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程备学:实现教学思维与学习思维的同向同行

2024-06-25姜红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学习思维教学思维

[摘 要]全程备学作为新型的教学方案设计形式,力求通过一次性备学与全过程性备学、局部备学与整体备学、静态备学与动态备学“三统一”,实现教师教学思维与学生学习思维的同向同行,使科学、高效的教与学得以实现。

[关键词]全程备学;教学思维;学习思维;同向同行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2-0093-03

思维是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所谓教学思维,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过程。这种心理活动过程在较长时间段内持续发展、变化,便形成教学的轨迹,即教师的教学思维,简称“教路”。所谓学习思维,是指学生作为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即学生个体学习的思维。把学生个体学习的思维置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从纵向查看便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思维,简称“学路”。

根据教育规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学习既是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又是学生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然而,迄今为止,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思维尚未得到有效培养。无论是课前教学预设方案设计,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思维在教学预设方案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缺失或错位,教学实践活动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认知行为出现停滞。

全程备学就是从教学的源头——教学预设方案设计开始,通过课堂生成的调整、课后反思的修正与完善,让缺失或错位的学生学习思维回归到原有的位置,将其作为教学预设方案设计的支点和教学实施的出发点,从而实现教师教学思维与学生学习思维的统一,让教学思维与学习思维同向同行、协调发展。

一、全程备学的含义及其基本结构、程序和内容

(一)全程备学的含义

全程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全程备学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某一学段内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这一学段学生的整体学习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狭义的全程备学指实施课前备─课中备─课后备三大环节的全过程备学。它是一个依据课程标准,针对生情、学情现状,分析学生课时学习需求,确定学什么、如何学,编制课时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预设学习方法、学习程序,并根据课堂实施过程中生情、学情的生成现况,对教学预设方案实施动态调整,课后实时通过学习评价、教学反思对课前教学预设方案、课堂动态调整方案进行修正、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彻底改变了传统备课以教师的教学思维备教路的做法,而是教师在形成自己教学思维,即教路的基础上,预估、分析学生的学习思维去备学路,形成以学为中心的一次性备学与全过程备学相统一、静态备学与动态备学相统一、局部备学与整体备学相统一的备课体系。

(二)全程备学的基本结构、程序和内容

全程备学的基本结构、程序和内容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全程备学根据时序,以课前备─课中备─课后备三大环节建构全程备学的基本结构,确定全程备学的基本程序,规范各环节的工作基本内容。

课前备:这是全程备学的起点,其工作内容包括研究课程标准对文本文体(专题)的教学要求;解读文本(专题内容);了解、分析学生前期(前专题)学情;制定学习目标;确定学生学习内容;选择应指导的学习方法;编制学生学习方案。课前备环节的工作内容实质就是备生情、学情、备学材、备学法、备学程,是对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预设,最终形成鲜明、能凸显以学生学习思维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预设方案。

课中备:根据课堂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动态学情,调整课前教学预设方案,再创设符合动态学情的学习情境,组织符合动态学情的学习活动。课中备的工作内容是依据课堂生成,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方法、过程进行调整,使学习内容、方法、过程与学生认知生成的需要相吻合。课中备的动态调整,既迎合了动态生成的学生学习思维,又是保障教学思维与学习思维始终同向同行的有力、有效举措。

课后备:其工作内容包括在回顾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分析课堂学情,撰写教学心得或教学反思,完善、修改课前教学预设方案。课后备的工作内容实质就是备学效,即从课堂学情发展过程分析中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成效,评估学生学得怎么样,是对学生学习增效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学效评估、增效评价,既是撰写教学心得或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也是修改、完善课前教学预设方案的依据,更是进行下一时段(课时)方案预设的始发点。

可以看出,全程备学的基本工作内容决定了全程备学的基本结构、基本程序,是一个连接学生学习思维的“磁性”结构体系与运行系统。

二、全程备学行为追求指向:教学思维与学习思维同向同行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有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活动本身。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学习这一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认识客体由学生、教师、学习内容三个要素组成,即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认识主体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学生是认识过程的主体,二是教师是指导学生认识过程的主体。学生语文学习的认识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巩固语文知识和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活动”过程;是学生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个性的“活动”过程。同时,这也是教师“行使‘平等中首席职责,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指导的‘过程”[1]“激活学生的主体从感性向理性,从表层向深层转化”[2]的过程。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动探究者、知识意义的自觉构建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开展有效活动的指导者和进行知识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问题答案的告知者。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预设方案设计,必须遵循认识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思维,使教师的教学思维与学生的学习思维协调统一、同向同行,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科学、高效。这也是全程备学行为的追求指向。

全程备学如何能做到教师的教学思维与学生的学习思维协调统一、同向同行?

(一)全程备学是一次性备学与全过程备学的统一

传统的备课往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根据所教课程的课程标准,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在解决需要教什么的基础上去设计怎样教、如何教,然后写成教案,再以此为蓝本在课堂上实施。至于课堂中的生成,教师往往视而不见,课后更不会根据课堂生成进行反思。

全程备学不仅设置了课前备环节,还设有课中备、课后备两个环节。从结构上看,全程备学保留了传统备课课前一次性备课的环节,让全程备学横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贯穿一个时段(课时)教学的全过程。从内容的关联上看,课前备是预设课中的动态备和课后的总结备、完善备是对课前备预设的调整和完善。也就是说,课前教学预设方案的一次性备学,通过课中的动态性备学、课后的完善性备学,形成了一次性备学与全过程备学相统一的体系,确保教师的教学思维在全程备学的实施中逐渐完美地与学生的学习思维统一起来,促进教学思维与学习思维的同向同行。

(二)全程备学是局部备学与整体备学的统一

课前备是教师在准确把握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依据对生情、学情的分析和对教学文本内容的解读,根据自己课堂中教什么、怎么教的教学思维,通过对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的学习思维进行判断,形成能保证教师教学思维与学生学习思维同向同行的课堂教学预设方案。这里既有教师的教学思维——教路备、学生的学习思维——学路的局部备,又有教师教学思维备与学生学习思维同向同行的整体备,两者构成了局部备学与整体备学的统一。

课中备是教师根据课堂生成学情这一课前无预估、课中突发性出现的学生新的学习思维,对原来教学预设方案进行调整,使教师的教学思维能顺应学生的学习思维。这种动态生成性备学能补充、完善课前整体性备学的缺陷,促成局部备学与整体备学的统一。

从时段上看,课前备仅仅是课前的局部备学;从动态上看,课中备是课堂中瞬间的动态性局部备学。课后备作为全程备学整体体系中的最后一环,它以总结备、完善备功能,通过备学效对课前备、课中备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检测,并将课前备、课中备两个局部备学的作用以及相互影响纳入全程备学的整体体系中进行考量,形成局部备学与整体备学的统一。同时,课后备中对学效的评估,也是对全程备学实施过程教师的教学思维与学生的学习思维同向同行密切度的检测。

(三)全程备学是静态备学与动态备学的统一

在任何教学方案预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根据教材设计已经提供的活动来教学,需要根据合适的学习,自行设计一些更加有趣、贴切、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3]。全程备学不仅继承了传统备课中备大纲(课标)、备教材等静态备课和备教程动态备课的优点,而且创造性地提出要备活生生的生情、备动态的学情,尤其是备发展性的学程的理念,做到既备静态的课标、教材,又备动态的人(尤其是备动态的学生)、动态的教与学行程,以实现全程备学中静态备学与动态备学的统一,实现教师教学思维(教程)与学生学习思维(学程)的同向同行。

课中备学是全程备学实现静态备学与动态备学统一的有效措施。教学活动永远是向着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4]。学生是活生生、有思想的人,任何一个课堂即使对生情、学情进行分析,能够做出准确的预知,也会出现顾此失彼、挂一漏万的情况。此时,不应把课堂教学预设方案当作硬性规定的静态路线,而应该根据意外发现的通道和图景,对课堂教学预设方案做出灵活的调整。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进行瞬间备学,以有针对性的策略来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解决生成的复杂多样的问题后,才能迎来教师教学思维与学生学习思维同向同行的春意盎然的时刻。

课后备学是全程备学实现静态备学与动态备学统一的重要环节。课前备形成的课堂教学预设方案,这虽然是静态备学与动态备学统一的产物,但是当它形成纸质文本教案时,会嬗变为一个静态方案而存在。静态的方案与课堂动态变化又构成了一对矛盾。课后备要求根据课前预设的静态方案、课堂动态的瞬间备学形成的学效分析,修改、完善教学预设方案。这样不仅能使静态备学与动态备学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且有利于完善下一时段(课时)课前备的课堂教学预设方案,提升教师教学思维与学生学习思维同向同行的契合度。

[   参   考   文   献   ]

[1]  姜红艳.中职语文“定向、导法、应用”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1):96-99.

[2]  孙绍振.钱梦龙的原创性:把学生自发主体提升到自觉层次[J].语文学习,2015(10):48-53.

[3]  温儒敏.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与语文教学改革的几个关键点[J].写作,2022(1):5-9.

[4]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师之友,2004(1):49-53.

(责任编辑    陈    明)

猜你喜欢

学习思维教学思维
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及教学思想转变研究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大数据时代的营销教学探讨
数学教师要科学运用教学思维
论初中英语入门阶段的听力思维训练
翻转课堂在实际运用中所面临的问题
翻转课堂在实际运用中所面临的问题
以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策略研究
深入分析教学问题,培养创新教学思维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