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16-11-30张蕾

戏剧之家 2016年22期
关键词:河南坠子非遗保护

张蕾

【摘 要】国家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增强文化软实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习了一百多年的河南坠子面临濒危的处境,故做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十分重要。河南坠子作为传统文化瑰宝,已载入了河南曲艺史册,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非遗”不能入闺供养,应当保护、传承、发展、创新。为此,笔者通过深入调查,对河南坠子的概况、流派、发展历程和艺术价值加以分析和论述,进而提出一系列有关河南坠子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关键词】河南坠子;非遗;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21-03

河南坠子,因主要流行于河南等中原地区以及华北的部分省市,又因用坠琴伴奏并用河南语音演唱,故得名“河南坠子”,俗称“坠子书”、“简板书”、“响板书”,简称“坠子”,属于渔鼓、道情类曲种。在唱腔上,唱念均以中州方言为主,兼用少量的徽白,同时吸收了一些普通话的字音。拥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十足的韵味,再次,它继承了汉民族博大的历史、人文基因,同时也包容吸收了其他区域的唱腔风格和说唱艺术。在它精妙的艺术展现中,其内在蕴含着中原群众的价值存在以及审美方式。在人民群众中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06年,国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河南坠子赫然在列,通过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继承和发展河南坠子这一具有地方特色剧种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蕴含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等内容,而河南坠子丰盈地展示了这些价值。在异彩纷呈的流派和各怀绝技的大师艺术创造中,其蕴含了中原人民的价值理念、审美情趣、心理结构,成为了一种活态的文化遗存。

一、河南坠子的艺术价值分析

首先,河南坠子具有艺术审美价值。中原大地的人们对坠子艺术耳熟能详,其具有特色的伴奏乐器、独特的个人说唱表演形式、夹杂中州音韵的唱念和质朴的板式变化体唱腔,为这种艺术披上了浓郁的乡土外衣,并深得人们喜爱和传承下来。河南坠子那种质朴、纯真的艺术风格,能够让听众感受到美,并能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进而体现出特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其次,河南坠子具有文化传承价值。河南坠子是中原地区的民间曲艺,是传统文化瑰宝,其蕴含着丰富的民众情怀和风貌,反映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娱乐取向,积淀了中原地区民俗民风和理想追求,承载了中原地区的民族文化血脉和精髓。河南坠子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得宝贵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同时,老百姓逢红白喜事都会请坠子来演出,使得坠子增添了道德规范、历史传说、民俗风俗等内容,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积淀。因此,传承与发展河南坠子,就是对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再次,河南坠子具有教育价值。河南坠子的演唱会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其具有美育力量,讴歌了社会的真善美,能够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河南坠子的传承与发展依靠于广大人民群众,在这个过程中,其也对群众产生了宣传教育作用。无论坠子的作品长短,它们都共同讲述了一个历史故事,或者神话传说,并且其中的寓意深刻,有诱导群众尊敬长辈,遵纪守法,以达到熏陶和感化群众的作用。在这百余年的传承中,河南坠子通过艺术形态的情感认识反映现实,并在反映的过程中,直接教育并对人的心灵起到感染的作用。

二、河南坠子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进步,电影、电视、新潮音乐等纷繁复杂的新艺术冲击着传统戏曲文化,使得其渐渐远离我们。河南坠子已今非昔比,水土严重流失,生存环境堪称危机。现今时代,无论高雅殿堂、乡间街坊都难以听到坠子优美的旋律了,只能沉醉于遥远的记忆中。因此,如何保护与传承河南坠子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从河南坠子保护层面入手,保护河南坠子的原生态。不能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一味地使坠子艺术过度商业化,甚至歪曲和篡改。为什么河南坠子得以流传恰恰是其保留着当地的地域文化和人文风格,所以原生态,是我们得以发展的基础。我们在对河南坠子唱词、唱腔不断革新是一种突破性的尝试,是一种探索,可能并不会太成功,但这种探索本身还是十分必要的。当今曲艺界有实力的词曲创作家很多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追求经济利益,把曲艺创作的精力都转移到小品,音乐创作上,我想如果将坠子与现代音乐技术结合起来,比如利用现代音乐的手段推出一批“坠子歌”,而不是以现代音乐取代河南坠子,或许河南坠子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河南坠子保护与传承的是其艺术价值、特有的地域文化。因此,在保护工作中,要坚持以唱腔为主,适当调整板式、伴奏、舞蹈、剧本内容等,要健全唱腔、伴奏、舞蹈等资料,使坠子艺术的保护工作在尊重原生态系统上做到系统化、全方位一体;其次,演员偏低的文化修养现象已成亟待解决的问题。想要把剧中人物形象塑造好,唱腔把握好,就必须对剧本的结构、内容、风格,以及吐字行腔、情感韵味等方面作全面的表现处理。而当今的坠子演员多来自农村,文化水平偏低,是坠子发展缓慢的重要不利因素。当今社会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观众的审美要求日益提高。作为坠子演员要从自身做起,有必要抓紧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加强自身修炼,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音乐专业技能的学习,更要注重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切实加强自身修养,培养对曲艺艺术的兴趣,具备较高的戏曲艺术修养和较为扎实的戏曲功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清晰地把握人物的形象气质,成功地塑造人物。再次,从演出效果来看,程式化的唱腔可使艺人省去背诵曲牌体固定音调和词格的功夫,而将许多精力放在情节设计和演出水平的提高上,有效地维持着河南坠子的传承和发展方式,因而从根本上保持着河南坠子的原生态。基于以上因素,说唱艺人才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娱乐大众的主要任务,河南坠子才具备生存发展的现实合理性,可以说,程式化特征是河南坠子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其民俗风格的内在支撑。然后,有关部门要保护河南坠子的良性发展。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鼓励和引导艺术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坠子保护工作之中,收集、整理、改编河南坠子,对坠子艺术的传承者有关部门要通过下拨专款给予适当的财力物力支持。只有细心呵护坠子的“源”,才能使坠子的“流”顺畅,实现良性的发展。

随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戏曲观众对坠子的欣赏要求也相对提升。从河南坠子传承方面来看。“河南坠子”的演出形式必须迎合市场需要。通过面向市场面向广大消费群体,在保持原有精髓的情况下,加入新时期的文化内容推陈出新经过商业化的包装运作,以全新的面貌向人民群众进行展示,为河南坠子的发展激发出新的发展动力。现如今,河南坠子艺术剧团的剧目陈旧、演员数量少,演出市场萎靡。想要从传承层面发展河南坠子,首先,提升剧团的艺术水平和影响力,要大胆创新剧目,通过吸收其他剧种特色以及发展经验,再融入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风貌加以消化和吸收,创作出符合百姓口味的全新作品,其次提升剧团的演出水平和影响力,提高演出质量,使坠子艺术得以延续下来。再次接班人的青黄不接是我们现在很严重的现状,可以沿袭老艺人的传授方法,通过拜师的方法来培养对河南坠子有志向的青年演员,可以在河南坠子流传比较普遍的区域,挑选有能力有慧根的文艺青年,让其学习老艺人丰富的演出技巧和演唱经验,并且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才能提高剧团的艺术水平。目前,河南坠子的演出方式,每年的宝丰马街书会有大批的民间艺人涌来演出,规模庞大,而平时河南坠子则是固定的或个体经营的方式,在目前显然是不科学的。河南坠子必须寻找适合现代生活的演出方式。对于农村来说可以成立艺术团,并选拔一批一流的曲艺人才,经过整合组成演出团体,深入农村进行巡回演出。在城市,可以利用一些有实力有文化积淀的企业单位,比如大学研究院、艺术院校组织成立“曲艺文化沙龙”,一边实践,一边探索,将曲艺通过这批高文化水准的观众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次,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政府要大力扶持河南坠子的发展,投入物力、人力和资金来创造利于文艺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引导和帮助河南坠子寻求良性发展的市场机制。政府还要动员各层次的力量,利用各种媒体机构,通过举办晚会或者赛事活动来树立品牌效应,加大力度宣传保护和传承河南坠子的现实意义,让年轻一代能重新审视和关注传统曲艺;从各种报刊媒体资料的时间来看,从2002年到2016年间,经历了几年低潮时期,近几年,曲艺活动出现了“回暖”,河南省各地举办了大型的曲艺赛事活动,例如:举办河南电视台曲艺论坛频道《马街书会争霸赛》,第八、九、十届河南宝丰马街书会全国曲艺邀请赛,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内乡县衙街区曲艺展演、尤其是201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河南省曲艺团承办的“向党报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曲艺演出周”系列活动之“中原风-河南曲艺专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隆重上演。

再次是要建立河南坠子的传承机构。说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于是形成了活态的音乐文本和程式化的音乐风格。这种传承不仅是传授技艺、乐器和乐谱,更是传承艺术情感和生命。只有通过传承人积极地传承,才能使得河南坠子在复杂的环境中得以延续。因此,要建立艺术文化研究机构,定期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风,近距离接触传承人,学习、录音和体验原生态艺术;再是要建设“河南坠子戏曲文化广场”。要着眼于河南坠子的长远发展,建设一个开放的、露天的、大众的戏曲文化广场,让老百姓能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并使之成为一个河南文化窗口。同时要把河南坠子推向市场,秉承“传统艺术市场挑”的理念,与企业和商家联合,打造现代市场机制;然后是要利用高校优势构建传承教育体系,由于深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年轻人对戏曲音乐了解甚少,河南坠子这种地方曲艺就更无从知晓,因此通过高校让学生尽早走近河南坠子是当下河南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我们可以从学校课程机制与学生方面培养,首先,合理分配西方音乐课程与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安排,摆正中西方音乐的地位,强调、重视中国优秀的民间音乐,诱导学生形成热爱中华的传统音乐文化,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热忱的态度。其次,高校多开设音乐选修课程,然后在其中融入我们的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与审美能力,开阔同学们的音乐视野。在课堂上老师结合当地实际,巧妙地把地方的特色音乐文化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当地有影响力的民间音乐。我们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创新其内容,还要加大对新一代接班人的培养。高校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对其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构建河南坠子传承教育体系。要在高校的讲堂上引入“活性资源”,邀请民间艺术家来授课,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和开发河南坠子艺术的数据库。要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优势,开发更多关于曲艺文化的地方特色选修课程,构建“课堂讲解+课外考查+曲艺比赛”的培养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戏曲舞台上活跃起来。

河南坠子作为中原古老的戏曲文化,博大精深,这一宝贵的、博大精深不可再生的戏曲文化资源,是我们民族的无价之宝,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民族民间音乐的危机,同时也意识到民族民间音乐的意义及价值,振兴河南坠子需要政府支持,媒体呼应,高校研究所重视,建立一批专业艺人团队,创作出赋予时代特点的作品。作为年青的一代,一方面要赞美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又要歌颂时代的主旋律,表现出人民内心呼唤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我们的曲艺人只有具备了自强不息、推陈出新、吃苦耐劳、甘于寂寞、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才能步入艺术的最高境界,最终将河南坠子的艺术文化发扬光大,让河南坠子在川流不息的文化大潮中找回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曲艺百花园中永葆芳香的艺术奇葩。

参考文献:

[1]王娜.文化传承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5).

[2]薛艺兵.“非物质文化”新语境下的音乐文化遗产保护问题[J].人民音乐,2008(2).

[3]路璐.浅议河南坠子的发展历程与生存现状[J].新西部,2008(5).

[4]李莉.濒危剧种河南坠子的保护与传承[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9).

[5]苗圃.建国后河南曲艺教育传承的演变及影响[D].河南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张 蕾(1988-),女,河南襄城县人,蒙古族,毕业于河南大学,硕士,单位:平顶山学院,音乐老师,助教,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河南坠子非遗保护
新媒体视野下河南坠子说唱艺术的传播路径研究
河南坠子在高校传承发展探研
浅谈河南坠子的传承与发展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河南坠子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