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教育家精神,做智慧育人的班主任
2024-06-27孙晓晖
*本文系作者根据2024年3月13日在第50期中国德育·明德讲堂“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所做的讲座整理而成。
摘 要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力量,班主任队伍素养的提升,对于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智慧育人?一线班主任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多读好书,提高理论修养,科学认识和了解学生;须用智慧把实践中的问题变成研究的主题,探索解决之策;须时常躬身反思,有一股与学生共同成长的韧劲。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班主任;班会课
作者简介 孙晓晖,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初中研培处主任,正高级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中小学名班主任
作为一名有近三十五年教龄、二十八年班主任工作经历的一线教师,我想从“智慧育人”这一维度谈谈班主任工作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一点体会。
檀传宝教授在《德育原理(第三版)》第一章的首页写道:“德育是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但德育又是一个千古难题。德育是一个需要智慧也呼唤智慧的教育领域。”[1]德育究竟难在哪?聚焦到学校德育,再聚焦到中小学班级德育,难就难在“智慧育人”上。广大的中小学班主任群体中,绝大多数教师是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但如何启智润心、如何动心导行、如何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领其价值观、如何有效转化“问题学生”、如何恰当引导发展相对滞后的学生……这些智慧育人之难,也是绝大部分中小学班主任共同面临的难题。
一、了解学生,做目中有人的班主任
虽然中小学班主任在大学学习了德育的理论知识,但这些系统的知识与在实践中科学应用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我重新阅读了《儿童心理学》《品德发展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学》《德育原理》《青春期:青少年的教育、养成和健康》《情感德育论》《中学德育问题与对策》《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等等与中小学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书籍,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角度重新作了知识梳理,以便于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应用。
比如,小学有三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是入学第一学月的“入学适应期”;第二个关键期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第三个关键期是小学五年级,以最新的脑科学研究为据,这一阶段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是身心发展的转折期。最开始,小学生会无条件地承认教师的权威,信任老师,什么问题都找老师解决。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大约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和他对集体中关系的认识就都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权威性变小了,学生开始将同伴的个性品质作为其交往的基础。因此,在小学低段,教师尤其需要关注学生能否顺利适应入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要在教育中注重发挥同伴的影响作用。我们知道青春期是学生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心理学家称其为暴风骤雨、疾风如涛的时期,人的身体及心理变化非常大,发展趋势呈跳跃式,是人生的“危险期”[2]。因此,从小学三年级这一阶段开始,我们便要有意识支持学生建立良好的朋辈关系,为其度过第三个关键期提供重要的、良性的支持力量。当面对青春期的学生时,教师不能空洞说教、简单告诫,而需要认可和肯定,变指责为讨论,改教导为倾听,化矛盾为契机。
通过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征的“简化”梳理,我从脑科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角度较为清晰地把握学生不同学段身心发展特点。有了这些理论依据、原理基础,每当我遇到某个班级德育问题,就能较快地“由表及里”“追根寻源”“透过现象看本质”,理性分析学生问题,真正做到“目中有人”,这是破解德育难题,智慧育人的基础。
二、行之有法,做勇破难题的班主任
在破解班级德育的难题中,能花较少时间,又能大面积解决班级德育难点,莫过于为班主任提供智慧育人的有效平台和实施策略。为此,我所在的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的班主任团队围绕这两点进行了突破性探索。
(一)构建班级管理和班会教育一体化的课程平台
为了克服当下班会课无课程目标,无课程内容、资源和评价,无课程实施模式与策略的“三无”课程状态;班会管理无规范设置、无教学评价、无管理机制、无教研机制的“四无”随意状态,我们开展了班级德育的课程化改革。通过十多年的实践研究,创建出将班级管理与班会教育一体化的“修身班会”课程。“修身班会”课程中的隐性课程用“全员担当”代替“班干部管理机制”,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实践之中。虽然它没有常规课堂的教学样态,但能组织学生围绕班级琐碎的日常学习、生活、劳动开展实践与管理活动,如门窗开关、教室卫生打扫、图书整理、纪律维护……并将之细化为全班每名学生持续半年甚至一学年的多职、相对固定的“担当”指责。
“修身班会”课程中的显性课程部分将学生隐性课程体验中的自主表现与自我感受在班会上进行同辈群体的交流互鉴,将显性行为背后的习惯行为与品格外化凝练成为教育的契机,实现价值的引领、问题的矫正和优点的强化等。然后,班主任提炼教育主题,展开针对性的“故事法”显性教育。
这种“隐性课程”+“显性课程”相结合的修身班会,既将德育回归于学生具身的生活体验,将显性德育隐于无形之中,将外化的说教内化于自主体验之中,又将现场生成的教育主题转变为“动心”的故事,再利用故事对学生“导行”。在这样的隐性与显性相组合的课程平台的实施中,师生双方都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
(二)提供一体化“修身班会”课程的实施策略
为了让一线班主任能尽快掌握一体化“修身班会”课程化的实施,转变班主任的德育行为,我们提出了“修身班会”课程的教育模式:担当法+故事法,研制出“修身班会”实施的教育策略。
1.隐性课程部分——“担当法”的实施策略
“修身班会”担当法的核心是学生“全员担当”。这一变革将班级管理从个人“重职务”向全员“重体验”转变,是对“班干部管理”机制的蜕变,是将班级管理从团队集体的“管”向学生个体的“育”的渗透,是对传统“说教”与“管教”德育的反叛。
为了让“全员担当”能切实担负起“管”和“育”的任务,我们围绕“全员担当”中担当的设置与原则、担当的激发与培育,以及“智囊团”的建设与培育、“智囊团”的职能和与班主任的关系等实施细则回归于师生具身的生活体验,将显性德育内容隐于潜移默化之中,提供具体的实施策略。
2.显性课程部分——“故事法”的实施策略
“修身班会”故事法是充分利用学生具身生活体验后进行自主反思、集体总结所呈现的“问题”和“亮点”等提炼出教育主题,并用讲述故事的方法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故事法”以班会的形式实施,具体实施策略为:“担当总结—教师评价—故事讲述—教师引领”。
“担当总结”是指在学生主持人的组织下,学生“担当”们对近期班级表现展开表扬与批评、提示与奖惩的自主评价和自主教育活动。“教师评价”是指班主任在修身班会中,承担小结性发言的任务,对学生总结中暴露的主要问题和亟须强化的优点进行及时的归纳梳理和点评提升,并结合班级近期表现,最终提炼出本次班会的教育小主题。“故事讲述”是指在“教师评价”环节后,教师根据总结以及班级学生的近期表现,捕捉并提炼确立一个德育小主题,针对这个小主题选择适当的故事案例,展开富有感染力的讲述活动。“教师引领”是指“故事讲述”后,教师通过叙事与析理相结合,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产生共情效应,促使学生经验重构,最终达到动心导行的引导过程。
三、总结反思,做行必有果的班主任
(一)“全员担当” 活动的两大效用
第一,学生的能力和习惯得到锻炼与培养。有参与才有关注,有参与才有体验,有体验才能转化为经验。“班级担当”其实是一种长期、常态的劳动,学生在长期、常态的劳动实践中锻炼了做事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班主任。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班级事务的管理责任转移到每名学生身上,班主任不再“一步不敢离开班级”,而是变“管理者”为“指导者、引领者”。这不仅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班主任,也为自主德育提供了方法与路径。
(二)班会课中“故事法”的两个效用
第一,学生不反感、不抵触。罗伯特·麦基说,故事是人类最原始的从古至今都一直接受的形态。故事是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理想的媒介和桥梁,能有效地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抵抗情绪,有效地提高教育者的魅力。[3]
第二,实现动心导行。学生“感触—感动—感悟”的心路历程与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感知—体验—明理”的内化规律完全吻合。如果在此基础上引领到位,就可以让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行动现实化,即导行。当良好的行为不断重复,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隐性+显性” 一体化大幅提升班会课的有效性
第一,一体化组合的课程改革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培塑德行。每名学生以“担当”的身份参与班级生活与管理,主动地与身边的环境进行交互,诸如履行自己的担当职责,观察、评价其他“担当”的履职过程、态度及效果,既履职自己的担当,又能配合他人的担当工作;需要借力、求助他人以完成有挑战性的复杂任务;尝试用恰当的语言(既客观又让人能接受)进行担当总结评价……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体验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合作、如何改变。
第二,一体化组合的课程改革使得德育主题及时生成,提升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下班会以主题班会为主,其主题的选择多是从思品教育或社会需求出发,这种“学理化”“碎片化”的教育,忽视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取向引领的阶段性,忽略了班级教育的个体针对性、生活跟踪性和教育及时性。修身班会一体化组合的课程改革则是基于班级和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的课程,将每名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结果及时反馈,从中捕捉德育主题。班会的主题是生成的,是针对班级个体的,是针对班级最近发生和当下发生的事件的。教师以此作为教育契机,并以动心导行的故事育导方式开展班会教育,大幅提升了德育的实效性。
第三,一体化组合的课程改革使得德育课程化、常态化、规范化、人本化,是对国家德育课程的补充和完善。“全员担当”隐性课程与“修身班会”显性课程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课程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全员成为“班级担当”,实现班级管理由教师管理向学生自主管理的责任转移,让学生在工作担当中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团队管理;通过学生对班级活动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实现同辈群体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替代教师的强权说教;通过教师的故事法教育,让学生在道德故事的情境中被唤醒,在情感体验中得到引领教化。修身班会“隐性+显性”一体化组合的课程改革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修身”,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课程化品德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要争做教育家精神的弘扬者、践行者,从我做起,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在工作中抱有一颗赤子之心,把实践中的问题变成研究的主题,把经验转化为理念,把理念转化为原理,把原理转化为策略,把策略转化为技术,把技术转化为行动[4],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原理(第三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M].周加仙,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45.
[3]张万祥.班主任要善于讲故事[J].班主任之友,2009(3):7-9.
[4]李季,贾高见.中学德育问题与对策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前言.
责任编辑︱郭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