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大学社会培训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内容设计与路径选择

2024-06-14傅翔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开放大学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摘要:开放大学社会培训实施课程思政具有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践行终身教育理念、培育社会培训品牌等生成逻辑,需要突出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与职业素养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要素,实现筑牢政治认同之基、铸实道德规范之魂、补足敬业精神之钙的教育目标,应该选择开放大学体系与委托单位协同合作的顶层设计、线下培训与线上培训有机结合的培训形式、讲述教学与体验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方法之实施路径。

关键词:开放大学;社会培训;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5-0087-05

思政教育是高校的重要职责,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尽管课程思政将思政理论、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等思政教育元素有效地融入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教育之中,对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影响而呈现出独特的价值,引起了包括开放大学(以下简称“开大”)在内的高校的高度重视,成为高校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但是开大的课程思政教育主要局限于学历教育,尚未有意识地引入社会培训领域。加强开大社会培训课程思政建设刻不容缓。

一、开大社会培训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

社会培训是开大的重要办学形式,虽然具有不同于学历教育的办学特点,但具有与学历教育一样的价值取向,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开大社会培训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正是蕴含在其价值取向之中,体现着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行动逻辑的统一。

(一)理论逻辑: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具有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过程中塑造人的特殊功能,是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并进的重要举措。开大实施课程思政不仅是提升思政教育成效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继续教育是当前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对薄弱领域”[1,尤其是在非学历教育领域,甚至有学者断言“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样本极少,暂不能作为统计或综述研究对象形成总体结论”[2。因为社会培训实施课程思政颇招非议,所以有不少人认为无论是委托单位还是参训学员,其主要诉求就是学习专业新知识、进修专业新技能,并非接受思政教育;又因为大多数参训学员已是成年人,社会阅历丰富,“三观”与人格均已成型,通过各类短期培训予以重塑绝非易事,所以在社会培训中实施课程思政既没必要也不可行。而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规定(试行)》,则对这些观点予以回应,明确无误地指出社会培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此可见,作为开大重要办学形式的社会培训,因与学历教育一样担负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使命,同样需要开展思政教育与实施课程思政。

(二)实践逻辑:践行终身教育理念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提出了“使国家开放大学成为我国终身教育的主要平台”的改革目标。终身教育自1965年被正式提出后,其概念一直没有统一的权威定论,较为普遍的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既包括一个人纵向发展阶段接受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一个人同一阶段横向从学校、家庭、社会各领域接受的教育。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要形式。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肩负着促进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最高追求与终极目标,既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体力、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的充分发展,也指人的素质的完整发展,即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的完整发展。概而言之,社会培训作为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教育形式,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下的社会培训存在重专业知识技能进修轻思政教育引领的倾向。虽然从社会培训的概念来看,这一倾向似乎因符合“对各行各业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新知识和新技能进修的短期培训”的要求而无可非议,但是从践行终身教育的理念来看,这一倾向确实偏离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开大社会培训必须从全面准确践行终身教育理念出发,通过对教育目标的纠偏与校正,实现由重专业知识技能进修轻思政教育引领向二者并重转变,即在社会培训中通过实施课程思政强化思政教育引领,“引导学员增强政治认同、强化道德修养、树牢职业理想、践行职业精神,以实现业务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养、职业素养等的全面提升与发展”[3。这是开大社会培训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应有之义。

(三)行动逻辑:培育社会培训品牌

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社会培训品牌是办学的竞争力。开大一直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与社会培训品牌的培育。2015年出台的国家开放大学《关于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通过加强项目质量管控,打造自有特色品牌,实现“形成若干个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非学历教育项目,初步形成具有国家开放大学特色的独有品牌”的发展目标。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又提出了“扩大社会培训”“使社会培训成为开放教育新品牌”的改革目标。

社会培训品牌是培训质量、培训服务与培训文化的综合体现,培训质量又是培训品牌的核心要素。培育社会培训品牌的关键就是提升培训质量。开大社会培训虽然十分重视培训质量建设,但基本上都聚焦于通过科学设置课程、聘请业内名师、改革教学方式等途径优化培训组织形式,实现学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提升。而对学员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提升重视不够,甚至忽视。事实上,如果将人的素养简单分为专业知识与技能、政治素养与品德两个方面,相对而言,提升学员的后者素养更为紧迫。学员长期浸染于社会之中,直接与多元文化思潮交锋,时常受社会不良习气的侵扰,思想上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杂质。如果不能通过强化政治素养与品德教育引领达到及时过滤思想杂质的目的,即使专业知识与技能有了提升,也不能称之为是有质量的社会培训。开大社会培训实施课程思政是提升社会培训质量、培育社会培训品牌的内在需要。

二、开大社会培训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

思政教育内容丰富多样,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当下的思政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教育,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等等。开大社会培训时间短、课时少,思政元素储量有限,其课程思政进行全部内容的教育不切实际,应该以落实立德树人为价值取向,按照不同的培训主题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尤其要突出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与职业素养等内容要素。

(一)政治素养:筑牢政治认同之基

政治素养是指个人的政治认知与态度、政治价值取向与行为表现,包括政治立场、政治品质和政治水平等方面的修养。政治素养既是认知层面的素养,也是行为层面的素养。开大社会培训课程思政必须突出政治素养教育,这是由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所决定的。其教育目标就是引导学员强化“四个认同”,加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拥护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支持者,筑牢政治认同基础。

政治素养教育又要以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能力等为主要内容,具体有四个方面的重点:一是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国际国内时政与形势等教育,帮助学员全面准确理解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国内外社会发展形势,引导学员主动关心国家时事,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自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践行者。二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主要通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方面的教育,帮助学员掌握党史与国情等基本知识,厚植爱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三是理想信念教育。如果说前两个方面是最为基本的内容,那么,理想信念教育则是相对较高的要求,教育的重点对象为党员干部。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坚守政治定力。四是政治能力培养。通过前三个方面的政治素养教育,提升学员的政治理解力、政治判断力与政治参与力,生成平和、理性、有效的政治沟通能力,参与社会政治事务,增进社会信任和共识,建设和谐社会。

(二)道德修养:铸实道德规范之魂

道德作为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规则,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与取向,具有引导与促进社会成员向善的功能。道德修养是指社会成员通过道德上的自我修炼后达到的道德境界。加强社会成员道德素养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抵御能力,而且还能通过助力社会成员个体道德素养的提升,引领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开大社会培训课程思政突出道德素养教育,是提升学员道德水准、铸实道德规范之魂、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道德素养教育又要突出社会公德、法律规范、行为规则等内容要素。社会公德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应该遵守的最基本道德准则,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最基本道德要求。社会公德虽然属于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但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会公平、扬善惩恶的功能,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独特的作用。社会培训突出社会公德教育,旨在引导学员激发自我修炼动机,增强自律意识,切实提升社会公德水平,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法律规范是对社会成员行为的刚性约束,是对道德功能的必要补充。自觉遵守法律规范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对确保社会公共生活规范有序意义重大。社会培训突出法律规范教育,旨在引导学员强化法治思维、树立法律信仰,养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行为规则是社会成员学习、工作与生活需要遵循的具体原则、基本规范与行为要求。它虽然不具法律意义上的强制力,但仍有相当的约束力,具备规范社会活动的功能。社会培训突出行为规则教育,旨在引导学员涵养公共意识,强化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行为规则的习惯,共同构建文明社会。

(三)职业素养:补足敬业精神之钙

职业素养是指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符合职业内在规范与要求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知识技能、职业信念、职业行为习惯等三大核心要素。其中,职业知识技能是通过学习与培训相对容易获得的,且能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而职业信念与职业行为习惯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范畴,不仅要通过反复的教育与培训,还要在职业生涯中逐渐塑造与完善。职业素养对社会成员个体而言,既是基本素养,也是重要素养。比如,如果没有基本的忠诚这一职业素养要素,那么,就存在技能越好则潜在的危险也越大的可能。开大社会培训课程思政突出职业素养教育,不仅是为学员提升职业素养水平,赢得更好职业发展空间的需要,也是为学员更好地立足本职工作,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素养教育又必须突出职业知识技能、职业信念、职业行为习惯等三大核心要素。职业知识技能是从事某一职业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最为基本的职业素养。相对而言,职业知识技能是社会培训重要而特殊的内容要素,更多的是通过社会培训中的专题教育来完成,而不是通过课程思政来实施。职业信念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心态与职业意识等,敬业精神是其核心要素。敬业精神作为基于热爱基础上的把职业当成事业对待且甘愿为职业忘我投入的精神境界,是职业信念教育的重中之重。社会培训开展职业信念教育,旨在引导学员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忘我投入的职业精神与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行为习惯是指长期从事某种职业而养成的具有职业特点的行为与习惯,是职业素养的显性表现,比如善于时间管理、服从工作安排、勇于承担责任、及时反馈问题、事事追求完美,等等。社会培训开展职业行为习惯教育,旨在引导学员重视职业行为训练与良好职业习惯养成,促进自身职业发展与成长,助力学员获得更好的职业成就。

三、开大社会培训课程思政的路径选择

开大是一所有别于普通高校的新型高校。社会培训是一种有别于学历教育的办学形式。开大社会培训课程思政必须选择一条适合自身办学特点且能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的实施路径。

(一)顶层设计:开大体系与委托单位协同合作

开大社会培训对思政教育尤其是课程思政重视不够是不争的事实。国家开放大学作为开大社会培训课程思政的管理主体,对社会培训课程思政缺乏应有的规划与设计。2015年出台的国家开放大学《关于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的指导意见》是开大体系开展社会培训的政策性依据,却没有对社会培训提出思政教育的要求。2018年发布的国家开放大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2023年印发的国家开放大学《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若干意见》,虽然是开大体系新时代学生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但实施对象仅局限于学历教育学生,并未涉及社会培训领域。正是由于国家开放大学缺乏顶层设计,导致了开大社会培训课程思政的整体性缺位。虽然有少数的基层开大社会培训倡导与实施课程思政,但终因各自为政而难成气候。

国家开放大学作为开大社会培训的管理主体,必须承担起课程思政总设计师的责任,通过充分发挥整个体系的系统联动与系统运作优势,紧紧抓住实施方案、培训平台、课程资源与师资联盟等方面建设,做好社会培训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构建社会培训课程思政的“四梁八柱”,确保开大社会培训课程思政的顺利推进与取得成效。一是制订开大体系社会培训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与国家开放大学《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开大社会培训人才培养特点,从宏观层面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工作体系,工作任务、方法举措等指导性意见,为开大体系开展社会培训提供纲领性文件依据。二是建设开大社会培训平台。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建设具有在线学习、在线讨论等功能的系统社会培训平台。充分发挥开大的体系优势与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为社会培训提供硬件支撑。三是加强社会培训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通过项目招标等形式引导系统内教师、普通高校与行业专家等系统外教师,主持建设一批适合不同培训主题参训学员自主学习的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资源,并通过开大社会培训平台为社会培训提供服务。教学资源建设既要确保覆盖面与丰富性,力争覆盖尽可能多的培训主题,更要确保接受度与有效性,充分考虑学员的特点选择表现方式,力求学有兴趣且有成效。四是建立开大体系社会培训课程思政师资联盟。将从全国开大系统、普通高校与各行各业中筛选的既能从事社会培训教学又擅长课程思政的教师,建立师资库。同时,通过定期培训、实行集体教研与备课制度、举办教学竞赛、加强课题研究、强化激励等举措,不断提升他们的社会培训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国家开放大学的顶层设计不仅为开大社会培训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而且其培训平台、教学资源与教师资源,既是基层开大争取项目的有利条件、与委托单位协商培训方案的重要基础,也是编制培训方案与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

(二)培训形式:线下培训与线上培训有机结合

社会培训形式是指社会培训的组织形式,即培训机构为培训项目选择的教师授课方式或学员学习方式,包括线上培训、线下培训、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等。社会培训形式是项目实施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不仅是项目顺利实施的保证,也是培训质量与成效的保证。

基层开大是开大社会培训课程思政的组织主体。当下的基层开大社会培训,就其组织形式而言,授课方式均为线下面授教学。就其思政教育形式而言,思政教育的引领功能主要由专门的思政课程承载,而非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来完成。这样的授课方式与思政教育形式,具有两个方面弊端:一是单一的线下教学制约了培训内容的容量。社会培训时间以3~5天居多,如果不能创新授课方式,培训内容十分有限,影响了培训效果。二是由思政课程替代课程思政承担思政教育的引领功能,且采取线下教学方式,不仅占用了本来就紧张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课时,而且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成效。因为课程思政是一种较思政课程更适合成人特点的思政教育方式,所以社会培训“应该减少或弱化思政课程的独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由非思政课程承载,将外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塑造转变为非思政课程的内在再塑,由思想教育引导转变为基于职业晋级或新职业发展的自我认同和反思”[2

基于国家开放大学的顶层设计,结合社会培训的特点与参训学员的学情实际,开大社会培训应该创新培训组织形式,即选择线下与线上有机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形式。将培训项目分为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两个阶段。在集中培训阶段,选择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实时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形式。线下面授教学一般由方便赴基层开大授课的开大体系师资库中的教师、委托单位指定的教师以及其他教师承担。线上实时教学一般由不方便赴基层开大授课的开大体系师资库中的教师承担。在集中培训阶段,除了委托单位指导的授课教师以外,原则上都应选择开大体系师资库中的教师任教,因为他们经过必要的培训,熟悉开大社会培训课程思政的教学规律,尤其是具有实施课程思政的高度自觉与丰富经验。在自主学习阶段,在集中培训前的一个时间段内,刚性要求学员登录开大社会培训平台,选修指定的与培训主题相关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并取得规定的学分。学员只有在完成两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后,才能获得结业证书。开大社会培训选择线下与线上有机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形式,不仅可以在不提高委托单位费用成本与参选学员时间成本的情况下,增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学时与内容,而且还能增加课程思政的教育容量,提升课程思政的教育质量与引领成效。

(三)教学方法:讲述教学与体验教学深度融合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教师的教学方法事关课程思政的教育成效。当下的开大社会培训课程教学可以简单分为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与实训教学,其主体是课堂教学。而无论是专业知识课程还是思政课程,其课堂教学基本上选择讲述教学,即通过教师的讲述与介绍,将培训的知识与技能传递给学员,使学员对培训内容有所了解。这种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习惯于灌输式讲述,几近成为向学员输送知识的工匠;学员习惯于被动式听讲,并通过死记硬背将听到的知识储存到大脑中,几近成为纯粹的知识接收器。教学过程成为简单的教师输出知识、学员接受知识的活动。由于讲述教学没有发挥学员的体验与感悟作用,导致学员难以真正理解所学知识,更谈不上将知识内化、生成个性化的知识意义。开大社会培训课程思政选择这样的教学方法,其教育成效是可想而知的。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构建与情感生成,既少不了自身对新知识认知的感悟与体验,也离不开自身对旧知识经验的积累与运用。开大社会培训要想取得良好的课程思政教育成效,就必须引入具身认知理论,充分发挥学员在认知构建与情感生成中的体验与感悟作用,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由纯粹的讲述教学运用向讲述教学与体验教学深度融合转变,即教师在讲述教学的基础上,努力创设与知识内容相契合的情境,引导学员深入其中进行学习与感悟,接受具体的、实感的、丰富的体验,并诱发学员在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享受审美、获得启迪、形成态度、生发情感。教育成效取决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的逼真程度与教育成效成正比。为提升开大社会培训课程思政的教育成效,教师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第一种是现场教学,组织学员到真实的教学场域开展教学;第二种是借助多媒体技术等创设虚拟的再现式教学情境;第三种是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将抽象的知识转换成直观可感形象的想象式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参训对象创设教学情境,而且更应善于将多种教学情境融合运用。在此基础上,诱发学员运用以往的认知与经验积累,“发挥成人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经验的优势,调动积极需求、唤起正面情感、激发行动意志从而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转变”[2。开大社会培训课程思政倡导运用讲述教学与体验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局限于线下教学与线上实时教学,还应运用于线上非实时教学,即在社会培训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同样要体现讲述教学与体验教学深度融合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武丽志,贺麓宁,梁茵然.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22(1):8-14.

[2]任俊圣,陈玉婷.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23(6):8-13.

[3]石共文,彭佳扬,石中玉.高校非学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创业与创新教育,2023(1):165-170.

Generating Logic, Content Design and Path Sel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in Social Training of the Open University

Fu Xiang

(Lishui Open University, Lishui 323000, China)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in social training of open universities has the generative logic of implementing the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practicing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social training brands. It is necessary to highlight the content elements of political attainment, moral attainment and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so as to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of political identity, forge the soul of moral norms, and provide supplement for the spirit of professionalism. We should choose the top-level desig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open university and the entrusting unit, combine the online and off-line train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to integrate narrative teaching and experiential teaching.

Key words:Open universities; Social tra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猜你喜欢

开放大学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新媒体时代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