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非遗校本课程 培植学校文化个性

2016-10-25王武利

教育界·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校本课程

王武利

【摘 要】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课程”这一崭新的概念已逐渐引起越来越多学校和教育人的关注。淮阴实验小学依托近300年悠久的办学传统,以“非遗文化”进校园为抓手,致力于培植学校的文化个性,提升了学校教育的底蕴和品位。

【关键词】 校本课程 非遗文化 文化个性

国际课程论专家菲利普·泰勒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用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我国早在第八次课程改革启动之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体系。与本次课程改革设想相比,以往历次课改只能算作“教学改革”。

与国家、地方课程相比,校本课程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以师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个性潜能为目标的最基层课程体系。我校结合悠久的办学历史,以“非遗”为引领,致力于打造一个体现学校个性的校本课程品牌。

一、 深挖课程内涵,统领文化方向

淮安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十番锣鼓、洪泽渔鼓、淮阴小调、渔沟花鼓、淮海戏等项目一直以来都是老淮安人耳熟能详的本土艺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侵蚀,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甚至湮没在时光之中。

作为矗立于古楚大地的淮阴实验小学,我们更加懂得文化遗产对一个民族文化延续和文明传承的重要性。经过一个学期的酝酿和准备,我校于2014年3月掀起了学习、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学校以淮海戏和篆刻两个非遗项目为引擎,用非遗精神统领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将非遗教育与文化布置相结合,在氛围营造中宣传非遗文化;将非遗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学习生活中渗透非遗文化;将非遗教育与德育常规相结合,在活动实践中普及非遗文化;将非遗教育与兴趣社团相结合,在发展特长中推广非遗文化。

总之,校园里,孩子们处处见非遗;课堂上,老师们时时讲非遗;活动中,孩子们天天学非遗;社团里,老师们节节教非遗。通过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教育工作,我校积累了丰富的非遗文化教育资源,以此为背景制作的专题片《非遗丰润校园文化》获2015年中国教育电视优秀节目一等奖;以此为内容开发编撰的24套校本教材已成为我校落实校本课程的重要载体。在统领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同时,非遗教育也已成为学校培植文化个性的重要品牌。

二、 发动课程引擎,培植文化个性

校本课程是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要的课程,强调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课程选择的权利。我校尊重孩子对课程的个性化需求,聘请了全国戏曲“梅花奖”得主许亚玲女士、全国书法“兰亭奖”得主吴自标先生担任辅导老师,成立了淮海戏与书法篆刻两个校级社团,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选拔优秀的音乐、美术老师随团进修,和孩子们一起学习非遗技艺,激发起学生们高度的学习热情。

评价一所学校校本课程是否有特色,关键在于其文化底蕴能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个性和学业专长。许亚玲女士出生梨园世家,唱腔幽婉醇厚,一颦一笑尽显绰约风姿。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小荷花”淮海戏社团的孩子们学习兴趣日浓,技艺渐进;篆刻是一门更为古老的艺术,与淮海戏先后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周三、五,“淮小印社”篆刻社团的孩子们都要走进吴自标工作室,在专家的指导下,学习印面设计、篆书书写和边款布局,通过“认、赏、书、临、创”五个阶段训练篆刻技艺。

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封慧和石荣艳为首的多名音乐、美术老师将随社团所学的非遗技艺与音乐和美术课堂教学相融合,利用每周两课时中的一课时推广、普及非遗文化,传授淮海戏和篆刻技艺。本学期,我校已经在一、二年级的音乐课上开设了形体课,在三、四年级美术课上开设篆书赏鉴课,为淮海戏和篆刻的进一步普及夯实基础。

为进一步丰富非遗教育形式,使小课程变为大课程,我们研究了校本课程常见的以“学科中心”“学习者中心”和“问题中心”等系列构成方法,在课程的宽度和广度上进行了拓展,补充了陶艺、石刻、剪纸等教育形式,并将众多非遗教育成果以石刻形式呈现到校园的每一个景点角落,在增加学校文化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放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以更好地引领今后学校的非遗教育活动。

三、 收获课程硕果,展望文化远景

通过两位专家的精心传授,淮阴实验小学的非遗文化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截至目前,由许亚玲老师亲自排练的淮海戏《催租》已多次在市、区艺术节惊艳亮相,先后斩获多项大奖。为配合淮阴区建设“母爱之都”的系统工程,按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淮阴实验小学“小荷花”淮海戏社团正在加紧排练现代淮海戏《漂母恩》作为淮阴弘扬母爱文化的经典节目。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争取准备让这一新曲目参加2016年央视11套戏曲频道举办的小票友戏曲大赛,以进一步推广我校非遗文化教育成果。

“淮小印社”篆刻社团不仅组织了多次作品展览,多名社员还在区教育局组织的“农行杯”中小学师生书画作品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部分优秀社员作品在全国《青少年书法杂志》发表。随着孩子们篆刻技艺的不断进步,2016年“淮小印社”篆刻社团有望取得更好成绩。

受益于以上办学成果,淮阴实验小学也因此获得上学年度“淮安市中小学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以此为背景制作的《非遗丰润校园文化》专题片在全国教育电视优秀节目评选中与各省、市主流教育媒体同台竞技,喜获国家级专题类节目一等奖,《新华网》“江苏教育”版块、《淮安日报》《淮阴报》等媒体做了跟进式采访和报道。同时,我校也圆满完成校级社团32套校本教材的编撰工作,多数教材都是为普及非遗文化量身定制的,其中《淮海戏》和《篆刻》更是因兼具名家学术气息和非遗普及价值而成为校本文化的经典。

2015年4月17日,省政府曹卫星副省长在淮阴实验小学视察工作,对学校非遗文化教育给予了充分肯定,勉励学校进一步凸显特色,提升教育品位。淮安市委姚晓东书记、区委刘泽宇书记也多次肯定淮阴实验小学“非遗文化进校园”工作,为我校进一步开展非遗文化教育树立了信心。今后,我们将以已有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国家课程校本化。以非遗精神为引领,推进“尚美语文”、“神奇数学”和“七彩英语”课程,让语文课与经典诵读、传承诵读、群文阅读等课程开发相结合;让数学课与七巧板拼图、神奇魔方、速算24等课程开发相结合;让英语课与英语歌曲、情景对话、课本剧等课程开发相结合,实现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进一步融合。

2. 常识课程特色化。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我校积累了一批重要的特色课程,如体育学科的乒乓球、足球、健美操;美术学科的动漫;科学学科的航模等,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行知农场”“比特实验室”等场地优势,推进这些课程向特色化方向发展。

应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落实同样如此,我校非遗课程严格遵循“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前行”这一基本的建设思路,通过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丰富了学校的第二课堂,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引领学生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今后我们将加倍努力,力争用更加丰富的教育手段、更加高效的教育效率帮助学生留住历史遗存,保存文化命脉!

【参考文献】

[1] 菲利普·泰勒.课程研究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2] 陈桂生.教育实话[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

[3]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 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校本课程
让非遗文化浸润乡村学生的实践探索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