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4-06-14陈紫聪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对于促进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针对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期望为相关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课程思政;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5-0077-05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重视。当前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育质量不够高等,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构建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性
传统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往往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往往导致学生缺乏对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深刻理解,难以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的人才。而通过构建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教育中,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提升教育质量。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此外,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在当今社会,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构建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和发展机会。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1]。总之,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构建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可以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的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有效的构建策略和方法,为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特点及现状
(一)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特点
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通常针对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专业背景的成年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旨在提升学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较为灵活,可以根据学员的需求和时间安排进行调整。此外,学习时间和地点也相对灵活,学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时间。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注重实践性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方式让学员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学习效果。同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旨在培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也逐渐走向国际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继续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为学员提供更具国际视野的继续教育[2]。
(二)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状
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以传统的面授课程为主,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的课程,不能满足不同学员的需求;在教学内容方面,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环节,不能很好地与职业需求相结合;此外,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由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员具有一定的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因此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学员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同时,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较低,缺乏国际视野和合作机会。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交流和合作已经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由于种种原因,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缺乏与国际接轨的课程和教学资源,不能为学员提供更具国际视野的继续教育。
三、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可以提升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教育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非学历继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通过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在当今社会,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构建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和发展机会。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此外,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在非学历继续教育中,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通过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职业发展的内涵和要求,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从而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3]。总之,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通过构建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可以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的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有效的构建策略和方法,为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四、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确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方向和目标的根本保证。只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才能确保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正确方向。二是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规划,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同时,需要将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到各个课程中,实现课程的全方位覆盖。这一原则将确保课程思政体系在整体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三是需要注重以人为本,以学员为中心,注重学员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要着眼于学员的全面发展,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和职业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学员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需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非学历继续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发展需要,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需要将行业需求和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中,提高课程的职业性和应用性。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需要坚持国际化视野,注重课程的国际化和开放性。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注重课程的国际化和开放性。同时需要引进国际先进的继续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这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国际前沿动态,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4]。
五、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思政元素渗透
构建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该体系以课程为载体,通过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的人才。在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如在许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过程中,都涉及道德、伦理等问题。因此,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有助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特点,需要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既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满足学员的实际需求,也要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5],还要注重课程的创新性和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各个课程中。这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一是结合课程内容,自然引入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某一专业知识时可以引入相关的道德、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二是利用案例教学,引入思政元素。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三是增加实践环节,强化思政元素的渗透。高校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职业道德和责任的重要性。
教师是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培养学生的重任。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帮助他们掌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高校需要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了解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通过与行业的合作,可以引入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此外,通过与行业的合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积累的机会。构建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需要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思政元素渗透,提升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的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6]。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教育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教育能力是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政教育能力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的效果和质量。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政教育能力。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帮助他们掌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思政教育培训、邀请专家学者作讲座、组织教学研讨会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引路人,他们的价值观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不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实践是提高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鼓励教师参与思政教育实践,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担任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等,让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教育能力是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7]。
(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是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核心任务。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必须根据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网络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此外,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可以引入在线教育资源,如网络课程、在线论坛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加强合作与交流是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与国内外高校进行合作与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可以邀请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思政教育,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和个体差异,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体现思政教育成果
教学评价体系既是衡量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反映思政教育成果的重要途径。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评价目标。评价目标应该紧紧围绕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衡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为核心,突出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的评价。评价目标还应该体现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要求和评价,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为了更好地体现思政教育成果,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评价以外,还可以采用作品评价、小组讨论评价、实践报告评价等方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之一。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紧紧围绕评价目标,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以量化或质性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还应该体现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要求和评价,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评价结果反馈是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应该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教师,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8]。应该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教学和提高质量提供依据。强化评价结果应用是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应该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毕业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挂钩,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应该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晋升、评优等方面挂钩,激励教师更加注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此外,还可以将评价结果应用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为提高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整体水平提供支持。
(五)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思政教育资源
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引入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可以通过企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的人才。加强校企合作的首要任务是共同制定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高校应该根据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特点,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确保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同时体现思政教育的理念和要求。通过共同制定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更好地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等元素融入课程中,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入企业优秀人才参与教学是拓展思政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优秀人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可以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更多的案例和实践经验。企业优秀人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也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是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和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企业实践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是拓展思政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但它们之间存在很多相通之处。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既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要求,也可以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和案例。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之一。高校应该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订合作方案和计划,确保合作的有序进行。需要及时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为改进合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支持。
(六)加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明确监督管理职责,确保监督到位。高校应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指派专门的监督人员,负责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监督。监督机构或监督人员应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经验,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改进。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是加强课程实施过程中监督与管理的基础。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课程思政教学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明确监督管理的原则、方法和标准。需要注重制度的执行和落实,确保监督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指导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教学过程既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也是监督管理的重点。高校应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包括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资源是否充分等。同时,应注重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及时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建立反馈与改进机制是加强课程实施过程中监督与管理的关键环节。高校应定期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评估和反馈,将监督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此,应建立奖惩机制,对教学质量好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对教学质量差的教师进行督促和帮助。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的核心力量,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应注重对教师的评价和培训。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进行全面评价,为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高校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承担起课程思政教学的责任。
六、结语
总之,在构建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要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等元素融入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要注重拓展思政教育资源,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和案例。要加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标准,强化教学过程监督和教学效果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改进。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构建起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为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的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思政体系,为提高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整体水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武丽志,贺麓宁,梁茵然.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22(1):30-33.
[2]高晓宇.新时代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定位与转型[J].继续教育研究,2022(8):114-116.
[3]王友富.“课程思政”论域下“教材思政”演进逻辑与建构策略[J].出版科学,2022(5):40-42.
[4]蒋占峰,刘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多维审视[J].现代教育管理,2022(9):13-15.
[5]杨建辽,胡嘉旭,张洪锐,等.开放大学开展“课程思政”的特点难点与策略[J].湖北开放大学学报,2022(2):31-33.
[6]楚国清,王勇.“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四重逻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84-85.
[7]侯兴蜀.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发展实践与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8):31-33.
[8]张春平,韩风鸣.行业特色型大学课程思政特色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1(24):97-99.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Syste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in Non-academic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hen Zicong
(Keyi College,"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Shaoxing 312369,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non-academic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increasingly receiving widespread atten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building a high-quality syste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on-academic continuing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with the hope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related educational work.
Key words:Non-academic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igh-quality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