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安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建设路径研究
2024-08-07陈鹏刘海涛祝小迁
摘 要:新时代安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建设是服务安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战略选择。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建设具有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强、教育服务贡献能力强、教育治理水平高、教育创新能力强、教育开放合作能力强、教育社会影响力强、教育社会满意度高等特征。在厘清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建设的政策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基础上,提出安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建设的实践路径:以理论为引领,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以质量为核心,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多元化、个性化、协同化;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推动教育公平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促进教育法治、共治、善治。
关键词: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强省;建设;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24)03-0111-07
作者简介:陈鹏,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教师教育;刘海涛,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博士(安徽 滁州 239000);祝小迁,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安徽 马鞍山 243032)。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为何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如何建设教育强国三个基本问题,深刻阐释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特征、价值目标、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2]。
近年来,安徽教育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不断贡献安徽力量,《安徽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出:“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安徽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教育强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提出:“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3]。2023年7月26日,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以教育之强夯实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之基”[4]。安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建设是服务安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战略选择。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向纵深演进,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科技及高端创新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新形势下有必要探究新时代安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建设的内涵特征、基本逻辑与实践进路,以切实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安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新时代人民满意的安徽教育强省的内涵特征
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首先有必要明晰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是教育整体实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且人民群众对教育总体满意度高的省份。一方面,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是指社会公众对教育的质量、公平、环境、期望的总体满意度高的省份[5];另一方面,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的教育整体实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教育整体实力既包括教育的规模、结构、体系、基础办学条件等硬实力[6],亦包括教育的质量、发展水平、创新、治理、服务贡献、社会影响、社会满意度等软实力[7]。根据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的内涵界定,人民满意的安徽教育强省一般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是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高
全省构建了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不仅能够满足安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为满意”教育的多样化需求,而且能够为安徽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如教育的普及度、公平度、投入度、保障度、统筹度位居全国前列,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二是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强
全省构建了健全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建立了创新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且在师资队伍、经费投入、设施资源方面保障有力,有效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以人才自主培养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贯通、整体协同推进;基于科技、教育、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多主体协同育人,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并聚焦服务安徽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和造就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拥有能够充分满足各级各类高质量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各类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高,所培养和造就的各类人才国际国内竞争力强。
三是教育服务贡献能力强
全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共生、协同发展,教育对科学技术自立自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的引领、支撑、服务作用充分发挥,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效能持续提升[8];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及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贡献度位于位居全国前列。在安徽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过程中,全省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与科技强省、人才强省一体统筹推进,深度融合发展,共同支撑引领、赋能服务制造强省、农业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建设的贡献度高[9]。
四是教育治理水平高
全省教育法治化程度、教育治理现代化程度均位居全国前列;依法治教,依法办学,教育治理规范,建立科学合理、有效运行的教育行政执法机制、教育统筹治理机制、教育评估监测机制、社会协同治理机制、校园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有健全完善的社会协同治理制度、教育监督评价制度、学校内部治理制度、校园安全治理制度,有效保障教育质量和公平,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五是教育创新能力强[10]
全省教育理论创新能力、教育制度创新能力、教学模式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度耦合的程度高;全省高校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强,建设高水平协同创新中心,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持续提升;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化技术赋能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创新和不断发展。
六是教育开放合作能力强
全省加快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各类高校深度参与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国际中文教育、来华留学教育总体质量和治理水平高,学校自主培养的国际化人才总体质量高。全省积极推进教育区域交流与合作,基于长三角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深化区域教育交流合作、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全省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七是教育社会影响力强
全省在教育国际国内格局中具有较高的社会美誉度和较强的社会影响力,涌现出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安徽教育改革典型做法、特色经验和创新成果,形成了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地方教育品牌,在全球教育治理及国内教育治理事务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强。
八是教育社会满意度高
安徽师生、家长、校长、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对本省教育工作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高,社会公众对全省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环境、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标排名均位居国内前列。
二、新时代安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建设的基本逻辑
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建设所遵循的基本逻辑主要包括政策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政策逻辑:新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规律
政策是理论的转化和实践的引领。在新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新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积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实践经验,持续探索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出台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通知》等重大教育政策法规[11]。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以教育基本方针为统领,始终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科学回答了不同时期教育的根本目的、核心任务和关键路径问题,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12]。回顾新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进路历程,旨在厘清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逻辑。首先,在“培养什么人”维度,教育的根本目的由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转变和延伸;其次,在“怎样培养人”维度,教育的关键路径由“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向“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转变和拓展;再次,在“为谁培养人”维度,教育的核心任务由“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转变和延伸;最后,教育的战略定位由“把教育摆在战略重点的地位”“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向“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转变和提升[13]。
(二)理论逻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创新引领
理论逻辑是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科学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九个坚持”重要论述;“九个坚持”深刻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统一[14];“九个坚持”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政治方向、宗旨任务、价值目标、初心使命、本质特征、实践路径、原则保障[15];“九个坚持”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建设的理论基础,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1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首次明确了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保证、根本任务、根本目标、重要使命、基本路径、核心功能和价值追求[17],提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先导、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民族复兴的基础性工程[18]。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新时代安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建设提供了价值论、方法论、实践论层面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南。
(三)实践逻辑:新征程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理论逻辑与政策逻辑统一于实践逻辑。新征程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19]。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途径。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既是服务安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战略选择与改革实践,亦是安徽打造“三地一区”、推进“七个强省”建设的重要基础与关键环节。推进建设新时代“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现代化美好安徽,我们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通过不断提升教育创新服务能力,全面带动全省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和高水平科学技术自立自强,促进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不断提升安徽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安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全省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9.7%、义务教育巩固率95.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20];安徽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8.2%、义务教育巩固率97.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以上[21]。但是,安徽教育事业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需要,具体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在教育理念层面,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尚未牢固确立,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有待深入;二是在教育服务贡献层面,人才培养结构与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需求契合度不够,教育支撑、引领、服务安徽创新发展能力亟待提升,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高端人才较为缺乏;三是在教育均衡化发展层面,安徽区域、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仍然存在差距,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四是在教育治理层面,安徽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教育评价唯分数、唯升学倾向依旧存在[3]。新形势下安徽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是有效解决当前安徽教育事业发展现实关键问题的实然探索,也是不断满足安徽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热切期盼的应然要求。
三、新时代安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建设的实践进路
安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建设,需要精准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发展新趋势,科学遵循新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满足新时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新要求。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安徽教育强省建设的核心任务。面对安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亟须努力加快推动安徽教育高质量发展。安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建设须要直面当前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深入调研、科学谋划、主动探索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以理论为引领,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教育理论是教育创新实践的先导,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行动的指南。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引领,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根本目标,引导“家校社”共同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成才观,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学校育人方式和教学方式改革,构建良好教育教学及学习生态系统,推动安徽教育教学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发展。
一是变革学校育人方式。学校育人方式变革需要坚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共性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显性育人和隐性育人相结合、知识传授与知识创造相结合、学校自主育人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相结合。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新体系,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育人,让教育点燃、唤醒和成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术志趣和创造热情,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发展自我和完善超越自我;坚持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育人,倡导探索知情意行统一的育人路径,引导学生开展基于真实项目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主动合作互动、主动动手实践、主动创新创造、主动关切世界、主动服务社会。
二是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创新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教育教学从“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习、创造、发展为中心”,改进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鼓励灵活运用项目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创客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混合式教学、跨学科教学等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科学灵活运用人工智能、AR/VR、增材制造等新技术重塑传统教育教学方式,设计研发及创新应用数字化、智能化辅助教学、学习、治理及交流合作系统,构建智慧教学及智慧学习环境,校社企协同共建在线开放课程,创设和共享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打造融知识传授、知识建构、交流互动、团队合作、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创意创造、成果展示、图书借阅等为一体的创新学习空间,因材施教探索实施新型教学及学习模式,以生为本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治理方式,深化教育教学服务方式、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方式、学习投入发展评价方式改革,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以质量为核心,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多元化、个性化、协同化
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核心职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建设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多元化、个性化、协同化,全面提升安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是优化人才自主培养结构。安徽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区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新型城市建设,对全省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建设目标,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不断优化全省人才自主培养的多元化结构。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安徽教育强省建设中的“龙头”作用,面向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服务“七个强省”建设和十大新兴产业发展,优化全省高校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布局,推动高校专业设置精准对接全省十大新兴产业需求,建立健全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高校大类招生—多方协同培养—产业就业创业”产教联动、协同育人机制,鼓励全省高校跨院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设置“微专业”联合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引领、服务安徽创新发展及高质量发展能力。
二是健全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强化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并协同推进,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体化贯通、“学校—家庭—社会”多主体协同的个性化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主动服务“一带一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创新链、工程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有效推进职普融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有组织地加快建设“高校—产业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协同创新高地和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素质教育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未来技术学院、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及医师学院等个性化、多样化的高素质人才自主培养基地,探索构建“科技—教育—产业”深度融合的个性化人才自主培养新模式;重点面向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强化自主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
三是建强人才自主培养师资。弘扬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建设满足人才自主培养需要的卓越师资队伍。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师风规范引导、教育培训、考核评价、监督激励、模范引领、失范行为处理机制[22];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组织及机构,面向教师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全过程开展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建立教师交流轮岗长效机制,积极推动县域内中小学校长及教师交流轮岗,鼓励区域内中小学与高校教师互聘;健全教师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在职称评聘、聘期考核、人才引进、评优评奖、绩效分配等方面为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创新人才、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实现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教师实行倾斜政策;强化教师教育学科建设,鼓励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定位和基本办学条件开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差异化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科建设和教育师资培养。
四是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深化多元化、个性化、协同化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变革,推动人才自主培养理念、目标、过程、评价、制度改革创新,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切实提升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23]。推动基础教育新课改、新课程、新课标的有效实施,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促进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完善、教学评价改革、课程治理变革、素质教育发展,着力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自主培养高质量发展。明晰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聚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自主培养,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面向安徽经济社会需求、人才市场需求及十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深化全省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多向衔接、多维成长、多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4]。加快推进“双一流”及“双高计划”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政策保障,优化绩效考核,全力支持全省高水平大学创建“双一流”;建立健全高校分类建设评价机制及标准,构建高等教育分类建设评价体系,以高校评价制度改革促进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高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安徽各类高校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面向科学技术工程创新、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企业现场培养研究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高素质创新人才,提升全省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激发全省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创意、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以高素质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中心稳步推进安徽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推动教育公平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25]。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建设必须以服务民族复兴、服务人民、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初心使命,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推动安徽教育公平发展。
一是构建教育共同体促进教育公平。倡导省内学校超越城乡、区域、校际边界,协同构建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共同体,协同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关爱制度化、基础教育数字化,推动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共同体成员开放合作、交流互动、优势互补、联合共建、资源共享、携手共进,让更多的教育优秀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缩小全省基础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着力破解安徽乡村基础教育“空心化”难题,努力让安徽每一个孩子都能“入好园”“上好学”。
二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缩小教育差距。以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虚实融合学习空间的改造升级,赋能个性化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赋能基础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赋能教学学习评价方式变革,赋能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赋能基础教育治理效能优化提升;推动以智慧学校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全省智慧教育共同服务与监督管理平台,“政府—学校—社会”协同构建智慧基础教育生态体系,促进全省优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助力缩小全省基础教育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及数字鸿沟。
(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促进教育法治、共治、善治
教育改革创新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促进安徽教育法治、共治、善治。
一是深化教育治理制度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推动安徽各级各类教育在法治、共治中走向善治。深化全省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健全教育治理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教育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制度,制定教育行政执法程序规范,确保教育法律法规得到准确有效实施;推进教育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健全政府、学校、社会多元主体民主参与教育治理机制,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教育决策、管理、监测、评价、督导、反馈制度,充分激发全省教育事业发展内生动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健全学校自主管理机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依法治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学校内部治理能力;健全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保障机制,完善考试招生管理制度,注重考试评价的核心素养发展导向,构建引导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及方式,强化对核心素养的多维度测量与综合性评价[26];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救助机制,完善“校园欺凌”预防与惩治制度,切实有效提升全省未成年人的整体保护水平。
二是深化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创新。推动构建现代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强省建设评估监测体系,科学设计教育强省的评估监测标准,建立教育强省常态化的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以教育强省建设评估监测促进安徽教育强省建设;建立健全教育质量全过程督导机制,科学制定教育质量督导标准,探索构建数字智能时代教育督导管理新体制和新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引导学校特色发展及创新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及职业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的多元综合评价标准,推动安徽教育探索实施学校分类评价、教师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及核心素养评价改革。
四、总结
“兴皖必先兴教,强皖必先强教”。安徽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既是服务安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破解安徽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科学构建安徽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培育造就创新人才的现实需要。新时代安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建设具有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强、教育服务贡献能力强、教育治理水平高、教育创新能力强、教育开放合作能力强、教育社会影响力强、教育社会满意度高等特征。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新时代安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以安徽教育之力厚植安徽人民幸福之本,以安徽教育之强夯实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之基”[27],应遵循新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创新引领,并满足新征程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其关键在于坚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推进基础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治理现代化,持续整体推动安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创新发展、公平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管培俊,刘伟,王希勤,等.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23(7):1-8.
[2] 沈壮海,李健民.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7):11-18.
[3]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安徽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R].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2022:15-38.
[4] 周洪.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N].合肥晚报,2023-07-28(A02).
[5] 高等教育满意度研究课题组,马涛,张男星,等.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实证研究——基于2021年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5):16-25.
[6] 夏智伦.凝心聚力接续奋斗 加快建设教育强省[N].湖南日报,2023-04-20(007).
[7] 张炜,周洪宇.教育强国建设:指数与指向[J].教育研究,2022(1):146-159.
[8] 张会庆.复杂科学视域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系统:逻辑必然、运行机理与构建路向[J].江淮论坛,2023(3):16-24.
[9] 钱桂仑.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EB/OL].(2023-11-26)[2024-05-10].http://jyt.ah.gov.cn/xwzx/jyyw/40686588.html.
[10] 周洪宇,李宇阳.建设教育强国:内涵特征、本质要求与实践路径[J].人民教育,2023(5):6-11.
[11] 翟博.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N].中国教育报,2019-09-16(001).
[12] 石连海,齐春梅.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方针价值取向变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6):47-54.
[13] 阮成武.新中国70年培养新人的教育进路[J].教育研究,2019(8):15-23.
[14] 如何理解学习党史的三种逻辑[N].学习时报,2021-05-24(004).
[15] 刘复兴.“九个坚持”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创新与发展[N].人民日报,2022-09-29(006).
[16] 曾天山.“九个坚持”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N].中国教育报,2018-09-13(06).
[17] 薛二勇,李健.教育强国建设的政策内涵、监测指标与战略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3(7):1-6.
[18] 怀进鹏.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N].人民日报,2023-08-31(009).
[19]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J].人民教育,2019(5):7-10.
[20] 周洪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强大教育力量[N].中国教育报,2023-06-08(006).
[21] 2022年全省教育工作情况[EB/OL].(2023-04-06)[2023-09-02].http://jyt.ah.gov.cn/public/7071/40641807.html?eqid=f85ceabf0002d5a100000006645270d6.
[22] 赵培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3(Z2):66-68.
[23] 张力.教育科技人才奠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N].中国教育报,2022-11-24(006).
[24] 曾天山,庄西真,宗诚,等.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3):5-12.
[25] 曾天山,邓友超,杨润勇,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1):5-16.
[26] 王辉,孙海波,李晓勇,等.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十年[J].中国考试,2022(10):1-12.
[27] 张东刚.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J].红旗文稿,2023(12):4-8+1.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Anhui’s Strong Education Province Satisfying to the People in the New Era
Chen Peng, Liu Haitao, Zhu Xiaoqian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Anhui’s strong education province satisfying the people is a strategic choice to serv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nhui and build a modern and beautiful Anhui.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education province that the people are satisfied wit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education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level, strong ability of self-cultivation of talents, strong ability of contribution to education services, high level of education governance, strong ability of education innovation, strong ability of education opening and cooperation, strong social influence of education, and high social satisfaction with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policy logic,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of building a strong education province with people’s satisfa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path of building a strong education province with people’s satisfaction which includes innovat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deas, and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ith theory as the guidance; establishing an independent training system for high-quality talents, and promoting diversified, personalized and collaborative training of talents with quality as the core; improving quality and balance of basic public education services, and promoting equitab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with the people at the center; enhanc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governance, and promoting the rule of law, co-governance and good governance in education with reform and innovation as the driving force.
Key words:people’s satisfactory education; strong education province; construction; Anhui Province
责任编辑:李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