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耦合
2024-06-14张赟闫忠林
摘要:新时代,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作为探索,高校可以推进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耦合。国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既是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使得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丰富教学内容、健全长效机制、建强师资队伍成为二者耦合的关键,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防教育;思政教育;耦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5-0082-05
一、引言
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防教育是国之大事,旨在强化全民的国家意识、国防意识和国土意识,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长城。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是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意见》强调:“着力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将国防教育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教材,将国防教育融入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考试内容,纳入学校绩效考评体系。”[1]中央宣传部还进一步指出,为了落实《意见》要求,“各类学校要创新学校国防教育形式,丰富国防教育内容,加强师资力量建设”[2]。
早在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3113号(教育类302号)提案答复的函》中就指出,要将学校国防教育有机融入有关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习近平强军思想教育、培养国防意识的重要渠道。目前,一是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统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年版)》第十二章专门讲“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对习近平强军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旨在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二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有“增强国防意识”和“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等相关内容;三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2018年上辑)》设置相关专题,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国家在坚决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的决心和态度,深刻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外部环境[3]。高校思政教育是融入国防教育的主阵地。国防教育对于高校学生深刻理解“四个选择”问题具有重大意义。那么如何在既有课程中融入国防教育?从观念、逻辑、路径等三个维度探讨国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思考与研究。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高校国防教育
有国就有防,有国防就有国防教育。尽管新时代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国防教育的重要地位却丝毫没有改变。通常来说,“国防教育”是指国家为了加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国防行为能力,最终促使公民积极自觉地履行国防义务、支持国防假设的教育活动,国防教育既是国民教育也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高校国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观念、树立国防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国防素质,为国防建设服务,教育对象是大学生。
作为全民国防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国防教育,它既属于一种国防行为,也属于一种教育行为,既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从属并服从于国防与高等教育。首先,高校国防教育的目的,既要与国防的目的完全一致,也要与高等教育的目的完全相符;其次,高校国防教育既是国防职能的精神手段,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国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既是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国防教育实现有机融入课程教材源于其差异性和互补性。
(一)国防领域大幅扩张
就现实层面而言,国防领域除了传统的领土、领海和领空以外,还扩张到了极地、深海、远洋和太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已经与丝路沿线国家结出了丰硕的合作果实,同时也应看到,在国门之外,各种各样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美国的各种维持霸权、遏制中国的做法有增无减。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陆海兼备、邻国众多的国家,具备成为“世界国家”的理想、总体安全的视野和主动作为的动能,是正常、理性和可预期的发展结果[4]。如何捍卫我国的海外利益?这是必须在课堂上讲解给学生的知识。而在以网络空间为主要代表的虚拟世界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的蓄意抹黑和攻击更是屡见不鲜,包装着所谓美式民主观念的文化产品更是在全世界大行其道,如何捍卫我国的文化安全,如何抵御这种无形的精神腐蚀,对于这些现象的防范与应对也必须是多维的、立体的。
(二)国防职能快速增长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国防的职能自然也就不再仅限于传统的军事安全一隅,而是增长到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兼顾、内外安全共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既要应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所涵盖的各种安全范畴,更要警惕那些可能转换为国内安全问题的国际安全问题,中东近年来屡屡发生的“颜色革命”正是起因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煽动支持,进而导致政权颠覆、民不聊生。对于“颜色革命”、全球金融危机等事件,我国务必保持高度警戒,必须长期坚持积极防御的国防宗旨。国防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应战”为主的,而在新时代,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还多了一层“应急”管理的职能。新时代要求我们统筹好“应急”与“应战”两种职能。
(三)国防能力多元一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明确指出,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和分裂,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安全和发展利益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这正是大国防观的鲜明体现。尽管美国逆潮流而动,冒天下之大不韪,坚持“脱钩”对抗,开启了逆全球化的阀门,但“长江黄河不会倒流”,全球化仍然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浪潮。因此,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安全的需求必然是多元化的,国防是依赖着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因素实现国家安全的大国防,是建立在综合国力比拼基础上的国防。强大的国防绝不仅是强大的军队或军事力量。在大国防观背景下,以上诸多因素不仅是维护国防、建设国防、发展国防的必要手段,也是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要对学生讲解清楚世界政治、经济与军事问题的来龙去脉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耦合的逻辑解构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引。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形势错综复杂,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呈现诸多新趋势、新特点。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加强意识形态治理,是维护高校大局稳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5]。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这二维主体实现功能耦合的前提是二者共生于“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共同服务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国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已成共识
近年来,从一线教师到高校领导,都对军事理论教学的得失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反思,也对学校国防教育工作融合发展提出了许多恳切的建议。广州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陈敏生(2012)认为,通识教育需要整体规划课程设计,国防教育等课程直接打包进通识教育,相互之间毫不相干,难以形成合力[6];湖北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周应佳(2014)指出,我国大学本科较多的公共课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课等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课程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安排上,片面强调自身体系的完整性,相互之间融合不够,导致教学课时偏多、偏长,教学内容存在严重的重复、交叉甚至是冲突[7];丁建安(2016)论证了军事理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部分,有关部门应该组织力量把固定的、成熟的知识编印成教材的主体内容,以活页形式补充适时更新的教学内容[8];福州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陈少平(2017)分析,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多元文化交织、碎片信息潮涌的新形势,促进二者融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9];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2020)倡导思政教育与国防实践同向同行,将国防教育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10]。
(二)国防教育内容在思政教育中多有体现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年版)》为例,第十二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设置三节内容,第一节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第二节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第三节为“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设置三节教学内容,第一节为“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第二节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第三节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章内容已经提纲挈领地论述了军事课“中国国防”和“国家安全”两大模块的全部要点,若再加上“概论”教材中“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两篇内容对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的介绍,则“概论”教材连“军事思想”模块也一并囊括,仅剩“外国军事思想”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两个条目没有覆盖。
此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年版)》第十二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第一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分析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深刻意义,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深刻内涵以及贯彻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践要领;《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第二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之四“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下的“自觉维护国家安全”条目专门介绍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的背景、内涵以及核心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年版)》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第二节“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之五“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介绍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和发展,梳理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落实和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作出的部署和要求,分析了新时代贯彻与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稳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具体内容、应对之策和积极影响。
(三)军事与政治、经济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国防,就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和分裂,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安全和发展利益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如果世界上只有中国一个国家,那么即使国防事业仍然存在,其样态也势必与现状大不相同,因此介绍国防问题,必然要大量介绍别国军事动向乃至非传统安全形态的明争暗斗。
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7版·数字教材版)》(高校思政教育重点教材)为例,教材的主要篇幅描述了大国关系,正对应着“军事课大纲”的“国家安全”模块,在这一方面比军事课论述得更为深刻详细全面。与此同时,教材也在多处描述了国际军事走势乃至美国、日本等国的军事行动。例如,从全球范围看,“军控和裁军在取得一定进展后出现逆向反弹”,“局部战争不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取代世界大战而成为战争的基本样式”[11]294。“尤其是1999年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悍然发动对南联盟的军事打击”,日本“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和美国主导的军事行动”[11]280-281。
同时,这本书也多次介绍了中国军事实力的大幅提升和相关军事行动。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军队目前已经由过去单一军种的军队发展成为诸军种联合的强大军队。中国可以独立生产各种新型常规武器和多种核武器,是世界上少数核大国之一。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正规化建设继续加强,国防实力和军队防卫作战能力进一步增强”,“多年来,中国积极加强地区安全对话合作,同包括亚太国家在内的50多个国家举行了100多场次联合军事演练”[11]251-25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教育并不是一项完全中立的事业,教育者作为一个政治个体,必须回答“立场是什么”的问题。这一鲜明烙印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聚焦时代课题、回答时代问题为导向拓展教学内容,既立足教材又“跳出”教材,实现在既定教学内容基础上的创造性深化。
四、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耦合的路径
(一)丰富教学内容
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国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大学生在思政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汲取更多的国防教育相关知识,更旨在其能够将国防教育认识内化为自身国家安全观念,外化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实践,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投身国家安全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内化和外化双导向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大学生国防教育在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应从宏观层面指导思政教育的开展,从微观层面渗入每堂课的内容中,做到坚持思政教育内容主体性的同时,全面贯穿国防教育相关教学内容。
1.国际战略环境是高校国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通过讲述国际战略格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国家统一问题,学生很强烈感觉到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感受到国际社会反华势力对我国的渗透,然后分析西方世界和平演变的本质,加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2.军事思想是高校国防教育相当一大部分内容,包括古代、近代军事思想,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军事思想,重点是国家领导集体的军事思想。这些都是涉及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重点进行讲解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艰巨性,有助于引导和加强学生的意识形态选择,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
3.军事高技术这部分内容讲述了目前国际国内的科技发展情况,可以让学生看到我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国家在未来可能的战争中面临的危险,而不是单方面讲述西方的科技水平,从而激发学生为国家国防事业献身、保卫社会主义国家的热情,然后从自身的专业角度为国家的安全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离不开国防教育课堂教学的加强。
(二)健全长效机制
1.要做好国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工作。首先,高校需要制订国家安全教育明确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遵循有机融入的原则,贯彻落实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育人;其次,统筹规划大学不同学段与同一学段不同思政课程中国防教育内容,做到思政教育中国家安全相关内容既有所侧重,又突出其特色;最后,加大对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资金、技术、资源等投入,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快推进国家安全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系统开发与国家安全教育相配套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以完善的政策来保障国防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融入。
2.国防教育有效融入思政教育,与及时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密切相关,只有及时反馈才能使教学达到闭环。在学生评价方面,高校应制定完整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要求和评价要点,突出素养导向,从“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等方面综合评价。同时侧重考查学生对于最新国际国内形势、热点军事问题、军队建设和国防科技前沿等方面的认知与判断,并将学生参与国防教育相关实践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中。在绩效考核上,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方式方法,将思政教育教师在开展国防教育方面的工作成绩纳入工作绩效考核,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在教师激励上,高校可以设立相关的荣誉奖项,及时表彰在国家安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建设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并作为其岗位晋升以及优秀教师评定的依据之一。同时组织思政教育教师进行关于国家安全教育的学术研讨和教学竞赛,充分激发思政教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建强师资队伍
无论是加强国防教育,还是加强思政教育,首要任务都是建设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课以及相关的国防教育活动涉及的知识面极广,特别是军事理论课的宽博性、交叉性、综合性特点较为突出[12]。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指出的:“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这样的特殊性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13]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当加强国防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优中选优,遴选一批知识面广、真正热爱国防教育事业的教师,同时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注重学科背景的合理搭配,通过各有所长的教师队伍相互之间互学互补,从而把课程讲好,牢牢抓住时代前沿,教学内容要常备常新。这些建设目标有赖于理想的师资队伍发挥基础性作用,因此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晋升途径,使得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不至于出现青黄不接的困境。
五、结语
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既有特殊性又有同一性,既有专业性又有一般性,二者相互关联,协同立德树人。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过巷战,撰写过多种论述世界战争的著作。2018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14]因此,整合军事理论课与思政课程,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课程正当其时,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9-02(1).
[2]开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新局面——中央宣传部负责人就《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N].人民日报,2022-09-02(4).
[3]教育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3113号(教育类302号)提案答复的函(摘要)[EB/OL].(2019-02-20)[2022-10-09].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twys/201902/t20190220_370449.html.
[4]李欣.清代中国海疆经略对构建周边海上安全秩序的启示[J].国际安全研究,2021(6):82-103.
[5]王宝鑫.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10):93-101.
[6]陈敏生,潘梅芳.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12(2):52-56.
[7]周应佳,车海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8):31-33.
[8]丁建安.高校军事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关系整合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1):108-111.
[9]陈润华,陈少平.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6):107-110.
[10]严小军.大学生思政教育国防实践协同育人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24):28-30.
[11]李景治,林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7版·数字教材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12]李科.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探析[J].航海教育研究,2021(4):23-27.
[1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1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A Study on the Coupling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Zhang Yun Yan Zhonglin
(Milita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Abstract: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universities can promote the coupling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n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for All in the New Era” issued by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cultivating socialist new talents.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has led to a deep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rrespondingly, enrich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improving long-term mechanisms, and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staff have become the key to coupling the two. Strengthening research in this area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pling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