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内涵特征、发展困境及优化策略
2024-07-08黄鹏
黄鹏
摘 要:体育教学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和体育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自律等品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在对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内涵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包括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有待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部分高校体育教学设施不足等。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从科学设置体育教学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大高校体育教学设施、场馆建设等方面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新时期体育教学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学;优化策略;学生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7-0038-04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速,人们对健康、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上升。现代社会注重个体的综合素质,追求身体健康成为共识,使体育教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技能培养,而是强调健康、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培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1]
现代技术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的教学手段,也提供了更广泛的教育资源。虚拟现实技术、智能运动装备等现代科技产品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可以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使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多样性和包容性。体育课不仅传授技能,还是传递文化、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阵地。体育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全球公民的重要途径。[2]因此,新时期体育教学突显了体育教育在社会、教育、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为推动体育教学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也为塑造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这个背景下,体育教学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方法和内容,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为构建健康、和谐的现代社会作出贡献。
一、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内涵特征
(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
传统体育教育主要关注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培养,强调身体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的发展,而新时期的体育教育在传统体育教育基础上,更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社交技能、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等多个层面。[3]首先,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意味着除了传统的体能要素外,还应强调协调性、灵活性、反应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个健康、灵活、适应力强的身体,追求体育活动达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包括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态,提高抗挫折、适应压力的能力。体育教育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倡导积极的运动心态,使其在运动中愉悦、放松、挑战自我。此外,体育教育还注重社交技能的全面发展,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日后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强调遵守规则、尊重对手、诚实守信等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不仅在运动中渗透教育,也要贯穿学生整个成长过程。最后,审美情趣的全面发展强调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审美感受,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美的享受,加深对体育艺术的理解。全面发展的理念要求体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每个方面,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具备多层次、多维度的优秀素质。这也契合现代教育追求个性化、多元化和全面素质培养的趋势。在教育实践中,体育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体育课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素质优秀的现代公民。
(二)注重体育教学的个性化
体育教学在新时期注重个性化,这种特征意味着不同学生在体育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同的体质、兴趣、能力、特长和学科偏好等个性差异。因此,体育教学应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教学计划,以实现个性化的教育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教育者应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专业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材选择、课程设置,以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核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测试、课堂表现、个人项目成绩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个性化体育教学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需求和兴趣。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教育者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特点,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使体育教学真正成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综合而言,个性化体育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体差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体育教育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发展困境
(一)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推行过程中,尽管一些高校创新了多种教学模式并增设了新式训练项目,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涉及体育课程设置的不足与不适应、学生需求未能满足以及与社会体育的脱节。首先,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在未充分纳入中国传统健身运动方面。我国丰富多样的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健康价值,如健身气功、踢毽子等。然而,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未得到充分体现,导致学生缺少系统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健身运动的机会,影响了这些传统项目的传承与发展。[4]其次,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不完全匹配。尽管高校增设了新型课程和训练项目,但在设置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学生可能因个人兴趣而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这一现象会降低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最后,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社会体育存在一定脱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应仅仅适应体育竞赛,还应该与社会体育相衔接。现实情况是社会体育中广受欢迎的健美操、排舞、武术等项目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比例不高,未能与社会体育趋势相匹配,导致学生在学校体育课程学习与社会体育锻炼之间存在断层。
(二)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学在发展中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其中一项显著的困境是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缺乏创新。尽管在课程内容方面可能进行了调整和创新,体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尚未得到充分重视。首先,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主要侧重于单一的技术传授和机械性训练,缺乏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教学者过于强调技能的传授和学生对规定动作的机械模仿,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了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其次,体育教学方法缺乏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入。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启发式教学和创新思维培养,但部分高校体育教学仍停留在传统教学范式。教育者未能充分融入现代教育理念,未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也受到教育资源和条件的制约。一些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缺乏先进的教育技术、设施和经费支持,制约了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
(三)部分高校体育教学设施不足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成效与体育教学场馆设施的配置和教学器材的使用密切相关。在很多高校中,存在场馆与项目的不均衡性的问题。各项目在场馆的使用上缺乏统一规划,共用场馆、多项目在同一场地上进行训练的现象较为普遍,会造成学生在训练时出现等待或时间冲突的情况。例如羽毛球和网球共用一块场地,导致学生在练习时互相影响,不利于专项训练的深入展开。其次,室内场馆的使用率饱和成为制约因素。受天气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室内场馆的使用率几近饱和,难以满足学生训练的需求,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的训练时间和空间,影响了他们的体育技能的发展。[5]最后,体育训练器材的配置情况不容忽视。调研显示,高校在添置体育训练器材时,倾向于购买一些常用器材,如篮球、排球、足球等,而其他体育器材的配置率较低,且配置后很少进行补充,以致常用器材的使用率较高,其他器材的利用率较低,影响学生接触和掌握多样化体育项目的机会。
三、新时期体育教学优化策略
(一)科学设置体育教学课程,优化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应该紧随时代潮流,与竞技项目有机结合,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并纳入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使课程设置更加多元丰富,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列入课程设置范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将中国传统健身项目如健身气功纳入课程设置,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身心健康。很多项目注重身体的舒展、调理和内气的练习,对改善体质、提高抵抗力和促进健康有显著效果。通过学习这些项目,学生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健康的重要影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引入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如踢毽子,这项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学校可以拓展一些融合传统文化特色的项目,通过竞技让学生感受团队协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精神和自信心。[6]将中国传统舞蹈项目如舞龙、舞狮等纳入课程设置,可以吸引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舞蹈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细胞,增强了文化自信。最后,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能够使学生不仅掌握运动技能,更具备科学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论指导下进行训练,避免受伤并提高训练效果,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综合来看,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不仅能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丰富课程内容,也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现代体育教育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者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要求。创新体育教学方法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运用现代科技改进教学。现代科技为体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呈现丰富的图文、视频、音频等信息,使学习更直观、更生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实际运动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真实感。智能运动装备能够实时监测学生的运动数据,帮助教师精准评估学生的运动情况,指导他们进行科学训练。其次,实施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学习风格和特点,量身定制教学方案。通过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育者可以为他们设计适合的学习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现今社会,多元文化交流成为常态。在体育教育领域,融合多元文化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不同国家有着丰富的体育项目和传统,将这些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多样的体育文化。通过组织国际体育交流活动、参与国际比赛等方式,使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体验跨文化交流的乐趣,提高综合素质和竞技水平。[7]注重体育精神的传递。体育精神包括公平竞争、友谊第一、团队合作等。通过强调体育精神,教育者能够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和尊重,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成为有责任心、具国际视野的公民。
(三)加大高校体育教学设施、场馆建设
高校体育教学设施和场馆的建设对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高效的体育教学需要先进的设施和场馆来支持,以创造最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环境。首先,提升体育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水平。通过引进先进的体育教学设备和技术,如运动追踪系统、智能运动器械等,可以提高教学的精准度和效率。现代化的体育教学设施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运动器材的更新和维护对体育教学至关重要。不同运动项目需要各自的专用设施和器材,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训练场所和工具。定期投资更新老化或损坏的设施和器材,使其保持先进、安全、有效,以确保项目训练的顺利进行。其次,优化体育场馆的布局和设计。合理规划和设计体育场馆,可以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和适用性。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和要求,设计多功能、灵活性强的场馆,以满足多样化的体育教学需求。考虑到气候等因素,应合理设计室内外场馆,确保全年季节的教学顺利进行。对于运动场馆的规模和规范,必须考虑到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增加建设面积,规范场地布局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布局方案,确保每个项目都有充足的场地,避免多个项目共用一个场馆的情况。加强体育场馆的维护与管理。定期检修、保养和升级体育场馆设施,确保其安全、耐用、高效地运行。建立健全场馆设施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保障设施的正常使用,避免设施的浪费和损坏。最重要的是,要根据不同学科和教学目标,合理规划和分配体育场馆资源。教育者应该在教学计划中充分考虑场馆的使用情况,合理分配时间和空间资源,确保各学科得到充分发展。还可以通过与体育产业合作、借助社会力量等方式,争取更多的资源用于体育场馆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四、总结
随着社会对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视,体育教育逐渐受到了更多关注,针对体育教学的研究力度也在逐渐加大,其不仅聚焦传统体育技能的传授,还强调身心健康、素质教育、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等多方面的内容。新时期的体育教学需逐步引入现代科技和多元文化的元素,推动体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数字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智能体育设备等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总之,新时期体育教学研究将以创新、多元、可持续为特点,为提高体育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更多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跃. 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研究[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5):79-81.
[2] 朱君怡,李瑾璇.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社团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实践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9):103- 105.
[3] 张皓,于易. 新发展理念下高校体育社团的创新路径研究[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3):83-87.
[4] 李国华,卞辉,李艳茹. 困境与突破: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05):633-640.
[5] 张世浩. 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探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6):108-110.
[6] 李晓鹏,李忠伟,郝家春,等. 我国高校体育竞赛体系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J]. 体育文化导刊,2022(08):1-7.
[7] 赵扬,周晓宇,盛誉. 新时代高校体育育人融入“三全育人”体系策略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8):33-36.
(荐稿人:王静,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邵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