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古村落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传播应用示范

2016-11-29胡亮

艺术评鉴 2016年15期
关键词:古村落非遗传播

胡亮

摘要:通过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应用进行梳理和分析后不难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的展示、传播与传承上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相比于信息技术在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而言,非遗在这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将以杭集“船村”古村落中民间传统技艺与戏曲音乐品种为例,积极探索传统古村落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传播应用可行性之路。

关键词:古村落 非遗 数字化展示 传播 船村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182-03

江苏杭集镇古村落是扬州市的市级别保护古村落,其主要由康家庄、史家大庄、韦家庄三个村落构成整体类似于船型的古村落,也被称为“船村”。这里民俗类非遗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深入,使依附在村落中的一些传统技艺、地方戏曲音乐品种也随之消失殆尽。近年来,为了保护该村的民俗类非遗众多品种,当地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虽然延缓了不少非遗品种消亡的速度,但是保护形势依然很严峻。笔者由于课题研究的关系,对船村古村落的保护做了一些数字化保护措施,也得到了当地政府与村民的好评,现将设计思路、方案、措施阐述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为其他地区古村落的保护提供可资参考的案例。

一、古村落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应用的现状分析 (一)国外发展现状

1.馆藏非遗资源数字化

在国外,当前非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存储与保护是主要的措施。国外各类文化机构、协会立足于自身馆藏,形成众多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产品:在意大利,很多分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保存在私人或教会手中,这对非遗资源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意大利政府特别设立了目录及档案材料中央学会,用于对非遗资料的登记、录入、整理工作。如“意大利数字图书馆门户与文化旅游网”是相关的研究成果,该网站是将各类文化机构的数字或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集成,提升非遗资源的可获取性。

而在美国,虽然美国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多,但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方面无疑走在前列。“美国记忆”就是通过互联网提供免费、公开获取的书面与口头文字、音频、静态或动态影像、印刷品、地图、乐谱等记载美国印象的各类资源。截止目前,已经完成900万份历史文件的书计划建设任务,包括多个主题内容的免费检索查阅。

日本是亚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先行者。近几年日本的权威机构积极的进行馆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形成相对应的非遗数据库。基于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提供后续的适合大众浏览的文化服务。

2.区域联盟的非遗资源数字化合作战略

除了各文化机构在馆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储与展示方面进行的工作外,各地区也联合起来形成区域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战略体系。例如,许多欧盟国家,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遗产大国,签订了“文化计划”,致力于推动欧盟范围内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共享与沟通。ECHO是欧洲地区建立的数字典藏库,拥有包括人类学、考古学、中国知识、佛教、历史地图、民俗文化等在内的几十种数字收藏,多个国家的文化机构积极参与到这一数据库中,为大众、科研人员提供能够自由获取欧洲文化遗产资源的公众渠道。

(二)国内发展现状

1.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服务

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继成立,积极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保护体系,并初步建立了涵盖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专题数据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络服务体系。

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开始建立,为数字化采集、组织、传播、展示等活动提供公众服务的平台。

2.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文化惠民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工程,目前涉及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精品文化资源库的“中国古琴”“中国舞蹈”“地方戏曲”等传统非物质文化资源,以数字化的文本、图像、音频等多媒体方式展现。

(三)发展趋势

1.多源的非遗数字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方式是活态的文化,这些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传统艺术通常在官方网站中没有正式的文档材料,很多民间文化都在流传中消失了,只有当地口头传说,缺少实物佐证。因此,将这些非遗活态资源进行数字化的档案整理和记录仍为首要任务,所以制定相关数据的采集、处理标准,增多数据资源的类型,提升数字化资料成果的扩展性是未来非遗数字化的重要内容。

2.多机构的合作趋势显著

从目前来看,不仅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在非遗信息资源集成服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不少的机构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也开展了相关的数据融合业务。国内外的公众文化机构都相继进行了一些非遗资源融合的典型案例。非遗资源的分散性、民间性使得建立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尤为重要。在未来发展中,也将以突出区域联盟、机构合作的工作机制为重要方向,加强地方间资源的交流,提供资源的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与分析,深刻理解这些非遗资源的独特性。

3.提升非遗的公众展示服务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传承是对非遗的最好保护,而对非遗的展示传播则是最有效的方式。以新媒体技术为非遗保护的手段,探讨新媒体技术对非遗资源的传承,提升非遗遗产的认同感。通过对这些非遗文化的再现与展示,是对非遗文化的外拓与延伸,也是非遗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非遗文化的创新型传承。

4.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财产,它并不是单一的文化财产,而是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体现。近几年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尚不足。随着非遗的生存环境越发严峻,对非遗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就尤为重要,其中对其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当前的重要手段,也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杭集“船村”古村落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应用策略

杭集“船村”古村落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应用在充分咨询专家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应用方案(详见下图)。该套方案能够解决目前古村落在保护上的一些难题,达到以下几点效果:

其一,多源数字管理平台的构建技术:以传承人为线索,以地理空间为载体,跟踪式的记录民俗类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丰富多源的数字资料,建立基于数字空间中的民俗类活动映射模型,构造规范的数据资源采集、加工和存储工艺,最终建立起无缝融合的多形态非遗数字资源数据档案库。

其二,民俗活态文化的实景重现技术:借助先进的三维空间信息采集术、实景三维GIS以及数据挖掘等技术,建立民俗活态文化的可视化展示平台,并在数字虚拟场景中混合了视频、音频、图像及文字建立场景的混合模型;展示平台能够对该混合了多源非遗数字资源的模型进行展示,支持场景漫游、民俗文物欣赏。

其三,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对于在网上共享的非遗数字资源,通过将数字水印技术运用到对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证明版权归属,有效的保护文化财产的安全,保护传承人利益。

具体来说,通过以下三大工程来实现,一是非遗数字化资源库,二是数字虚拟展示平台:三是数字管理平台。

(一)非遗数字化资源库

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在资料整理中发现,传统的技术保护手段难以长久的对数据进行存储。例如如今看到的七八十年代的纪录片,其画面出现了刮伤和声音失真的情况。数字化的存储是利用先进的二维三维扫描、数字摄影、三维建模与图像处理等技术,实现民俗文物的获取与保存;对于戏曲乐谱、绘画作品、刺绣、剪纸等,采用高精度数字或平面扫描仪进行数字化采集,生成高质量的二维平面图像。对于传统技艺过程中输出的工艺品、陶器、瓷器等文物,则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基于多角度拍摄的方式,实现文物的三维获取,并经过计算机处理,完成文物重建;对于民间传统技艺的工艺流程、戏曲音乐演奏、传承人自述,通过高清摄录设备,完成音频和视频的记录,并转成数字格式,作为基础资料。

2.遗产依赖的空间环境

从非物质文化数字资源的角度,这些资源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既然它们能以自己的方式留存下来,必然有适于环境以及为适宜这种环境而特有的生存方式,如果只从主观愿望出发,仅仅记录一种文化记录或表象,留下一些“死的”或静态的文字图像,并没法对非遗资源的活态性进行表达。脱离了“生养”它的人文、地理环境,以及他的载体。基于此,课题组以传承人为线索,以地理空间为载体,跟踪式的记录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多源的数字资料。采用720°全景方式记录下某种民间艺术的生长载体,再现民间艺术文化生存环境,进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的方法。

(二)数字虚拟展示平台

采用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将多维度的非遗活态文化资源信息还原展现出来,针对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采用不同的展示方法与手段,从而实现全维度可视化展示。

1.实景虚拟漫游

基于720°全景展示模型,记录下民俗艺术文化开展的场景,呈现出手工技艺、戏曲音乐的历史发展演变,并对之进行模拟。

2.数字化传统工艺

利用二维和三维技术对手工工艺品进行数字化辅助设计,根据不同的手工技艺特色,建立一套有效的输入、模型生成、编辑、修改的系统功能,建立典型的手工技艺工艺品素材库。

3.实景增强现实

虚拟漫游只是进行实景的复制,表现出民间艺术的空间环境,通过引入故事描述,配合多种音乐或环境要素,呈现出民间艺术的“活态性”。在实景展示中添加增强现实,呈现手工技艺制作或戏曲表演过程,使人们能更好的参与到情节发展中,非常有利于这些无形文化的展示与传播。

4.数字水印技术

对于数字虚拟展示平台,支持数字资源的在线浏览与下载功能,但同时必须要兼顾这些文化财产的知识版权保护。利用数字水印技术,对图片、视频、音频、文本、音频添加水印,防止对数字产品的修改,以表明版权。知识产权不仅是对文化资源本体的保护,同样是对民间艺术传承人的保护。

(三)多源数字资源管理平台

多源数字资源管理平台,是数字化虚拟展示平台的后台管理系统,对公众网站的所有数据资源进行支撑,包括非遗数据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三维、全景、文字描述等。功能上通过技术攻关,基本达到了支持数字资源录入、数字资源加工、知识产权加工、资源查询检索、资源对比统计的功能需求。

三、数字展示及管理平台对于传统古村落中非遗项目保护的意义

(一)有利于扩大影响力,增加受众

民间技术与戏曲音乐,通常以民间组织的形式进行表演和传播,信息传播主要依靠民间力量,或者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影响力有限。如今,互联网已经把全球打造成了“地球村”,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发数字化产品。比如建立官方网站、打造网上数字博物馆等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民间艺术在短时间内通过数字化平台迅速打开海内外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增加受众,并能以让更多年轻人接纳的形式来展现,有助于摆脱宣传推广难的困境。达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的目的。

(二)有利于文化创新,提升非遗话语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性保护,在走向世界的特色之路上发挥精神话语的价值。目前,文化、文物珍品的全球化鉴赏与传播已成为主流趋势,随着互联网及数字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交流逐步走向云端。数字化的手段,不仅具备了让非遗项目传承从平面、单一的复制、展示向立体、多源的开发和创造的可能,而且具备了扩大传播效应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可能。

(三)数字化开发更好的节约了成本和人力资源

以戏曲音乐为例,对于开发商来说,戏曲展演场地、博物馆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体场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实施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且实体场地需要较多的人员管理和维护,但是建立数字展示系统只需要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为传承非遗项目而设计的表演节目,每表演一次,即需支付一定的人力资源成本,多次表演,即多次支付,重复利用成本较高。相比之下,由于数字化产品的再生产成本非常低,数字化展示形式可以批量生产并投入市场,这种运作方式在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方面有明显优势。

(四)有利于民间传统技艺与戏曲音乐规范化管理

传统的民间技艺或戏曲音乐等非遗管理方式是依靠人力进行手工登记、登记造册和分类管理,主要通过手工登记、整合、分析、编入独立档案这个管理流程进行的,管理方式比较低效。相比之下,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通过对非遗项目的每个特征指标进行及时采集和数字化分析处理,使大批量的数字影像文件通过计算机自动实现按件智能集丛,通过影像文件下载实现著录条目与档案影像原文的自动对应。计算机还可以有效提高运算准确率和工作效率,如果市场需求产生变动,也可以在线即时修改网络数据和条件限定。因此,数宇化的开发有利于非遗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崇宇.数字技术在古村落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2]赵颖.基于高清影像技术的温州楠溪江流域古村落数字化保护研究[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01):240-241.

[3]李师龙,朱海燕.传统古村落资源数字化保存的实践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97-99.

[4]范小菊.古村落数字化保护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1):430-431.

猜你喜欢

古村落非遗传播
基于文化符号理论的旅游古村落景观设计研究
福建周宁:古村落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