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理论视角下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话语权的缺失与重构

2024-07-10柯国凤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8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话语权现代学徒制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现代学徒制中,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着培养技能人才的职责,为此企业理应享有适当的话语权,但由于校企文化、管理机制、教学实施、评价和反馈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企业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从共生理论视角出发,采用调查法及文献研究法对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话语权的缺失与重构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探究在共生理念视角下有益于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话语权灵活重构的策略。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共生理论;企业;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8-0057-04

一、引言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1]。虽然现代学徒制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毋庸置疑,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的话语权缺失问题一直存在,这导致了企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教学实施、评价和反馈等方面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不足,削弱了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效果。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出现了“政府热”“企业冷”的问题,基于利益相关者博弈理论,如何化解现代学徒制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开展现代学徒制实践的关键。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从共生理论视角出发,企业和学校这两个不同的共生单元,通过现代学徒制这一共生模式实现合作,对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话语权的缺失与重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解决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话语权缺失的问题。

二、共生理论内涵

共生概念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提出,共生(Symbiosis)源于生物界不同属种间所特有的生活现象,原意为两种及以上生物在生理上因相互依存而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后引申为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构筑[2]。共生理论是一种基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等要素的分析方法,用于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生态关系。

在职业教育领域,可以将企业和学校视为两个不同的共生单元,它们之间通过现代学徒制这一共生模式实现合作。在共生理论视角下,企业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企业是对现有技能技术的实际操作训练,而学校是对学徒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培养[3]。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的话语权缺失问题导致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失衡,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三、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话语权的现状

(一)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话语权缺力

目前,现代学徒制的双主体性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还是体现出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作为外部合作伙伴参与其中的现象。在这种模式下,学校通常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而企业则处于相对从属的地位。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时,学校往往占据主导地位,目前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形式远远大于内容,不利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进一步开展[4]。企业只能被动接受。企业缺乏参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专门能力和经验,与学校相比,虽然企业更了解市场需求和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但如果没有专门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和课程设置的经验和能力,企业就可能无法有效地参与到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制定过程中,这导致了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由于缺乏足够的话语权,企业无法有效参与决策和管理工作,使得企业在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二)教学实施与管理过程话语权缺权

现代学徒制成为当前解决经济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乏和技能人才就业难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从协同共生的视角出发,企业在现代学徒制的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管理权限,主要是服从于合作教育部门的教育安排,企业对于教育常规管理的自主分配权仅在小范围内开展,没有办法细致深入地去参与大事件决策,在一般情况下由政府和职业院校根据教育常规安排进行偏向性的设置,这对促进企业的顺利转型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在教学实施方面,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这导致企业在教学实施方面的话语权被削弱,无法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反映到教学实施过程中。与学校相比,企业在教学实施方面的人才储备可能不足,这可能导致企业在教学实施方面的话语权不足。

(三)教育责任承担话语权缺度

在现代学徒制中,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导致各方在教育责任承担方面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虽然现代学徒制强调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但实际上,一些学校和企业往往只是形式上的合作,缺乏实质性的教育责任承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无法对学校、企业和学习者的教育责任承担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导致存在教育责任承担的缺失;学习者权益保护不足,在现代学徒制中,学习者的权益保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学习者的权益往往得不到充分保护,这也体现了教育责任承担的缺失。

(四)教育机制话语权缺位

现代学徒制是一个横跨不同教育主体的制度,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涉及政校企三方的义务与权利的界定和分配,从目前现代学徒制开展的进程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企业致力于追求利益最大化,教育部门以及各类的职业院校都希望在以耗费最小的教育资源的前提下,由更为接近市场利益的企业作出最大的“个人奉献”,相关现代学徒制配套政策法规也尚未有对企业参与该项校企融合模式后给予的激励政策,对企业的权益保障也较为空泛,教育机制的制定也更为偏向于促进职业教育的拓展性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企业的参与动力。一是制度设计不完善,现代学徒制的制度设计往往偏重于学校和政府的角色,而对企业的参与和话语权重视不足,这导致企业在教育机制制定中缺乏足够的发言权和参与度。二是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现代学徒制中的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深入的合作平台和渠道。企业往往难以与学校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也难以在教育机制制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企业对教育机制制定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企业可能更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对参与教育机制制定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导致企业在教育机制制定中的缺位和不作为。

(五)评价和反馈话语权缺策

评价和反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环节,然而,实施阶段缺乏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融合柔性评价的管理制度,校企合作的监督、管理与评价,学分的认定、教学计划的制订等各方面流于形式[5]。在实际操作中,评价标准和反馈机制主要由学校制定和执行,企业难以参与其中。这导致了评价结果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效果。由于缺乏足够的话语权,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也无法得到充分反映和有效满足。一是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在现代学徒制中,企业通常没有参与到学生的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中,使得评价结果可能更倾向于学校的标准和要求,而无法充分反映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意见。二是缺乏及时的反馈机制,企业通常没有建立有效的反馈渠道,无法将学生在企业在岗学习期间的表现和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和学生。这可能导致学校无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三是企业评价参与专业度不足,由于企业师傅更注重的是岗位技能的教授,对于如何评价学生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为此在现代学徒制中的评价专业度不足,可能使得企业在评价和反馈方面的声音相对较弱。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紧密程度以及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投入程度都会影响其在评价和反馈方面的话语权。

四、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话语权缺失的原因

(一)校企教育管理理念的“各持所见”

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注重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的教育管理理念则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企业的目标是将其学徒培养成为具备一定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的合格员工,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企业的教育管理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强调学徒的实用性和职业性。这种校企教育管理理念的差异会导致一些合作困难和冲突,从而导致企业话语权缺失。

(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各自为政”

产教融合发展是时代催生的产物,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短缺,实行现代学徒制是缓解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一个有效举措,但是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企合作地位不对等。在现实治理中,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积极性却不断受损,很多试点以学校为主导,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由学校“一元独大”,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在传统校企合作方式上,没有理清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之本质,致使合作过程中忽视了企业重要的地位与作用[6]。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地位可能不对等。合作运行机制的设计仍缺乏广度和深度:一方面是由于当前实行现代学徒制的规模较小,大多是停留在试点开展的阶段,尚未形成常态化;另一方面,由于专业教学的差距,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方式大多是为附和政府的需要,停留在表面上的“挂牌”阶段,使企业创新发挥的空间受到了限制,缺乏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和职业院校的有效支持,很难拥有实际性的话语权。

(三)校企培养成果“各取所需”

现代学徒制模式是校企主体共同承担的一个教育培养过程,但是职业院校对接的主要群体是学生,而企业对接的主体是劳动者。学校注重的是人才的培养,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注重的是盈利,其逐利性价值可能未得到良好调节,导致其在参与现代学徒制时更倾向于自身利益的获取,从而忽视了教学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在现代学徒制的合作方式下,企业为更好地与职业院校达成对接,培养能满足自身企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经常配备的都是具有成熟性技能的企业骨干、技术标杆以及能工巧匠,而学校为实现教育理论的实践性转化,普遍要求企业给予学徒更多的科研技术技能的培养,促进培养成果的转化。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师傅为了实现更为有效的教育任务,就需要独自承担常规工作以外的更重的教学任务,这样就降低了企业师傅在合作中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企业与学校未能达到培养成果均衡研究与享用一致的状态,便导致了企业深度参与推进的意愿低,催生成果分配矛盾。

(四)校企配套政策落实的“各司其事”

随着现代学徒制合作模式的深入推进,只依靠政府的普遍牵引、政策指导,并不能满足目前的需要。当前大范围的政策规范依然是针对“现代学徒制”的推行作出笼统性的片面化、匮乏性的常规划分,仅仅是书面式地“鼓励校企之间的产教合作、提倡理论宣讲与实操技能贯穿、积极启发职业院校走进企业、大大鼓励企业生产配对教育”,并不能解决合作过程中的经费支持、资源分配、劳动保障等方面的细节性问题,反而导致校企双方在参与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对达成的协议也常常从自身利益方面来落实,损害了现代学徒制的协作效益。

五、共生理论视角下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话语权重构的可行性路径

(一)建立共生关系

企业和学校在现代学徒制中应该建立共生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企业应该认识到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重要性,学校也应该认识到企业在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方面的优势和重要性。通过建立共生关系,企业和学校可以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共生理论视角下,校企双方在现代学徒制中应该建立共同目标,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并加强人员交流与合作,建立共生关系,增强双方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合作和共生的实现,从而提升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话语权,提高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效果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企业的竞争力。

(二)共建导师团队

企业和学校必须共建导师团队,明确双方导师职责和任务,加强导师培训和交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以及互相评价机制,从而确保双方导师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共同人才培养任务,使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的话语权得到很好的提升。在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导师负责的是学徒的在岗实践指导和职业素养培养,传授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学校导师负责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综合素养培养,提高学徒的学术水平和职业发展潜力。二者必须形成一个导师共同体。一是通过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导师协调会议,共同商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等问题,加强导师之间的沟通和协作,确保双导师制度的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二是企业和学校须加强导师培训和交流,定期共同组织导师参加培训课程、学术交流和行业研讨会等活动,让导师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趋势,提高教学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三是企业和学校可以建立导师互评机制,对导师的工作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包括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和学校评价等方面,以全面了解导师的工作表现和学徒的学习成果。同时,评价结果也可以作为对导师奖励和激励的依据。

(三)共享双方资源

企业和学校可以相互提供资源支持,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双方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等方式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双方在人才资源、设备资源、教学场所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互通和共享。同时,加强资源共享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源共享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企业可以提供实践经验丰富的师傅、先进的设备和实践基地,协助学校开展实践教学;学校则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协助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通过资源共享,可以增强双方的互动和合作,提高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效果和企业的话语权。

(四)共同参与教学管理

企业和学校应该共同参与教学管理,确保教育内容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衔接。企业应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实际工作案例和实践项目,协助学校开展情景模拟和案例教学;学校则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和融入度。通过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可以增强双方的沟通和协调,提高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效果和企业的话语权。

(五)共同制定评价标准

企业和学校应该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评价学生在现代学徒制中的学习成果和职业素养。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提出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与学校共同确定评价方法。通过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可以增强双方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话语权的提升。

(六)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

企业和学校应该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保持信息畅通,及时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反馈意见;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协调会议、互派人员交流学习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增强双方的信任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开展合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14-09/05/content_2745818.htm.

[2]章晓明,南旭光.基于共生理论的校企合作治理模式创新研究[J].成人教育,2017(7):60-64.

[3]杜广平.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解析和制度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0):88-91.

[4]李兵,笵人伟.高职院校“双主体管理、五个对接”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50-54.

[5]杜启平,熊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5(3):74-77.

[6]卢子洲,崔钰婷.现代学徒制利益相关者治理: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8(11):103-107.

Absence and Re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s’ Right of Speech in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

Ke Guofeng

(Guangdong ATV Performing Arts Vocational" College, Zhaoqing 526600, China)

Abstract:Modern apprenticeship is a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that aims to deepe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o innovate the mode of training"" technical personnel. In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enterprises and schools jointly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technical personnel, so enterprises should enjoy the appropriate right of speech. However, problems in the school-enterprise culture, management mechanism,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result in the absence of enterprises’ right of speech to certain ext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 by methods such as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presents in-depth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absence and re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s’s right of speech in modern apprenticeship,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to flexibly" reconstruct the right of spee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concept.

Key words:Modern apprenticeship; Symbiosis theory; Enterprises; Right of speech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话语权现代学徒制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产业结构与用地效益互动机理探究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共生理论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防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