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学科一体化育人的路径探索

2024-06-27姚琴

中国德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课程思政

摘 要 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杭州胜蓝实验中学持续增强思政育人的责任意识,积极探索学科一体化育人新模式,包括坚定课程思政的统一方向、坚持课程思政的整体推进、坚守课程思政的活化创新等,以不断完善学校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整体育人功能。

关键词 课程思政;学科一体化;育人模式

作者简介 姚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杭州胜蓝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基于此,我校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深入挖掘各门学科蕴含的育人资源,设法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以有效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

一、学科一体化育人的现状

课程思政是在“大思政”理念下对思政课程的延伸和发展,它旨在通过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作为一项新的探究,我们对学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学科教师融入意识低

调查发现,我校部分学科教师对思政教育仍停留在片面和狭隘的认知层面,认为思政教育应该由思政教师负责,与学科教学无关。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本身承担着学科教学任务,对思政教育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二是学科教师本身的思政素养不足,难以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巧妙融入思政教育。

(二)学科课程开发程度低

各学科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是影响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找不到恰当的切入点,课程思政就很容易演变成“为了思政而思政”。就现状而言,目前有的教师没能对学科中蕴含的育人元素进行有效挖掘,他们将思政教育和红色教育相混淆,只是在学科教学中勉强植入一些红色元素,从而让思政教育狭隘化。

(三)教学方式运用能力弱

课程思政内容繁多且各具特色,若教师对此研究不充分,则会导致教学方法的适配度较低。例如,针对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的教学内容,若都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则会让课程思政变成常见的“说教式”教学、“填鸭式”教学,无法让学生经历“认知—思考—感悟—信服—内化—践行”的学习过程,从而难以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二、学科一体化育人的实践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主渠道。我们基于学校实际和办学特色,坚持把思政工作贯穿学科教学全过程,积极探索学科一体化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明确方向

我校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方向,坚持五育并举原则,深入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相结合,努力构建学科一体化育人新样态。

一是联合。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政学科教师的事,更是每位教师的责任。为此,我校积极开展学科教师育人的“统一行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将思政教学能力及育人表现纳入教师评优评先的考核指标。二是完善教师进修体系,为教师提供学习和研修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助推教师持续学习,提高学科育人能力。三是完善教师教研体系,利用集体备课制度,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信息障碍和资源壁垒,在全员育人中形成你追我赶的气氛,充分调动教师进行学科育人的积极性。

二是贯通。要有效开展学科育人,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统一各学段的培养目标。我校将学科育人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分解在初中的三个学段,以确立不同阶段的育人目标。例如,初中课程思政的教学可以根据“1+3”“1+N”的模式进行整理并尝试运用。“1+3”模式指的是围绕同一门学科,从初中三个学段的教材中,整理出思政教育资料;“1+N”模式指的是围绕同一个思政育人主题目标,从初中N门学科教材中,整理出思政教育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各学段的联合和贯通。

三是聚力。我校设法整合“课前+课后”“校内+校外”各类资源,让校园每一处都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在校内,我校努力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感知思政魅力,领悟思政内涵;在校外,我们积极借助社区、街道、共建单位等资源,让学科思政用于实际,形成家校社协同效应,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整体推进

一是构建课程“连接体”。我校积极创新课程思政“连接体”,确定了九年一贯的学科思政教学主题,递进式开展学科育人工作。例如,小学阶段以听说读写画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红色故事”“学唱红色歌谣”等;七年级侧重动手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感知,接受思政教育;八年级在学科实践的基础上,重视综合运用,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和自己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九年级注重让学生理解学科教学中蕴含的价值观,引导其明确人生目标,坚定理想信念。

二是打造教师“共同体”。我校成立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学科思政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党团员教师、思政课教师、各学科教师均纳入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组建学科思政教师“共同体”。例如,学校党支部书记定期上党课,党员教师开设“红·赋亲青”微党课,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红色信仰;思政课教师开设主题思政课,将思政力量体现在每一堂课中;各学科教师运用大数据、网络平台等工具,通过跨学科交流和集体备课等手段,共享思政素材,充分发挥学科思政的育人功能。

三是拓宽资源“联合体”。学校积极整合思政资源,打造思政教育“学校+”模式的资源“联合体”,促进多方协同育人。第一,学校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共研思政课程,共享思政师资;第二,学校与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宣讲团、拱墅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联合,共同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第三,学校与社区建立思政文化基地联盟,开展“红色基因进课堂”活动;第四,学校与拱墅区检察院、法院共同开设“实践中的思政课”,定期邀请检察官为学生开设“法制第一课”“自护宝典”等主题讲座,以增强学生的懂法、守法、用法意识。

(三)活化创新

一是思政课堂校本化。我校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设思政课堂。首先,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科教学。例如,音乐学科教唱红歌,体育学科结合《少年》乐曲自创韵律操,语文、英语学科开展红色诵读课、经典悦读节等。其次,各学段相互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在思政教育中。例如,学校各年级统一以“我心中的红船”为主题进行红船模拟设计比赛、组织红色书画作品评比、参观“抗美援朝藏品展”等。

二是思政教研多元化。我校确立了跨学段、跨学科、跨学校的交流机制和集体研修机制,开展专题研修、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示范教学等,致力打造课程思政一体化创新课堂,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政示范课例,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例如,“追随五角星的光”是由音乐、社会、美术、劳动四门学科教师共同设计、打磨的一堂思政课,该课紧紧围绕“五星红旗”这个主题,唤醒学生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

三是思政评价创新化。我校在课程思政评价上坚持创新,激励师生向上生长。例如,学校围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这条主线,系统设计评价机制,做到在评价理念上既关注教师的教,又关注学生的学;在评价方式上既关注某一学段的教学质量,又关注所有学科一体化建设的整体质量。

四是思政阵地特色化。我校大力优化校园环境,精心打造历史长廊、慎独亭、初心道、清廉文化长廊、“红·蓝·青”党建书屋、“心语”红色邮筒、“党的历程”红色文化墙等思政阵地,尽力做到让每一面墙“会说话”,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造能力。

三、学科一体化育人的效果

自实施学科一体化育人工作以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获得了显著提升。

一是厚植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学校的课程思政有效培育了学生的红色基因,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我校一体化学科育人促进了学生在思想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的提升,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毕业生。

二是促进了教师全面成长。自实行学科一体化育人工作以来,我校教师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成就了一批“思政头雁”,带动了学校发展进步。近年来,多名教师成长为省市区级各类优秀教师和名班主任。

三是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在“红·赋胜蓝”党建引领下,学校学科一体化育人工作取得新突破。学校积极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以课程推进思政教育,精心开发精品课程,“小小神枪手”已被评为杭州市精品课程。学校发展迅速,被评为杭州市清廉学校示范点、杭州市大中小学校思政教育先行校、拱墅区先锋党组织等,学校美誉度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理念,要求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相关资源,协同发挥育人功能。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铸魂育人,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我们探索的学科一体化育人新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真正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让教师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全面提升育人效果。

责任编辑︱赵 庭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的农村中学生
构建协同资助育人模式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