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日本
2024-07-05杨登科
杨登科
来日本上学后,我发现“日本是个读书的国度”这一传闻是真的。尽管现在网络发达,短视频App和社交媒体泛滥,但是,在电车上仍常见到读纸质书的日本人。也有一些人,虽然捧着手机,但并不是在刷短视频或者社交软件,而是在读电子书。
我一直很喜欢读书。在国内的时候就是这样,来日本上学之后依旧保持着这个习惯。用“习惯”这个词而不是“爱好”的原因很简单,读书对我而言早就不是爱好了,而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我一样在日本上学的朋友,有的喜欢买娃娃和手办,以至于房间里各种东西堆积如山,显得很乱。他们在看到我的住处时,经常表示羡慕——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我基本上只会买书。家里有很多书的人都知道,书架只是中看不中用的东西,上面放不下多少书。书在我这里的归宿,基本上就是房间里堆满的大大小小的纸壳箱子,而纸壳箱子多起来之后,整个房间看起来也会像仓库一样杂乱。尽管如此,我依然继续读书、买书,虽说一个月就买个六七本,但一年下来也会多出七八十本。
东京有很多书店。其实不仅在东京,日本的城市书店都很多。刚来东京的时候,我一安顿下来,就开始四处寻找书店。东京有几家占据整栋大楼的书店,每一家店里的藏书量都能顶得上一个图书馆。或许很多人觉得把“藏书量”这个词用在书店上有些不妥,但来了这里就知道,面对眼前书架上大约百万余种书,难免会产生犹如置身图书馆一般的目眩感。除了定期去书店以外,我还关注了这些书店在社交媒体上的账号,如果有作家的签名本或者新书上架,它们会在平台上第一时间通知。
我一般会在书店买新书和没有绝版的普通文艺类书,对一些很贵的学术类书或者已经绝版了的小说则会去二手书店购买或者网购。但相比网购,我还是更喜欢二手书店。那些地方就像一个个见不到底的宝库,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发现什么了不得的宝贝,或者是偶然发现一本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想买的书。这种与书的“一期一会”的感觉是网购时绝对体会不到的。
日本的二手书店既有像BOOK OFF这种大型连锁的,也有街边个体经营的小书店。这样的小书店在千代田区的神保町格外多,那里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旧书集散地。神保町每年春季和秋季都会举办图书节,既有旧书摊位,也有推销新书的出版社的摊位。不仅是日本,来自世界各地的各个年代的书几乎都能在那里找到。有的书店里,你会看到我国明朝的刻本;有的书店里,你能看到中世纪欧洲的手抄本;还有的书店里,你可以看到近代某本名著的首刷本……像那些比较珍贵的书自然价格不菲,但有的时候也能意外地撞上大运而“捡漏”。比如,我曾经在旧书店里以低于书上所标定价的价格买到过井上靖的签名本,要知道,50多年前的日元比现在值钱得多,这么想来,突然觉得自己简直是稳赚了一笔。
街边的小旧书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大都会把一些书直接摆在门外吸引顾客。如果顾客要买书,需要在店外拿好,然后走到店里面的柜台上结账。东京繁华的大街上人来车往,生活节奏很快,只有书店里的时间好像凝固了一样,每个进去的人都会在里面驻足很久。大概这种地方就是有一种魔力吧,下午走进去,感觉只是稍微逛了一下,出来之后就会发现天已经黑了。有时候走出门时手上会多好几本书,但更多的时候是空手进去空手出来,不过这并不影响逛了一下午书店之后心里的充实与满足感。
来日本大概一个多月后,我在街边闲逛的时候偶然遇到一家旧书店,就在门口端详那些排成一列列的书本。在这一大堆书里,突然发现了一本我心仪很久的书,便从书架上取下来,走进去结账。老板坐在书店的最里边,柜台被堆成山的书围着,只留着一个出口。他也在读书。见到老板的时候,我问了一个这些天一直想问的问题:“我看到很多旧书店都和您一样把书摆在店门外,不怕有人偷吗?”老板笑着跟我说:“不怕,因为看书的人不会偷东西,偷东西的人不会看书。”他说的乍一听感觉有些绕,但仔细想想,好像还挺有道理。我点了点头,打算继续逛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文学作品中的某个形象,于是问老板:“可是孔乙己这样的人不是也存在吗?”日本人也很喜欢鲁迅的作品,他们学校的语言课本中也有鲁迅的文章,所以知道孔乙己故事的人不在少数,老板就是其中之一。他哈哈大笑,说:“如果真的有孔乙己的话,那我的书即便被‘窃走了也无所谓。天底下读书的人有千千万,能做得出这种事的不能说只有孔乙己,但现实生活中也多不到哪里去,所以稍微损失一点,也算是在接受范围之内了。”
这件事,我一直印象很深刻。因为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居然会在现实中参与进朋友圈心灵鸡汤一样的对话里。尽管,有时我也能在别的书店里见到“偷书是犯罪”之类的警示语,但其实老板说得很对,事实的确如此。现代社会,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如果大家都可以少一些怀疑、多一些信任的话,大街上应该会显得更加温暖吧。
(作者系在日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