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身教育视角下的家庭德育策略

2024-06-14弓新林李海云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当今的中国教育也始终秉持着终身教育的理念,强调人的一生必须无间断式学习以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应对外界变化,即“活到老,学到老”。通过梳理终身教育与家庭德育的相关文献,将家庭德育置于终身教育视角之下,重申家庭德育重要地位,分析发现目前家庭德育存在家庭教育理念偏差、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长缺乏正确的家庭德育理念、家庭德育的角色错位与缺位等问题,进而提出“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提升家庭德育意识”“采用民主开放的教育方式,提高家庭德育实效”“建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形成终身性的道德生活场”“构建全域性的道德学习场,推动家庭德育归位”等家庭德育策略。

关键词:终身教育;家庭德育;家庭德育策略研究;道德生活场;道德学习场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5-0092-04

家庭道德教育对儿童性格、品德、行为规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影响伴随个体终生。终身教育是贯穿个体一生的教育,家庭道德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的内容又包含家庭德育,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因此,有必要从终身教育视角出发,窥探家庭德育价值,分析家庭德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实现路径。

一、家庭德育的重要性

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最高目标。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其涉及广泛的教育内容,包括对儿童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良好的品德是成才的基础,家庭教育的本质是“教子做人”,家庭德育也是“教人做人”的教育。因此,“家庭德育不是家庭教育的所属内容之一,而是其最高目的和方向,也是本质所指,体现着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涵盖了家庭教育的一切”[1

家庭德育是终身德育的基础。终身德育是指贯穿人一生的道德教育,它既有终身教育的特点,也有道德教育的本质,其本身天然包含道德教育因素。换言之,家庭德育是终身德育的应有之义,内蕴于终身德育。个体出生后首先接触到的场所就是家庭,家庭既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儿童在进入学校教育之前的主要生活场域,任何人都无法完全跳出家庭对其成长的影响。因此,家庭德育有着其独特的价值,是其他类型教育都无法替代的。家庭德育是终身德育的开始,良好的家庭德育为终身德育奠定稳固的基础,是儿童健全人格茁壮成长的基石。

家庭德育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对人影响最深的教育,人的一生都在有意或无意地接受家长的教育与影响,家庭教育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的人生轨迹与成长路径。家庭德育既是个体婴幼儿时期发展的关键影响力,又是塑成个体青少年时期品格的重要途径,贯穿个体终身发展的各个阶段,其根本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有德行、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时代青年,是终身教育。“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2]354-355。因此,家庭德育需在终身教育理念视域下开展,承担起培养“成人之道”的责任。

二、家庭德育存在的误区

(一)家庭教育理念偏差

在极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下,教育内卷现象日益严重,使大多数家长产生了“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尽管国家当前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对大众的影响根深蒂固,“唯分数论”仍然活跃于教育体系中。考试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指挥棒,家庭教育变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属,在学科教学受到极大重视的同时,德育徘徊在被忽视的边缘地带。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几乎忽视了家庭德育在儿童各个成长阶段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家庭德育及其方法策略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唯成绩论”忽视儿童自身兴趣与需求,扭曲了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摧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家长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育孩子,实施家庭道德教育,其结果必然与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家庭德育存在偏差。欧阳鹏和胡弼成指出,目前智育是家庭教育的评价重心,长此以往形成的学习成绩领先于道德发展的“成才观”是当前家庭德育发展的困境[3。将儿童的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目标,殊不知“德”的培养才是“成人”之基,才是家长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当今社会仍有很多家庭依然遵循老旧思想,在实施家庭教育时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导致形成一言不合就开打或父母一言堂的家庭教育现状。权威式的家庭教育完全忽视了孩子的独立思想,剥夺了孩子的发言权,使孩子形成自卑、没有主见的性格,不利于今后的社交生活。加之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使得处于发展阶段的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结果与家庭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此种教养方式也不利于家庭德育的发展。此外,现代家庭德育存在重言传、轻身教的现象。家庭是人生长的起点,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父母作为孩子的首席教育者,是儿童效仿的对象,其言行举止对儿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其母,必有其子”这一俗语正是民间对这一现象的贴切形容,然而在对儿童的日常教养中,常常存在这样一类父母,他们只会一味地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制定一系列需要遵守的规则,却没有做到以身作则,即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经常会叮嘱孩子在空闲时间多看书少玩手机,而父母却时刻抱着手机在玩,孩子从来没有看到过家长阅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也不会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反而会效仿父母的行为。那么家庭教育何以继续?因此,家庭德育既要有言传,也要重身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2]355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溺爱。随着家庭结构的变迁,原有的大家庭逐渐消失,转变成“2+1”的核心家庭结构,儿童多为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和关注集中,对孩子的要求无上限满足,形成溺爱,容易导致孩子养成自私、骄纵、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另外,有些家长包揽孩子所有的事情,使其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能吃苦、肯奋斗的良好品格,同时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导致“高分低能”“妈宝男”等社会现象层出不穷。

(三)家长缺乏正确的家庭德育理念

当下很多家长的德育意识淡薄且缺乏正确的家庭德育理念,一度忽视了家庭德育的作用,抑或是对学校教育抱有过高的期望,将德育工作完全寄托于学校和教师,在家庭德育方面主体作用发挥不足,从而影响了家庭德育功能的发挥。此外,还有部分家长抱有错误的家庭德育观念,采取错误的教育方式,例如,经常性采用物质奖励作为学习的交换条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身边的家长对他们的孩子说这样的话:“你这次考好了想要什么奖励”“如果这次期末考试能够考到班级前三名,就给你买上次看好的平板。”现在的孩子对于类似这样的话耳熟能详,但奖惩讲求中庸之度,物极必反,过度的物质奖励既会导致结果与最终的目的相左,也不利于孩子精神世界的建设,还容易造成功利型人格,缺少牺牲奉献精神,长此以往,孩子的不良品德逐渐形成。

(四)家庭德育的角色错位与缺位

基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大环境熏陶,加之以成绩和学历选拔人才的用人机制,导致当下的家长把过高的期望放在学校教育上,过度将注意力投放在儿童的智育方面,将“成才”凌驾于“成人”之上,造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角色错位,忽视了家庭德育在儿童成长中所产生的持续而深刻的影响,削弱了家庭德育在儿童发展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家庭德育的错位易使儿童陷入一味追求知识技能和提高学业成绩的误区,忽略了人际交往、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性;家庭德育的缺位致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观念输入与价值引导,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难以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有损于儿童良好品德的培养。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指出:“人的一生都需要不断地受教育,不仅需要进一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成人教育而且需要持续的、真正的、涉及人在其道德品格方面的教育。”[4简言之,家庭德育的错位与缺席既会导致家庭教育问题频发,也不利于终身教育的发展。

三、终身教育视角下家庭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一)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提升家庭德育意识

首先,终身教育视角下人的教育,强调教育伴随人的一生[5。家庭德育对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即家庭德育也是终身教育。家长应该将“立德树人”作为家庭德育的根本任务,意识到“德”是立足之根本,一切都需以自身品德的修炼为根基,是任何事业、学业的基础。

其次,终身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知识的传授,重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以自我个性为中心丰富发展的“完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不仅需要智力发展,还包括品德的发展,家长在重视儿童智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德育,唯有二者齐头并进才能将儿童培养成为能够积极适应未来世界变革的道德人。因此,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是进行家庭德育的前提,家长需转变重智轻德的思想,从行动上开始重视家庭德育,把育德放在家庭教育的第一位,不要因为觉得孩子还小而忽略掉一些缺点,认为这些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忽视问题的存在。事实告诉我们,当儿童长大成人拥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后,想要再矫正远比幼童时期要难得多。

(二)采用民主开放的教育方式,提高家庭德育实效

首先,终身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它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与民主性,因此在家庭德育中应该抛弃传统的一言堂或父母权威式教育,采取民主开放的教育方式。用民主的方式感化儿童,予以儿童更加开放的学习天地,既不要对儿童溺爱,使儿童丧失奋斗的动力,成为碌碌无为、不求上进的社会青年,也不要过分权威,抹杀孩子的自尊心,使儿童丧失信心,成为缺乏自信、没有主见的人,更不应该对其过分放纵,使其不知孰是孰非,没有奋斗目标,形成盲目从众的心理。传统的教育方式降低了孩子在家庭中的参与感,不利于家庭的稳定,从而影响家庭德育的实施;反之,开放民主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有更多的家庭归属感,儿童会更加愿意与父母沟通,有益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家庭德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最大效果。

其次,父母和子女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家庭关系。家长在合理限度内学会“放手”,给予孩子一定程度的自由,只有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才能使儿童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具备主体性道德的儿童能够主动生成强烈的道德渴望、积极的道德选择、合理适切的道德行为。对儿童道德主体性的培养既是家庭德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终身道德学习的终极目标。同时,家长作为儿童所效仿的榜样应该以身作则,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6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儿童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品德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要端正态度,发挥榜样作用,肩负起家庭德育的重任,助力儿童健康成长。此外,终身教育具有终身性和灵活性,他面向全民并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任何人无论处于任何阶段,只要想学习就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道德教育是一种延续性的教育,它不会在一个人的某一阶段突然停止,而是永无止境的、需要不断完善的、时时处处可以开展的能动的教育过程,正是道德教育的此特点决定了人必须通过终身的道德学习,才能使自己达到德性完善。家长要发挥好家庭德育的天然优势,在生活中积极主动、随时随地对儿童实施家庭德育,实现德育生活化,不必拘泥于固定时间、地点进行道德说教。“遇物则诲,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更有利于儿童将道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提升家庭德育实效,这既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也是终身教育的应然体现。

(三)建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形成终身性的道德生活场

首先,家庭的稳定性是良好家庭环境的基础保障。俗话说,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这对于下一代的道德培养和心理健康影响深远。夫妻关系决定了一个家庭环境的完整性,和谐的夫妻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助于家庭德育的实施,即使在某些教育问题上有分歧,也应该避开孩子在私下沟通,达成一致意见,避免孩子在混乱的环境中吸取错误的观点。

其次,家庭成员之间要注重沟通,家长要主动了解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切身体验儿童所需,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家庭经济压力增大,很多父母都忙于工作,尤其是双职工家庭,家长通常注重孩子经济上的给予,缺乏对孩子生活和学习的关心,继而减少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使亲子之间应有的情感互动缺失。还有部分家长由于工作需要远离家庭,孩子无法带在身边,从而缺少了对孩子应有的陪伴。人与人之间交流缺失随之而来的是极大的疏离感,在不利于家庭环境的建设的同时,也削弱了家庭德育的效果。因此,父母应该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在增加沟通频率的同时,也要注重沟通的质量,在有空闲时间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一些家庭活动、出行游玩来强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即使不在孩子身边,也可以通过微信、电话的方式进行,积极完善并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为家庭德育的实施提供健康的场所,形成终身性的道德生活场。

(四)构建全域性的道德学习场,推动家庭德育归位

首先,就家庭内部而言,父母联动实施家庭德育。家庭的启蒙教育对儿童的一生有着非凡的意义,从婴幼儿阶段到青少年阶段甚至是成年时期都产生着持续而深刻的影响。家长在家庭德育过程中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的父母,双重角色扮演要求家长能够灵活转换身份,既要担负起教育者的重任,也要注意身为父母的角色。因此,父母之间要达成一致的德育目标,避免德育过程中使儿童的心理和价值观混乱,影响家庭德育的实施效果。

其次,就家庭外部来说,家校社联动形成“三位一体”的大德育体系。家校社三方教育主体应该保持联系,互相沟通,保证德育实施的一致性,使德育效果最大化。道德具有生活性,存在于个体生长的全部场域,家庭不是个体道德生长的唯一环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发挥联动效应。学校相对于家庭和社会有其更重要的责任与独有的优势,在家校社德育配合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学校德育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对家庭、社会作出积极的德育影响。例如,定期为家长开展讲座,普及家庭德育方法及多样化的德育实践形式;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家庭德育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开展线上家庭德育交流平台,增强家长家庭德育意识,更新家长家庭德育理念;将社会德育资源引入学校,向社会开放学校德育设施等。同时,社会也应该为家庭德育提供支持,建设专门化的家庭德育社区,为家庭德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合力推动建设家校社“三位一体”的道德学习场,促进家庭德育归位。

参考文献:

[1] 白芸.家庭德育:回归终身教育立场的成人之道[J].福建教育,2019(16):1.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 欧阳鹏,胡弼成.家庭德育: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基[J].大学教育科学,2018(4):10-17.

[4]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8.

[5] 张美玉.终身视角下的家庭教育和德育探析[J].家长,2021(32):38-39.

[6]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Analysis of Family Moral Educ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long Education

Gong Xinlin Li Haiyu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31, China)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era, building a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and creating a learning society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e Chinese education today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emphasizing continuous lifelong learning to updat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to respond to external changes, that is, “learn and live”. By review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lifelong education and family moral education, family moral education is placed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ifelong education, an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family moral education is reiterated.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re are currently problems in family moral education, such as deviation in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s, improper family upbringing methods, lack of correct family moral education concepts by parents, misplacement and absence of family moral education roles. Furthermore, stratigies of family moral education are proposed: establishing a lifelong education concept and enhancing family moral education awareness; adopting democratic and open education method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family moral education; building a good family environment and forming a lifelong moral life field; building the omnitude of moral learning field and promoting family moral education returning to the right place and so on.

Key words:Lifelong education; Family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on family moral education strategies; Moral life field; Moral learning field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服务茶产业发展 推动全民终身教育——我校茶学科建设获得长足进步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我校荣获“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终身教育特别贡献奖”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职高职的有效衔接探析
国外终身教育模式借鉴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
我国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