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理论课“双核三互四维”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4-08-07周叶君
摘 要:实践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能够提升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强化立德树人的效果。长期以来,地方院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教学覆盖面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重叠、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安徽建筑大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法改进和经验总结,形成了以素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双核三互四维”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即采取“一课一品”和思政理论综合实践课双核驱动的实践教学方式,推进师生、生生、人机互动的课堂实践,贯通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基地实践和虚拟实践四个维度的实践层次,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对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双核三互四维”;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课一品”;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24)03-0125-05
作者简介:周叶君,安徽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肥 230601)。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19年以来,安徽建筑大学在总结过去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每门思政课程的学科特色,独立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新模式新方法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以素质能力培养为导向,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重点的“双核三互四维”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双核三互四维”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
(一)强化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源便是实践,脱离了实践,理论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正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高校思政理论课要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便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更需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和生活实践中拓展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运用理论。大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才能深切了解世情国情党情,锤炼品格、增长才干、增强“四个自信”,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解决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着“教学覆盖面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重叠、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难点之一,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组织实施难度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对象局限。思政理论课是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必修课程,每学期上课人数近万人。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借助于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校地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组织参观、实景教学、现场调查等方式进行。这种单一的实践方式受到时间、场地、交通、安全、经费和场馆接纳能力等多重因素制约,只能满足少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无法实现“教学对象全覆盖”,走过场的参观也难以起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二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脱节,呈现“两张皮”现象,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各门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有着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知识和理论体系,但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由授课教师自行决定,往往变成讨论等课堂活动,存在随机、分散、碎片化的现象。从课程建设方面本身看,各门课实践教学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缺乏资源整合,缺乏整体设计[2]。从教学目的性和效果角度来看,这样做忽视了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达不到实践教学应有的育人效果。从教学内容上看,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内容重复,方法雷同,形式落后,不能有效支撑其教学目标[3],也与各门课的理论教学脱节。
三是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简单化,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发挥均不充分,制约着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一般由授课教师自行组织,部分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简单等同于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往往采取播报新闻、课堂辩论、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相对简单的形式。这种“应付式”的实践活动,实践形式和实践内容千篇一律,所赋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足,实践过程缺乏教师的指导与参与,实践评价流于形式,往往难以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自主实践的动力不强,难以有效彰显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是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融合度不高。虽然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但是这种协同往往体现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难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让实践方式和内容体现专业特色。思政课实践教学如何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延伸到实践教学环节?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二、“双核三互四维”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采取“一课一品”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双核驱动
首先,以五门思政理论课程为依托,设计和开展五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构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贯通的“一课一品”实践育人体系。“一课一品”指每门思政课以一种实践教学形式为核心,其他形式为补充,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组织社会调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组织经典著作导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进行历史情景剧表演、“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道德情景剧比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讲述“叙事新时代”等,形成了以“一课一品”为核心,情景模拟、演讲、辩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为补充的实践教学特色。“一课一品”在实践教学方式的选择与实施中体现了“三个结合”:一是实践教学结合课程性质,不同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科特色来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二是实践教学结合学生实际,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发展来设计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三是实践教学结合社会现实,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区域发展中引起关注的问题引入实践教学的实施中。
其次,独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以课程为核心,综合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停留在课堂讨论、视频观看、网上做题等形式的实践往往流于形式,一堂讲座的精彩也不足以说明我们所有思政课的精彩和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基于教学模式的丰富和基于教学流程对对象的本身调动带来的效果提升才是可持续的[4]。为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2019年,安徽建筑大学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本科思政理论课各门课实践教学课时和学分打通,划出40课时2个学分,单独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规范实践流程及考核标准。并单独设置教学副院长任组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课程组”,加强课程建设,统筹实践协同,全面规范了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印发人手一册《学生实践手册》,以思政理论公开课、微视频比赛、微演讲比赛、志愿服务、感悟红色经典等方式进行,教学形式更丰富,教学过程更规范。和过去实践教学由各门思政课授课教师自行组织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安排专门教师负责,确保教师精力不分散,教学重心不偏移,并突破五门课程学科体系、理论知识的限制,进一步突出了知识的综合性和理论的应用性,提升了思政实践教学实效。
(二)打造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三互课堂”
一是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智慧教室,利用人工智能推进“人机互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善于发挥信息技术生动直观形象的优势,应用新平台新技术促进学生以实时互动方式参与学习,打造除课堂故事情境、实践活动情境之外的虚拟场景,以虚拟平台优化矩阵传播[5]。学校建设高标准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智慧教室,将思政实践教学和线下虚拟仿真系统、线上实践教学平台相结合,利用VR、互动沙盘和AI技术等实现人机互动。通过人机交互系统模拟高度仿真的实践情境,协助教师组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并将实践教学的全流程在人机交互系统公开,学生在人机交互系统中制定实践计划、公开实践过程、发布实践成果,教师利用交互系统组织教学、管理考核、统计分析、评分评价。
二是组建学生实践小组推进“生生互动”。实现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度融合,协调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前提[6]。因此,安徽建筑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和“一课一品”实践活动中,以合作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小组项目任务式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队实践、朋辈互助、自主学习。学生根据专业和兴趣爱好,通过组长招募和“双向选择”,组建6~8人的实践小组。学生实践小组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开展实践活动,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交流探讨,共同完成实践任务。教师在指导各小组实践活动的同时,激励各小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各小组最后以PPT、微视频、情景模拟、调查报告等形式将最终的小组成果向全班进行展示,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质询。课程结束时,每个班综合小组自评、组组互评、全员投票和教师评价,对小组表现进行评分排序。小组项目任务式实践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搜集资料,自主解决问题,再通过组内的生生互动既自我教育又互相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三是通过案例分析、研讨交流等方式推进“师生互动”。针对社会热点和学生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件,以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讨论辩论、学生讲课等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研讨交流碰撞,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升华主题。这种“师生互动”既突出了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合作精神以及沟通协作的能力,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向结合,拉近学生和思政课教师之间的距离,解决了“授”与“受”的矛盾,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贯通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基地实践和虚拟实践的“四维实践”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应只是思政教师的独奏,而应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交响合奏”,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中多维度、全方位获得思想浸润、人生启迪、价值引导,达到情感共鸣、价值认同、思想认同,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7]。因此,在双核驱动的课堂实践基础上,安徽建筑大学坚持大思政导向,统筹学工部、校团委等职能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专业学院共同推进实践育人,将思政实践教学与各学院的专业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在人文类专业学院的专业实践和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布置思政类选题,并组织思政教师参加学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担任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教师。
安徽建筑大学积极走出去,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加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先后与省博物院、金寨革命博物馆、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小岗村、皖南事变纪念馆、刘铭传故居、李克农故居等文化场馆和革命教育基地开展合作,共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情境式教学、参观考察和调研访谈,探寻历史事件发生地、走访历史事件亲历者,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地去感受历史的悲壮与现代化建设的自豪,在体验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和现场讲解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安徽建筑大学利用超星资源平台建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在疫情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虚拟实践。一是将实践教学各环节在网上公开,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发送学习目标和任务,学生使用互联网公布实践进度。二是将大量的实践内容和教学资源移至网络平台,如将我校师生走访搜集的红色场馆介绍、英模人物访谈、先烈后人讲述等红色资源放在实践教学平台,开展红色教育。三是构建虚拟场景的现场教学,依据大量现场照片视频,在虚拟平台上实现情境式教学,如神游渡江战役纪念馆、名人馆等。四是利用虚拟平台量化实践过程的管理和考核,建立教师、组长等多主体参与,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多维评价、反馈机制。通过“实”“虚”结合,大大拓展了实践教学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创造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经过长期努力,形成了“一课一品”和“思政教育实践课”双核驱动,人机、生生、师生多元互动,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基地实践和虚拟实践四个维度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功能互补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双核三互四维”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一)模式创新:“双核驱动”促使实践主题与理论教学两融合,教学对象全覆盖
“双核三互四维”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通过“一课一品”使实践教学的主题和各门思政课的理论教学相互贯通,既丰富了实践形式,又体现了各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另一方面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综合各门思政课的理论知识体系,统一设计涵盖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微电影等实践活动,体现了实践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并且思政理论实践单独设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避免了课堂实践参与度低、参观调研参与面窄的现象,实现了人人参与、全员覆盖。
(二)方式创新:“三互课堂”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双突出,教学效果有保障
以往思政课实践教学单方面强调学生参与,教师只负责实践任务的发放和评价评分,在具体的实践环节教师是缺位的。“三互课堂”让教师打破实体课堂的局限,参与到学生实践活动和相关比赛的全过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小组式、项目任务式实践教学强调自我学习、分工协作、交流探讨和朋辈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搜集资料、自主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和主体地位,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平台创新:“四维贯通”形成大课堂、大平台的大思政格局,“三全育人”充分显现
通过顶层设计,综合统筹,将思政实践教学与各学院的专业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贯通,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延伸到实践教学层面,既使专业实践充实了思政元素,又让思政实践体现专业特色,实现了思政小课堂、网络云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搭建了课程综合、院部联合、校企合作的思政实践教学大平台,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良好局面。
四、“双核三互四维”实践教学模式的成效
(一)赛教融合,以赛促学,思政类比赛屡获佳绩
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和“一课一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和大型比赛,每年举办的青春筑梦剧场暨红色情景剧大赛、“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比赛和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比赛成为学校重要赛事,受到中安在线、“学习强国”、安青网、安青报的持续关注与报道。学生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讲思政理论公开课三等奖,“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三等奖一次、优秀奖两次,第一届、第二届安徽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赛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单位。
(二)思政润心,专业赋能,同向同行推动实践育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学校的办学特色,将思政实践和土建类等专业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建筑探寻”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搜集红色建筑相关影像资料和背后的历史故事。组织艺术类专业学生到红色场馆和红色遗迹参观,以红色场馆和先烈事迹为主题开展绘画、雕塑比赛活动。疫情期间,组织艺术专业学生开展“艺心战疫”活动,创作大量讴歌一线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作品,相关视频在第四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获优秀奖。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建筑、艺术等学院合作的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荣获2020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和省金奖,2022年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三)红色铸魂,实践赋能,红色实践结硕果
2020年,在全校开展“红色建筑探寻”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对安徽省内16个市158处红色建筑进行实地探访和考察,搜集了解红色建筑背后的感人故事。历时近两年,获取大量第一手影像资料和历史资料,编写《红色江淮 光辉记忆——安徽红色建筑印迹》一书并出版,受到多个省级媒体单位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五、结语
多年的实践证明,“双核三互四维”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以及对课程实践教学规律探索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时代不断发展进步,大量新教师新学生进入校园,新情况新问题也会不断出现,教学改革创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双核三互四维”实践教学模式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我们必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出问题与不足,并以此为突破口,将教学理念的创新、保障制度的完善、实践形式的丰富、评价考核的科学度,以及教师能力的提升等细节逐一落实,构建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思政课整体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 丁春福,杨乃坤,韩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思考——以沈阳工业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5):62.
[3] 吴春莺,倪宪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选择原则[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0):71.
[4] 张晓平,杨皓,李志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其疏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34.
[5] 徐志平.“大思政课”视阈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基于A省高校调研[J].滁州学院学报,2024(1):125.
[6] 蔡文成,张艳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逻辑关系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1(7):69.
[7] 汤志华,廖青清.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99.
“Dual Core, Three Mutual, Four Dimen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 case study of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Zhou Yejun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al teaching can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For a long time, there have been problems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local colleges, such as narrow teaching coverage, single teaching methods, overlapp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poo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as formed a “dual core, three mutual, and four dimen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guid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quality and ability, combining the reform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method improvement, and experience summary. It adopts a “one lesson, one product” and a dual-core-driven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courses, promoting classroom practice of teacher-student, student, and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connecting the practical levels of classroom practice, campus practice, base practice, and virtual practice, and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attractiveness of practical teaching, which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Dual core, three mutual, and four dimen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ne lesson, one product”; practical teaching
责任编辑:李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