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科研实训探索与实践
2024-07-08胡晓辉张智屈锋
胡晓辉 张智 屈锋
摘 要:科研实训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通过对新农科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团队等进行的定位与分析,文章认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为导向,通过明晰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专业教学团队打造、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等手段,着力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可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专业人才,为一流专业的建设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科研实训;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7-0012-04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曾表示,涉农高校是强农兴农的“国之重器”,建设新农科是振兴高等农林教育的重大战略。[1]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新农科建设的重要任务。[2-4]当下本科教育应培养具备“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六有”品质,[5]具有宽广的知识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本领,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4]
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为了满足我国对设施农业人才需求而成立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的、工农有机融合的本科专业。科研实训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关键科研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以后从事科研奠定基础。
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尤其在“双一流”专业建设和新农科的双重背景下,对设施园艺学科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实训如何正确把握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紧跟时代脉搏和社会发展方向,全面提升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成为教育者需要考虑和探索的问题。[6]
一、科研实训与新农科背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间的差距
(一)思政教育程度欠缺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提道,“全国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具有“三农”情怀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是涉农教育工作者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回信提出的要求的体现。[6-8]科研实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完成设施作物生理生态、设施工程、休闲农业等方面的科研专项任务,在此基础上,形成基本的科研素养和能力,是本实践课程的重要教学培养目标。
但在以往实际培养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在价值引领和塑造及从产业实际中发掘科研问题意识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塑造和培养上相对薄弱。
因此,在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科研素养的同时,要将家国情怀、责任感、使命感和以此为导向的价值观引领贯穿于学生的教学实训过程中,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现代化设施农业和“三农”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科研素养培养环节薄弱
优质的课程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是科研与教学的交汇点。科研实训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在基本修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的一次综合性科研技能培养的实践课,也是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科学研究外的另一门科研素养培养课程。
在三年的课程学习中,学生已经获得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了解了一些周期长、较为复杂的实验的操作过程,但这些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获取大多依靠教师协助完成,学生只是简单地参与部分碎片化的操作,并未独立参与某项指标或某个科研试验的全程测量、数据分析整理、科研论文的撰写等过程,以致在毕业论文研究与撰写、研究生复试等环节表现出劣势,不利于后续学习深造,因此要加强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培养。科研素养、操作能力和科研论文的撰写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实现,这就需要开展全面的短期科研培训。
(三)课程考核忽略过程考核
以往的考核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组成,学生的实习报告撰写只是简单描述了自己参与了什么工作,这种考核缺乏过程考核,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方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作用不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强化过程考核,多元化考核方式。
(四)团队教师的专业与思政融合教学能力不足
专业的教师团队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优质课程的建设需要一个专业的教师团队群策群力共同完成。[8]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9]“课程思政”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任课老师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解决问题,从事教育教学工作。[9]目前,教学团队中各成员在教材编写、资源更新、教法探索等方面做了众多工作,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并不具备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背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相对薄弱,难以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技巧巧妙地将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融会贯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二、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科研实训课程的建设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与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地改过来。”[10]这段重要论述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指明了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立德树人的现实追求。[11]德是一种增强民族认同、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与手段。[12]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给学生,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和“三农情怀”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关心新农村建设、体会农民群众的辛苦,厚植为乡村振兴努力奋斗的决心。因此,为实现新农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厚基础、强实践和广适应的基础上,通过在课程建设中的文化引导塑造学生农业科学研究的价值观和思维等,使基础理论学习、实践能力、价值观及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重培养,赋予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激励学生立志成为强有力的学科带头人。
基于此,本课程设计的根本理念是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为导向、以从事科学研究思维需要为准绳、以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技能为要求、以培养创新思维与科研技能为主线、以熟练操作训练和构建完整实验设计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优秀人才为根本宗旨。
(二)提升教师思政素养,构建专业教学团队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的“课程育人”体系不能仅靠授课教师“单打独斗”,而应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统一布局。为实现现代“课程思政”将专业知识和思政理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要求,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专业课教师及研究生辅导员应组成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团队,辅导员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特点,谋划满足学生思政教育要求的课程元素和思政内容;专业课教师挖掘潜在的思政元素,与思政教师探讨如何实现思政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形成一个闭环的“课程思政”教学、研讨团队。
师德师风优秀、教学和产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以把握课程建设方向,锚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方向,[13]及时指出课程科研选题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帮助教师队伍的成长。[8]中青年教师通过产业实践锻炼、日常教学和科研项目研究深入设施农业产业一线,将产业发展中需要的科研技术和存在的问题落实到科研实训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观,要围绕产业需求开展,不是为了发文章而做科研,科研成果一定要“写到大地上”。青年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和案例分析以及对学科发展趋势的了解和把握,在团队教师的指导培育下不断成长。[8]辅导员教师在教学前及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提出思政建设性建议和效果反馈意见。
(三)教学内容选取与组织实施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以致用为核心、以培养有创新性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倾力将科研实训建设成一流课程,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双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据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及学科特点,采用“首席教师+指导教师”负责制,对科研实训内容要求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明确学生在科研实训中需要掌握的科研技能基本要求。
为保证教师指导学生的质量,依据教师承担课题和学术水平等因素,规定每位教师指导本科生的人数并提供拟开展的科研实训的科研方向或科研题目。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定自己喜爱的科研实训课程内容和指导教师。为保证教学效果,每次科研实训应有两名高级职称教师作为课程首席负责教师,制订科研实训计划,安排协调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对接、课程考核内容和课程过程管理内容,审核学生科研实训内容;实训内容由指导教师专门负责。
为了让学生爱上科研、提高科研素养,研究生应以助教的身份协助指导教师进行科研技能操作培训,协助教师为本科生指明“研究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如何研究?”等问题。科研实训中,每位学生要阅读与科研实训内容相关的文献不少于8篇(英文文献不少于4篇)及文献阅读报告、工作日志、科研报告、实习报告,同时进行2次PPT汇报。
(四)引入新的考核方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新的考核方法应更加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将学生参与科研操作、文献阅读与总结、数据整理与分析、科研报告的撰写、语言表达等纳入考核的范围,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行多样化培养,同时激发其后期科学研究的兴趣。因此课程成绩的评定应由多元要素构成,应不断优化成绩评判标准,由平时考勤和期末实习总结报告的单一考核标准,变为注重过程因素考核的多元评价方法。总评成绩=平时考核成绩×40%+期末考核成绩×60%。平时考核成绩=实习表现成绩×80%+实习日志成绩×20%,其中实习表现成绩=文献阅读成绩×80% +实习汇报×50%+教师认定的实习态度成绩实习表现成绩×10%(首席教师和指导教师评分各占50%);期末考核成绩=科研报告成绩×60%+实习总结报告成绩×40%。虽然目前科研实训成绩的评判标准已经纳入多元化因素,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
三、科研实训课程的应用效果
本实训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2014—2018级本科生中实施以来,共有选课学生183名(占专业总学生人数的65.83%),选课人数比例从2014级的42.86%增加到2018级的75%。选课学生的科研素养基本养成,培养了选课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选课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进一步培养了选课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在论文发表方面,2014—2018级本科生共参与发表论文累计2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累计13篇,这些发表论文的学生均成功保研至心仪高校继续深造。自本实训课程实施以来,免试攻读研究生的选课学生比例也持续增加,由2014级的14.29%增加到2018级的28.34%,录取高校和科研单位对这些学生的科研基本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四、结语
作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实践课程,本研究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团队等进行定位与差距分析,明确该课程以富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农”情怀和富有创新及实践能力的专业素质人才为核心,以专业教学团队打造、课程内容优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为“四个回归”和设施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罗士喜. 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需求衔接的路径探索[N]. 河南日报农村版,2021-04-19(04).
[2] 沈雪峰,冯乃杰,赵黎明,等. 新农科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以广东海洋大学作物学学科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21(10):1-4.
[3] 任磊,李书慧,杨群华,等.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涉农高校研究生教育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21(36):173-176.
[4] 吕杰.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教育改革探索[J]. 高等农业教育,2019(02):3-8.
[5] 服务引领大学生遵循“六有”要求茁壮成长[N]. 中国青年报,2016-10-23(04).
[6] 夏玲玲,何仁生,何旖凡. 一流本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内涵、要素与路径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0,43(01):66-71.
[7] 王平祥,刘辉,谢书山,等. 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20(01):18-21.
[8] 陈书霞,孟焕文,李玉红,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蔬菜栽培学原理课程的建设与思考[J]. 高等农业教育,2020(06):69-73.
[9] 高珊,黄河,高国举,等. “大思政”格局下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05):70-75.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 (2018-09-10). https://news.cnr.cn/native/gd/20180910/t20180910_524356347.shtml.
[11] 张鹤,徐小琳. 坚持三大原则实施三大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J]. 新西部,2022(10):35-36.
[12] 江卉.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探微[J]. 枣庄学院学报,2021,38(03):125-130.
[13] 杨成泉,李翠英.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针对北方农校的《常绿果树栽培学》本科教学改革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6(A0):82-83.
(责任编辑:邵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