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国潮”动画短片的叙事艺术与共同体美学

2024-07-19王婷刘世文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叙事艺术文化认同

摘要:“新国潮”动画短片是传统文化与新媒体平台耦合的产物,也是动画短片中的一种新类型。通过对动画短片主流播放平台B站热门“新国潮”动画短片的分析,探究新媒介环境下“国潮”动画短片在叙事上的革新和对古典美学的承续。“新国潮”动画短片多元的叙事结构和“虚”与“实”“动”与“静”交织的意境美,蕴含着从形式与结构层面抵达哲学层面的意味,其内蕴的东方哲学思想强化了动画短片的意义建构,为微时代的动画短片生产提供了深度的哲学省思和多重的审美表现。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过程中,“新国潮”动画短片成为一种广泛传播的软文化力量并构建了民族与国家的“情感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凸显了建构一种动画共同体美学的潜在可能性。

关键词:新国潮;动画短片;叙事艺术;文化认同;共同体美学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652(2024)04-0080-07

DOI:10.19933/j.cnki.ISSN1674-3652.2024.04.00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ISD):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新媒体艺术批评与审美研究”(20EA195);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时政短视频生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研究”(YCSW2023204)。

近年来,以短视频为媒介的《中国唱诗班》《中国奇谭》和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动画片,缔造了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交织的美丽画卷,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东方意蕴。无论是“新国潮”院线电影,还是以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为主要播放阵地的“新国潮”动画短片,都预示着电影艺术向传统文化的回归。“新国潮”既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典型艺术显像,也是中国动画进行民族化探索并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体现了新媒介时代大众的审美与观赏趣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新媒介形式的和谐关系。中国传统意境以诗、画为主要表现媒介,但以短视频为主的当代视觉媒介同样与传统审美经验密不可分。新国潮动画短片呈现的意境与中国诗画的意境构成互文性关系,以新媒介形式彰显情感认同、文化认同与审美认同,形成一条可以通达动画共同体美学的途径。

一、“新国潮”动画短片的新变

随着“新国潮”概念在文化领域的突进,诞生了一批备受瞩目的动画电影。“它们不同于以往由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改编的经典国产动画片,这批‘新国潮’动画电影强势地使用当代观念去改造、阐释传统故事,使其突破了儿童动画片的叙事局限[ 1 ]。”“新国潮”之“新”,主要表现为经历了“国风”“国潮”,到达发展的新阶段。“国潮”展现的是国家实力增强和技术进步语境下人们对“中国制造”的自信,而“新国潮”则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当今注重科技内核和文化内涵的全面高发展”[ 2 ]。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的火爆到《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姜子牙》(2020)、《长安三万里》(2023)等国产动漫电影的盛行,再到《中国唱诗班》(2017)、《中国奇谭》(2023)等新国潮动画短片的出现,“新国潮”借助新技术手段和新的叙事结构讲述传统故事。究其本质,“新国潮”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底色,借用现代影像制作技术,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中国奇谭》《中国唱诗班》等新国潮动画短片的成功和“出圈”是新媒体平台、新媒介技术、市场资本与受众审美趣味转向共同赋能的结果。新媒介时代整体性、同一性、统一性、中心性、大叙事正在消解,而碎片、差异、他性、多元、边缘、小叙事等新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3 ]。作为一种产生于新媒介时代的大众文化现象,新国潮动画短片通过新媒介传播,活跃在“微信”“微博”“B站”等短视频平台,不断消费、二次创作,以快速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与文化需求。在资本、市场、新技术和新的艺术生产方式与传播媒介的合力下,新国潮动画短片体现了技术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叙事特性。从文艺生产角度来看,实现了从注重物质实体到追求精神内涵与文化品位的转变;从传播与接受角度来看,受众从注重文化消费的“量”转向关注文化消费的“质”,体现为向传统文化的回归及其文化意义的现代转化。

“新国潮”席卷动画领域并呈现新的趋势,这种新趋势事实上意味着“新国潮”动画片从院线电影转向新媒体平台所带来的新变:一方面,院线动画片由于叙事结构的传统性和复杂性,时长一般集中在两个小时左右,以传统叙事结构为主,不利于具有实验性质的现代叙事结构的展开。而新媒体移动终端作为影视呈现的主流平台,便于展演具有创新性的叙事结构,且更符合当代社会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在解构传统叙事的同时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效果。另一方面,借助新的媒介呈现方式,可以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阐释并使其重获活力,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与哲学内涵,探索出既彰显中国文化风貌,又符合当代社会审美趣味的叙事模式与叙事艺术。《中国奇谭》系列短片可算其中的典范。《中国奇谭》荣获第二十八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动画奖,它由八个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构成动画短片集,巧妙地融合了民间传说、童话寓言、中国古典哲学与传统文化,勇于创新,以动画形式阐释中国故事,赋予传统故事东方式的浪漫想象和新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内涵。

从作为一种物质生产的“国潮”,到作为精神、文化与审美生产的“新国潮”,其显著变化是更注重创新性和不可复制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既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现代性转化,又能在新的媒介技术下创新叙事模式、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实现内容生产与形式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情感共鸣与文化融合的多元共存;凸显动画短片的影像意义与价值,并呈现一种共同体美学的建构意识,促进“新国潮”动画短片共同体美学的建构。

二、“新国潮”动画短片的叙事艺术

“新国潮”动画短片紧扣新媒介时代特征和受众观看习惯,以独特的叙事艺术创新叙事结构与叙事形式,在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对话中拓展审美意境,赢得了观众青睐。嵌套式结构和散文式结构紧扣媒介时代特征,凸显受众文化消费的即时性、互动性;以传统文化为底色,在技术与艺术的交织中强调文化深度和中国传统文化内蕴的东方哲思,将古典哲学美学寓于动画短片中,实现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影像表达,带来余韵悠长的审美体验。

(一)多元并置的叙事策略:陌生化的诗意呈现

“新国潮”动画短片多元化的叙事结构,一方面来自对中国传统叙事结构的继承,另一方面基于对国外叙事结构的吸收和借鉴。《中国奇谭》《中国唱诗班》等“新国潮”动画短片既有中国传统章回式叙事的特点,又借助嵌套式结构、散文式结构等多元结构类型展开叙事,在微型化的故事和快速化的节奏中追求陌生化的叙事效果,营造诗性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境界。

1.嵌套式叙事:追求陌生化的叙事效果

中国传统的叙事模式主要表现为一种因果式(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的叙事。这种叙事结构的叙述侧重于由原因直接导向单一的结果论,故事高潮成为满足观众审美期待的重要情节设置。“新国潮”动画短片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叙事程式,具有实验性质的嵌套式结构更适合短视频媒介的展演。“新国潮”动画短片倾向于将故事时间缩短,浓缩在半小时以内,更利于嵌套叙事的展开。不同元素在彼此的意义关系中相互连接,构成具有整体性的意义单元以表达主题。嵌套式叙事在时间上回环往复,在叙事上环环相扣,呈现迥异于线性叙事的陌生化美学效果。

《中国奇谭》和《中国唱诗班》等动画短片,通过嵌套式结构,在共通的主题下嵌套风格迥异的故事形式。《中国奇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色,讲述一系列“奇幻”故事,包括8个迥然不同但又互相联系的故事。其中,既有远古的神话传说,又有现实生活的影子,也有对未来的畅想。《中国唱诗班》则以中国古诗词为核心,衍生出与之相关的动人故事,部分依据史实同时又加以合理的想象。“新国潮”动画短片一改动画长片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线性叙事程式,回环嵌套式结构层层嵌套、首尾相接,凸显动画短片的影像深度。《中国奇谭》中的短片《鹅鹅鹅》改编自南朝志怪小说《阳羡书生》,讲述一个送货郎送鹅的故事。送货郎在送鹅的路上遇到了由受伤的狐狸幻化而成的书生,应狐狸书生的请求,送货郎将其背在鹅笼里,不料鹅竟被狐狸书生吃掉了。为了感谢送货郎,狐狸书生从口中变出美酒佳肴,以及自己的心上人兔女子;待狐狸书生酒醉,兔女子同样从口中请出了自己的心上人野猪怪;野猪怪又以同样的方式唤出鹅娘,鹅娘最终又进入送货郎的鹅笼……狐狸书生、兔女子、野猪怪、鹅娘等角色之间的情感关系构成了整个嵌套结构回环叙事的核心内容。显然,嵌套结构在“新国潮”动画短片中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带来新奇的、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从形式到内容等各个方面引起受众的注意与好奇。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与动画的制作者形成一种潜在的对话关系,推测、预设动画故事的结局。值得注意的是,首尾相接、环环相扣的叙事方式,留给观众多向度阐释的可能性,呈现开放叙事的特点,凸显动画短片深藏的文化内蕴。

2.散文化叙事:抒情为主的诗意营造

“新国潮”动画短片的散文式叙事是指动画短片在叙事结构与表现主题等方面具有散文化特征,彰显出“形散神不散”的特性。其主要特征是并不以人物矛盾、情节冲突等为主,而是如同散文诗一般娓娓道来。在故事结构的生成中,素材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多元化。散文化叙事淡化故事情节,并不注重强烈的戏剧冲突,也不刻意追求二元对立的人物或者是非判断。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内驱力不是矛盾冲突,而是人物的成长历程、情绪变化等情感表现,在对主题的阐释中流露出审美张力和诗意。

《中国奇谭》之《小满》,讲述了主人公小满在认知外部世界的同时驱除了内心恐惧的故事。小满认知的变化和成长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核心内驱力。小满和玩伴嬉戏时遇见一条大鱼,对大鱼的不断构想成为其内心创伤和童年梦魇;但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认知的增加,最终发现大鱼只不过是平常的东西,同样可以被人食用,童年的心灵创伤至此痊愈。小满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表现了人类孩童时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伴随而来的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情感。而短片《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的叙事内容则弱化处理,甚至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没有明确地交代王孩儿、乡村里的人以前与后来的状态。故事在如同“散文诗”的情境中缓慢推进,贯穿其童年的事件也在一幕幕充满日常生活细节的场景中展开。如同涓涓细流,缓慢流淌中呈现一种浓郁的乡土情结,增强观众在观赏过程中的情感张力,强化一种忧愁、哀伤的情感基调,呈现了乡土情结的内核。

“新国潮”动画短片的散文式叙事在内容与形式上是“散”的,但在情感与主题的表达上则是“聚”的,“形散而神不散”突出了文化主题。其显著特点是从不同面向阐释传统文化,以色彩符号推动叙事,彰显中国传统美学的余韵。影像表达带有强烈的抒情性,以真挚的情感营造出深邃的意境。《小满》中可见浓厚中国韵味的场景布置,其中房屋的建造风格、屋内布景的色彩搭配等中国元素潜在地表明故事背景。《中国唱诗班》系列中的《相思》《元日》等以中国传统节日和具有隐喻意义的红豆等物件同样表达出浓浓的中国风。“新国潮”动画短片就像一首文采斐然的散文诗,在传统文化赋能下以优美的画面和丰富的色调突出散文化叙事的视觉意象,其具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建构着创作者与接受者内在共通的情感结构。在短视频媒介的传播过程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以正能量引导观众实现身份认同,非线性的叙事策略和多种叙事结构的交错赢得观众的审美认同、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进而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旺盛的生命力。

(二)多维共生的叙事内容:彰显意境之美

“虚”与“实”、“动”与“静”都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重要的美学范畴。“新国潮”动画短片将传统文化元素和内蕴着的文化哲学思想灌注其中,营造出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审美境界。“意境的形成是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及幻想形象(虚)的总和。”[ 4 ]虚实相生与动静结合塑造诗意的艺术形象,彰显了“新国潮”动画短片的意境之美。

1.虚实相生:叙事之实与诗意之虚的融合

“虚”与“实”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宗白华指出:“艺术家创造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 5 ]“新国潮”动画短片承继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余韵,在借鉴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虚”与“实”的并置,营造虚实相生的诗意空间。

“新国潮”动画短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故事真实性与想象虚幻性的交织。《中国奇谭》与《中国唱诗班》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在文化意涵,在动画内容的表达上又借助虚化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使动画脱离现实主义的写实,实现内容上的虚实结合与美学上的虚实相生。《中国唱诗班》中的《咏梅》属于中国传统故事类型中的“遇仙”母题,其原型来自清代嘉定文士金元钰《竹人录》所记载的嘉定竹人周颢遇到仙人的一段轶闻。动画短片以周颢一生未曾刻过仕女,也未曾刻过梅花为切入点,在历史依据中注入合理的想象,在虚实结合中呈现无穷的韵味。《中国奇谭》中《小妖怪的夏天》,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内核,讲述了小妖怪野猪精的奋斗故事。《小妖怪的夏天》取材于《西游记》,但不同于以师徒四人取经故事为叙事主线的《西游记》,动画以小妖怪的丛林生存境遇喻示言现代人的职场生存境况,以故事与人物形象之“虚”写当代生活之“实”,在虚幻的情节中折射现代人真实的生存状况与情感状况,引人深思。短片《鹅鹅鹅》没有台词和对白,独特的音乐配以水墨画的风格呈现一个离奇迷幻的故事,故事内容本身是杜撰而来的,但虚幻的人物形象却隐喻着真实的人间传说。

虚实相生的叙事策略建构传统的诗性审美空间,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意境美”。中国古典诗歌和传统山水画都讲求意境,意生于诗,境生于画。“新国潮”动画短片意境的形成既是创作过程中对多种诗性意象的呈现,亦是观看动画片时从中体验到的“空灵”“深远”“恬静”“悠长”的传统审美境界和审美效果。《中国唱诗班》将诗与画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的表达中,将静态或动态的物象融入中国画的写意中。“追求写意性、营造浸染于传统技艺的意境美是中国动画特有的美学特质。”[ 6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营造出一个意象和兴象兼具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意空间,留给观众可供品味的“意境美”。

2.动静结合:影像之动与意象之静的呈现

“动”与“静”同样是中国美学中的重要范畴。中国古典美学追求审美的澄澈宁静,但这种“静”并非指相对静止,而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状态,触及宇宙相通的本质,是一种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体现出时间的永恒。新国潮动画短片中的影像之动并不特指画面的运动状态,而是灌注在影像之中的内在的“气韵生动”。“静”与“动”都流露着中国古典美学的余韵。

“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六法之一,最早由南朝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宗白华认为,“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 5 ]。“气韵生动”蕴涵着中国哲学中宇宙生命的本体。“新国潮”动画短片的创作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创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嵌入对象的创作中,表现对象的内在神韵,塑造出具有气韵的典型形象,给欣赏者带来回味无穷的审美韵味。《玉兔》赋予机器人以生动活泼的性格特质,其中的“机器玉兔”形象是在“嫦娥玉兔”神话原型基础上塑造出来的典型形象。“气韵生动”也可以指“传神”。《鹅鹅鹅》形象传神地勾勒、摹画出一幅幅水墨山水。尽管绘画与动画有不同的表现媒介,但中国绘画作为中国动画发展的文化源流,对其技法的吸收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提供了应有的借鉴。“新国潮”动画短片在表现“气韵生动”的同时也刻画出“静”的审美表现。“静”可以概括为一种“禅”的思维方式和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视角。《小满》中小满在世俗生活中获得对人生的体验和更深入的认知,在心灵的顿悟中消除对童年阴影的恐惧,呈现成长之后的人生顿悟与通达,实现人生的圆融之境。

“新国潮”动画短片凭借对“静”与“动”元素的灵活运用及其辩证统一完成对民族元素的重构,并在情感的传播过程中将其外化为集体情感。“虚”与“实”、“静”与“动”的中国美学范畴在水墨画风格、剪纸风格以及各种技术作用下达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境界。“新国潮”动画短片中的“意境”,是对中国诗画传统中“意境”的理论延伸与内涵创新。

三、“新国潮”动画短片的价值:构建动画共同体美学

如果说从“新国潮”院线电影到“新国潮”动画短片是媒介形式、传播方式以及叙事策略的革新,那么“新国潮”动画短片内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和美学思想则表征着当代中国创作者与消费者的情感结构。“情感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的建构凸显建构一种动画共同体美学的潜在可能性。刘婧等指出:“传统文化和美学的承继和现代性转化,高标准的工业完成度,以及其对主体观众群的对话,集中体现了共同体美学的品质与要求。”[ 7 ]《中国奇谭》等“新国潮”动画短片凸显了“视觉化生存”时代文化消费的即时性和大众的文化认同与审美认同。其叙事结构的革新、叙事媒介的更新与大众审美趣味的延续,为深入探讨当下大众的情感结构和时代的文化结构提供了途径。

(一)情感共同体:审美趣味蕴含的情感结构

如果说21世纪前10年中国影视“从教化走向情感消费,从严肃姿态走向娱乐表现,从艺术化走向生活化”[ 8 ],那么,自从21世纪的第2个10年开始产生的以短/微为关键词的新媒介形式则走向了意识形态与情感消费的统一、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新国潮”动画短片一方面实现了新媒介对传统文化的重塑及其现代化转化,另一方面,这种重塑与转化折射出时代语境下大众审美趣味和情感结构的变迁。在威廉斯的视域下,“情感结构”是指一种当下的、现实性的、不断变化的和具有某种建构意义的社会或个人的共同经验,具有总体性、多义性、主体性、建构性的特点[ 9 ]。每一代人都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呈现自身所处时代的“情感结构”。

“新国潮”动画短片是创作主体在以传统文化为主导的艺术动画短片和市场占支配地位的商业动画短片之间进行的某种折中与调试。商业动画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市场规则的主导下,最大限度地考虑受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审美趣味,追求同质化的“动画工业”影像生产并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艺术短片、实验动画短片借鉴了电影长片的优势,呈现广泛的探索性、细致的人文性和深刻的哲理性。就“新国潮”动画短片的生产而言,追求在较短的动画时长内完美地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从创作层面而言,“新国潮”动画短片的创作者在创作中融入自身的情感,既呈现本国的文化和民族特点,也展现一个时代受众的审美趣味和情感结构。

“新国潮”内蕴着中国文化基因的多种表现形式,包含了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情感连接、精神认同和价值观念。同时,作为一种以中华文化为底色的潮流消费时尚,“新国潮”是中国文化基因在现代生活方式的日常化体现[ 10 ]。“新国潮”动画短片强调在以消费为主导的微时代追求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深度”,艺术作品蕴含的情感结构诉说了当下的艺术创作者从自身审美品位和时代美学趣味出发探讨时代文化结构的尝试。作为媒介技术与文化逻辑作用下的产物,“新国潮”动画短片不止承载着影像表层的符号含义,更是一种新的情感表达方式,并试图藉此建构“情感共同体”,以共同的审美趣味和集体情感为纽带,在对传统文化的重塑和现代化转化中以多种媒介形式实现共情传播。

(二)文化共同体: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艺术作品蕴含的情感结构诉说了当下的艺术创作者从自身的审美品位和时代的美学趣味出发探讨时代文化结构的努力。不同于以商品为符号进行消费的时代,在短视频社会中人们将娱乐、日常生活、文化作为符号进行消费,消费型社会的生产逻辑便成为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抽象消费,欣赏者对文化符号及其影像的消费事实上体现为文化认同感的获得。“新国潮”动画短片的盛行表明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是讲好中国动画故事的核心,从“短平快”走向“小而精”更是新媒介时代的动画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

“新国潮”动画短片新的叙事结构、叙事方式与叙事内容增加了动画短片的思想深度,拓展了动画短片的题材与形式。“短平快”的动画表现形式带来的不是瞬时的体验,反而拓展了动画短片甚至是“微文化”的内在意涵,提升了动画短片的品质。

此外,“新国潮”动画短片在较短的故事篇幅中几乎涵盖了人类共通的文化主题、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和人性善恶的道德判断,甚至如何实现生命价值和社会认同等。对这些开放性主题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呈现,成为吸引受众、引起情感共鸣的重要方式。如《小妖怪的夏天》,由传统故事中的英雄视角切换到小人物的视角,刻画出一个似曾相识但又与众不同的妖怪形象,在解构经典形象的同时建构出新的立体且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新国潮”动画短片以丰富的、浪漫的审美想象力呈现深邃的哲学沉思,揭示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不拘泥于表达狭义的中国符号及其文化意义,而是在创新叙事结构和叙事模式上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呈现多风格融合的特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在情感上引发的共鸣、中国式的想象与审美和中国民族故事原型,共同彰显“新国潮”动画短片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四、结语

新媒介时代,“新国潮”动画短片摆脱了创作同质化、内容浅表化、受众低龄化的桎梏,传统动画艺术与新媒体的耦合构成一种新的动画美学范式。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延续,更是对叙事方式的扩展和更新,在跨媒介叙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以及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契合了当今消费社会、景观社会、审美经济等多学科文化理论。“新国潮”动画短片承续了传统动画电影的美学风格和文化底蕴,也更为符合新媒体时代短视频主导下移动终端的播放方式、大众的消费习惯与审美趣味,实现了内容生产与形式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情感共鸣与文化融合的多元共存,彰显了其影像意义和美学价值。新兴媒介形式所引发的故事讲述方式的革新,折射出特定时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症候,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的审美方式、思维逻辑、价值观念乃至情感结构。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的过程中,“新国潮”动画短片成为一种广泛传播的软文化力量,构建了民族与国家的“情感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同时凸显了建构一种动画共同体美学的潜在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龚金平.从展览“传统”走向对话“当下”:“新国潮”背景下动画电影创作的变迁与进阶之路[J].上海文化,2022(10):104-113.

[2]孙建华.新国潮语境下国产动画电影的中国叙述[J].剧影月报,2022(5):1-3.

[3]王小平.众神狂欢:后现代美学语境中的大众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289.

[4]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5.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9-40.

[6]曲朋,陈臣.试论中国动画的民族化美学特征:1949—1966[J].当代电影,2018(9):155-157.

[7]刘婧,饶曙光.共同体美学视域下的“国潮电影”[J].当代电影,2022(6):143-148.

[8]周星.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视剧发展要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1):69-71.

[9]李丽.雷蒙·威廉斯的“情感结构”理论析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23-128.

[10]向勇,陈乐洋.文化基因视域下新国潮品牌的承续、创化与赋能[J].艺术评论,2022(2):13-23.

作者贡献声明:王婷负责论文撰写与修改;刘世文负责论文指导。

Narrative Art and Communal Aesthetics of New China-Chic Animated Short Films

WANG Ting, LIU Shi-Wen

(School of Literature/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6, Guangxi, China)

Abstract: New China-Chic animated short films are the product of the fu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ew media platforms, representing a novel genre within the realm of animated short films. This paper examines popular China-Chic animated short films available on the mainstream broadcasting platform Bilibili, delving into their narrative innovations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lassical aesthetic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se animated short films exhibit a diverse narrative structure, weaving together artistic conceptions of“emptiness”and“reality”,“movement”and“stillness”, imbuing them with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at both formal and structural levels. Embedded within are oriental philosophical themes that enrich the thematic depth of the animated short films, facilitating profound philosophical contemplation and offering multiple aesthetic expression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era’s animation production. A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undergoes modern? ization, New China-Chic animated short films have emerged as a potential soft cultural force, fostering a sense of“emotional community”and“cultural community”among the populace, thereby highlighting the pot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collec? tive animation community aesthetics.

Key words: new China-Chic; animated short films; narrative art; cultural identity; communal aesthetics

(责任编辑:孟超)

猜你喜欢

叙事艺术文化认同
论金朵儿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的叙事艺术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基于文化共生视域的民族教育发展路径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海边的卡夫卡》赏析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以水墨而文学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