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思维视域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析

2024-06-21陈言傅畅梅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思维生态文明建设

陈言 傅畅梅

摘 要:系统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它强调对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综合考察。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来全面把握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发展规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系统思维特征,从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外部系统协调性与内部系统层次性两方面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系统探析,在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系统整体性的基础上,按照系统工程的建设思路、最严格的制度与最严密的法治保护思路与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治理思路三重思路进行深入阐释,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框架与深刻内涵,接续开拓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关键词:系统思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5-0011-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人类文明兴衰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点,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理念和战略举措,逐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超越于传统工业文明的进步形态,其根本特征在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辩证协调以及人自身生存发展方式的转变[1]。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任务。在系统思维视域下,深入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论述,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层意蕴,并在整体性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把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一、系统思维的科学内涵

系统是若干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一切事物之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在宇宙中无论是无机还是有机的存在,无论是自然形成物质还是社会衍生的物质抑或是人类的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都可以被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系统思维就是对这些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并加以综合、概括、抽象而成的科学思维方法,它不仅揭示了世界万物发展的规律,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实际上是对各种现象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性理解的综合体现。作为唯物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系统思维运用系统概念来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以求在实践中获得最佳解决方案[2]。

系统思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科学统一,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分析事物的内在机制,并运用系统方法来处理事物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在一个整体系统中,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既要从整体考虑局部又要使局部服从于整体,同时系统本身要与整个主体系统相适应,这样才能确保总体效果处在最佳状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阐释了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之中,认为世界是“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的“坚持系统观念”被列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到如今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并强调要不断增强“系统思维”,这都深刻启示着我们必须要以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以此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一个系统性的科学认识[4]。在认识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还需要全面考虑事物变化的潜在特性,以实现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全面把握。

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外部系统协调性

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互协调、齐头并进,将生态导向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思想深刻彰显了科学的系统思维,五种建设分别作为五个“子系统”在整体大系统的统筹布局下相互影响,辩证统一[5]。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用“两山理论”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自然资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环境质量总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切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大力发展生产力,要深知“常青”的树就是经济发展的摇钱树,要积极创造条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绿水青山作为最宝贵的财富来源,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最大的金山银山。但绿水青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源头和根基的,只有把绿色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必须坚持把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应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而达到既能实现经济繁荣发展又能保持生态持续向好的理想状态。绿水青山不仅代表着自然和生态的财富,同时也是社会和经济的宝贵资产,绿水青山的保护与永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味着对自然价值的维护,同时也意味着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潜能和持续动力的维护,确保绿水青山能够持续带来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关系到民心向背的大问题。“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这一科学理念生动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始终以人民福祉为最核心的参照点。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致力于解决广大人民所关心和期待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为人民创造优质的生活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从而赢得民心这一最大的政治,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这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社会担当[7]。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也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为了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与建设目标的成功实现,制度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并以此作为指导原则,不断探索完善相关体制机制,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以制度建设引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完善体制机制等途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建立长效监督机制,使其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相适应。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生态价值观的塑造是密不可分的。生态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深受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智慧的影响,儒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合人于天,天地合气,万物和生,强调了自然界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8]。从中国古代的“万物平等、兼容并包”的生态价值观逐渐演变为如今倡导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价值观,这一转变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守正创新。我国致力于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环境,培育绿色生活理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升生态理性,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挖掘、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尊重和敬畏自然的存在价值,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人与自然实现共生共荣。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作为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应更加主动地争取治理规则制定等相关治理工作方面的国际话语权,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强有力支撑。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的本质是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基本点,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我们必须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加速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水平,坚持环境与民生的相互促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对于绿色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又是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可以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还可以有效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从而使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最终切实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推进也能给予社会建设新的活力源泉,进一步优化补给惠民利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促进产业布局优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节约与利用的最大化,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公共生态安全的机制和体系。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确保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需求,因此必须以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内部系统层次性

在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中,各个生物之间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能量转换,构成了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上的生态网络。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维持依赖于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各种行为活动都会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其他部分之间的紧密联系。生态环境内部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人类社会能够有序发展的基本保障,但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避免地被破坏或改变其固有结构。因而对自然界不能只顾索取利用而不进行投入建设,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维护生态系统内部的良性循环。

(一)系统工程的建设思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性治理与全方位管理。运用系统思维综合考量每一生态要素的结构层次以及各生态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整体性思维视角出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突出生态空间布局的系统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9]。没有这些相互关联、共同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就不可能有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存在,更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山水林田湖草沙这一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命脉”这一形象生动的概念把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阐述人与自然之间共存共荣的一体化关系,突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另一方面强调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治理要算综合账,按照生态系统内在规律进行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保持生态系统整体性。若只注重种树、治水、护田等单一层面的治理,则易出现“顾此失彼”的局面,这会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的损害,因此,构建一个更高层次的立体协调的生态治理体系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系统规划各类治理主体,使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生态治理工作。整合环境保护职责,成立生态环境部来解决生态保护中存在的权责分离、职责重叠、权责模糊等问题,按照系统观念对保护、治理工作进行综合部署,要将环保治理的主体职责都加以明确界定,同时保证各部门的工作步调相互协调,对于生态环境薄弱区域要重点加强有针对性的保护与治理,做到标本兼治与专项治理同时并举。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10]。同时注重发挥各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职能衔接方面的优势,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联动,共同努力,旨在有效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

(二)最严格的制度与最严密的法治保护思路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为了解决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体制、机制和法治方面的问题,需要运用系统化的思维方式,以最严格的制度与最严密的法治来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行之有效。在制度方面,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主要面临着法律保障和约束的缺失,相关制度不协调,部分制度缺失或不够完善的情况,因此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对我国生态文明制度进行系统性安排,以确保其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建立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框架,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制度,构建完备而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整体建设和高级规划。在立法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和宪法,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构建起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基础[11]。通过了《环境保护法修订案》,并制定、修订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随着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一系列法规制度的制定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重要制度保障。在执法方面,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实际执行,而要真正实施和执行这些法规和制度,关键在于严格地管理和监督,健全有效执法监督体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协同配合、信息共享、高效运转的监督治理格局。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要坚决守住“绿水青山”这个基本盘,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绝不能手软,坚决维护制度的严格性和权威性,不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需要追责的任何人都应一追到底、严加惩处,从而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和部署能够真正落地并产生实效。

(三)共同参与的治理思路

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需要运用系统观念带动全员积极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从顶层规划设计融入基层群众生活的点滴之处。

从国内层面来看,首先,党和政府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对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目标任务进行了战略部署,对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党和政府要立足全局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体制缺乏实效性和权威性,存在着职能重叠,权责分离,重复建设等问题,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确保党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作,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12]。领导干部要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带头使用环保节能的绿色产品,打造节能减排的绿色办公环境,提高办事效能,降低办公成本。在制订相关的环保治理政策时倾听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过程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并充分利用公众的环保监督能力以确保美丽中国建设的稳步推进。其次,企业应当积极响应配合。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这不仅能够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有效降低制造成本,还能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参与者之一,企业应当加速技术的创新步伐,积极推动节能和减少排放,将绿色生态理念融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企业的绿色创新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企业内部要素即管理、资金、技术、营销、文化等协同创新,同时还需要企业与政府、高校、市场等外部环境进行协同创新,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最后,人民群众要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是为人民群众创造健康优质的生态环境,这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离不开群众智慧和群众力量。广大人民群众应充分发挥自身智慧与力量,一方面增强生态意识,践行环保理念,树立生态道德观,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要依法主动行使监督权利,积极主动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监督环境保护工作执行的有效性,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从国际层面来看,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所面临的问题,它会以点带面延伸到其他国家,从而衍生成为全球性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越发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经济交往和安全利益的重要因素。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世界各国应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站在维护人类共同福祉、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高度来参与全球环境保护事业,携手面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挑战。每一个国家、地区以及社会组织和机构都应当履行自己的职责,主动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以促进全球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中国始终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履行责任与义务,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致力于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

系统思维是一种具有基础性的思想理论和工作方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充分体现了丰富的系统意蕴,深刻揭示了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的重要性,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华传统生态价值观。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思维,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握好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过程中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和各个阶段之间的协调联动关系,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李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唯物史观意蕴[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3(6):34-42.

〔2〕商爱玲,雷霞.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课特辑(中) 第十一课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J].党课参考,2023(S2):219-23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4.

〔4〕王英,储峰.坚持系统观念的实践路径[J].前线,2023(7):13-16.

〔5〕李全喜,刘俭.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性[J].南都学坛,2019,39(5):88-93.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2.

〔7〕张有武,魏变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要素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7):5-7.

〔8〕刘海霞,张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守正创新[J].理论界,2023(10):7-13.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228-229.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先锋,2022(10):12-38.

〔11〕周宏春,戴铁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时代意义[J].生态经济,2023, 39(01):13-24.

〔1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3:151-152.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思维生态文明建设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系统思维视角下的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研究
商科学生系统思维能力提升对策探索
基于系统思维与方法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