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线一体式”教学的三重论域
2024-08-07王碧波
摘 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线一体式”教学是“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形成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在面临胜任、自主、实效三问的同时,也从增强教师素质、推进网络教学、加快一体建设三个维度为其改革创新提供了发展的新优势。如何应对新问题、发挥新优势、实现新发展,这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线一体式”教学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从强化主导、突出主体、双线交融三个向度着力推进“双线一体式”教学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线一体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24)03-0130-07
作者简介:王碧波,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重庆 400031;安徽 芜湖 24100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新的发展问题。“双线一体式”教学,是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线下教学传统优势同线上教学信息技术有机互补、深度融合,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运行,实现线下线上教学的高效对接、精准互联,旨在提高课程质量和水平的教学模式。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2]。高校思政课要把握好发展契机,积极适应新形势,转变教学理念,打破时空界限,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在实践中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推进“双线一体式”教学创新发展,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变轨超车”。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面临的现实三问
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新时代为高校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带来了新机遇、营造了新环境、提供了新条件,同时,也使其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一系列新困难、新挑战。
(一)胜任之问: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能否满足新要求
习近平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4]。高校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了一场全方位的“实战大考”,除对政治觉悟、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理论素养等一如既往的高要求外,对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网络内外理论实际融通等能力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直接关涉其能否胜任“双线一体式”教学工作。
1.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验。高校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与线下教学有很大不同,需要网络平台、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在以往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虽不同程度地运用过网络技术手段,但多是作为线下教学的辅助,部分教师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掌握较为有限,运用能力亦较为欠缺,很多网络优质资源、现代信息技术未能及时、有效运用到教学实际中来,没能很好地发挥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鉴于新时代教学实际需要,难以再完全“面对面”,必须更多依赖“键对键”,“但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对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融合的探究意愿,对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各自的功能、作用、方法以及双方融合的路径等了解不深、探索不够”[5]107,这样不仅难以有效发挥“双线一体式”教学的优势,甚至连基本要求可能都会因平台运用状况、硬件配备情况、技能掌握程度等因素而难以达到。同时,新媒体新技术的系统学习与灵活运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与精力,相应工作伴随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还将不断延续、不断深入。另外,“个别教师思想上排斥学习新技术,从而对线上教学产生的消极抵触情绪也极易扩散到教师群体中”[6]。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切实解决,势必难以有效推进“双线一体式”教学创新发展,势必直接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
2.网络内外理论实际融通能力考验。面对网络内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面对思政课教学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新目标,面对“双线一体式”教学的特殊场域,高校思政课教学单纯的“照本宣科”肯定是不行的,“生搬硬套”客观事例、不与理论深度融合也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直面现实,在深入洞察网络内外问题实质的基础上,将科学理论与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运用科学理论深入、透彻、系统地为学生分析、讲解现实情况与问题本质,实现网络内外理论与实际的实时、适时切换,教育引导学生用好网络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参与到“双线一体式”教学中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不能把社会实际与网络实际有机联系起来,不能把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不能把科学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则可能导致理论知识讲不透、实践案例融不进,无法做到及时回应学生关切的实际问题,难以做到深入浅出、入脑入心,难以取得学生的真心接受和高度认同,难以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甚至会弱化、虚化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效果。这其实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内外理论实际融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达到与否,直接关涉教学实效。
(二)自主之问:大学生主体性发挥能否达到新标准
高校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及自学能力对课程教学的影响更为显著,“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要求更高,无形之中给学生主体性发挥设立了崭新的高标准,能否达到新标准深刻影响着教学实效。
1.学习自觉性考验。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的群体,其思政课学习效果的好坏,即使在线下教学中也有赖于自觉能动性的发挥,更不要说是在教师难以系统掌握学生学习状态的“双线一体式”教学中。“面对面”的线下教学,师生间更多语言、目光等直接互动交流,思政课教师更易于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易于感知学生的学习困惑,易于洞察学生的学习问题,易于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与学生加深交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高校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身体在场”“身体缺场”的随机转换,致使教师难以确定学生对学习的投入情况,难以全面、系统、动态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更别说对科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情况,这都对大学生学习自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习主动性考验。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并非无条件地“照单全收”,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和内在需要有条件、有选择地加以取舍和再创造”[7],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体性,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鉴于高校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的现实情况,师生之间“面对面”相互交流、彼此了解的机会相对有限,有效构建维护相互信任、彼此支持、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难度相对增大,导致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可能变成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因“担心考虑不成熟”“怕给老师添麻烦”等种种顾虑而难以直接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因此也就无法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高校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及时就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网上网下多种途径积极向教师请教,主动把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有机融合起来,把课程教学与自主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发掘、应用好网络内外资源,在理论联系实际中不断深化学习。
3.自学能力考验。高校思政课线下教学以教师生动的现场讲授为主,教师“身体在场”的教学实际,更易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易于引导学生围绕课程主题畅所欲言,就相关问题在课上、课下及时当面交流,还可能把本来的问题引向深入、引向宽广,并及时抓住有利契机,将理论讲深讲透,使得大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可以在交流互动中不断深化,教师也能够根据与学生的密切交流情况,对其自学给予有效、持续地系统指导。高校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面对面”“键对键”的综合优势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否满足这一教学模式对其的特殊要求,这都是必须高度重视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实效之问: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否取得新成效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立足于“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立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这都关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要求线上线下有机联动、课堂内外共同发力,强调“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9]。
1.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战场”由线下转向线上线下相融合。对于长期以来以现场为主的教学而言,环境发生了改变,教师在经年累月的现场教学中总结出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亟需改进,给师生之间及时沟通、深切交流的教学场域的形成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针对不同学生的最佳教育时机难以捕捉,学生投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充分调动,为促进教学而科学、深入、系统开展的考评工作也亟待调整,同时,“思政课线上教学目前在一些高校仍被视为教学‘装饰’和课程‘点缀’,边缘化和闲置情况较为严重,与线下教学的关系状态更多是混合并存而难以融合共生”[5]107,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必须积极应对、妥善解决。
2.高校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对教师教、学生学的客观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因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所能提供的网络条件也就不尽相同,部分区域可能暂时还无法为建设“云大学”、打造“云课堂”、进行“云教学”、开展“云思政”提供切实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需要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部分功能对这些设备还有特别要求,这涉及每一位师生,特别是分散于不同地域的“万千学子”,要真正做到学习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不仅考验着高校,也考验着整个社会的教学硬件保障能力。同时,网络的不稳定、教学平台的限流等一些客观因素,也都在不时考验着广大师生的应对能力与耐心,给高校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造成着无形的影响。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具备的三个优势
新时代在使高校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面临诸多问题的同时,也从增强教师素质、推进网络教学、加快一体建设三个维度为其改革创新提供了客观的有利条件,创造了发展的新优势。
(一)素质之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得以切实提升
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求教师立足实际、把握时机,努力提升自身“双线一体式”教学综合能力和水平,以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完成新任务。
1.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推动下,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系统开展,“双线一体式”教学持续推进。广大教师借此机会,全面了解线上教学,系统学习线上教学技术,深入探索线上教学技巧,不断提高线上教学能力和水平,进而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和个性化指导,实现教学供给的精准化”[10],把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配备选聘、培养培训机制的健全完善。习近平强调:“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11]。网络信息技术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这个关键主体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唯有如此,才能在教育教学中灵活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运用网络空间增强教学实效。高校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要求,一方面,对教师的选聘条件要更加全面,要把对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情况作为考察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在“互联网+”时代有效开展教学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对教师的培养培训要更加系统、务实,把网络平台、信息技术相关内容作为一个重要部分纳入培养培训体系。
(二)网课之维:线上教学得以迅速推进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由主要强调“面对面”转为同时依赖“键对键”,推动了线上教学的快速发展,为“双线一体式”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机统一创设了现实条件、探索了可行路径、积累了丰富经验。
1.大量优质思政课网络资源上线,大批优质思政课在线课程有组织、有计划地广泛应用于教学实际。结合教育部打造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为大力发展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与重要载体。在实践中,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也得到了全社会的鼎力支持,不断取得重要进展,这同时也为“双线一体式”教学的有效开展、全面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2.伴随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结合现实需要,整个社会许多原本在线下完成的工作转向线上或与线上相结合。推动网络平台加快建设与发展,信息技术加速更新与换代。一方面,“得益于线上教学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 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型技术手段的运用,通过信息收集、数据沉淀、行为记录和学情分析,思政课教师能够精确定位和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知识水平、关注焦点、学习习惯和活动序列等相关信息,精准对焦和更好满足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5]106,这为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基础设施的健全完善提供了重要条件,为线上教学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平台支撑与技术支持,为线上教学研究的系统展开提供了较为完备的现实基础与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推动了线上教学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为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促进了课程教学紧跟时代步伐,深度融入网络社会,同时实现自身的高质、快速发展。
(三)整体之维:“双线一体式”教学得以稳步发展
高校思政课线上与线下教学各有其特点和优势,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两者的有机融合,新时代的教学实际,有利于系统总结双方经验,发挥彼此优势、补齐各自短板,产生“1+1gt;2”的综合效应,“双线一体式”教学得以在实践中稳步发展。
1.推动线上线下教学安排一体化。新时代,要求宏观把控高校思政课线上和线下教学的关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有效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中数据挖掘、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使精准教学与科学评价相统一,打通教学过程中的课内课外、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形成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新型课堂,确保了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全程覆盖”[12]。明确两者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双线联用、有机统一,两者的结合也并非机械的累加,而是各取所长、相互补益。为合理、有效开展教学,认真总结线上和线下具体优势与短板所在,结合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社会实际,综合考虑两者如何协调、如何配合、如何相互支持的问题,通盘谋划、认真设计,切实加快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进程。
2.促进师生“教与学”一体化。在以往教学中,教师队伍探索如何更好地教,学生群体探索如何更好地学,主要都是基于线下的场域,对线上教学则因接触有限,而考虑不多、实践不够。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为师生线上线下默契配合提供了磨合的机会,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师生双方都开始系统思考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最佳模式。师生在共同搭建、顺畅网络交流通道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让学习更加灵活,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之中,有力促进了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当然,这也有利于高校思政课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有利于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促进线上线下教学环境一体化。在先前的实践中,高校思政课多以线下教学为主,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社会实践,无论是师生交流还是生生互动,更多依赖的都是现实环境。新阶段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求立足实际,把网络环境同现实环境有机融合起来,把两者统一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使两者“浑然一体”,以保证线上和线下教学不致脱节,并发挥联动效应,促进两者的“无缝对接”,实现两者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推进的三条理路
置身新时代、面临新挑战、把握新机遇,高校思政课要紧抓时代契机,从强化主导、突出主体、双线交融三个向度不断推进“双线一体式”教学的创新发展。
(一)强化主导:多方着力,巩固教师主导地位
办好高校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尤其是“双线一体式”教学,要求学生更多发挥主动性,教学更趋灵活性,就更需要教师的统领、引导与规范。只有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充分性、有效性,才能不断强化其主导地位,助力占领巩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参与搭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资源,有力促使线上线下“一盘棋”,确保高校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持续创新发展。
1.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基本素质的同时,不断提升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等能力。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选聘机制,适度提高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应要求,特别强调设置实际操作环节;二要进一步健全高校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把线上教学技能纳入培养培训体系,强调实操的重要性,并以适当的理论教育相配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培养培训要围绕这个目的设计、安排、开展,要能够服务、助力于教学实际,切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要“下马观花”“鞭辟入里”;三是对于重点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的相关专业,要把网络信息技术作为必修内容,统筹安排、系统学习、严格考核,以适应、推进“双线一体式”教学工作。
2.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马克思指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3]。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率先提升自身“双线一体式”学习能力,努力成为自我教育的典范。这样一可以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手段,更全面、更及时地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结合课程资料,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综合素养,以更好承担起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要责任;二可以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自身实际行动,教育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三可以在实践中更为明确、系统总结自学的优势和注意事项,不仅在课程内容学习,而且在网络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都能够给学生以必要、及时、中肯的指导。
3.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充分性、有效性。高校思政课线下教学,主要强调教师对课堂、教学进度、学生学习情况等的把握与掌控,“双线一体式”教学则更多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投入度,这也要求教师更为充分、有效地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一要强调方向性。应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更好教育引领方面,而不是“越俎代庖”“全盘包办”,要在明确和把控教学方向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自主性。二要包含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教育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为其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三要同时重视学生主体性。“只强调主导性而忽视主体性,教学过程就变成了单向度,没有实现教学的整体性”[14],必须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四要建立健全科学、系统、有效的考评和激励长效机制。考评机制要把教师自评与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社会评价结合起来,把定性评价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确保考评的全方位、立体化、动态性,考评过程要公开透明,接受各方监督,考评结果要及时反馈,充分助力教学,不能“束之高阁”;激励机制,要奖之有根、惩之有据,把精神层面同物质层面结合起来,要有力度,并及时落实到位,要能够真正发挥激励作用,在激励当事教师的同时,也能为教师群体带来风向标效应。
(二)突出主体:深度激发,凸显学生主体作用
“现有网络课程资源更多强调的是‘教’,对学生学习主体性体现不充分,自主性激发不足”[15],高校思政课要正视现实问题、迎接历史挑战、把握发展机遇,在坚持教师主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师生有效联动,共同致力于“双线一体式”教学实效性的增强。
1.多措并举,有效发挥大学生主体性。要教育引导大学生结合“双线一体式”教学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创造性学习能力,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一是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主动进行课程理论学习及相关知识拓展学习,强调科学理论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二是利用网络交流的跨时空性、便捷性,就所遇到的学习问题或思想困惑积极寻求教师的指导帮助,持续深化学习,不能被动“坐等指导”,错失教育良机;三是加强同学之间就课程相关内容的共同学习、相互学习,可成立线上线下学习兴趣小组,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实质性转变,增强自身在思政课学习中的获得感,使自己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为。
2.多方合力,确保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是高校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所必须充分发挥的两大要素,要同时强调、共同作用、不可偏废,缺乏主体性的主导性难以发挥实效,缺乏主导性的主体性难以规范引领,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的发挥一定要经过审慎思考、进行合理安排,要“言之有物”,不能“想当然”,要在对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要科学、系统、有效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鉴于现实环境错综复杂、网络信息参差不齐的实际,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主导中始终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进行及时、有效的规范引领,避免学生盲目发挥主体性,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在海量的网上网下信息中不知所措,在复杂的网络内外环境中迷失方向。
(三)双线交融:强化一体,增强教育教学实效
高校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必须坚持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坚持两者互为补充、辩证统一,推动两者的一体化进程,以形成强劲合力增强教育教学实效。
1.强调目标要求一体。高校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要通过对网络内外资源的充分应用,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和信心,并坚持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要结合世界发展大势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商共建共享,教育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共产主义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要立足当下、奋力前行,追求崇高理想、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努力”[16]。要结合社会现实与网络实际,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网络内外的实践中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有机统一起来。
2.强调现象本质一体。“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17]。高校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不管采用何种平台,不管选用何种方式,始终都是要教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实际案例,教育引领学生深入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透过网络内外现象看本质,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能够在联系中发现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着力提升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自身主体定位,在融入课程学习、实现自我教育的同时,充分运用线上线下平台、途径和资源,积极进行相互教育,不断提升自身辨别能力,能够理性看待、科学分析错综复杂的环境、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主动传播正能量,在社会实际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强调平台资源一体。一方面,要成体系地建立、完善线上线下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平台系统化,贯通课堂内外、课程内外、学校内外,以适应教学发展和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并立足实际,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与学生特点,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随党情、国情、民情、学情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当前,在网络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很多革命遗址、历史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都开通了或是进一步建设完善了网上游览项目,使网上参观更便捷、更形象直观,这也在无形之中克服了学生集体因现场参观学习而面临的经费、距离等制约因素。高校思政课要充分把握好这个契机,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进行网上参观学习,并将此纳入“双线一体式”教学规划之中,对大学生系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另一方面,要成体系地挖掘、运用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教学资源系统化,涵盖教材内外、专业内外、校园内外,以满足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从教学供给侧持续发力,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不断提升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获得感。当下,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涌现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以及在此基础上经认真分析、系统总结得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效的规律性认识。高校思政课“双线一体式”教学要以这些措施、事例等为切入点,联系理论、阐释理论、深化理论,增强大学生理论认同,真正实现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向学生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的有效转化,并教育引领学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社会发展需要、个人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把科学理论外化于行,同社会活动实际践行有机结合起来。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0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4]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5] 赵耀,王建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线教学\"的价值意蕴、问题研判与优化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1).
[6] 沈震.疫情防控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3):16.
[7]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60.
[8]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的通知[EB/OL].(2019-04-18)[2023-12-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904/t20190428_379873.html.
[9]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5.
[10] 刘经纬,林美群.基于“三个导向”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设计与质量保障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145.
[11] 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02).
[12] 曹宏.战“疫”背景下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J].山东教育(高教),2021(Z1):69.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8.
[14] 余丰玉.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J].中国高等教育,2019(18):1.
[15] 凌小萍,张荣军,严艳芬.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48.
[1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43.
[1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41.
The Triple Domains of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ed”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Wang Bibo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ed”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form of “Internet + higher education”. While facing the three questions of competence, autonomy and effectiveness, it also provides new advantages for its reform and innova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enhancing teachers’ quality, promoting network teaching and accelerating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How to deal with new problems, give full play to new advantages and realize new development is an era topic in the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ed”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ocus on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ed” teaching from three dimensions: strengthening dominance, highlighting the main body and integrating dual lines.
Key words: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ed” teaching
责任编辑:李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