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2017-01-12许立
【摘 要】高校思政课改革发展已历时10年。回顾10年来取得的成绩和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的对策措施,以期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成绩成效;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以“05方案”实施为标志,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十年磨一剑。如今,回眸10年走过的历程,需要认真总结取得的成绩,更需要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对策,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提供可靠依据。
去年4月,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以委托项目形式在全省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研究,旨在通过调研真实反映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运行状况,总结成果经验,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我院思政教研室申报的“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研究”获立项并如期结题。课题组对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行和改革发展,作了认真、客观、全面、深入的研究。结合项目研究,以我院思政课建设和教学为例,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情况作如下综述:
一、成绩成效
(一)思想认识统一,大学生主体能动作用得到明显提高
高校思政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办好思政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理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课题调查发现,有超过80%的同学认为学习思政课对自己的成长成才有积极帮助,有超过65%的同学对思政课学习有兴趣,表明学生对学习思政课的目的意义有正确认识和理解,对课程学习有较大兴趣。思政课教师如何进一步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思政课目的意义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
(二)遵循“05方案”要求,课程教学实施规范有序
自06年秋季开始,我院就按照“05方案”实施的规定,在高职高专各教学班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理论教学64学时4学分)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教学48学时3学分)两门必修考试课程,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考查课程(理论教学12学时1学分)。我院思政课教学实行各系(部)分专业相对集中的合班教学,教学班额一般都控制在100人左右。课程教学按照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组织实施,教学过程提倡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全过程,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教学的理论考评实行期末年级统一考试,建立和使用课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考试一般采用开卷形式,以主观性内容题型为主,并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集体评阅。
(三)重视队伍建设和教学教研,课程教学质量有了可靠保证
我院思政课教学科研实行分管院领导直接领导,在德育工作部和教务处指导下,由经济管理系思政教研室组织实施的运行体系。学院现有思政课教学专兼职教师共22人。为了落实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我院比较注重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此提高思政课教师理论研究和教学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通过部分教学内容集体讨论备课、听校内公开课、外出交流考察等多种教学教研形式,加强教学与科研交流。二是利用多种渠道,对教师进行有计划的专业培训。支持教师参加省内外各种教学或科研研讨会,向同行学习交流。组织教师参加省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中心举办的各种专题学习会、各类课程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等。三是采用教学示范、以老带新、集体研讨、科研指导等方式带动和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新进青年教师都按照学院要求配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进行专人业务指导,支持鼓励中青年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科研课题,基本形成了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以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老中青教师相结合的教学科研梯队。
(四)以改革为动力,助推课程教学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我院在思政课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法等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改革。如2011年由思政教研室许立老师主持的“思政课‘二三五教学考评体系研究”课题,获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立项并按期结题。“二三五”教学考评体系,是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考试课的教学评价(课程成绩)占比构成,其中的“二”是指学生课程学习的课内实践考评占20%;“三”是指学生课程学习的课外(校内、校外)实践考评占30%;“五”是指学生课程学习的理论知识考评占50%。改革着眼于对思政课教学实施环节进行全过程评价、动态化评价、常态化评价、学生发展性评价,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完成学生理论学习向素质养成的转化(内化)、素质养成向行为实践的转化(外化)。新的考评体系自2012年下期开始实行,对促进学院思政课教学发展,尤其是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课内、课外)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常态化和实效性探索,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良好效果,得到师生一致好评。
二、存在问题
(一)学校对思政课重视不够,机构设置未能落实
组织机构建设是思政课建设和课程教学实施的工作基础和条件保障。中宣部教育部相关文件和思政课建设标准都一再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学科研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要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统一管理思政课教师,负责课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我院思政课教学科研工作实行经济管理系和德育工作部双重领导体制,一方面,专任教师工作编制在经管系,属于经管系的一个教研室(思政教研室),接受经管系的教学工作和日常工作领导;另一方面,某些教学科研和教师培训进修等工作,由德育工作部(挂靠学院宣传统战部,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主任由经管系书记兼任)负责协调安排。这样,学院思政课建设和教学实施工作就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来思考谋划,工作力度和效果难于保证,更谈不上突出这项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直接与中宣部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要求不符。
(二)思政课建设的政策条件保障不到位,对教学实施负面影响大
中宣部教育部相关文件和思政课建设标准都多次明确思政课建设的各项政策条件,如专科院校按在校学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学术交流、社会实践考察等,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与专业院系同等配备教学设备和基本图书资料、国内外主要社科期刊、声像资料、教学课件以及办公用房、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等,满足教学及办公需要;每学年至少安排1/4的专任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活动;安排专任教师进行脱产或半脱产进修,每人每4年至少一次;思政课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重点学科高级岗位设置的平均水平,且不得挪作他用;纳入学校各类教师表彰体系中,并为思政课教师确定一定比例,进行统一表彰等。但实际上,我院思政课建设在生均专项经费、教研活动场地和办公设备图书资料、外出培训进修和社会实践考察、荣誉表彰、专业职称评定、年度考核评优等方面,并未得到落实。因为这些政策条件落实不到位,思政课教师往往都有被“边缘化”的切身感受,他们心里的怨气大牢骚多,对教学科研工作不上心不用心,应付拖拉的情绪普遍存在。
(三)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效果有待增强
思政课教学实施的主体是教师,保证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师。中宣部教育部5号文件明确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深入实践,了解学生,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注重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做教书育人的典范。课题调查发现,学生对我院思政课教学效果整体满意,但仍有超过30%的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不满意,在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评价方面,有超过20的学生对我院思政课教师不满意。这说明我们的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和问题。分析原因,既有学院对思政课重视不够,各项政策条件落实不到位,对教师教学产生一定不良情绪和负面影响;也有思政课本身教学内容特点带来的学生兴趣不高、教学难度大、教育教学难于及时见效等;更有我们的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对思政课教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缺乏育人引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提高不够,进取精神不够,主动钻研不够,创新方法不够,教学工作限于完成任务,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思政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职能部门缺少联系,未能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思政”格局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都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而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核心课程”。思政课教师除了完成“05方案”规定课程教育教学任务以外,更负有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沟通、主动配合、主动发挥作用,以此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大思政”格局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中宣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明确指出,各高校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担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专家。举办理论学习夏令营,开展“理论之星”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加强对学生理论社团的引导,每个理论社团配备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开展“高校优秀学生理论社团评选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方式拓展课堂教学成果。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沙龙。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学习,开展高校学生多媒体创作展示活动。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全国高校学生系列主题理论学习讨论会,让学生围绕一些模糊认识在讨论中增进价值认同,增强理论自信。我院思政课教学实施基本都是任课教师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各自备课按课表上课,“上课来下课去”,各自为阵、单打独斗,既缺少思政课教师之间必要的、规范的、常态的交流思想、统一认识、互相听课、学习探讨、共同提高,也完全没有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职能部门主动联系沟通和工作协调配合。究其原因,还是跟学院对思政课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没有独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谋划和组织安排有直接关系,这是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重不足,是一块“硬伤”。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对思政课建设和教学实施的督查,使文件精神要求真正成为“尚方宝剑”
“05方案”以来,中宣部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的意见、实施意见、课程建设标准、教师队伍建设、骨干教师参观考察、课程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等多个文件。在这些文件中,对高校思政课建设与课程教学实施的重要地位、重要作用、重要意义作了充分阐述,对思政课建设和教学实施从工作全局、全过程的角度提出了明确标准和具体要求,尤其是课程建设标准,把建设评价指标分A ?、A、B三类,共38项,其中A ?为核心指标(6项),A为重点指标(8项),B为基本指标(24项)。但是,这些文件精神要求如何落地变为扎实有效的工作行动,改革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和教学实施工作,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核心课程”,让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仍有不少高校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领导不力,政策条件不到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改革发展实效明显不足,有思政课老师戏称这种现象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惟有加强教育主管部门经常性的、常态化的、不走过场的督查,将督查情况及时通报点名曝光,对有问题或问题严重的高校,要按要求和程序对学校领导约谈问责、限期整改,并把落实思政课建设标准的情况与学校各类评比评估真正挂起钩来。只有这样不遮掩、不留情、敢逗硬、真逗硬,才有可能改变高校思政课建设和教学实施工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有令不行”的局面。
(二)加强分类指导,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助力
高校的思政课建设和教学实施最终要靠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如何加强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多种措施多种形式,由中宣部、教育部负责培训学术带头人,各地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负责培训本地骨干教师,各高校负责培训本校教师,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学校主管部门的协调组织,开展集中专题指导、专门信息平台互动咨询、各高校“请进来、走出去”等活动,充分发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的专业指导作用,充分发挥思政课不同层次和专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会的相互学习交流作用,保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多渠道、多层次、有实效。
(三)组织校际交流合作,让教学成果经验开放共享
“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和教学实施整体上改革发展向前推进,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取得重要成绩,成效显著。在10年改革发展实践过程中,不少高校严格落实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积极探索思政课建设和教学实施的新途径、新方法,在思政课建设标准体系、课程建设体系、课程教学实施体系、队伍建设培训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建议高校的省级主管部门能够根据思政课建设标准,对各高校思政课建设和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准确掌握,在全省范围内总结经验、树立典范、及时推广,并制定办法创新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各高校积极开展校际交流,如思政课建设成效交流、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示范交流、教学研究平台交流、实践教学有序化有效化成果交流等专项交流和专题交流,如果条件允许时机成熟,可以优先考虑同地同层次学校、同地不同层次学校,开展校际思政课教师互派的工作交流,积极探索校际交流新模式、新途径,大力推动校际交流合作成为一种制度、成为一种常态。
作者简介:许立(1965.5-),副教授,高级职业指导师,学院思政教研室主任,四川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职业规划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