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农村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

2024-06-25劳传琨黄敏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初中语文

劳传琨 黄敏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最富特色的文学表达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农村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立足核心素养,坚持育人导向;激发学习兴趣,落实主动学习;创设学习情境,加强学科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尊重学生差异,优化作业设计;深挖文化内涵,增强情感体会等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农村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2-0014-03

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最富特色的文学表达形式,在语言文字运用、审美取向和情感表达上,彰显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积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重要作用。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篇目并不少,由此可见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与鉴赏”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和熏陶,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基于古人的“志”与“情”,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勇气与毅力,涵养品格,从而树立文化自信,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一、农村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过程固化

“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模式仍影响着部分一线语文教师。笔者在教学调研中发现,古诗词教学以满堂灌的讲授法为主的问题仍然存在。与此同时,教学过程固化的问题也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读准字音—理解字词—疏通文义—赏析名句—归纳主旨—背诵默写”——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让灵动鲜活、意蕴丰富、极富情思的古诗词变成了毫无生气的“木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记住的只有“背诵并默写全文”。甚至有教师对教材中“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内容进行一刀切处理,即仅要求学生背诵默写,问其原因,回答为“通常考查此部分内容的方式就是默写”。

2.缺乏育人理念,迷失方向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但现在还有部分教师只关注“教书”领域,没有顾及“育人”领域。《课标》的一个显著改变就是提出了新的育人理念,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目标”。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对《课标》的研读和落实不到位,具体表现为只关注古诗词知识的传授,只关注学生在考试中的古诗词板块能拿多少分,只关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功能。由于缺乏育人理念,部分教师认为古诗词教学就是讲明白某首诗(词)的大意即可,他们没有留意通过古诗词教学,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他们所开展的古诗词教学是机械的、没有方向的,甚至是无效的。

3.忽视学生差异,本末倒置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情感体验不尽相同。古诗词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写的是古人的所见所感,抒的是古人的种种情思。跨越千百年的时光,当今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必然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但是,部分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设计时,考虑的是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偏向于基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文学鉴赏能力去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这样的教学设计显然是不合理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习,学生的能力能否提高,核心素养能否提升,是进行教学设计之初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做不到以学定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二)学生“学”的问题

1.缺乏学习兴趣,被动学习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对学习古诗词并不感兴趣。笔者对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做了抽样调查。通过数据统计发现,有22%的学生表示对古诗词不感兴趣,有45%的学生表示对古诗词学习不太感兴趣,仅有12%的学生表示对学习古诗词有极大的兴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来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其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兴趣时,就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缺乏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由主动变为被动。可以说他们的学习行为并没有真实发生,效率自然大打折扣。

2.鉴赏能力不高,难以感悟

受互联网发展和电子产品的影响,当下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比以前更加直观和便捷,短视频、网络小说等“快餐文化”铺天盖地。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一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退化,思维钝化。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不仅要从字词入手,更要关注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在凝练的语句中,感悟文字、意境、情感之美。要做到这些,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相当程度的逻辑思维能力。遗憾的是,部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并没有达到该有的水平。学生的思维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为不能完全脱离具体形象 (表象)来感知古诗词所要传达的情感与内涵。对认知水平处于提升关键期的初中生来说,准确感悟古诗词中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二、农村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

(一)立足核心素养,坚持育人导向

《课标》将语文核心素养表述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强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凸显课程的育人导向。古诗词学习对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有重要的作用。古诗词教学不仅应指向内容的解读,更应指向文化的传承、情感的升华。想让古诗词教学更加高效,语文教师必须坚持育人导向,以生为本,以素养提升为目标,改变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开展多元化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熟练运用语言文字,通过积累和整合,培养良好语感,实现有效沟通交流,并感受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及语言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体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感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无常,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激发学习兴趣,落实主动学习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更加富有创新性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学李白的《行路难》前,可以播放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片段,激发学生对李白平生遭遇的好奇心。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深受学生喜爱。节目中那些新颖有趣的内容、环节等,教师可以适当“借用”到课堂之中。如可以用“飞花令”替代原本枯燥的背诵,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经典诵读活动;可以用生动有趣的微课替代原本单调的文字介绍,使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收获乐趣。只有当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学习古诗词产生兴趣,发自内心地喜欢上古诗词,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学习,沉浸式地参与到课堂中,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学习情境,加强学科融合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一旦脱离情境可能就难以获得真实的感受。在遵循人本主义原则,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情境刺激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课标》明确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用情境构建学习场域,用任务驱动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仿照《中国诗词大会》的赛制,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设置微型比赛现场,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诗词盛宴,体会过关的喜悦与竞争的紧张。又例如,在《卖炭翁》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改编及演绎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卖炭翁、宫使及旁观者白居易。学生不仅能在改编及演绎的过程中深化对诗作内容的理解,还能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白居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古诗词美在语言文字,美在节奏韵律,更美在意境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融入不同学科的元素来进行多元化展现。例如,在《使至塞上》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画来展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

依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线上学习资源不断丰富。这些资源让古诗词教学在课外得到了延伸,但是由于质量良莠不齐,如果教师不加甄别就拿来使用,可能会对教学造成负面影响。通过现代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播放音频、视频等,可以使古诗词的意境具体化、形象化。语文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知识的学习,立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将古诗词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古诗词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如一位教师在苏轼《定风波》的教学中,利用相关资源为苏轼量身定制了一个传记视频。学生在观看之后对“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所表现的豁达和淡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五)尊重学生差异,优化作业设计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古诗词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印刷在教材上的古诗词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是不变的,但是由于学生的差异,经他们大脑加工的古诗词鉴赏成果不尽相同。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开启个性化的阅读,鼓励学生展现不同的理解,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出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培养学生解读古诗词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的不应是标准化的“套餐”,而应是包含丰富的内容、多变的形式、多元的评价的“自助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需求学习。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样化、个性化的分层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立足语文学科本位,设计各学科相融合的综合性作业,为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构建更广阔的空间。例如,引导学生探究在不同的古诗词中,“酒”出现的作用及表达的情感,并进一步延伸,让他们归纳中华“酒”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又例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要求不同的经典诵读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是上交纯朗读音频,还是上交配乐朗读音频、视频。作业的“减负增效”能推动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巩固学生课堂所学。除此之外,古诗词的作业设计还可以从贴近生活实际、增添现代气息方面着手,打通“古”与“今”之间的隔膜,真正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六)深挖文化内涵,增强情感体会

编入教材的古诗词,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教学中,应该深挖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例如,把同一册教材或者不同册教材中的古诗词进行梳理整合,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挖掘其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悟其所展现的动人情感等。如可引导学生比较阅读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两首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文辞精美,可谓千古绝唱。在教学中除了语言运用及写作手法的分析,更加值得深挖的是词中所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教师可结合近代中华民族的抗争史等讲述危急时刻,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乏民族脊梁,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以文字为基石,以文化为底蕴,发挥古诗词的教化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教师教学古诗词的出发点和归宿。应通过古诗词教学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不断探索出更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古诗词教学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助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欣悦.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3(14):65-68.

[2]  王慧敏.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5):66-67.

[3]  李文. 语文核心素养下部编版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以湖北师范大学附属磁湖中学为例[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2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