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2024-06-21徐怡然刘晓惠马志傲焦连胜

关键词:构建策略中学语文课程思政

徐怡然 刘晓惠 马志傲 焦连胜

摘 要: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如何将课程思政渗透到学科之中,使之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教育学界研究与重视的焦点。中学语文课程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本文从中学语文课程思政体系现状、现实意义及思政体系实施策略,对中学语文学科思政建设进行了探讨,希望为中学语文的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5-0102-04

课程思政是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进而形成协同效应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这为各级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中学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质兼美、意蕴丰厚的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因此,中学教师要深挖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中学语文课程育人的优势。

一、中学语文课程思政体系现状

(一)语文教师缺乏对思政元素的挖掘

课程思政是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需要在学科教育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入思政内容,真正实现授业与传道相结合。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材包括散文、小说、话剧、古代诗词歌赋、现代诗文等丰富的教学内容,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但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依然束缚在应试教育的藩篱中,只关注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和语文成绩的提升,忽视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而影响了课程思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还有教师注意到了二者结合的重要性,但思政元素的引入效果不尽如人意,仅针对课程内容说浅层次地说明思政思想,不能使语文课程内容与思政知识、思政观点有效地融入,从而无法引起学生学习思政元素的积极性。

(二)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单一

好的语文课程思政除了要有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之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更是不可缺少的。然而目前的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现阶段的中学生是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从小接触来自各类媒介的信息,他们更喜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但大多数教师在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中还沿用传统的讲授法来展开教学,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次,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思政思想熏陶也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因开展活动会占用大量课时影响教学进度而较少开展此类活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政思想。

(三)语文课程思政评价方式落后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语文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课题。随着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特别是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成效,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挑战。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还是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业情况,没有具体的思政评价量表,并且一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以自己为课堂评价的主体,很少让学生互评或是让其他评价主体参与,例如缺少家长的评价等,这样限制了教学效果的全面的评价。就课堂评价语而言,大部分教师认为“教书”和“育人”都是课堂评价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然而现实却是大部分语文教师在使用课堂评价时局限于知识技能方面,而忽略了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这就使得语文教师在利用评价进行思政育人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中学语文课程思政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深化教育改革,推进课程建设

课程思政是指在非思政学科中充分挖掘本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举止,从而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从教材改革出发,统编语文教材高度体现时代性,其编写重点均体现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注重对学生品德培养。比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来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体现了爱国这一情怀。《再塑生命的人》体现了莎莉文老师敬业、友善的品格。中学语文课程对融入课程思政有着独特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不管是岳飞的《满江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文言文,还是《邓稼先》《美丽的颜色》等人物传记抑或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诗词歌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其中不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家国情怀,仁义孝悌,舍己为人等思想。当学生们捧着书本阅读时,他们心中的美好道德和高尚情操便会渐渐萌发,灵魂也会被洗涤,精神也会因此而得到升华。

(二)实现立德树人,提高文化素质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开始萌发独立的人格,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缺乏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学校德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品德受到熏陶与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程既具有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工具性是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能保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交流。人文性则是指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所发挥的文化功能。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做人、做事的道理,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例如,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等几篇文章选自不同时代、不同生活场景以及不同的体裁,但它们都反映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回延安》展现了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建设激情;《安塞腰鼓》展现陕北高原民族的旺盛生机;《灯笼》抒发了保卫祖国、保卫祖国的决心。学习这类文章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领略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增强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丰富课程内容,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与专门的思政课程相比,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其独特的人文性。借助课文这一载体,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会那么生硬与枯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不仅有着多样的文化知识,还蕴含着舍生取义、坚强不屈、乐观豁达的优秀品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用知人论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透过作者的生活经历去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让知识的学习与价值观的引领同步进行。例如,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的《过零丁洋》是文天祥在祥兴元年兵败被俘,途经零丁洋,在茫茫大海上,感慨国家命运而作的一首诗,其中包含了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教师在讲解这首诗歌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将作者这种爱国热情、民族气节传递给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苏轼的《定风波》是诗人因乌台诗案一贬再贬后创作的,但他始终以超人的心态泰然处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人生态度”为题写一篇习作,告诉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要潇洒豁达、积极面对。

三、中学语文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一)充分利用教材,全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人们常说“文以载道”,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有的揭示了青春的价值,使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有的歌颂了劳动精神,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有的讲述了乡土文化,向学生传递着乡土精神等等。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以人文主题与语文元素双线结合的形式进行编排的,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人文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单元导语中挖掘思政元素。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单元导语写到“阅读此类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建立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审美趣味。”教师可通过让学生领略祖国山水之美,将思政元素落在“热爱山河、热爱自然”这点,再结合课文内容深入品读作者寄托于自然山水景色中的情怀。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十四五”规划擘画的蓝图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奋斗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学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学科教学从来不是固定的、古板的、一成不变的。语文课堂在我国文化不断传承发展的数千年中海纳百川,教学方式是具有多样性的。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利用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语言简单、直白或过于犀利,缺乏说服力,易使学生反感,无法达到教学目的。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情境教学,以情境为依托,无声无息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体会,使语文课堂中的思政教育变得更加轻松、有趣,更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语文教师可以开拓“第二课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田野调查、社会考察、观摩学习等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学习课堂中、课本上接触不到的知识,为学生创设与现实生活相互融合的课堂教学环境。这些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能潜移默化地将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和思政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之中,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们不断前进。

(三)构建全面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实施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评价不仅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教育创新、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首先,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实施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可以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从而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精神。同时,教学评价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其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实施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考核,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同时,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升。此外,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还是检验语文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成果的重要路径。通过将课程思政内容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和启迪。而教学评价则可以通过对学生在课程思政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来检验这种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

四、结语

课程思政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秉持大语文观,致力于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同时高度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融入,确保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而均衡的发展,进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显著提升。此外,教师还应善于借助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政活动,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更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统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阳皎.初中语文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探究——以统编版初中教材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22.

〔2〕李维新.浅谈初中德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2022(35):48-50.

〔3〕陈婷.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探索[J].考试周刊,2020(53):27-28.

〔4〕姜喜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析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2022(23):232-233.

〔5〕赵文忠.新时代初中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方法[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11):63-64.

〔6〕王恭茂.浅谈初中德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21(46):97-98.

〔7〕孙杰.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学科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22(07):13-14.

〔8〕刘吉平.中学语文课程思政的优势与策略[J].华夏教师,2020(20):84-85.

猜你喜欢

构建策略中学语文课程思政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