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养策略
2024-06-17李凤丹
李凤丹
摘 要:在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治教育。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因此,文章在分析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逐步培养学生守法、懂法、用法的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教育;培养策略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缺乏重视
应试教育下的教学常常会忽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只重视文化课程内容的教学,长此以往易造成“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完全背离国家要求的素质教育轨道,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家长在家庭中有时也会忽视孩子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教育,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懂了。这无形中造成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甚至有些酿成了大错,而后悔莫及。因此,在社会大环境下,学校和家长双方都要对法治教育课程提起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为共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添砖加瓦。
(二)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
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未能引起部分教师的充分重视,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相对落后。而以现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这种模式根本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照本宣科的教学不仅会造成课堂氛围不佳,还会导致教学进度缓慢等不良后果。
(三)教学效果不佳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培养法治意识,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基本权利。否则,学生就无法提起重视,效果自然差强人意。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深化知识理解
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的差异,不能在日常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来说,更要求学生要对人、事、物的看法具备实际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单纯地依赖教材,让学生在枯燥和专业化的理论知识中消化和理解,只会造成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一知半解甚至是一头雾水,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阻碍了学生法治意识形成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具体内容并结合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在课前搜集好相关案例作为辅助,将其更好地应用在课堂上。
例如,在“学会沟通交流”中,沟通交流这一内容,学生的周围有很生活化的事情,但是假如教师单纯讲解教材内容,学生难免感觉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的小剧场“这一沟通好不好”,让学生在这些设定的场合中身体力行地感受沟通的魅力,了解主动有效的沟通才能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理论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能力,让学生形成敢于表达和善于沟通的良好习惯。
(二)深究教材,渗透良好道德与法治教育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时期。但这个时期的小学生普遍呈现思想不成熟、行为和意识缺乏独立意志的年龄特点,不加以引导则很容易产生危险。例如,很多学生在过马路时,喜欢三五成群嬉戏打闹,没有认识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又或者在自身遇到危险或者其他一些突发情况下,没有良好的自救办法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真实案例,令教材的知识与案例相融合,对学生渗透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此外,还可以播放教育短视频和采用情景教学法等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强德育的渗透。
例如,在“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一课中,大部分内容由一些小故事串联而成,但是有些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容易造成学生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共情,从而大大减弱了本课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设置“演一演”活动,让学生演绎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在特定的情景教学中,初步感知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距离学生生活时代较为久远的故事。学生在更直观的场景中,逐步掌握本课内容重难点,深化对守信、坚持正义、不畏强权等传统美德的认知与理解。同时,教师抓准时机渗透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学生通过分享与交流,最终内省为指导自己的行为准则。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视频播放展示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字经》内容,在课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追问学生是否真正了解《三字经》里的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这些事情等。在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分享的真实案例有机结合下,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逐步引导学生感受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的同时树立起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紧扣课程标准,提高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本门学科的课程学习后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方面,而随着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的不断变化,想要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无疑是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及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紧跟课改步伐与要求,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一关键指引为依托,通过反复的研读和思考,明确自身的教育理念,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让道德教育滋养法治意识,让法治教育促进道德培养,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从每一节课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借助信息技术,强化课堂效果
随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的迅速普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极大的助力作用。同时又因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等的原因,在理解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内容时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借助数字技术的扶持,通过播放相关的教学资源视频,或者一些趣味小视频等数字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门学科一些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更好地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烟酒和毒品危害人类健康的片段,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回归教材,阐述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类发展的积极影响。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关的法治宣传漫画,如“毒品是如何进入到人们生活中并诱惑人们沦陷”,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与能力。在视听结合的模式下,让教材内容“动”起来,在真实相关案例分析与引导中,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成长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道德教育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法治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就要在引入信息技术支持的同时,深入研究教材,紧扣新课标要求,以学生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兼备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雷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07).
[2]李宸曦.基于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的小学生法治教育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