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BL模式的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研究
2017-01-17陈暄
摘要:《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认同的学习难度比较大的课程,如何让学生对这门课没有畏惧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工作者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提出了将PBL模式运用到课程的教学中,并通过前期实施和后期实施,改进的授课教学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PBL模式;教学方法
0.引言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进行积极的改革与探索,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本课程产生和发展的特点,还没有形成像传统学科那样比较完善、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案。PBL模式的研究更是刚刚起步尚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对 C 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进行科学、细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本课题旨在探索怎样提高《C 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效果,并且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找到更为有效的途径,为高职教师在今后的《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提供一种可参考的方法和思路。通过亲身参与实践过程验证PBL 模式在提高《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效果上的可行性。
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开设《C 语言程序设计》,同时也是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二级考试的内容以及某些竞赛的主要学习语言。但是,项目负责人通过调查发现,许多高职院校的《C 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模式仍然比较陈旧,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的设计完全围绕教师的“教”展开。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控制和管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却忽视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体现,学生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处于被灌输的地位。评价学生好坏的最终标准是考试成绩,教师和教材是学生获得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表面看起来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实际上直接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意识,部分学生不会学习和懒于思考,且不敢提问,不善提问,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老师,而不是自己思考、分析。
高职教育急需解决和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思考、教会学生如何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项目负责人结合《C 语言程序设计》自身的特点,认为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比较合适。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PBL 模式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随着网络的普及,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 PBL 模式的优势充分发挥,顺应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发展潮流。笔者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和充分的调研,提出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PBL 模式的教学设计方案,并且搭建了该课程的 PBL 学习平台,在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学生中进行实践研究,用实践对 PBL模式可否提高高职《C 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效果做有益的探索。
1. 前期实施-高职《C 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策略设计
《C 语言程序设计》作为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教学时数为 72 学时,其中理论为36学时,上机实践为36学时。课程主要介绍了 C语言的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内容主要包括调试 C 语言的软件环境 C-Free的集成环境、编程的基本概念、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程序流程控制语句、数组、函数和程序的调试。在基础部分流程控制语句的多重循环结构以及数组与循环的联合使用等内容繁多,历来都是程序设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顺序是指学习内容各部分的排列次序,是对“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做出科学的安排。项目负责人主要按照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教材逻辑顺序安排。在以前的教学计划中,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能教师自己把握。如表1所示
2.后期实施-高职《C 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策略设计
2.1高职《C 语言程序设计》学习的组织形式
学习组织形式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采用合理的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并使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组织形式中加以运用。考虑到《C 语言程序设计》分为基础知识和课程设计两种基本形式。我们把网络环境下 PBL 模式的学习组织形式分为二种类型。
(1)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总共72课时,其中36课时是基础知识课,在网络机房开展教学。网络环境下 PBL 模式中的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使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积极的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学习氛围和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2)课程设计探究学习
课程设计为 6 学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平台及时搜索学习的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其进行合作交流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在网络机房开展实验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与学生的线上线下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及时督促学生学习,也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价提供依据。
(3)课程内容设计
本节内容为第五章“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内容设计说明。是对之前学习的顺序结构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也是以后利用 C 语言编写综合应用程序的基础和前提,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学习本节要求学生具有一定创造性思维,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因此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一个难点。如表2所示
2.2网络环境下 PBL 模式的教学过程设计
PBL 流程本质是以“问题”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网络环境被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相互交流、合作,教师则起指导、辅助的作用。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完成的,在学习的任一阶段,学生都可以运用网络工具的搜索、交流和认知功能等来支持学习。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工作量急剧增加的压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网络环境下 PBL 模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网络环境下 PBL 模式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正是这两种不同主体的不同活动,推动着整个教学进程。
(1)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着两条线索:问题解决和获取新知识
体验问题情境,确定问题:学生面对教师给出的问题情境,搜集、整理和利用相关资料,明确自己面临的问题。
分析确定问题关键、制订计划和小组任务分工:学生通过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提出关于问题解决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形成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假设。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明确要学习的内容,在组内进行任务分工;
浏览相关资料、小组交流讨论和协作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搜集各种网上资源或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和协作,把对解决问题有利的信息整理出来;
资源共享、应用新知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学生通过学习平台,共享资源并且应用新知识为问题的解决寻找出最佳的方案;
小组(内)互(自)评,自我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解决方案和各种作品进行展示、自评和互评,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和评价,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和提高学习目标中提出的各种能力。
(2)教师活动的实施
创设/展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将事先已经设计好的问题情境在学习平台中给学生展示,并引导学生关注问题情境所包含的核心要素;
激发学习兴趣、组织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情境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反应,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平台提供的资源和各种工具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跟踪活动进展、协同小组活动、采集疑难咨询提供指导建议。
在学生协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协调各小组之间协作,促进问题解决,对学生的问题提供及时反馈,组织成果展示帮助验证假设,通过网络及时监控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
对于学生的问题解决方案和各种作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反思,并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利用评价量表作出评价。帮助学生发现新问题,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准备
3.结束语: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目前高职院校的研究重点,本文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角度出发,采用PBL模式对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范晓峰.PBL模式在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刘端阳.基于PBL的数据结构课程的融合式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5
作者简介:陈暄(1979.03-),男,讲师,研究方向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