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视域:现代学徒制实施困境与机制优化
2024-07-10魏超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实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有效模式。用整体性理论分析,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实施中还面临“政策支持不到位,资源整合难;合作机制不健全,主体协同难;权力边界不清晰,职责落实难;信息交流不充分,相互信任难”的困境。树立整体性理念促进机制优化,要在“完善、落实顶层设计,整合现代学徒制资源;构建完善的合作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保障权利、明确责任,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师资水平,增进互信合作”方面探寻进路。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面临困境;整体性理论;机制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8-0068-07
一、问题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2];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支持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引导企业按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3]。2022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国家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学徒制由此上升为国家法律层面得以确立并实施[4]。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行动,相继出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方案》等专项文件。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得到党和国家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日益成为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共识。
现代学徒制是指职业学校、培训机构与相关企业、行业等深度合作,按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要求,运用整合、协同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制定教育培训目标、共同实施教育培训过程、共同进行考核评价等,全面提高学生个人素养、专业知识、实际操作技能,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5]。国内外职业教育实践证明,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有效培养模式。
二、文献综述与整体性理论分析框架
当前,学术界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主要围绕其概念内涵、实施逻辑、存在问题、改革示范、运行模式、路径优化等方面展开。对于概念内涵与实施逻辑,廖礼平认为,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校企“双元”育人的一种新载体,是对校企合作、德技并修、工学交替的综合改革,是传统学徒制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有机融合[6]。赵鹏飞等人认为,早在2014年我国开始分别由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为主导开始进行现代学徒制前期探索。前者主要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角度界定,被称为“现代学徒制”,其运作模式为“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企”;后者主要从加强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角度进行探索,被称为“企业新型学徒制”,其运作模式为“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学”[7]。前期两种形式的探索,形成了“校企双元育人、交互训教、岗位培养,学徒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在岗成才的学徒制基本遵循。经验表明,学徒制是实现产教融合的最佳方式,能最大限度发挥企业育人主体作用,有效解决合作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选、育、用、留’问题”[7]。对于存在问题和路径优化,学术界认识基本一致。主流观点认为:作为二元教育培训主体的职校与企业由于体制不畅、利益博弈、师资素质差异等原因难以协同,还存在“职校热,企业冷”问题;作为接受教育培训客体的学生由于受到长期职业教育水平不高、就业岗位层次低等影响,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并就此提出破解思路、解决途径。也有一些科研成果借助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职业院校乃至国外经验,探寻现代学徒制运行模式,为推广提供借鉴。学术界对现代学徒制理论与实践探索虽然拓展了我们认识与理解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眼界,但是现有研究成果在理论上缺乏一种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我国职业教育在当今全面深化改革与现代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正处于一个重要转型期。基于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条件,我国学徒制转型涉及众多因素,适应时代要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学徒制,是一个非常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以下将运用整体性理论构建分析框架,通过解构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制约因素、剖析发展困境,探寻形成中国特色学徒制机制与路径。
整体性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英国学者佩里·希克斯、帕却克·登力维等人为代表所倡导的一种管理理论范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不断迭代升级,异质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社会成员交往越来越频繁、方便、快捷,虚实同构的管理场景越来越常态化,不同管理层级与横向部门之间的关联度和依赖性不断增强,扁平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在传统管理理论难以解决日益增多的“碎片化”问题的背景下,整体性理论是顺应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要求而出现的一种更具前瞻性、有效性的管理理论。整体性理论建立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批评的基础上,是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趋势、针对公共部门和公共服务中日益严重的“碎片化”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政府治理理论。这种理论范式强调组织间通过充分沟通与合作、有效协调与整合、强化主体间的责任和信任,促使彼此的政策目标连续一致,政策执行手段相互强化,达到合作无间目标的治理行动[8]47。整体性理论着眼于内部、外部机构和部门的整体性,主张管理从分散到集中、从部分到整体、从破碎到整合。这种治理范式认为,异质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依据其特有资源和比较优势所形成的强大合力可以高效率为公众提供其需要的、无缝隙的公共产品与服务[9]。整体性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整合、协调、责任、信任与价值重塑。对于整合,佩里·希克斯认为,“整合是指为了达到整体性治理的最高水平,政府组织应提供满足公众个性化需求的、无缝隙的公共服务”[8]47。整体性理论的整合是一种基于满足公众要求、以结果为导向的合作性整合。对于协调,整体性理论注重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联系,主张通过内外合作、协同实现组织目标。对于责任和信任,整体性理论认为,责任感和信任是实现整体性整合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能性要素。“成员间组成相互合作和信任的积极的组织间关系是重要的”[10]。责任包括诚实、效率和有效性;信任要求塑造科层组织、私人组织、服务使用者和社会公众相互信任理念。价值重塑要求坚持满足公众需要和结果导向。
把整体性理论引入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全面认识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各种要素的整合、重构、协同、责任、信任问题,能更好把握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厘清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困境,探寻其内在机理和运行逻辑,以优化中国特色学徒制进路。
三、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面临的困境
用整体性理论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实践,实施学徒制是为了满足学生就业与个人发展要求,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素质综合型技能人才需求,在各主体职责边界清晰、信息沟通完备、主体间相互信任基础上,按照合作机制,实现各种资源整合、合作、协同运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主要面临如下困境:
(一)政策支持不到位,资源整合难
政策支持是促进现代学徒制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连续出台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规定、法律法规,并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在国家层面仍然“缺乏对现代学徒制自上而下顶层设计的相关制度与机制”[11]。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起步晚、欠账多,2014年教育部首次提出职业教育学徒制,到目前也才仅有10年时间。政策支持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其一,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对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倡导多,实施细则少;落实要求不够具体、细化。这就致使各地在推进职业教育学徒制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实施标准。比如,企业要承担学徒生活补贴、社会保险、师傅津贴等费用,但政府如何激励、帮扶减轻企业负担,财政、金融、保险等给予多少可量化的扶持,如何调动企业和其他行业组织参与学徒制培养的积极性等政策、法规还不够细化,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二,保障性政策不够,缺乏现代学徒制涉及主体全覆盖的顶层政策制度设计。比如,学徒身份如何依法界定、权益如何保障,企业、行业准入门槛与专项资金如何保障等保障性政策还不够明晰[12]。其三,地方政府配套支持政策供给不足。地方政府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由于财力困难,对现代学徒制支持有心无力,对国家相关支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在有些个别地方甚至现代学徒制支持政策形成空转,不能真正落地。如果政策支持不到位,就难以调动现代学徒制各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从整体上整合资源推进职业教育学徒制工作开展。
(二)合作机制不健全,主体协同难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跨界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这就需要完善的合作机制,为参与主体合作、协同提供机制支撑和保障,但是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合作机制不健全、主体参与合作难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合作主体目标追求与价值诉求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院校与企业均是“理性”的,其出发点都是追求自身最大利益[13]。对企业、行业经济组织来说,利润最大化和高素质员工供给是其重要价值追求;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的直接目标是扩大学校招生规模、声誉;学生与家长的最大目标是能学到有用的知识技能,能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这些主体间的目标追求和价值诉求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存在利益冲突。比如作为重要主体的企业要从投入与产出方面考虑问题,如果现代学徒制只能增加投入成本;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学徒)还会有跳槽的风险,就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二是不同主体间的协同缺乏必要的对话协商平台,沟通协调机制不畅。由于缺乏协调机制与协商平台,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靠双方协调甚至博弈解决,难以借助第三方的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组织等提供的沟通协调渠道及时有效解决合作中的问题。三是学徒供给对企业需求不适应、难匹配。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特别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市场大量需要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信息化技能人才。而职业学校与相关企业在合作培养人才方面还不能有效衔接,特别是有些职业学校还习惯于陈旧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这样就会导致课程设置、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徒管理、培训质量等方面难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难以与企业实际操作技能无缝衔接,也就从供给与需求机制层面制约了现代学徒制发展。四是学徒与导师不匹配。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相对稳定、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推进的核心[14]。从现代学徒制发展要求看,我国很多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的师资以及企业、行业提供的实操训练师傅,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际操作技能都不够高,“双师型”师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就难以保障现代学徒制培养质量,也就降低了对学生(学徒)及家长的吸引力。
(三)权力边界不清晰,职责落实难
企业管理和职业学校管理有效对接是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5]。从培养主体看,现代学徒制实施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教学;从培养对象看,学生(学徒)具有双重身份;从培养过程看,学生在职业学校主要学习理论专业知识,在企业主要训练专业技能,但是具体实施起来却会出现一系列权力边界不清与职责模糊的矛盾和问题。其一,双主体主导权力模糊。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教育部从职业教育发展角度有主张职业学校主导的倾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从就业角度有主张企业、行业主导的倾向。主体主导地位不仅涉及培训目标、课程标准、课程设计、专业知识、技能提升、结果评价等一系列职责和权力问题,也涉及双主体中的利益分配。其二,双导师共同职责与个人职责以及权利、义务不清晰。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德技双修。如何把培养学生(学徒)高尚品德、精湛技术、工匠精神贯彻到现代学徒制培养全过程,还面临双导师共同职责与个人职责不清的问题。比如学生(学徒)在工学交替环节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连续性上还存在断链的问题。其三,学生(学徒)权益难保障。学生(学徒)既是职业学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具有双重身份。既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又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学生(学徒)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刚结束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大多还不是成年人,在学生以及家长观念上他们还在上学,过早进行学徒制教育训练,学生和家长都难以接受,也不符合劳动法要求;另一方面,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应以何种身份保障学生权益、一旦出现工伤事故如何处理等学生权益保护方面的规定还有待完善。其四,职业学校学习与企业技能训练两段过程各自职责落实不够。职业学校、培训机构与相关企业、行业技能训练标准不一、要求不同,再加上各自职责模糊,在实施过程中甚至双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职责推诿问题。
(四)信息交流不充分,相互信任难
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是有效合作、促进资源整合协同、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条件,但在我国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却存在比较严重的内外信任危机。其一,学徒制课程设置与岗位要求不匹配,难以取得学徒及家长、社会信任。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学徒制职业课程却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这就会导致学生(学徒)的岗位适应能力、迁移能力弱[16],难以解决学徒“能做什么”和“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17],当然也就难以取得学徒、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其二,现代学徒制实施主体之间缺乏相互信任。整体性理论认为,信任与责任感是整体性治理整合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能性要素(其他功能性要素还包括信息系统、预算等),而建立组织之间的信任又是实现整体性治理的一种关键性整合[18]。信任是建立在诚实、效率、有效基础上的,信任也离不开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协调。主体之间缺乏信任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教育培训目标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二是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协商和沟通;三是本应作为两大主体中介的相关行政部门以及行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好,不能在双方出现目标偏差时及时有效地沟通。其三,主体外信任不足。现代学徒制实施不仅涉及职业学校、相关企业、学生以及家长,还涉及政府及其部门、行业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只有取得广泛的外部信任,才能为其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方面,无论是地方政府、相关经济社会组织、主体企业,还是职业学校的宣传、协调工作都不能适应现代学徒制发展的要求。
" 四、树立整体性理念,促进现代学徒制机制优化
针对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出现的上述困境,促进现代学徒制机制优化要用整体性理念统筹考虑。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厘清现代学徒制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要通过构建完善的内在协同、合作机制,激发良性运作的内生动力;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制定更加细化的支持政策和法律法规,促进现代学徒制资源整合、协同;要明确实施主体的责任和权力,促进实施主体内外信任,以保障现代学徒制良性运行、健康发展。其良性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一)完善、落实顶层设计,整合现代学徒制资源
整体性理论是一个以“协作、整合”为基本特征的跨部门协同的理论模式[19]。运用整体性理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学徒制资源整合,在顶层设计上要通过整合政策、组织、管理等资源,切实做到政策落地。其一,继续健全完善现代学徒制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要根据各地“现代学徒制”与“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示范经验和存在问题,按照“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以及当今世界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快速迭代升级要求,结合现代企业和经济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进一步细化现代学徒制政策、法律法规。根据不同形式学徒制进一步明确企业、职业学校、学生(学徒)等各自地位、相关权利关系,特别是要明确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的双主体以及在训教中的主导地位,切实调动企业、行业组织主动开展现代学徒制职业培训的积极性。相关政府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也要根据国家顶层设计,树立整体性观念,结合部门与各地实际制定现代学徒制实施细则等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形成健全完善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以政策支持、法律规范保障现代学徒制健康发展。其二,各级政府要建立校企合作领导管理机构。领导管理机构要由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业协会等部门以及职业学校、龙头企业、规模企业共同参与,统筹、整合现代学徒制教育培训资源。特别是要通过整合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相关企业、行业组织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师资、设备、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协同创新中心等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此同时,根据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企业急需前沿先进技术技能的需要,整合职业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创新研发中心资源,根据现代学徒制实际情况共同开发训教新课程,编制训教案例乃至本土教材,并通过现代学徒制官网、翻转课堂、慕课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其三,积极引导政府其他部门、经济社会组织对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投入资源。要运用政策鼓励引导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等相关部门的支持,通过制定完善的配套支持政策,对职业学校和企业、行业组织、培训机构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切实解决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经费不足的问题。要运用政策引导经济社会组织、民间慈善组织对现代学徒制投入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运用好社会力量支持,真正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学徒制”[20]。其四,现代学徒制推进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鼓励多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
(二)构建完善的合作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整体性理论强调的整合是合作性整合,是以公众需求与问题解决为导向,通过加强合作解决公共治理中出现的“碎片化”问题。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上述“四难”的“碎片化”问题,建立健全完善的合作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在实现校企有效协同、合作上下功夫。其一,训教目标共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前提是目标一致。现代学徒制总目标是适应“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需要,培养“德技兼修”的高技能型人才。在总目标上作为双主体的企业和职业学校是一致的。关键是在具体实施的目标上,企业和职业学校要根据企业现实需要,协商制定招聘章程、拟订训教目标和训教方案等。在这一过程中要突出企业主导地位,职业学校或其他培训机构主要是协助企业做好相关工作。其二,训教过程互动。在实施过程中作为双主体各方根据合作协议,既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又要加强及时有效沟通与协调。围绕培训目标,通过联合办公、联席会议、互通信息、相互督促等方式推动深度合作。合作双方都要及时跟进训教进程,把科技新进展、新技能以及教育教学和技能研发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训教过程。在训教过程中要对双导师通过协议落实职责,促使其切实担负起训教育人、传授专业知识、手把手传教技能的管理与导师职责。其三,训教利益共享。合作主体要严格按照合作协议权责平衡原则,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特别是要注重减轻企业负担,尽量降低训教成本,以充分调动企业和其他主体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其四,训教风险共担。训教风险不仅有训教操作技能工伤事故等,也存在合作训教不成功,比如经过苦心训练出的学生(学徒)跳槽离职等。对于这种风险,既要通过政策扶持依法建立完善的保险制度,也要在合作协议中明确规定责任条款,根据协议履行职责、共担风险。其五,训教调处机制。有合作就会有矛盾,关键是要有矛盾调处机制及时化解矛盾,促进合作深化。要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领导管理机构的作用,出现合作双方协商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第三方的领导管理机构或其他第三方协调处理。
(三)保障权力、明确责任,激发内生动力
整体性理论重视责任的重要性,“将责任及公共利益视为价值精髓”[21]。权力与责任是内在统一的,只有保障权力,才能更好履行责任。现代学徒制涉及的主要主体是政府、企业、职业学校和学生(学徒),必须通过政策、法律法规规定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从实施实践角度看,关键是“要理顺政府、企业、职业学校和学徒等四类关系,明确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价值驱动属性,现代学徒制应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11]。而作为领导者和实施主要主体的政府、企业和职业学校必须承担起应有责任,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企业与职业学校互利共赢,真正形成责、权、利统一共同体。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方面,现代学徒制必须确保学生(学徒)的权利。这是因为学生(学徒)既是受训教者,也是上述关系链条中话语权最为脆弱者以及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者。在训教者不能提供良好训教环境和训教质量时,在不能按政策规定和协议提供相应保险、支付必要的准劳动者工资时,学生(学徒)往往难以主张自身权益,因而现代学徒制政策、法律法规必须严格规定保护学生(学徒)的权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也才能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依法确保企业主体的权力,明确其责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利国利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企业当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强调企业社会责任而不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利益是不现实的。与此同时,也要通过政策、法律法规保障职业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以及行业组织的相关权益。只有权力明晰、分工明确、职责清楚、深度合作、相互配合,才能真正激发现代学徒制内生动力,促进其健康发展。
(四)提升师资水平,增进互信合作
整体性理论认为,“信任作为核心凝聚力是实现整体性治理的关键性要素”[22],也是主体合作的必备条件。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外部的信任既取决于诚实信用,也有赖于信息沟通。增进现代学徒制的信任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企业(行业)与职业学校(培训机构)之间要精诚合作。要按照政策、法律法规要求,遵循合作协议享有权力、履行职责;要围绕训教目标及时沟通信息,适时解决训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二,最重要的是训教主体要取得学生(学徒)的信任。提供高质量的训教服务,真正让学生(学徒)思想道德有升华,专业知识有长进,操作技能有提高,达到德技双修的训教效果;全面提高现有职业学校师资水平,探索现代学徒制要求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鉴于当前职业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水平还普遍不高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大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力度。应用型技术大学应承担师资培训任务,通过进修培训、扩大师资班招生规模等方式,提高师资水平;通过到企业轮流顶岗训练提高实际操作技能;通过引进企业既有丰富专业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级工程师兼职授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企业要精选学徒师傅,切实把那些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高以及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匠精神而又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选拔为导师(师傅),并短期到应用型技术大学或其他高校参加教育学、心理学等培训,真正成为学生(学徒)人生和技术的导师。紧密结合训教方案目标要求,加强两大主体双导师之间的交流,做好训教衔接。其三,扩大媒体宣传力度,把“近几年国家关于职业教育作为重要教育类型文件精神,企业青年劳模爱岗敬业、锐意创新的工匠精神,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文件精神”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方式广为宣传,为全社会支持现代学徒制营造良好环境。
五、结语
现代学徒制既是培养德技兼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益探索,也是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快速迭代升级的有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重要转型期,正视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聚焦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目标,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具有重要价值。
实施现代学徒制面临的困境是探索中的困境,面临的问题是职业教育发展进步中的问题。树立整体性观念、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促进现代学徒制各主体的协同与合作,落实责任、增进互信,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旨归,全面贯彻落实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精神,就一定能创新中国特色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4]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的通知[EB/Q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5/22/content_5691699.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06020.htm.
[6]廖礼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问题及对策[J]. 职教论坛,2019(6):134-139.
[7]赵鹏飞,刘武军,罗涛,等.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四大关键问题的思考——基于新《职业教育法》的实施背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9):28-33.
[8]PERRI6, DIANA LEAT, KIMBERLY SELTZER, et al. 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 The New Reform Agenda[M].New York: Palgrave,2002.
[9]胡象明,唐波.整体性治理:公共管理的新范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1-15.
[10]PERRI6. Housing Policy in the Risk Archipelago: Toward Anticipatory and Holistic Government [J].Housing Studies,1998(3):347-375.
[11]周维莉,胡思宇,曹靖.我国现代学徒制实践的困境、成因与进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8):128-133.
[12]虞梅.我国现代学徒制运行中学徒权益保护的问题、成因和对策[J].职教发展研究,2023(1):54-60.
[13]俞慧刚.利益、心理与决策行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复杂利益关系的博弈整合[J].职业技术教育,2020(26):18-22.
[14]何焘.现代学徒制的困境、应然追求与使然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21(12):21-29.
[15]李兵,笵人伟.高职院校“双主体管理、五个对接”的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50-54.
[16]黄铁兰,高照忠,速云中,等.“岗位-能力-课程”对接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13):66-69.
[17]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0.
[18]张玉磊.整体性治理理论概述:一种新的公共治理范式[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5):54-60.
[19]韦彬.跨域公共危机治理结构:碎片化与整体性治理[J].经济研究参考,2014(29):46-50.
[20]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906/t20190603_384281.html.
[21]张立荣,陈勇.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区域地方政府合作困境分析与出路探索[J].宁夏社会科学,2021(1):137-145.
[22]汤资岚.数字化转型下农村公共服务整体性供给:思路与进路[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1):120-126.
Holistic Perspective: The Dilemma and Mechanism
Optimiza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Implementation
Wei Chao1,2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 Tongji Zhejiang College, Jiaxing 314051, China)
Abstract: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s an effective model for achiev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holistic manage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China still faces dilemas, such as inadequate policy support and difficulties in resource integration; the unsound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difficulty in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 main bodies; unclear boundaries of rights and difficulty in implementing responsibilities; the dilemma of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difficulty in mutual trust. Establishing a holistic concept to promote mechanism optimization requires improving and implementing top-level design, integrating modern apprenticeship resources; building a sound cooperation mechanism to promote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the subject, consolidating responsibilities, and stimulating endogenous motivation; exploring way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ching staff and enhancing mutual trust and cooperation.
Key words: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Facing difficulties; Holistic theory; Mechanism optim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