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2024-07-19秦专松项福库姚茂华
摘要: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寓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不仅可以使红军革命精神得到赓续传承,还能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推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自觉抵御错误思潮的冲击,从而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对此,各个高校可通过抓住课堂主渠道、占领网络新媒体、开展实践育人等方式将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把思政育人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使其成为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实现铸魂育人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高校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652(2024)04-0125-08
DOI:10.19933/j.cnki.ISSN1674-3652.2024.04.014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民族地区红军遗址资源与本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24SKSZ126)。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1 ]。渝东南红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各族人民群众在渝东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逐步形成的具有催人奋进效果的思想因子与精神标识的优秀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渝东南红军文化中所蕴含的独特育人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功能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其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境界以及浩然的革命正气等丰富的思政元素。将渝东南红军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增加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深度和温度,丰富思政课的育人资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一、渝东南红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
渝东南红军文化作为我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优秀文化资源,其思想内涵极其丰富,集中反映了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开展革命斗争时顽强的革命意志和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时不惧困难、迎难而上的坚定理想信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们的崇高思想境界,彰显了全体红军指战员和无数仁人志士的人生价值取向及其浩然的革命正气,是中国共产党鲜明政治本色的深刻体现。习近平历来重视红色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曾多次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2 ]。渝东南红军文化是党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素材和丰富资源。将渝东南红军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结合,可以为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进而帮助青年大学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资源
渝东南红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历史遗存,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奋斗目标和实事求是、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3 ]。渝东南民族地区在中国红军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面对日益严峻的革命斗争形势,红三军在以酉阳为中心的渝东南民族地区度过了自建军以来最为困难的时期,并逐渐开始从挫折走向胜利,艰难地创建了黔东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在党中央和渝东南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帮助下,红三军在渝东南民族地区的酉阳南腰界重新恢复了红二军团的建制。渝东南红军文化是凝聚着以贺龙、关向应、夏曦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的坚定理想信念资源。正是凭借着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党领导人民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个阶段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取得辉煌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 4 ]。当前,对于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广大青年大学生来说,只有深刻了解红军文化,才能领会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艰难与不易,才能深刻感知中国工农红军的艰苦奋斗历程,才能体会广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直面血与火的考验时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谈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5 ]。青年大学生想要成长成才,首先就需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将渝东南红军文化中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能激励广大的青年大学生从渝东南红军文化中的历史事件、革命英雄、红军精神、革命文物中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进一步强化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增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决心。
(二)“崇高的思想境界”资源
渝东南红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在筚路蓝缕奠立基业的过程中创造和积淀的具有厚重历史情感的红色文化,其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崇高思想境界,这些崇高的思想境界资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面对强敌不惧牺牲、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资源;二是率先垂范、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的政治品格资源。
首先,面对强敌不惧牺牲、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资源体现在:渝东南红军文化承载着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生动具体地记录、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6 ],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践行初心和使命不惧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质。这与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在斗争中不断成长进步的特征相吻合。历史证明,身处险恶对敌斗争环境中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尽管面临着力量异常强大的敌人、困难异常险峻的绝境,但从未想过退缩,始终保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状态,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和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正是渝东南红军文化中最有力、最有风采的精彩篇章。
其次,率先垂范、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的政治品格资源体现在:纵观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尽管面对危急的革命形势、面对各种复杂的风险挑战,我们党都能凭借保持自身纯洁性的强大政治品格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成功应对。毛泽东同志曾谈到,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保持纯洁性,他指出,无产阶级要实现解放,夺得政权,必须“坚持集中统一、思想一致、行动一致,保持党的纯洁性”[ 7 ]。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是黔东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不论是在对敌军事斗争过程中,还是在放手发动群众、巩固壮大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他们始终坚持共产党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展现了共产党人率先垂范、能够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保持纯洁性的政治品格。例如,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正是他们具有共产党人率先垂范、能够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保持自身纯洁性的政治品格,才成功地带领红三军、红二军团的全体指战员多次击退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从而巩固壮大了黔东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将这些具有率先垂范、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的政治品格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让广大的青年大学生认清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培养其刚健勇毅的优秀品格。
(三)“浩然的革命正气”资源
在烽火连天的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转战在渝东南民族地区的红三军、红二军团不仅面临着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且还面临着夏曦在党内、红军内大搞“肃反”扩大化的恶劣环境以及张国焘分裂主义的危险。在革命形势如此危急的时刻,广大的红军指战员并未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反而始终坚守初心、顽强拼搏,从没有因为一时的失利而轻言放弃,对革命的胜利仍然充满信心,这是推进中国革命高潮到来、促进中国革命胜利不可缺少的革命正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就是因为渝东南红军文化中蕴含的浩然革命正气,让红三军、红二军团的全体红军指战员在明知革命事业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情况下,却仍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迎难而上,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土地革命的浪潮,勇往直前、乘风破浪。浩然的革命正气是渝东南红军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它集中体现了广大工农红军特别是红军身处逆境、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惧一切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完美诠释了红三军、红二军团中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那种临难不惧的英雄气概以及他们面对凶恶残暴的国民党反动派围剿顽强拼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这种浩然的革命正气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8 ]。将红军革命先辈的这些浩然革命正气资源植入高校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帮助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更好地磨炼意志,自觉抵制西方文化思潮中“糖衣炮弹”的袭击,培养他们大无畏的革命进取精神。
二、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高校思政课教学既离不开理论的引导,又无法脱离实践的检验,更依赖于各种红色文化资源强有力的支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三军、红二军团在渝东南的酉阳、秀山、彭水、黔江等老少边穷民族地区留下的以红军战斗遗址、会议旧址、烈士墓、红军标语、红军诗歌为代表的红军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政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好红军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增强青年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使红色基因真正地入脑、入心的关键。简而言之,将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能让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红军革命精神,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 ]。同时,将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具象化、形象化,进而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增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增强知识传授的思想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当代青年大学生属于“00后”群体,他们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社会阅历还相对较为薄弱,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他们缺乏相应的抵御西方错误思潮的能力。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 10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而思政课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是对青年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蕴含着强大的铸魂育人的思想正能量,将其与高校思政课进行有机结合,将这些资源植入思政课的知识传授过程中,有助于引导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共党史和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增强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积极挖掘这些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中的价值导向功能,引导青年大学生以红军革命先辈为榜样,学习他们对党忠诚、不惧牺牲、顽强拼搏、不负人民的英模精神,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爱国意识,从根本上坚定青年大学生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自觉、增强他们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进而增强高校思政课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思想性,并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提升教材内容的案例性
当前,高校的思政课教材均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统编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老师弱化资源和环境等不利因素对育人实效性发挥的影响,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政治性的统一。但是,现行的统编教材因篇幅有限,其案例育人资源内容偏少,对经典的研读积累、对方法的理解运用、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1 ]仍然有待加强。换言之,要想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铸魂育人方面的实效性,让青年大学生真正地消化、理解、掌握高校思政课中所蕴含的育人理论,就必须深入挖掘中共党史、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中铸魂育人的案例资源,用案例印证理论,通过诸多案例引导青年大学生真正学懂弄通理论。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这些都是高校思政课理论诠释中的鲜活案例。因此,要深入挖掘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的内涵,以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中具体的史实鲜活地辅助和诠释概论、马克思主义原理、纲要等思政课的育人理论,完成好高校思政课育人理论的讲解,通过案例的运用及理论的讲解真正地说服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方面的实效性。例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有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内容时,可以将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在渝东南这片土地上不断拼搏奋斗的红军革命历史与现今渝东南民族地区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现实作一个深刻的解读,让青年大学生在对现实的解读中深切体会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指日可待,进而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生动性。
(三)凸显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通过将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及思想认同,能在很大程度上拉近青年大学生与思政课教学内容间的距离,进而改善思政课出勤率低、抬头率低等问题,使思政课堂从天上回到人间、从空中回到地上、从文本进入学生心中[ 12 ]。渝东南红军文化表现了渝东南革命老区人民爱党爱国、顽强拼搏、团结奋进的美好品质,传递着渝东南民族地区党和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这与对青年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高度一致。因此,将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可在相当程度上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是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路径前提[ 13 ]。要想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类型、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等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渝东南民族地区红军文化资源类型多样,数量繁多,境内共有80余处红三军、红二军团革命遗址,仅酉阳县南腰界境内就有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南腰界中共《十大政治纲领》遗迹、红二、六军团会师旧址等红军遗址资源16处,这些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对青年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譬如,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可以用脍炙人口的红军革命歌谣、形象逼真的红军漫画等来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并对其进行革命艺术的熏陶;红军在渝东南民族地区留下的红军诗词、红军标语、红军故事等则对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有着不同寻常的吸引力;富含民族特色的红军革命烈士陵园、烈士墓、革命纪念地可以为理工科大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植入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能有效拓展思政课的育人方式,有利于将传统的“灌溉式”教学转化为“体验式”教学,进而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育人性。
(四)助添师生之间的亲和力
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的关键性作用,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出高校思政课的温度和情怀,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亲和力,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思政课“古板”“无趣”的刻板印象,终身喜爱并受益于课程[ 14 ]。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在渝东南民族地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时涌现出的一大批舍生忘死的红军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先进模范以及所形成的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据实而论,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将其科学有机地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使思政课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互交织在一起,活跃课堂氛围,使广大青年大学生从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将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将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催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感人至深的红军革命故事转化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中的典型案例来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政课的知识性和生动性,扭转以往高校思政课枯燥、乏味的不利局面,提高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使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真正成为对青年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15 ]。
三、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对策
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类型丰富,蕴含深刻的精神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极其宝贵的资源。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凝刻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光辉历程,孕育了内涵丰厚的红军革命精神,具有鲜明的育人价值。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未认识到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具有的育人价值,更谈不上有效地将其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了。因此,深入挖掘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中的育人资源,积极探索将其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方式方法,努力做传承红军文化的排头兵、做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改革者、做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急先锋。
(一)将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植入理论课教学中
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关键的一招还要用活用好革命精神这个生动教材[ 16 ]。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蕴含的精神内涵、育人资源与当前高校思政课肩负的立德树人任务高度耦合。因此,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深入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精选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中的经典案例和典型内容,将其科学有机地植入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之中,切实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向青年大学生普及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把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中的育人案例、红军精神、革命事迹恰到好处地随机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广大的青年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理论知识的同时真正感知、接受并认同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具有的革命内涵。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中的革命历史人物和革命事件为切入点,摒弃传统“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方式,精准地了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需求,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多种平台因材施教[ 17 ],组织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案例式、互动式、情景式、讨论式的学习探究活动,向学生阐明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中蕴含的革命理论、党员和红军将士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以红三军、红二军团鲜活丰富生动的革命历史图片、历史视频以及详实的文字材料激发青年大学生对渝东南红军革命历史文化的学习兴趣。例如,针对文学类专业学生,各个高校可立足地方特色,将贺龙、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红三军在酉阳战斗生活时留下的以南腰界中共《十大政治纲领》遗迹等为代表的红军标语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实现理论教材与红军文化资源素材的良性互动,深化文学类专业的青年大学生对新时代渝东南红军文化记忆、传播与运用的相关研究,在潜移默化中将红色注入青春底色,以此来“圈粉”青年学生,突破思政课原有的局限,真正做到由表及里,让红色理论有高度、红色历史有深度,给学生营造出一种“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亲切感,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总的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可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实现对渝东南红军革命精神、红军革命传统的弘扬与传承,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思政理论的内涵,使青年大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思政课是他们终身受益的课程,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思政课从直接灌输向启发学习的转变,进而提高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
(二)将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植入网络课教学中
网络是新时期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最广泛的传播媒介,利用互联网络信息传播的超时空性[ 18 ],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可以实现全网跨平台的联动式传播。所以,各高校可以将网络变为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红军革命精神内涵的传播载体以及对青年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堂”,并在此基础上用好新媒体网络技术,深化、拓展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的传播阵地,实现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传播向网络领域覆盖。首先,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增强将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植入“网络”的意识,对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地的红军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梳理,以当前大学生普遍使用的互联网为媒介,整理开发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多媒体信息库,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使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的历史厚度,又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要充分运用VR虚拟现实体验技术,打造渝东南红军革命活动的虚拟场景展示平台,将遍布于酉阳、秀山、彭水、黔江、武隆等渝东南民族地区的红军革命战斗遗址、重要红军会议旧址、红军烈士陵园、红军革命纪念地等红军文化资源通过VR虚拟现实体验技术呈现在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眼前,使他们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的每一处历史细节,从而丰富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形式。最后,将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的网络课教学紧密结合,进而研发出全方位、立体化、信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例如,富含渝东南红军革命精神内涵的思政慕课、微课系统以及相应的学习APP等,释放思政网络课的教学活力。高校思政课教学不只在于发出声音,更在于能否被听到、被更多人听到[ 19 ]。将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植入思政课网络课堂,可凭借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起红军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相结合的良好渠道与平台,切实发挥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三)将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植入实践课教学中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在思政课的实践体验中实现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优化[ 20 ]。因此,开辟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地实践育人平台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渝东南红军文化遗址资源多达80余处,它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及渝东南各族人民群众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斗争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对青年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得天独厚的天然实践阵地。因此,各高校首先要结合本校及大学生的切身实际,因地制宜地搭建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地实践育人平台,将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植入实践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渝东南民族地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遗留下的众多红军革命遗址资源,打造“学校+红军遗址+社会”一体化的红军文化资源育人基地,同时依托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地的各类红军遗址资源,打造“红色移动课堂”,引导青年大学生利用志愿活动、理论宣讲等形式将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党和红军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传统传递给其他青年大学生,从而打造一堂有温度的、让广大青年大学生终生难忘的“思政实践金课”,有效地提升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21 ],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要进一步引导青年大学生到渝东南红军遗址资源富集地的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对红军文化资源的调研、文创、推广等实践教学活动,以渝东南民族地区各地丰富多彩的红军文化资源为依托,结合各地色彩纷呈的民族特色,设计红军革命卡通人物IP、制作出红军文化衫、红军帆布包以及红军革命宣传片等为代表的红军革命文创产品,并将其与大学生各种创新创业竞赛相融合,实现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与实践育人价值的高度统一。最后,通过开发渝东南民族地区丰富的红军文化资源、编演学生喜闻乐见的红军革命情景剧,拍摄制作红军革命的微视频、微电影,举办红军革命歌谣传唱、诗歌朗诵比赛等,提升青年大学生对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红军革命事迹的认同感,真正地将渝东南红军文化资源植入思政课的实践育人之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书育人的实效。譬如,各个高校可依托渝东南民族地区境内丰富的红军遗址资源,组织青年学生以“扬红军魂”为主题,打造、录制“百年党史酉阳红”“贺龙在酉阳”“践行初心使命、凝聚无坚不摧的力量”等主题微课,深化教学内容,讲好“接地气”的红军革命故事,让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既有政治高度,又有理论深度,更有情感温度,使广大“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在红军革命文化历史的耳濡目染中筑牢思想之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2]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张泰城.红色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18,36.
[4]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上午)[N].人民日报,2013-05-05(2).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6]朱小理.红色资源与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互动研究[J].求实,2019(1):4-14,109.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60.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8.
[9]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08.
[10]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N].人民日报,2018-05-03(2).
[11]唐斌.关于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12):69-73.
[12]陈宝生.让思政理论课始终冒着热气——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及骨干教师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EB/OL].(2016-12-15)[2022-12-07]. https://news.gmw.cn/2016-12/15/content_23265823.htm.
[13]李恺,万芳坤.增强针对性提升思政课亲和力[J].中国高等教育,2020(6):15-16.
[14]赵天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0(4):82-88.
[15]习近平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21-03-31(1).
[16]刘大为.让革命精神永放光芒[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3):4-7,157.
[17]张甜甜.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2(4):102-109.
[18]周婷,舒毅彪.互联网视域下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优化再思考[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1(2):99-102,78.
[19]强佳琪.互联网时代情感的部落化表达:声音播客叙事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2(5):43-50.
[20]柳礼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66-69.
[21]范卿泽,黄艺,蒋凯.课程思政政策内容特征、工具偏好及优化建议[J].重庆高教研究,2023(4):79-89.
作者贡献声明:秦专松负责论文撰写,项福库、姚茂华负责资料收集。
Application of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Red Army from Southeastern Chongqing to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QIN Zhuan-Song1, XIANG Fu-Ku2, YAO Mao-Hua2
(1.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University, Chongqing 402360,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8100, China)
Abstract: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Red Army in southeastern Chongqing represent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With its wealth of teaching resourc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t plays an indispensable and crucial role in enhancing moral education and fostering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ntegrating these resources into college-level ideologi? 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not only perpetuates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the Red Army but also maximizes the efficacy of ideolog? 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rthermore, it enhances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empower them to consciously resist the influence of erroneous ideological trends during their formative“growth period”, thereby enhancing the ed? ucational outcom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achieve this go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utilize the cultural re? sources of the Red Army from southeastern Chongqing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rough various means, including classroom teaching, internet-based new media,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By doing so in a comprehensive and engaging manner, these cultural resources can serve as a potential tool for enhanc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southeastern Chongqing;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Red Arm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责任编辑:赵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