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2016-11-12姚震寰

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环境

姚震寰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不同。生态文明是指一种文明的状态,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达到这种状态的过程;只有整体都达到了文明的状态才能称之为生态文明,相反,任何一个部分的进步都可以称之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要以全新的视角——生命共同体来看待经济、社会与自然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以和谐、绿色、平等、创新、人类的自我实现和可持续发展为价值框架的新型价值观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工具性价值;环境

中图分类号:G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9-0057-02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是建立在对生态文明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文明作出不同的理解。马克思认为,“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地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规定。

因此,这种关系以一种感性的形式、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明属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了自然界,或者,自然界在何种程度上成了属人的存在。因而,根据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出人的整个文明程度。”因此,生态文明内在地包含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人与人关系的文明。

俞可平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也表征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进步状态。

而严耕、杨志华则更具体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在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模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基础上,以生态学规律为基础,以生态价值为指导,从物质、制度和精神观念三个层面进行改善,以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市场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一种新型的人类根本生存方式或样法,是在新条件下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文明;

在起源上,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本质力量的再次觉醒;在内涵上,生态文明呈现为人类一种新的根本生存方式;在过程上,生态文明表现为对给定的现代工业文明模式的超越;在结果上,生态文明表现为人类在一种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中所创造的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文明并不是一种已经达成的状态,而是人类在反思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乃至生态危机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理想。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今各国政府和人民、以及其他社会主体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人类努力实现生态文明的过程,其实质在于“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摆正人与人的关系。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工具性价值

2.1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处置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渊源。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天与人“合而为一”。他说: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宋代的程朱学派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发展了“天人合一”的哲学。

对于“天人合一”的解释为人来自于天地,人与天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不是敌对的关系,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这种古老而朴素的和谐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赋予了更多的时代韵味。从哲学的角度看,和谐同样具备事物本质的对立统一和差异中协调的特征。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就是和谐,和谐概念的涵义非常宽泛,它将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视为一个系统。

也就是说人、自然、社会三者是统一的。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会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过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

和谐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不是由笔者主观臆造的,而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中逐步显现出来的。

价值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重要的具有某种有用性和积极意义的功能效应关系。主要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价值现象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以人作为价值的主体,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所以应该从人类自身的命运前途、人类社会发展和完善的视角解读价值。

而人与自然和谐作为价值是一种状态,不是抽象的,而是很实际的,它既将人作为价值对象来对待,又考虑用价值范畴来衡量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然,而不是单向度地看待价值范畴和忽视价值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和谐不仅指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将自然生态的思想扩展到人与人的关系上,人的社会就是一种生态社会,人与社会及其人与人的和谐就是一种扩展的生态和谐;而将自然生态的思想扩展到人自身的关系,社会中的个人就是一种人格生态,人自身的和谐也是一种扩展的生态和谐。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的和谐的三态整体和谐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所最追求的。和谐可以使人类真正有幸福感和安全感,使社会和自然都可以持续健康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的和谐是为了提高人的幸福指数,让更多的人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共同起栖居于地球这个人类共有的家园,共同分享社会资源,共同体验广泛的交往和沟通所带来的乐趣,并且拥有丰富而健康的精神生活。

进一步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及其人自身的和谐共存共荣,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人类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还有生态环境的健康循环协调发展。这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社会、自然有机整体和谐协调发展理论的生动体现。

2.2 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价值:高效

传统工业文明下的经济增长方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和损害,长此以往会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但国家和社会不谋求发展,很难解决国计民生问题和民族发展问题。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时代的主旋律。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而后可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迅速转变,推进环境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城市发展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可持续经济发展。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价值所在,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实践。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服务是为全民所平等享有的,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完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力求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共同可持续发展和存在。

2.3 生态文明的伦理价值:平等

2.3.1 人与自然的平等

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存在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内在价值。它们一直在不断循环着生存、繁衍和实现自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权利和价值。

如果把整个生态系统视为“大我”,那么每个个体存在就是“小我”,每个“小我”在实现自身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同时不能损害“大我”和其他“小我”。所有的“小我”都拥有生存、发展和繁荣的平等的权利,也拥有内在价值平等的权利,这种平等是彻底的平等,是生态伦理中心主义的平等。时间证明了人类认识的狭溢和偏颇。

随着生态文明意识的逐渐确立,人们幵始正确认识到自身在生态系统“大我”中的位置,认识了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中其他所有存在物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中其他所有存在物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中其他所有存在物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这个“大我”,所有生命也依靠自然这个“大我”。

因此人们要尊重自然界和其他生命的价值和平等发展权利,承认人的行为对自然界和其他生命负有伦理道德义务,只有这种伦理道德义务延伸到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才能真正与自然融为一体,共同和谐发展。改造和征服自然,必须以尊重自然,遵守自然规律为前提。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和谐发展中才能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2.3.2 人与人的平等

人与人是一种社会关系,但也可以从政治生态的意义上进行解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人的公平、“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首先个人的公平是相对于政府而言的,指的是公民对自身所处生态环境状况的知情权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权,公民有权要求良好生态环境的权利。

其次是“代内公平”是一种横向的比较,强调同一时间跨度代内的所有人,不论国籍、种族、性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差异等,在消费生态资源,利用自然环境和谋求自身发展上的机会和权利是相同的,公平的。由于生态资源所能提供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所以答每个国家在开发和利用自己某地区的生态资源的同时还要考虑别国和其他地区的长远需求,不能以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和权利谋求自身的发展。

最后是“代际公平”,这是一种纵向的比较,涉及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关联。是指当代人要合理使用自然生态资源,严格控制环境污染,留给后代人良好健康的生存空间和维持自身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体现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贫益和谋求发展上的权利是均等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2.

[2] 邹广文.全球化进程中的哲学主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3,(6).

[3]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4—5.

[4] 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166—167.

[5] 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J].求是,2008,(4): 17.

[6] 张世亮等注.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春秋繁露[M].北京:中 华书局,2012:115

[7] 陈寿朋.生态文明建设读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27.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
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试论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