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战略下的高校海洋教育发展
2024-07-08王竞仪凌淑珍
王竞仪 凌淑珍
摘 要:近年来,加强海洋强国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为培养高素质海洋事业人才,海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院校海洋教育发展状况的梳理,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海洋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对策,旨在推动大学生海洋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海洋强国战略;大学生;海洋教育;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7-0034-04
海洋强国战略是国家在海洋事务上维护自身权益,在涉海问题上追求自主、稳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以来,海洋强国战略已然成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指引。在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培养具有海洋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殿堂和高地,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其实施海洋教育对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受限于中国古代西向的文化交流政策及传统观念以及浓重的大陆性意识,中国国内高校涉海课程设置数量极为有限、大学生群体的海洋意识普遍淡薄。本研究从何以打破海洋教育面临的窘境,培养更具海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海洋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路径展开探讨。
一、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对大学生海洋教育的意义
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立足时代,对大学生开展海洋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其海洋意识、丰富其海洋知识,从而为促进海洋事务的发展、推动海洋科技的进步、维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强化大学生海洋权益意识与大学生海洋安全敏感度
海洋权益隶属于国家主权范畴,主要包含国家海洋权力和海洋利益。当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其便获得了在海洋上属于领土主权性质的、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排他性与专有性的权力。伴随着国际局势的日益复杂化、国际社会战乱与动荡的加剧,“海洋权益”得以成为大众视野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议题。在此背景下,围绕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诉求,国内众多高校的军事理论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重点融入了海洋权益内容。着重表现在对我国海洋权益忧患现状的阐述、对我国海防边防系统与海洋军备实力的展现以及对涵盖海洋资源、海洋领域主权的我国海洋权益主要构成部分的介绍。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权益方面的教育,大学生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意识得以提升,主要表现为拥有审视国际社会涉海争端的是非观、保障国家海洋权力的绝对遵循以及警戒海洋忧患现状的清晰认知等。
(二)扩充大学生海洋科技知识储备,培养海洋发展战略后备人才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海洋强国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1]在海洋强国战略发展规划的指引下,高校海洋教育得以培养具有丰富海洋科技知识储备的海洋发展战略后方人才。伴随海洋科技领域人才需求迫切程度的提升,国内高校开设了涵盖海洋科学、工程、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等多个领域的海洋科技专业课程。立足于科技创新的时代潮流,部分濒海或海洋类高校依托设置实验课程、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此外,高校积极开展海洋科技新型人才培养,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智慧海洋未来技术学院等相继建立,为培养海洋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奉献力量。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代表的部分高校积极推动“海洋+英语”课程建设,将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教授本研课程,旨在培养海洋复合型人才。多措并举下,高校学生对海洋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拥有海洋权益意识,而是向拥有海洋科技知识储备与创新实践能力方向延伸。
(三)丰富大学生海洋人文知识与涉海文化记忆认知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长期以来,生活在陆地上的中国人普遍受到大陆性极强的农耕文明与乡土文化的影响,这使得中国传统思想中海洋意识不强。随着海洋强国战略持续推进,海洋人文素养提升逐渐走入高等教育场域,海洋人文之美的教育意蕴日益为学术界所发现,高校海洋人文得以存在于具有人文性与导向性的语文课程、涉及远洋航海交流与海洋开发的历史课程、涉及海洋权益与安全的政治课程以及海洋区划和海洋地理知识等课程中。[2]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国际跨文化交流版图不断扩张和人文社科研究者跨文化视域日益扩大,高校海洋人文知识的教育得以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外共同文化记忆相结合。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非文化记忆”项目为例:项目依托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以非洲文学作品、主流报纸媒体等资料为载体,从与中非共享海域有关的中非共同文化记忆并从共同的中非文化记忆为主题的非洲文学想象、海上丝绸之路上中非文学的互动等层面找寻中非共有的涉海文化记忆,并借助自媒体途径将研究成果向大学生群体展示。项目的推进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丰富大学生群体海洋人文知识、提升大学生涉海文化记忆认知水平的目的,呼应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期许,也为海洋强国战略下大学海洋人文教育提供了新内容与思路。
二、当前海洋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体制问题
自海洋强国战略提出以来,我国高校对海洋教育重视程度均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当前,我国海洋教育依旧存在一些体制性问题。其一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依托现代海洋教育内容体系,完备的海洋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囊括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自然与科学、海洋经济与社会、海洋历史与文化、海洋军事五个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生态等多个维度。[3]近年来,国内海洋类学校与濒海地区高校海洋教育课程设置逐渐完善。然而,很大一部分高校海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有限,无法满足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更有高校目前暂无海洋类专业课程开设,这也间接导致此类高校大学生所接受海洋教育条件与资源极其有限。与此同时,大部分院校所开设的通识类课程中有关海洋教育课程占比较少,海洋教育的开展仅仅依托某些相关联的通识类必修或线上选修课程,成为该课程的一个小节,进行简单的、表层的讲述。其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由于海洋类院校相对较少以及人才培养单位缺少对海洋教育的重视,海洋领域专业人才年度产出较少,高校所需的海洋人才资源供不应求,海洋教育师资队伍不够完善,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的进展,也使得高校大学生群体难以接收到系统、全面的海洋教育,难以建立高水平的海洋知识体系。
(二)教育质量问题
长期以来,受到地域环境、物质条件、学校涉海课程教师教学水平限制,我国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海洋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环节不够充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就内陆高校(尤其是西部地区高校)而言,远海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学生接触海洋教育资源有限、开展实地调研困难,实践锻炼机会的缺乏导致大学生的海洋知识理论与实操大幅脱节,这也成了限制内陆高校大学生海洋知识素养全面提升的一大问题。由于内陆地区不具备海洋高校且缺乏海洋专业用人单位,海洋人才往往流向沿海地区,加之近年来海洋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人才老龄化问题突出的现状,[4]内陆高校多面临海洋人才短缺、“用人荒”的问题,高校不得不降低招聘门槛,这也间接导致了高校海洋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人才培养问题
我国当前海洋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是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高校海洋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由于接受理论培训的同时较少辅以实践锻炼,一些海洋类专业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实践能力欠缺,无法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受地域、物质条件以及教育团队专业偏向的种种限制,高校海洋教育与海洋产业真实需求存在较大偏差。这一方面导致了近年来毕业生难以迅速适应和融入海洋产业就业市场,造成了人才供需的不匹配;另一方面也使得毕业生中从事高校教培行业的海洋人才持续向大学生输出与市场脱节的海洋知识体系。长此以往,部分高校海洋教育便形成了非良性的闭环。
其二是海洋领域人才流失问题。首先,海洋科学研究需要大量学术资源,包括实验设备、数据采集工具和科研经费等。部分高校在获得相应资源上面临较大困难,高校海洋人才发展受到限制。其次,科研的成功需要完善的科研支持体系,例如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申请过程,以及科研成果的评估和认可机制等。海洋领域科研支持体系的相对缺乏导致部分人才最终选择离开海洋领域寻找更有发展潜力的机会。再次,涉海专业人才收入和职业发展不及其他领域。相对于薪资水平更高、职业发展空间更广阔的新兴精尖领域,海洋领域人才面临较低的薪资待遇和相对较少的晋升机会。人才激励政策和高薪聘用机制的缺乏最终导致了海洋人才流失与断层。[5]最后,高校海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交流和合作机会。海洋科学研究与创新需要与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开展交叉合作。然而部分高校海洋跨学科交流合作机会有限,研究人员的学术发展与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最终导致人才选择离开海洋领域。
三、海洋强国战略下大学生海洋教育的策略与对策
(一)加强高校海洋学科与海洋师资队伍建设
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海洋教育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为更好地满足未来海洋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加强海洋学科的建设。一方面,高校应针对海洋领域科研与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调整和优化海洋学科设置,例如设立更多与海洋经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紧密相关的专业,培养适应未来海洋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也应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在海洋科学与工程技术、海洋管理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领域开展交叉学科建设,提升海洋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海洋+”复合人才。
同时,各高校海洋开展教育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海洋教育必须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一方面,建立健全海洋教育师资培养机制,通过实践活动,专家面对面,与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涉海企业合作对话,培养一批高水平海洋教育教师。另一方面,面向国内、国际平台吸引优秀的海洋科研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待遇,提升人才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既招得来人才,也留得住人才。积极对话国际知名海洋科研人才和教育家,促进涉海学科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提升高校海洋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二)完善高校海洋教育教学环节
在海洋强国战略指导下,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高校尤其是内陆高校,开展海洋教学不应囿于理论讲解,而更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与开展。因此,高校应加强科研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科研条件与资源。通过与海洋工程公司、海洋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寻求实践教学的场地和机会支持。建设海洋科研实践训练基地,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海洋技能和实践能力。濒海高校也可通过建立海洋科技园区等方式搭建科研与产业间桥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解决海洋产业领域“卡脖子”难题。高校应当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海洋科研项目(如航天与海洋综合观测项目、深海科学与技术研究项目等)、孕育海洋领域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大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最后,高校也应当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积极向政府争取高校海洋教育扶持政策措施,为高校海洋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支持。
(三)提升高校海洋教育教学质量
为保证高校海洋教育的质量,高校需健全海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工作。各大高校应共同建立一套涵盖高校海洋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科研创新等方面的科学完善的海洋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各高校的海洋教育教学开展全面评估。评估结果则可以作为高校进行教育教学领域问题改进和模式优化的依据,提高海洋教育质量和水平。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也是高校提升海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海洋强国战略要求高校海洋教育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高校应面向国际社会,积极拓宽国际交流沟通、合作发展的渠道。国内各高校应加强与国外优秀高校的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海洋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提高自身海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高校也应建立海洋人才交流机制,推动海洋专业人才流动与技术转移,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高校还应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国际涉海问题研讨会议、海洋教育发展论坛等,吸纳国际领域中在海洋教育与学科发展上的前瞻性成就,并向国际学术界分享和推广国内高校的海洋教育经验和成果。
四、结语
今时今日,建设海洋强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举措,而涉及海洋通识教育、海洋素质教育、海防军事教育、海洋专业教育的大学生海洋教育则是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乃至海洋人才的关键环节。[6]在海洋强国战略下,开展海洋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向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传授涉及海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军事领域的知识、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更是丰富当代大学生海洋素养、塑造海洋强国发展战略背后的新型海洋战略型人才。站在新时代的重大历史节点上,加强高校海洋学科与海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高校海洋教育教学环节、提升高校海洋教育教学质量,我国高校海洋教育必然会抓住海洋发展的时代机遇,为国家、为社会输出更多的发展后备兵、创新先锋人。
参考文献:
[1] 立风. 走向蔚蓝 中国海洋科技破浪前行[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6-18(09).
[2] 刘训华. 海洋人文之美的教育意蕴[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4(05):6-10+18.
[3] 徐朝挺. 现代海洋教育内容体系建构与区域推进策略[J]. 上海教育科研,2016(03):83-85.
[4] 张娟娟. 我国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 商,2015(49):26-27.
[5] 王芳. 我国海洋人才队伍发展现状和建议凝聚人才须精准发力[EB/OL]. (2020-05-07). https://www.mnr.gov.cn/dt/hy/202005/ t20200507_2511293.html.
[6] 王芳,王瑞金,吕明,等. 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的大学生海洋教育[J]. 教育现代化,2016,3(38):146-147.
(责任编辑:邵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