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三四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7-05李兰友李海玲周斌钱毅航杨爱喜

时代汽车 2024年10期

李兰友 李海玲 周斌 钱毅航 杨爱喜

摘 要: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不可逆转的当下,“机会太多,人才太少”的窘况对其发展带来了很大挑战。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的发展不仅需要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更需要大量的高素养劳动者队伍,而培养高素养劳动者队伍需要高职院校制定与企业需求、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三岗递进、四链合一、五准融合”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提升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三岗融合 四链合一 五准融合

1 引言

随着全球汽车产量、保有量的不断增长,能源、环境、安全及交通拥堵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一个大背景下,“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成为汽车产业公认的最优方案,而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产业新“四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将对未来中国的汽车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大量就业岗位。

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不可逆转的当下,“机会太多,人才太少”的窘况对其发展带来了很大挑战,我们既需要研发智能驾驶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也需要技艺高超、业绩突出、擅于解决重大工艺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因为完整的产业链既要有“高精尖”的头部,同时也需要基础的中部和下部,再尖端的产品,没有产业链中下端人才的加持也难以生产出来[1]。目前我国汽车生产与服务专业相关从业人员缺口相当之大,特别是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的专业对口人员少之又少,这将严重制约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

2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培养的困境

2017年推出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的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

2.1 岗位需求标准不明确

智能网联汽车在全球都属于新兴产业,跨学科交叉性强,各国都在摸索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才列入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专业开设时间短,培养模式仍处于摸索阶段,缺少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导致对于不同的岗位,各个企业的岗位需求和标准都不统一,对于不同的人才类型,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2]。

2.2 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的发展不匹配

整个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都在快速向前发展,但是,人才培养是有周期性的,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需要的是“汽车+人工智能”高层次复合型人才[3],对岗位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更深入,同时具有IT背景的人才难招、难留、难用,薪酬要求高,汽车行业(制造业)薪酬低、劳动强度大、吸引力低,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

2.3 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产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存在着层层壁垒,主要表现如下。

(1)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学校的课程设置可能没有紧跟行业发展的需求,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又属于比较前沿交叉的学科,导致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2)企业参与度不高。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不够,表现为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投入不足、对学生实习和就业支持不够等。

(3)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缺乏具有实际产业经验的教师,导致教学过程中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智能网联汽车急需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不足,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偏离,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高校知识更新迭代慢和“卡脖子”关键技术人才缺乏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3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三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以产业人才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首聘岗、迁移岗、发展岗”的“三岗递进”的产业岗位培养目标的定位,坚持“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合一”的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有机衔接,坚持“精准需求、精准培养、精准匹配、精准就业和精准支撑”的“五准融合”的产教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深入推进综合性人才培养与服务能力的产业人才基地建设,加强产教协同育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养一批多层次、高水平、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产业人才,增强产业共性技术有效供给,为智能网联汽车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3.1 研制“三岗递进”的人才培养标准

根据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需求,结合行业、企业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技能为核心,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进行规范和描述,并开展行业技能等级考评工作,精确匹配拟就业的首聘岗位,拓宽拟就业的迁移岗位,对接未来可升迁的发展岗位,研制出“三岗递进”的人才培养标准[4],如图1所示。注重以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解决“红专并举”的产业创新人才为目标,重点结合智能网联汽车领头企业人才培养标准,以“首聘岗”为突破口,以“迁移岗”为通道,以“发展岗”为目标,确定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核心课程,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载体,已成为新一轮技术变革和科技创新的竞争制高点。随着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才供不应求,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缺口大有日趋严峻之势。所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面向产业发展前沿,贴合就业岗位提供针对性的精准培养,锚定“首聘岗、迁移岗以及发展岗”的“三岗递进”的岗位需求定位模式,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才能培养出产业所需的能够“独挡一面”的新型人才。

3.2 构建“四链合一”的产教协同育人新模式

基于“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合一”逻辑[5],梳理智能网联产业生命周期典型链环,构建以“职业岗位相继,技术领域相近,专业基础相通,教学资源相融”为基本特征的产业人才服务基地。通过整合“政、企、行、校”的优势资源,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合一”,“互补融通”,才能打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任督二脉”,形成良性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生态圈。

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杭州是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领军城市之一,目前杭州拥有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西湖大学等高科技人才为主要力量的研发创新体系。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2019年浙江省有15所“双高”校入选,其中6所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的高职院校中有3所位于杭州市,9所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的高职院校中有8所位于杭州市,这说明杭州市的高等职业教育始终面向市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整体建设水平较高。吉利集团、长安福特、领跑汽车、广汽、万向集团、浙江世宝、三花控股、麦格纳、李尔公司、延锋彼欧等优秀车业,与阿里巴巴、浙江大华、海康威视、安恒信息等互联网企业,已初步形成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完整产业链。杭州市2021年出台的《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杭州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范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工作,力争打造成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和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现代产业集群。所以构建“四链合一”的产教协同育人新模式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天条件,有助于构建良性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生态圈。

3.3 夯实“五准融合”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基地培养目标

构建学校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基地,面向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争取各方优势资源,打造多方“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管理机制,设计“精准需求、精准培养、精准匹配、精准就业和精准支撑”的“五准融合”的产教协同育人标准,才能保证产教协同育人的目标落地生根[6]。

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不足、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偏离等问题,应将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作为交叉型学科的学科升级和课程设置的复合型改造,政府层面要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提高企业参与教材更新修订、提高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的积极性。高校层面应进一步打通与企业的人才流动壁垒,吸引企业人才任教。进一步推广“双师制”,创新各种有利于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在高校任职、短期任职、联合授课的机制。

针对汽车行业(制造业)薪酬低、劳动强度大、吸引力低的问题,建议行业层面应进一步完善工程师水平评价机制,为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评价和职业生涯设计专门晋升通道,为研发人员提供薪酬以外的激励和认可机制。企业同时应探索多层次复合型的人才激励措施,如跟投、鼓励创业、股权激励等,在个人成就感、职业晋升通道、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加强创新。

3.4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三四五”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以产业岗位人才标准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教学实训云和教学资源库。依托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智能网联教学实训平台和产业人才对接平台,精准匹配产业人才需求,最终打造涵盖人才培养、科研双创以及技术服务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使得“三四五”人才培养模式落地生根[7],如图2所示。

4 总结

构建“三岗递进、四链合一、五准融合”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快速培养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抓手,是破解智能网联汽车大量工程技术人才、高级技工和管理人才缺乏的关键,有利于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校企技能大师工作室“双大师”协同育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实践”(JG202315);2024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专项课题“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职业院校技能大师型专家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2024JCD017);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班级特色项目“功能性智能无人自卸充电车设计与开发”成果;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课题“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数字化场景VR教学应用研究”(2022IT221);2022年度浙江省教育厅高校国内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线控底盘智能优化算法多系统协同与控制策略研究”(FG2022072);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HZYGCC202109,HZYGCC202230);浙江省首批职业院校技能大师工作室“杨爱喜技能大师工作室”(浙教办函(2023)119号)成果。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戴岭,赵晓伟,等.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教育的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01):52-60.

[2]侯国强,成起强,于文涛.京津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20(04):56-62.

[3]朱永祥,程江平,麻来军.人才供给视角下浙江省高职专业布局的实证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5):46-55.

[4]董远志,赵龙,谯兴鹏.高职航海技术专业“三岗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3,30(03):70-72.

[5]钟霄蕾,吕宇飞.四链合一:中职工美专业服务新农村的产教融合新样式[J].职业教育(下旬刊),2021,20(02):54-59.

[6]周远,牧士钦.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精准化理念与模式探析[J].江苏高教,2021(10):104-108.

[7]罗洋坤.“互联网+”背景下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时代汽车,2024(06):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