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视角下语文学科课程思政的思与行
2024-06-27郁明林上幸
郁明 林上幸
摘 要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的两个关键点。为了切实提升育人效果,需要深入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并通过学科化手段将其落地。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可将其充分融入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时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中华文化和理想信念的熏陶,从而达到语文与思政同向同行,共同构成育人“同心圆”的目的。
关键词 课程思政;学科一体化;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 郁明,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党总支书记、总校长,高级教师;林上幸,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副总校长,高级教师
在学科思政一体化的具体实践中,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偏重学科知识教学,轻视学科的育人价值;二是过分强调思政元素,导致学科教学失去其应有的特色。学科一体化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应遵循学科属性,以主题式的学习任务群方式来呈现和研究。语文学科课程思政既要立足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又要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以此让语文学科课程思政真正落地。
一、语文学科课程思政的基本认识
在语文学科的思政一体化中,教师既要努力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又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本位特征,这样才能使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
(一)思政教育元素应基于语文学科属性
语文学科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主要来自两个部分。一是来自教材文本之中。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句段篇章、作业设计之中无不蕴含着思政教育的元素,教师需要带着学生品读、研磨并付诸实践。二是来自学科阅读之中。阅读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收集信息、活跃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这是其他活动难以实现的。
(二)思政教育手段应基于语文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认为,从语言文学的角度看,语文是一门提升文学气息、气质、修养的重要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育人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思政教育目标贯穿于语文学习方式中,在学生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学科育人。
(三)思政效果检测应基于语文教学成果
隐匿于人内心深处的体验感受、情感共鸣、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很难用外显的指标来测量和体现,这导致了思政教育的效果检测较为困难。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成果窥探思政教育效果,从学生的课堂表达和习作文本中了解其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发展情况。
二、语文学科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语文学科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天然沃土。探索小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既是语文教学的美好愿景,也是时代赋予的全新使命。学校通过有序分类、有机施策、有效落地等教学策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有序分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应“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在语文学科与思政教学一体化研究中,教师要基于“归类”的思维,深入分析每篇课文中的思政因子,以一个课例的研究突破一类课文的思政教学,建立模型,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避免单个课例的“零敲碎打”。
学校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致分为四个类别: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类,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二是历史革命题材类,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三是思想品德培育类,主要目标是培育学生崇高的思想道德;四是理想信念锻造类,主要目标是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二)有机施策
1.创设情境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创作背景,洞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精神追求,进而感悟课文中蕴含的崇高思想道德。例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入白求恩的日记,让学生与文中主人公面对面,为学生感知白求恩的思想觉悟和情感体验铺路搭桥。
2.品味揣摩
课文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往往是从字里行间中表达出来的,并最终形成课文的主旨。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揣摩,深入挖掘字词句段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中,当毛主席获悉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签下同意将最心爱的长子葬在朝鲜的电报时,课文中写道“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教师可以抓住“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一细节,引导学生想象毛主席这一夜是怎么度过的。[2]此时此刻,在学生的心中,毛主席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伟人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父亲,这样的形象更能衬托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伟大。
3.学会联系
一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往往是彼此关联的。在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上下文之间的特殊之处关联起来,引导学生对照学习,以帮助学生与主人公、作者产生共情,获得深刻的思想觉悟和情感体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同类型文本、同作者文本的勾连互读,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适当拓展
语文学科的课程思政要遵循教学和生活相统一的原则,不能把价值培育局限在课堂之中,而是要进行适当、适度、适宜的拓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获得感悟,从而实现思政教育和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三)有效落地
1.更新观念
学校通过组织学习和培训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增强教师的共识。例如,学校组织教师深入研究“大思政”理论,研讨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帮助教师了解思政教育的丰富内涵和育人的立体维度,使其更好地把握语文课程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平衡点,推动语文学科课程思政一体化的深入开展。
2.示范引路
学校倡导示范引路,利用典型课例指导教学,帮助教师逐步明确思政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样式。2023年9月,学校组建了语文和思政联合教研组,通过选课、备课、磨课、改课等环节,精选了一批典型课例,并从中分析有效的策略,形成了可供推广应用的经验。
3.专题研训
学校通过专题研训破解难题,打通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学科教学的实施路径。2023年10月20日,学校围绕“学科思政教学一体化”进行了专题教研活动,通过观摩课展示、教师自评、专家点评等三个环节,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具体的操作策略。
三、语文学科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果
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课程思政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方面,语文学科的独特元素丰润了思政教育的内涵;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强化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立德树人的合力。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发展的过程。学校通过语文学科的课程思政实现了两者的有机融合,有效增强了课程的育人价值。一方面,学校在语文教学的目标中提出了育人的要求,以引发教师的重视;另一方面,学校在布置语文作业时,也注重融入育人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通过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深度学习,实现了课堂学习与生活运用的紧密结合,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课程思政为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使命。多年来,学校不断提升对语文学科课程思政的认识深度,持续增加实践厚度,逐步提升育人温度。未来,学校将继续把课程思政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途径,更加扎实地推进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努力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
[2]邹智锋.以互文阅读推进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22(8):81-83.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