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路径与机制研究
2024-07-05朱可宁甘代伟
朱可宁 甘代伟
摘 要:高职院校服务培养适应产业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用更加凸显,是距离产业、就业,服务企业最近教育类型和层次。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深化高职院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促进高职院校紧密对接产业,融合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协同共建,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教师发展的路径的研究依然是重点,故文章着重研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建设内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高职 “双师型”教师 产教融合 专业群
1 引言
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从国家层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政策方向。在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肩负高层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不仅在促进产业升级、培养强国工匠、推进人力资源素质结构上,还在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和强化国家综合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详细制定了“双师型”教师建设的12个具体要求,培养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的题中之义。为培养更多综合素质高、核心技能强、逐步适应产业成功转型升级和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需要的人才,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明确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尤其在经过“示范校”“优质校”与“双高计划”建设的持续推动后,逐渐形成了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格局。目前,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15万所,在校生2857.18万人;中职招生600.3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1.70%;高职(专科)招生483.61万人,占普通本专科的52.90%[1]。受此影响,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探索者与践行者,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总量不断提升、双师比例持续优化,逐渐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进程中占据核心地位。“双师型”教师数量逐渐增加[2],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条件基本形成。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教师发展的路径的研究依然是重点,故本文着重研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建设内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贡献。
2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2.1 建设现状
一是“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随着我国高职院校不断的扩招,以及国家在职业教育的不断投入,国家技能型人才的缺失,都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数量要充足。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不足以完成校内外教学、理论实践教学,尤其是一些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以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知识更新速度太慢。
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着过分注重学历的现象,招聘对象倾向于硕士、博士,教师来源途径比较单一,结构不均衡[3]。不能够充分从企业招聘实践能力极强的高级工程师,或者大量聘任一些大国工匠,能够让实践教学活起来。
三是“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不完善。当前“双师型”教师培训缺乏整体系统的设计,培训各环节衔接性差,培训内容针对性差,培训效果不是太理想[4]。当前校本培训没有发挥应有的优势,培训主体不全面,企业参与力度低[5]。
四是“双师型”教师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考核比较片面化,过于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对教师的教学实践等方面的贡献难以做到客观的衡量[6]。“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缺乏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管理机制较为僵硬[7]。
2.2 原因分析
“双师型”教师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研究。一是院校管理者认识不到位。高职院校管理者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在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忽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8]。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激励制度方面,许多高校或是忽视教师的精神需求,或是缺乏有效的职称评定制度,缺乏一套完整、合理、标准的激励机制[9]。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式等方面存在问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建设不足[10]。三是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存在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与深入,不能普遍深入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想成为“双师型”教师的主观意愿还不够[11]。
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内容
本文依托校企共建的比亚迪汽车产业学院,研究“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和培养机制,主要解决比亚迪汽车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发展专业路径不清晰,培养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为比亚迪汽车产业学院健全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机制、形成协同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师资队伍保障,引领校内和辐射兄弟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与实践,助推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3.1 建设方法
(1)依托比亚迪汽车产业学院建设,探索“双师型”教师多元化培养平台构建。依托学校国家级制造类“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双高”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与国内知名企业校企共建“两站、两中心、一基地”,搭建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平台,重点研究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科研创新、学术成果转化能力,课程教材开发、实践教学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探索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多元化培养的有效路径,为教师的成长奠定基础,对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2)通过专业化培训团队和能力提升中心建设,研究“双师型”教师培训指导支持体系依托现代产业学院“两站、两中心、一基地”建设,联合专业龙头企业,聘请技术能手、职教专家和行业企业高水平人员参与教师培训工作,打造一支能够适应职业教育改革需要、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化培训者团队。加强相应的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的投入,加大培训者团队培训力度,提升培训队伍的项目管理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开发一批教师培训优势特色专业和优质课程资源,建立对接产业、实时更新、动态调整的产业导师资源库,完善现有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中心,研究“双师型”教师培训指导支持体系的构建,推动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等优质培训资源共建共享。
(3)通过顶层设计,研究比亚迪汽车产业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中将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探索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职业院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包括放宽对企业高技能人才学历要求等作为重点任务。
3.2 建设内容
(1)依托校企共建的比亚迪汽车产业学院,研究“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通过依托“两站、两中心、一基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四项能力”提升计划,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培训团队和数字化能力提升中心,研究“双师型”教师的分级培训模式,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平台,创新设计了专业发展路径,提升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水平。
(2)依托校企共建的比亚迪汽车产业学院,研究“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通过共建协议、出台联合培养制度等形成协同培养机制,通过建立“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形成多维度精准界定机制,通过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激发“双师型”教师作用发挥机制,建立产业兼职教师引进和校内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形成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4 高职院校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有效路径
4.1 遵循教师发展规律,分层制定认定标准
依据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差异,美国学者伯利纳(Berhner)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新手阶段、熟练新手阶段、胜任阶段、业务精干阶段、专家阶段。结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专业发展特征,可将“双师型”教师按照不同发展阶段分为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设计初、中、高三级认定标准。由于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发展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应坚持需求导向,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形成横向联通、纵向递进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4.2 分析教师属性特征,实施分类认定
根据教师身份不同分类制定认定标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包括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校内专任教师具有扎实的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教学能力强但操作能力弱;企业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生产一线经验和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但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不足,因此需要根据教师身份制定差异化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根据专业大类不同分类制定认定标准。目前,高职院校正在使用的专业大类共19个,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各专业大类职业面向不同,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专业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根据教师教育层次不同分类制定认定标准。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有普通高校毕业生、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生和企业兼职教师,学历涵盖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不同层次。因此,需要根据教师教育层次制定差异化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可以将发明专利、指导学生技能竞赛、参与行业标准研发、服务行业企业成果等纳入认定条件。
4.3 系统构建认定与培养体系,促进教师差异化成长
2022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因此,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是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
4.4 校企共建认定平台,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要吸引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认定平台,建立教师层级发展数据库,借助信息化手段,将分层分类的认定标准与教师的发展过程相匹配,为每位教师提供精准画像,帮助教师实时监测自身“双师”素质能力发展进程,查找差距,弥补不足。
高职院校将企业实践效果、企业工作经历等纳入“双师型”教师认定评价指标体系,加大企业的评价权重,重视企业对教师实践技能、技术成果转化、职业适应性的评价,这有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权威性,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
高职院校对已认定的“双师型”教师实行动态管理,有效期满,教师需要重新申请资格认定。同时,高职院校要在每学年末进行量化考核,并对未完成工作目标的教师实施限期整改直至取消相应资格,推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5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趋势
当前,高职院校服务培养适应产业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用更加凸显,是距离产业、就业,服务企业最近教育类型和层次。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深化高职院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促进高职院校紧密对接产业,融合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协同共建,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
按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综合省内高职院校已经建立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际,聚焦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培养,未来有2个重要趋势:一是现代产业学院作为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重要载体,是高职院校深化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未来成为一种深化办学模式改革的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二是现代产业学院作为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实体,对于“双师型”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立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的“双师型”标准,提高“双师型”培养能力,健全“双师型”培养机制和保障成为未来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基于现代产业学院背景,解决好“双师型”教师发展路径和机制问题是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成为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实践必经之路。
6 结论
通过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研读,聚焦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队伍建设的现状、队伍建设的内容、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几个方面分析,为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本文系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FJGZ202305),2023年陕西省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项目(SJS2023ZD025),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023 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23SZX041)。
参考文献:
[1]张烁.我国职业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N].人民日报,2020-12-09(14).
[2]教育部.教育部: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EB/OL].(2019-10-18)[2020-03-28].
[3]顾志祥.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职教论坛,2019(02):99-102.
[4]康小孟,武智,傅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教育与职业,2017(09):75-79.
[5]李明慧,曾绍玮.德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渠道、经验与启示.教育与职业,2018(22):45-51.
[6]张伟萍.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04):56-59.
[7]宁静.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L职业学院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8]贾文胜,梁宁森.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92-95.
[9]杨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论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5(09):56-58.
[10]王慧,施志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困境及其破解[J].现代教育管理,2018(11):113-117.
[11]蔡怡,张义平,宋现山.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基于江苏高职院校师资发展的现实考察[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6):29-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