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常分娩的护理课程教学设计与实验

2024-07-08胡欢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胡欢

摘  要:基于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的教学设计运用高职院校助产专业以赛促教的教学方式,将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21级助产2班60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同级授课教师的3班6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授课模式,实验组采用全国教学能力大赛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实验组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达成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分娩的护理课程教学应依托理实一体化,实施信息化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培育创新意识,创新教学与实训模式;临床与教学相结合,校企合作与社区实践相结合等。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能力大赛;职业技能大赛;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7-0131-04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倡导优生优育”。妊娠与分娩是孕育、诞生新生命的过程,关乎着两代人的健康。[1]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助产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增大。助产士是育龄女性在围产期的重要健康照护者,在保障母婴安全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娩护理是孕产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助产士的核心胜任力之一。[2]

本研究基于2023年全国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的获奖作品“正常分娩的护理”教学主题,依据“三全育人”教育理念,[3]融通岗课赛证、设计教学流程提升路径,以达成教学任务。[4]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抛硬币法,将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2021级助产2班的60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同级同授课教师的3班6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生源背景相同,均为全国普通高考统一招生。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前导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成绩、认知与实践能力、学习特点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二)教学方法

两组学生的授课学时均为16学时,学习主题均是“正常分娩的护理”,且授课教师一致。

1. 对照组

对照组为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2021级助产专业3班的60名学生,采取常规教学方法,包括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理实一体化常规教学、常规理论与实践测评等。

2. 实验组

实验组为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2021级助产专业2班的60名学生,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应用全国教学能力大赛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具体如下:

(1)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立足行业需求,确定职教方向”。以参赛作品中的项目一“正常分娩的护理”为例,基于临床典型案例以产妇分娩案例为背景,以产程进展为情景导向,将助产士在此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序化为8个学习任务,共16课时。

甄别教材——“强化医教协同,注重融合创新”。选用高职院校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助产学》以及院校共同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建材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将政治素养和医德医技有机融合,启发学生的认知逻辑,注重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实际能力;教材融合了数字资源,素材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提高育人育才效果。

一是基于岗位特点,开展学情分析。通过学习通等平台,开展问卷调查、素质测试、学习风格测试等方式采集数据,做出学情分析。二是基础理论熟悉,但欠深入。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助产相关知识储备,如助产相关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这为分娩机制的理解、治疗与护理的临床思维方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考虑到此类知识在大学一年级时学习,内容较难,在本次的授课内容中对此类知识进行重温,通过课前学习通任务、课中小测验以及深入浅出的讲解视频,便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三是实践技能宽泛,但未聚焦。本研究中学生已掌握护理基本技术和助产相关操作技能,但仅停留在操作要点、技能流程、注意事项等技能操作层面,在与具体助产环节的聚焦,以及循证思维的运用等方面较为欠缺,因此本研究需要设置相关场景,例如应用头脑风暴、小组辩论赛、查阅文献等方法,激发学生循证护理的思维能力。

本研究中助产学生有较强获取知识的兴趣,但仅停留在一时学习兴趣上,持续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升,但学生动手能力强,积极性高,对信息化课堂颇感兴趣,这一点也可作为教学设计中的突破口。

(2)教学目标设定

根据教学内容分析、学情状态分析,结合助产特点和社会实践意义,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优劣势,根据助产士岗位要求确立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教学重点;结合实验组学情分析,预判教学难点,如表2所示。

(3)教学实施过程

依据临床案例,注重思政融合。紧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整个授课过程当中,秉承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宗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及劳动精神,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为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助产护理人才,满足社会对助产人员的需求。

推进练知融合,开展增值激励。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以视频和音频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运用“翻转课堂”“问题解决”“角色扮演”和“分组辩论”等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与实训模式,课堂开展教学与实践考核评价。以团队合作性学习为设计主线,采用自主、交互学习等方式,实现师生、生生的全面良性互动。充分利用学习通教学平台如投票、问卷调查、测验、评价、互动等,在教与学全过程中,通过信息采集,针对学生学习和实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知行合一,提高教学成效。

完成课后设计。课后任务包括传统的课后作业和现代化的课后任务,如情景模拟、查阅文献、观看纪录片、查阅行业最新进展、社区健康宣教及课后预习等,从多维度培养学生能力。查阅学生课后任务完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通过学生讨论和课后评教,进一步对教学设计进行思考和总结,为下次教学做准备。

(4)效果评价

遵循“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了校内教师、医院导师、学生等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依托学习通、虚拟仿真平台搭建数智评价平台,依据学习情况设置过程性评价,将应用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增值性评价,利用数智平台整合学生整体评价数据,录入成长档案进行个性化评价,综合以上评价方式,构建以助产士职业素养、助产士职业技能“多维增值”的评价体系。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进行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表示,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发现

(一)两组知识目标比较

课后知识测验、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真题测试、课堂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比较,见表3。

(二)两组技能目标比较

对两组学生课后在本项目中“1+X”母婴护理员等级证(中级)的技能考核通过率、制订护理计划得分及沟通能力得分等方面的比较,见表4。

(三)两组素质目标比较

通过对两组学生线上公众号平台互动,与线下志愿服务的报名增量、浏览增量、转发增量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两组学生对护理岗位的职业认同感、专业意识得分进行调查统计;通过对统计两组学生本项目课后制作健康宣教画册,为社区围产期妇女进行健康教育的人数,对服务对象满意度的调查进行组间对比,见表5。

三、讨论

(一)遵循对标教学,深入求准求精

在知识层面,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依然有待提高,要加强练习,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进一步深化,要加强学生课后任务效果把控;在技能层面,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很高,但是不求精,要在平台发布相关实践视频,供学生学习。增加校内实训室开放时间,自主练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学生对临床新进展非常感兴趣,但是搜集信息能力不强,提升学生信息搜集能力。

(二)推进激励价值,提高情感认知

学生对助产护士的职业生涯特别感兴趣,但是单纯通过课堂和见习不能深刻体会护理事业的神圣。可邀请护士长到校内为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讲座,加强学生对护理职业的认识,弘扬南丁格尔精神。

(三)理论接轨实践,优化教学资源

及时与学生沟通,完善评价制度,进一步端正学生评价的态度,校内和医院教师共同评价,真实反映教学成效。教师要利用寒暑假到医院进修,与临床先进技术接轨,对临床工作的特殊病例进行整理,丰富教学资源。不断完善自我,与时俱进,把先进的理念有效融于课堂。[5]

四、研究结论

(一)依托理实一体化,实施信息化教学

教学场所为理实一体化教室,课堂教学方法灵活,辩论、游戏和情景模拟等,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巧妙地将理论知识融入教学,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学用具包括医学模型、虚拟仿真系统、软件、宣传海报、自制卡片、健康手册及小组图标等。全程信息采集,实时反馈,实现师生、生生的良性互动,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落实课程思政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对医护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三个参赛作品有机融合了孕产自救知识、意外急救知识及孕产妇的日常管理。运用所学,服务社会,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三)培育创新意识,创新教学与实训模式

在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把文字知识转为卡片,把复杂的知识点转为形象化的图片。把知识点总结为口诀,化繁为简,以创新的形式展示,形象记忆知识。让学生查阅文献,分小组辩论,采用头脑风暴法提高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临床与教学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

学生课前去医院见习,去社区进行调查,第一时间与临床与生活相结合,通过理解孕产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更贴近临床,贴近生活。本研究的课程实施与设计,将“重要知识点卡片化”,可作为健康宣教工具服务社区;将“教材活页化”,促进自主学习;将“急救技能普及化”,践行健康中国理念;将“护资真题课堂化”,教学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 秦国锋,李国帅,杨雯铃,等. “岗课赛证”融通视域下职业教育课程评价:范式转变与多元路径构建[J]. 职教论坛,2023,38(11):47-54.

[2] 田梦迪. 提升城市空间适儿化水平[N]. 中国妇女报,2023-11-17(05).

[3] 游坤,秦媚,熊灏,等. 提升助产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J]. 卫生职业教育,2023,41(17):4-7.

[4] 卢友敏,李金芝. 孕妇体力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2021,36(09):110-113.

[5] 郎宾. 正常分娩的处理及护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讨——以助产专业高级助产技术课程为例[J]. 科学咨询,2021(40):228-229.

(荐稿人:王晶,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敖利)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大赛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论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高职院校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探索与思考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