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2016-12-26张乐钱林娜
张乐 钱林娜
摘要:高校思政课正面临重要性不断抬升,但实效性和吸引力渐趋走弱的尴尬境地,将“翻转课堂”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望纾解这一问题。当前学界对“翻转课堂”及其相关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设计已经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既有模式在学科适用范围、可行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施策略、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亦有诸多分歧。课题组拟借助学校搭建微课网络学习平台的契机,构建“三模五环”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实验班先行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以期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层次融合,为“互联网+”时代下“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常态化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校思政课;应用与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070-02
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中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信息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面临着重要性不断抬升,但实效性和吸引力渐趋走弱的尴尬境地,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和教育难题。课题主持人及其他成员近年来担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研工作,真切体会到这一问题所带来的困扰。故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之要求,希冀借助课题组先期将“翻转课堂”成功引入《纲要》课以及学校搭建微课网络学习平台的契机,进一步全面运用到整个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以期纾解以上问题。
一、“翻转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作为一种源于北美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将传统课堂中的“课堂教授+课后作业”转变为“课前视频学习+课堂讨论巩固”,实现知识传递到吸收内化到思想升华的跃迁,微课程是这一颠覆性教学方式的重要载体。
目前国内外教育界对“翻转课堂”及其相关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设计已经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这位课题组将“翻转课堂”应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提供了研究基础。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网络教学和翻转课堂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在网络课程教育的作用,翻转课堂学习模式、网络课程质量标准和网络教学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翻转学习首先在高等教育领域发展起来。2000年4月,韦斯利·贝克提出了一个“翻转课堂模型”;同年,美国Maureen Lage,Glenn Platt 和Michael Treglia在论文“Inverting the Classroom: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中首次介绍了他们在迈阿密大学采用“翻转教学”模式教授《经济学入门》。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森林公园高中的化学老师Jonathan Bergmann 和 Aaron Sams在课堂上全面采纳该教学模式,并推动其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使用。这一模式短短几年间便已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2011年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此外,国外在翻转课堂实施方面还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性发挥,尽量采用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但是,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技术领域对学习资源的研究,较少涉及翻转课堂在具体实施中所产生的师生交互性问题、平台资源的筛选等问题。因而,需要结合我国教学发展的现状,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
2.国内研究现状
自2011年翻转课堂理念传入我国以来,国内对于翻转课堂理念模式也已开展了研究,研究视野愈加开阔,研究成果的理论性、学术性也不断增强。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出发,王长江等(2013)以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无缝学习为设计理念,提出了信息技术条件下“翻转的”课堂教学模式;赵兴龙(2014)从知识内化的视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翻转课堂模式进行分析,形成知识内化视角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此外,在翻转课堂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具体学科的领域,赵蔚、袁媛、张彬、张新明等主要从教育信息化、思政课的时代性和实效性的角度,围绕“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可行性展开尝试性探讨;刘震、曹泽熙、徐华伟和吴超等则从教育理念、时间设置、评价方法等角度展开论述,探讨将“翻转课堂”应用到高校思政课的具体措施。
二、“翻转课堂”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翻转课堂”及其相关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将“翻转课堂”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相结合的论文仅有数十篇,专著也是屈指可数,有影响力的教学微课程更少之又少。从当前相对薄弱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之处:
1.研究视角狭窄且偏宏观,具体应用研究未深入
目前对翻转课堂设计和应用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教学内容、方法、课程体系、评价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并且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展开论述;对于如何研发微课程教育资源、如何规范学生微课程学习行为、如何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如何评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等研究尚不够深入,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空间。
2.多拘囿于经验性的描述,理论探讨深度显不足
在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的分析上,相当一部分研究论述仅停留在重复性地探讨和经验化地描述上,未能从经验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充分运用基础性的教学理论作为研究支撑,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实效性匮乏的问题。
3.学科适用范围存在局限,缺乏实践支撑和论证
当前研究只有清华大学刘震、曹泽熙等少数学者的论文是基于教学实践而提出的系统论证,而多数研究成果因脱离高校思政课的特色而缺乏实践支撑,目前我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模式在学科适用范围、可行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在实施策略、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仍存诸多分歧,尚需结合实践进行系统设计与充分论证。
三、“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与设计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依托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全新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拓展了新的空间,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方兴未艾。课题组力求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开展“翻转课堂”与思政课的交互式研究,以期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向纵深发展提供借鉴。
课题组集中精力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借助学院微课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来着重探讨“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
1.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课题组将本研究分为五步进行:(1)理论分析——综述研究背景及现状,提出研究问题,对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分析。(2)模式构建——依据理论分析结果,借鉴已有模式优点,构建“三模五环”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教学设计——基于上述模式,对翻转课堂的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策略、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等环节进行分析与设计。(4)教育实验——在实验班根据上述设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最终依据实验结果验证模式的有效性,结合调查、访谈和实践体会,对模式做出修正,并提出模式应用的建议。(5)反思总结——通过以上步骤,从理论到实践、从模式设计到模式应用,从多维度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总结反思,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互联网+”时代下“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常态化应用提供参考。
第一,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研究。基于“翻转课堂”的特性,此部分针对三个相分而又连贯一体的内容展开系统研究:①课前准备模式研究:包括知识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安排,重点教学案例的择取及微视频的制作(以课题主持人录制的两节微课为例,A.“你知道中山装是如何设计的吗?”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教学“从百姓衣食住行体会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的系列内容;B.“复兴丝绸之路,开启筑梦空间”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专题教学“中国提升国际地位的挑战与机遇”的系列内容;C.“长征路上的无锡人”是《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教育” 的系列内容),做好知识的传授工作;②课中研讨模式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寓教于研,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差异化的教学模式以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③课后拓展模式研究:整合创新线上讨论与线下交流,针对有兴趣、有能力或课堂活动得分低、学习转化困难的学生采取一些激励和补救措施来总结和升华课堂所学。
第二,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评价体系设计研究。“翻转课堂”的实施亦带来评价体系的转变,该部分主要研究:①评价的内容要则,如针对学生课程学习状况的有: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协作探究式活动中的表现、学习成果的PPT展示等多方面;②评价的分数指标,针对各环节的内容进行量化,设置相应的评价分数,以使具有可操作性;③评价主体的构成,研究评价主体的组成,主体担任的角色和职能等,着重考察学生课余自主学习和课堂师生互动效果。
第三,高校思政课实施“翻转课堂”的具体应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它课程,有其政治性凸出、时代性强、理论程度高、教育对象广等特质,因此不能照搬照抄现有“翻转课堂”模式,而应结合高校思政课的特点进行具体措施的研究,包括思政课教师职业技能提升和教学理念转变;课程标准设计和优质资源共享;教学效果反思和学习情况量化评估等。注重对本校及周边已开展“翻转课堂”的高校进行深入调研,借助问卷调查、实地听课、课后访谈等多种方式掌握第一手实证资料,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共享机制。
2.核心观点及研究重点
课题组尝试通过挖掘翻转课堂的特性及其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的特殊价值,比较借鉴国内外翻转课堂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发现:既有模式在学科适用范围、可行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施策略、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存有诸多分歧。故此,拟构建“三模五环”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向纵深发展提供理论成果、实证材料和经验借鉴。“三模”即课前准备模式、课中研讨模式、课后拓展模式;“五环”即教学准备、自主研讨、小组展示、诊断互评、点拨拓展。先期在实验班进行应用研究,并依据实验结果验证模式的有效性,结合调查、访谈和实践体会,进而修正教学模式,并提出模式应用的建议。最后完成对特色化、混合式教学体系的优化构建,形成一套可供推广的教学模式。
综上,课题组通过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构建“三模五环”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实验班先行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尤其是关注微课网络学习平台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旨在创立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层次融合。
(作者单位:1.江南大学;2.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新明,何文涛.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8):21-25.
[2]董黎明,焦宝聪.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应用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7):108-120.
[3]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