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音乐视域下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2024-06-28祁祎斐

大观 2024年4期
关键词:非遗

祁祎斐

摘 要:非遗音乐是历史不断发展的产物,具有传承文化的作用,而高校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应通过教学推动非遗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分析非遗音乐融入高校音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非遗视域下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意义,提出非遗视域下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策略,以助力高校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和非遗传承。

关键词:非遗;高校音乐课程;课程教学模式

注:本文系2024年度许昌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声乐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XCU2024-YB-23)研究成果。

在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受到教育界重视,各大高校开始将非遗特色与具体学科相结合,打造兼顾文化传播与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教育体系。就高校音乐课程教学而言,其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依旧未得到妥善解决,导致学生对非遗缺少正确理解与认知,未能领略其核心内容,这对于学生专业素养提升非常不利。对此,高校需要充分挖掘非遗内涵,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创新音乐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

一、非遗音乐融入高校音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很多高校已认识到非遗音乐与现代音乐之间的联系,并积极引入非遗音乐元素开展音乐课程教学活动,但具体教学内容缺少实质性作用,一些教师及学生没有意识到传承非遗音乐的重要性。此外,部分音乐教师对非遗音乐的了解过于浅薄,教学能力不足,而且学生接触非遗音乐的积极性也不高。与现代音乐相比,非遗音乐较为特殊,具体表现在歌词晦涩、曲调独特等方面,而要想充分诠释其中的情感内涵,还需要对其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因此,对任课教师而言,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非遗音乐内容无疑是具有较大挑战性的。从非遗音乐传承角度来看,教师与学生都可以成为非遗音乐的传承者,但是学生可能对非遗音乐的理解不够透彻,难以正确利用非遗音乐中的文化要素,实现对非遗音乐的有效传承与推广[1]。由此可见,高校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学生接触非遗音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非遗音乐传承观念,深入理解非遗音乐的文化内涵与思想。这是提升高校音乐课程教学质量、保护和传承非遗音乐的有效途径。

二、非遗音乐视域下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意义

(一)推动非遗音乐发展

音乐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会以独立于彼此的状态存在。在某些地域文化体系中,音乐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当地群众思想和审美观念的体现,还是表达个人情感的方式。然而,随着世界各国交流愈发频繁,西方音乐逐渐流入我国,对我国的本土音乐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一些年轻人更加偏爱西方音乐,对非遗音乐等传统音乐缺乏足够的兴趣。由此可见,非遗视域下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对非遗音乐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在加快我国本土音乐发展进程的同时,传承和弘扬非遗音乐。

(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音乐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加快文化传播速度。在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引入非遗音乐,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传统文化蕴含的魅力,并深入挖掘其价值,进而提高音乐审美水平。另外,非遗音乐不仅包含独特的文化内涵,还展现了不同社会环境下的民族情感,因此通过学习非遗音乐,学生能够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加深对非遗的了解,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2]。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部分高校使用的音乐课程教学教材是基于西方音乐理论编撰而成的,其中包含大量西方音乐元素及理论,而与我国传统音乐相关的内容较少,这不符合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育人需求。而非遗视域下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音乐知识,掌握非遗音乐演奏技巧,不仅有利于非遗音乐的传承,还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育人需求。

三、非遗音乐视域下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模式

构建策略

(一)通过翻转课堂和微课渗透非遗知识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兴起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限制,也是教育不断改革创新的结果。这要求高校音乐课程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改善教学现状,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水平为中心,基于全新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并尽量减少理论知识讲解时间,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和练习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汲取音乐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从高校音乐课程教学角度来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探究非遗音乐与高校音乐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综合性音乐思维。

在非遗视域下,教师应合理统筹和分配教学资源,基于教学主题和内容科学设计教学纲要。相比于传统教学手段,微课更有利于音乐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深化学生对非遗音乐核心内容的理解,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3]。微课是指课时较短、内容精致、核心突出的视频课程,在课程设计阶段,教师需要紧扣课程主题,通过线上方式将教学视频发送给学生,带领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探索与非遗音乐相关的知识及表现形式,领略非遗音乐的价值。这种模式可以将非遗与课程体系充分结合,使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从视、听等不同角度出发,引领学生进入与非遗音乐对应的历史环境,加深学生对相关文化与音乐专业知识的印象。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对非遗音乐进行探讨,使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分享和交流心得,充分挖掘非遗音乐与专业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表述对其进行补充,包括与非遗音乐相关的舞蹈、服装等,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和格局,让学生感受非遗音乐精神,掌握音乐技巧应用方式。

(二)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生文化思辨能力

非遗文化背景下,高校要想通过音乐课程教学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养,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则必须促使学生认同与非遗音乐相关的文化。中西方音乐价值差异性明显,在多元音乐环境下,学生得以通过不同渠道了解不同观念及信息,这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其难以清晰划分不同文化观念,不利于学生充分掌握我国传统文化。因此,高校有必要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引入信息技术,合理利用线上资源进行音乐课程教学,并引导学生基于辩证思维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优势及异同点。

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主要是利用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对学生进行教学,虽然其经过长期发展有其独到之处,但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某一框架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充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非遗音乐。而将非遗与音乐课程教学相融合,可以让学生领略到我国民族文化特色,掌握更具有本土特点的音乐表达方式,感受非遗音乐的感染力与冲击力。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网络资源进行分类整合,提取与音乐相关的不同言论,并由此向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对音乐核心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此外,在教学期间,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不同音乐思想观念,并组织学生对其展开一系列讨论,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使其有能力过滤不良信息,掌握非遗音乐演奏方法。

(三)基于实践和理论整合为学生提供实践契机

音乐课程是基于实践活动的学科,无论是声乐演奏还是乐器演奏,都要将音乐作品的思想作为指导,并在实践中探索最佳演绎形式。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某些音乐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可以快速掌握音乐演奏和演唱技巧,但在实际表演过程中却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表情僵硬、眼中缺少灵气、肢体配合不协调,缺少与观众的必要互动等,导致表演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学生没有掌握音乐的精髓,没有使自身成为音乐的一部分,换言之,学生缺少实践练习,因此难以带给观众较好的观看体验[4]。

从非遗角度来看,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二者是人们表露情感的最佳方式,能够展现对生活和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同时也往往包含对大自然的感恩之心。在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非遗音乐的优势,基于某一主题为学生营造对应的情境,并安排专业歌者辅助教学实践活动的展开。首先,教师可通过非遗音乐内涵激发学生灵感,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在非遗音乐环境下捕捉一闪而过的灵感,思考如何通过不同表现形式展现非遗音乐特色与风格。其次,在歌者的指导下,学生可不断进行实践演练,加深对非遗音乐的记忆、理解与感悟,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对非遗音乐的学习,增强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可在具体实践中统筹音乐、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诠释非遗音乐的精髓与价值,夯实音乐知识基础,提高非遗音乐综合运用能力。

(四)通过项目驱动式教学提高学生非遗传承能力

在将非遗音乐渗入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之后,高校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限制,解决“填鸭式”“照本宣科”等教学方式造成的问题,对学生给予足够重视,以非遗音乐为媒介进行教学,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非遗音乐的内涵确定教学主题,如民族音乐传承、演奏技巧等,并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自主收集相应资料,使其对非遗音乐发展现状有基本了解,明确非遗音乐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阻碍。在课堂上,教师可从艺术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非遗音乐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探索,包括题材缺少现代化特点、表现形式缺乏吸引力、环境要素不够丰富等。其次,教师可以非遗音乐传承为教学切入点,利用视频资源介绍非遗音乐发展历程保护措施,要求学生自主归纳视频内容与中心思想。这样可促使学生形成科学传承非遗音乐的思维。之后,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要求小组自行确定非遗音乐传承主题并设计传承方案。再次,推动学生执行方案,包括将现代音乐与非遗音乐相结合,利用不同方式进行音乐演奏等。学生可以将改良之后的音乐曲目上传至网络平台,扩大非遗音乐的传播渠道,实现对非遗音乐的传承与弘扬。最后,教师可根据视频播放量对学生所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并从专业角度指出方案中的优势及需要改进的部分。相比于其他教学方式,这种项目驱动式教学可以将非遗音乐与音乐课程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使二者在实践中融为一体,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同时满足现代人对音乐的需求[5]。

(五)邀请非遗音乐人担任授课教师

非遗音乐不仅是文化发展的产物,还是历史的见证者。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大量优秀的非遗音乐传承者不断涌现,但从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现状中不难发现,这些非遗音乐人传承者很少参与音乐课程教学,导致现代音乐课程教学与非遗音乐之间的存在一定隔阂。为改善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现状,加大非遗音乐保护力度,高校可邀请专业的非遗音乐传承人担任授课教师,让学生对非遗音乐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丰富音乐课程教学元素。同时,高校可安排现有任课教师辅助非遗音乐传承人开展教学工作,推动现代音乐与非遗音乐的融合。在教学期间,高校音乐教师可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并对非遗音乐教学进行补充,在实践中彰显理论应用价值,优化教学效果,而非遗音乐传承人可对非遗音乐内容进行细致讲解,包括与音乐相匹配的演唱技巧、表现形式、音乐源头、发展历程等,让学生充分了解非遗音乐,掌握相关表演技巧。

四、结语

面对非遗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要求,高校需要认识到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与问题,立足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同时,教师应深入挖掘非遗音乐文化内涵,提取其中的实质性内容,依据音乐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基础能力及兴趣调整教学方案,并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例如翻转课堂、项目驱动式教学等,改变学生对非遗音乐的看法与态度,促使学生成为非遗音乐的保护者与传承者,在实践中展现非遗音乐蕴含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安琪.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模式的运用分析[J].新课程研究,2023(24):24-26.

[2]冯磊.“新文科”背景下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型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3(7):85-88.

[3]冯婷.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模块化教学模式建设分析[J].戏剧之家,2023(18):169-171.

[4]杨美嫒,张虹.辩证视角下的网络音乐教育模式分析[J].艺术评鉴,2023(3):129-132.

[5]任珍珍.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成人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音乐,2022(5):64-66.

猜你喜欢

非遗
“非遗”视角下岭南武术保护与传承对策研究
“非遗”乐种:宜昌丝竹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非遗”影片的文化接纳与精髓消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古村落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传播应用示范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