻节目如何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