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赋能个性化劳动育人新生态
2024-10-25王莉
摘要:家校协同是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学校在实施劳动课程时要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基于学校文化内涵,强化家庭劳动教育支持;基于家庭教育实情,搭建多样态家校交流平台;基于学生个性化需求,实施家校一体化劳动教育,通过家校协同赋能个性化劳动育人新生态,促进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以及劳动精神等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家校协同;个性化;劳动育人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强调,“学校在实施劳动课程时要始终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家庭和社区紧密合作,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劳动教育环境”。大连市中山区青云小学(以下通称“学校”)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全面育人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在劳动教育探索实践过程中,学校深刻认识到单靠学校教育很难将劳动教育有效落实,家校协同是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指导家长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之中,做好学生的榜样示范,可以实现赋能个性化劳动育人新生态。
一、基于学校文化内涵,强化家庭劳动教育支持
为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坚持问题导向,通过问卷调查、家长访谈等途径,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劳动现状。学校在开展问卷调查后对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全校60%以上的学生缺乏与其年龄相符的劳动习惯和能力。同时学校也发现了家长方面存在的问题,如部分家长本身缺乏相关家务劳动技能,也没有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监督和指导;部分家长担忧劳动课程影响文化课成绩,存在包办代替现象。这些问题成为学校促成家校协同的着眼点。
聚焦学生及家长在劳动教育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和劳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学校基于自身的育人理念和办学特色,加强顶层设计,从家校劳动教育文化浸润到校本化劳动课程引领,充分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致力于为家庭劳动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一)家校劳动教育文化浸润
学校基于自身文化内涵,传承自主育人理念,秉承“实施具有‘青云’特色的成功教育,培养具有‘四自主发展’潜能和成功追求的小学生”的办学理念,让文化浸润育人,为劳动教育赋能。学校打造以“大国工匠”“时代楷模”“手工作品创意展示”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楼廊文化,在校园开发室内师生无土栽培植物研究所以及“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户外劳动实践种植园,建设校园劳动场域。学校通过开展校园美食节、跳蚤市场、劳动技能大赛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劳动素养。
同时,学校积极利用报刊、公众号、视频号等各种渠道,加强对家长的劳动教育宣传工作。在宣传内容上,既有国家层面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也有学校劳动教育的计划和举措,更有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鲜活教育场景以及学生劳动的经历、体悟和收获,从而引导家长逐步转变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二)校本化劳动课程引领
针对部分学生和家长劳动知识和技能缺失的现状,学校以打造高质量的校本化劳动课程为突破,建构劳动校本课程体系,以劳动教育为主题深挖探究,以校本研修为有力抓手,开展课例研讨、专题培训,提升劳动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区级课题“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及解决对策的研究”为牵引,探索劳动教育高效实施策略;以课程为载体,制定劳动教学指南,构建完整的劳动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开发劳动校本课程,编写劳动教材,设计劳动教案。
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了“三段九环”的劳动教育模式,保证学生在劳动课堂上“劳有所得”。“三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反思阶段”。“九环”即“明确任务—制订计划—活动准备—实践体验—交流汇报—深度实践—成果展示—评价反思—体悟提升”。
在“三段九环”学习模式中,学生是实践任务的操作者和完成者,教师是学生实践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呵护者。同时,学校将劳动与学科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系列活动,如水培蒜苗、养蚕、“变废为宝,装点七彩生活”等。
二、基于家庭教育实情,搭建多样态家校交流平台
家庭教育虽然不像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仍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需要切实提升家长的劳动育人能力,使家长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学校结合家庭教育实情,通过家校合作平台的搭建,达成学校帮助家庭,使学生习得劳动技能和方法;家长协助学校,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学生协同家校,形成劳动品质的劳动教育发展共识。学校结合家庭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直面家长,以方便家长和赋能家长为宗旨,做好顶层规划和系统设计,搭建多样态家校交流平台。
(一)多样态的培训活动
学校确定“学生和教师、家长共同成长”的培训思路,通过分层培训,达成家校共识。学校在省、市、区教研员解读新课标和研究课题指导的基础上,从学校、家庭两方面着手进行分层培训。培训对象在学校方面涵盖全体教师、班主任、劳动专兼职教师;在家庭方面涵盖全体家长。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家庭劳动,班主任懂得将家庭劳动教育融入班级活动,家长协助学校和班级开展家庭劳动教育。
(二)分层次的互动交流活动
学校层面,定期举办家长会、座谈会,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同时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从而在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
班级层面,通过班级家长会、多种形式家访等途径,班主任与家长悉心交谈,了解家长的真实想法,及时做好思想引导。学校评选出家庭劳动教育优秀家长,借助典型家长代表说学生成长变化、谈收获感受,逐渐使家校达成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共识,促进家长对劳动教育形成正确认知,有利于家庭劳动实践的开展,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搭建“家校议教”平台
学校通过“家校议教”平台向家长宣讲劳动精神以及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等内容,邀请家委会到学校参与学校劳动实践活动、劳动技能展示大赛、劳动班队会等活动,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广泛征集家长参加活动的收获体会以及宝贵建议。
(四)开发家长教育资源
学校充分挖掘家长资源,面向家庭征集劳动教育优秀案例,聘请家长中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以及具有相关劳动专业特长和教育教学技能的家长作为志愿者,为学生提供特色劳动课程和各种职业体验课程,助力劳动课程的丰富完善和有效实施。
(五)设置“劳动教育大讲堂”
学校抓住入学关键期,借助学校传统特色课程“入学第一课——家长大讲堂”,对一年级新生家长做好教育引导,宣传劳动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劳动课程开设的意义、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等,让家长在入学初期就与学校同频共振,重视学生的家庭劳动教育。
家校通过多样态家校交流平台的搭建,进一步达成劳动教育共识,不仅成功引导学生在学校积极参与相应劳动实践,转变劳动观念、学习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进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还将学生在校内劳动方面的点滴变化真实地呈现在家长面前,进一步促使家长提高认识,并愿意配合在家中督促和指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
三、基于学生个性化需求,实施家校一体化劳动教育
为高效实现家校协同推进学校劳动课程的实施,学校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个性化清单引领,实施协同
一是个性化家庭日常劳动清单。为将家庭劳动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学校聚焦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对应新课标中各学段目标和任务群内容,结合每名学生的个性需求,设置家庭劳动清单及评价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劳动清单中的内容来制定当月的劳动计划、开展学习实践,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补充,但要保证每周家庭劳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积累生活经验,习得生活知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二是基于传统节日、习俗的项目式劳动清单。学校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开展跨学科劳动实践活动。在“粽香情浓过端午”劳动项目中,学生在包粽子、编彩绳、系艾蒿的劳动实践中,了解与端午节相关的习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间烟火囤秋菜”劳动项目中,学生在采购、整理、囤放秋菜的劳动实践中,活学活用数学知识,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在项目式劳动任务驱动下的劳动技能操练,让家庭成为学生的劳动练兵场,引导学生将一时的“课程行为”变成持久的“生活能力”,最终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二)个性化家庭作业延展,激励协同
学校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为其量身定制劳动作业,同时提供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和内容,让学生有更多选择。
“收纳小能手”“清洁小卫士”“家电小行家”“烹饪小达人”“种植小能手”“垃圾食品大揭秘”“制作成长纪念册”等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体验作业,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把劳动变成一种生活能力。学校还设立明确的奖励机制。对作业完成出色或在协作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给予奖励,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并给予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例如,学校结合无土栽培劳动校本课程内容,开发了“种植小能手”家庭劳动作业。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种植一种蔬菜,在家长的协助下,把自己所种植的蔬菜不同阶段的照片上传至家校平台。教师应注重评价的指导性,及时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和兴趣,调整他们的劳动行为,激励他们在劳动过程中保持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其劳动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劳动意识的形成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同时,家长通过参与学生劳动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监督、激励学生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进而形成强有力的家校合力。
(三)个性化多元评价,目标协同
为了能够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劳动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学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践学习特点,建立了学生家庭劳动个性化多元评价机制。
一是制定劳动实践活动记录卡。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科学制定循序渐进的评价目标,根据家庭劳动清单为学生制定劳动实践活动记录卡,将操作要点形象化、劳动项目参与和技能掌握情况直观化、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细化,设置星级标准,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二是设计家庭劳动岗位评价表。教师根据不同学生与家庭的个体差异,设计家庭劳动岗位评价表。学生根据家庭劳动需要和个人劳动技能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家庭劳动岗位开展实践活动。评价表采用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的方式,既关注劳动技能的习得,又关注劳动习惯的养成,进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三是多平台展示家庭劳动成果。学校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劳动成果的平台,以常态化班会形式组织学生总结评价自己的家庭劳动成果、分享家庭劳动岗位的体验收获。在此基础上,班级、学校相继开展争星表彰活动,在学校公共区域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学校还开展劳动快乐周、劳动技能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劳动成果,收获劳动喜悦。
在实施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模式一段时间后,学校开展了一次学校家庭劳动教育问卷调查。学校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重视劳动教育的家长人数比例达到了85%,学生参与项目从单一的家务劳动发展到涵盖个人清洁与卫生、个人物品整理、帮厨、动植物养护等多方面的个性化劳动项目。学生能够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校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社区的公益服务积极做。学生因劳动具备了自理能力,因劳动懂得了感恩,因劳动学会了担当,这就是劳动教育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在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中,学生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培养了独立性和责任感,了解了父母的辛苦和付出,从而更加尊重父母;增进了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改善了亲子关系,使家庭氛围更加和谐;增进了家校沟通的实效性,使家校沟通更密切、更顺畅,形成家校合力。同时,学生也了解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构建基于家庭实情、顺应学生成长、彰显办学特色的劳动教育家校共同体,能够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劳动的过程中,享受劳动的快乐,收获成长和自信。
参考文献:
[1]丁梅娟.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小学劳动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品悟针尖国粹”课程为例[J].辽宁教育,2024(2).
[2]徐田子,魏婉雪.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回溯与展望[J].教学与管理,2024(18).
[3]赖锦华,唐倩英,杨明霞.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协同的路径探究[J].甘肃教育,2024(1).
[4]王倩.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路径研究[J].山东教育,2024(13).
[5]陶轶敏.逆向设计视域下小学生劳动画像的价值引领[J].教学与管理,2024(5).
[6]龚建立.劳动教育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当代家庭教育,2023(18).
[7]雷丽.家校协同探索劳动育人的价值和路径[J].班主任,2023(10).
[8]俞笑笑.家校协同背景下劳动育人的价值和措施[J].天津教育,2024(20).
(责任编辑:赵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