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之路

2024-06-14祝莺莺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6期
关键词:模式建构知识创新教师教育

摘要: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位推进国家兴、民族兴的基础工程,建成教育强国,必然离不开教育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既是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实现个性化育人的需要。从我国教育国情与实践上来看,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内涵包括以立德树人为本源、以守正创新为原则、以建成教育强国为目标。在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之路上,应从“教师教育的政策取向、教师教育的模式建构、教师教育的知识创新”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关键词: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转型之路;政策取向;模式建构;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6-0061-0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教师教育活动,应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使教师能够在数字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创新性,从而为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一、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维度

(一)教师教育之本——立德树人

要想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最重要的是立德,必须搭建健全且完善的教师道德教育体系。同时,教师教育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对教师教育的绝对领导是立德树人贯彻落实的重要基石,是实现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近现代以来,我国教育界专家学者开始寻求教师教育现代化之路,无数知识分子寻求民族独立与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救国方案。作为最早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宣传者,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早早便开始探索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先进思想理论,从《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到《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以敏锐的眼光开启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为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信念追寻提供了理论指导。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革命战争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密切关注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始终坚持对教育真谛的探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总之,只有坚持党对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事业的领导,才能保证教师教育方向不偏移,才能使立德树人的教师教育贯彻落实[2

(二)教师教育原则——守正创新

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守正,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础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四个自信”。只有坚定地守正,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之路才能得以顺利开展,才能牢固把握教育事业的思想之舵。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创新,就是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推进教师教育的理论实践创新。

守正创新作为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之路的基本行动准绳,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党的初心使命相统一,在把握好教师教育理念不偏移的同时,扎实推动教育领域创新,在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推动教师教育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以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开展。

(三)教师教育目标——建成教育强国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必须明确建成教育强国的核心目标。从我国现实国情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庞大的教育规模下,实现整体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较为艰难和复杂[3。1949年,我国教育整体水平偏低,全国5.4亿人口约80%不识字,只有2 400万名小学在校生,100多万名中学在校生,10万多名大学在校生,专任教师93.5万人,很难满足全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2023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5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3亿人,专任教师1 880.36万人。在近百年的时间里,我国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之路实现了教育规模与质量的两手抓与两手硬,加大了对教师教育的持续投入。总之,在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之路上,必须扎根我国教育基础,以建成教育强国为目标,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模式、平台。

二、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的时代价值

(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需要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大力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时代之需,也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4。无论是高质量教育还是中国式现代化,均需要加强教师教育,号召教师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变革,积极应对未来教育教学与学习的变革,以促进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

(二)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本质要求

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数字化转型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的5 215亿美元增长到2026年的12 475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9.1%。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变革的本质特征。随着党和国家的号召,大中小学纷纷建立智慧教学平台,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领域的融合应用,但从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来看,缺少教师教育智慧平台以及与教师教育相关的政策。各学校应加强教师教育平台建设,搭建线上教师教育资源库,为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奠基[5

(三)适应个性化教育人才发展的必要途径

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报告,描述了教育4.0时代的全球框架、特征和方法[6。要培养适应教育4.0时代的人才,必须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的师范生(未来教师),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而在教师教育过程中,依旧存在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单一、实践机会少等问题,导致师范生培养工作停滞不前。基于此,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需要利用新兴技术促进教学革新,从而为教师教育、师范生个性化学习奠基。

三、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一)人民性——鲜明特征

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化转型应以人民需求为逻辑起点、以人民发展为逻辑主线、以人民满意为旨归,进一步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有效解决教师惩戒权失当、教师道德行为失范、教师负担过重等问题,稳步提高教师的文化水平、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使教师教育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相统一,力求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二)公平性——基础特征

首先,教师教育区域公平,即党和国家坚持公平公正基本原则,缩小东西部教师教育差异,加大欠发达地区教师教育投入力度,破解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不均衡的局面,以推动不同地区教师教育的公平。

其次,教师教育层级公平,即加强中央级、省部共建级、省级、地方级教师教育机构的公平性,实现不同层级机构的公平化。

最后,教师教育校际公平,即促进区域间、学校间、教师间的流动,使教育资源更加均衡,让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而带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融合性——本质特征

其一,培养目标融合,即教师教育应以学术性与专业性的教育人才为培养目标。

其二,主体机构融合。教师教育应建立“一轨多级”教师教育体系,即建立以教师教育专业学院为主,以教育系、教育学院、教育研究生院为辅的体系,或构建以高师院校主体联盟为主,中小学、政府协同的教师教育命运共同体。

其三,课程融合。传统教师教育课程单一、固化,随着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也应具有跨学科融合性,需要致力于构建学科专业领域、人类文化领域、社会实践领域等各个领域有机融合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7

(四)开放性——时代特征

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开放性,包括开放的性质、开放的主体、开放的体系、开放的地域。开放的性质,指的是教师教育现代化应走开放发展之路,汲取和借鉴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经验;开放的主体,指的是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应加强与其他学校、教师培训机构、政府、中小学等主体的合作;开放的体系,指的是教师教育体系应涵盖培训、培养等多个方面;开放的地域,指的是既要向内而行又要向外生长,在扎根中国大地的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教师教育、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以推动教育领域“扩容、提质、强服务”。

四、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之路

(一)教师教育的政策取向

1.加强党对教师教育的领导

加强党对教师教育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是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的根本。

首先,加强政治领导。在教师教育中,应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发挥教师教育在建成教育强国中的优势,以满足大众群体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其次,加强思想领导。教师教育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教师积极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习近平著作选读》等著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师头脑,指导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实践,使教师成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

最后,加强组织领导。教师教育应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指导,建立以师范类院校为主、高水平师范类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同时还应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国优计划”为基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2.满足社会对教师的需求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日渐提升,因此,教师教育必须明确教师教育的社会诉求[8

其一,精准把脉,明确社会诉求。在新时代,教师教育不仅应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能力、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等,夯实其专业理论基础,还应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关注教师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职业道德培养等,扎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其二,坚守特色,扎根中国土壤。教师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师范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薄弱点、高考改革变化趋势、教师岗位供求失衡等现实困境,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中国特色教师一体化培养模式。

其三,科学施策,回应现实难题。针对教师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理实分离、教师培养与“社会需要”割裂、薪资结构不协调等问题,学校应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搭建教师教育实践基地,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完善教师薪资结构。

3.打造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首先,构建本硕博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学校应该前瞻性地制订教师培养计划,优化完善培养环节,设计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在培养周期上采用“4+2+3”贯通模式,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厚实专业基础、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

其次,打造横竖融通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学校应明确跨学科课程体系目标,即育人为本、终身学习,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教师队伍需要和学校发展实际,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最后,健全教师教育协同联动体系。随着师范教育协同体制计划的实施,各院校也应按照“1+M+N”(M≧N)的原则来搭建教师教育协同联动机制,由1所师范大学牵头,3所以上其他高水平师范院校(M)共同参与,共同支持3所左右重点建设的薄弱师范院校(N),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人才流动、协同提升。

(二)教师教育的模式建构

1.廓清逻辑理路

第一,梳理历史逻辑。教师教育的模式建构应根据本土经验和现实国情,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历史需求和新时代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规律的教师教育模式建构路径。

第二,把握理论逻辑。传统教师教育模式单一固化、轻内涵重外延,所以教师教育模式应兼具外延性与内涵性,打破传统固化的教师培养模式,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师教育模式。

第三,总结实践逻辑。在教师教育模式建构中应做到破解难题与守正创新、坚守本色与突出特色有机融合,要着眼于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在继承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同时,不断创新教师教育方法,探索教师教育现代化之路[9

2.培育原创理论

第一,追溯发展历程。追溯教师教育模式的发展历史是实现教师教育转型的路径指引,所以学校应深入了解教师教育模式的历史发展,结合已有教师教育经验,进一步革新教师教育模式,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教师。

第二,剖析属性特征。学校应深入探究教师教育模式的属性特征,明确教师教育模式的对象、目标等,了解教师教育模式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师范生发展等方面的功能,为教师教育模式的建构奠定扎实基础。

第三,厘清育人价值。教师教育模式的建构不仅应体现“人为性”和“为人性”,即围绕国家和人民需要、围绕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来培养优秀的教师,还应体现立德树人贯彻落实与培养高素质教育家型教师有机融合;不仅要将立德树人渗透于教师教育全过程,还应以培养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先进理念的传播者、教育问题的研究者、教育思想的贡献者为目标,加快教师教育理念、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着力培养一批兼具思想高度、理论素养、人文情怀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3.激活活力机制

第一,厘定生成模式。学校应剖析教师教育模式的产生与发展经历,探究教师教育模式发展的现实条件,明确保障机制,不仅要深入探寻教师教育变迁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规律,还要深度剖析影响教师教育的因素,更要关注教师教育模式运行的各类要素,以保证教师教育顺利开展。

第二,探究发展机制。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规模与结构的改变,要求教师教育模式必须坚持走中国式、特色化发展之路,必须结合教育领域的变化趋势创新教师教育模式,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

第三,构建协同机制。教师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应重视课程整合、教师教育阶段融合、教师教育主体合作,不仅需要推动培养课程与培训课程相结合,实现各类课程的相互融通,而且还需要整合师范大学、地方政府等主体的优势资源,加强多方主体之间的合作,关注教师岗前、岗中阶段的培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的教育空间和载体。

(三)教师教育的知识创新

1.理念创新

首先,学术强师。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应秉承学术强师理念,鼓励教师积极学习先进理念和前沿知识,重视增强教师队伍的科研意识,激励其进行学术成果转换,夯实教师的教育理论基本知识,扎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综合能力。

其次,协同提质。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应遵循协同提质理念,高水平师范类院校需要协同薄弱院校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经常性互派师范生进行交流访学、实习实践等活动,各类型师范类院校应搭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协同开展教师培训培养工作[10

最后,大中小幼一体化。教师教育应渗透于大学阶段、中学阶段、小学阶段、幼儿园阶段之中,不仅要联通各级、各类教学阶段,形成教师发展共同体,还要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各类方式探索大中小幼各学科知识体系间的内在关联,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

2.格局创新

首先,生成前沿性知识。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应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重大战略需要,立足教师教育学术前沿,围绕教师教育政策制定、模式构建等问题持续深耕,从根源上解决教师教育前沿问题。

其次,建构实践性知识。建构实践性知识应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情况,根据教育教学真实案例来促进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师范生培养应联合大中小幼学校,为师范生提供实践场所,以促进师范生将学习成果转换为指导实践,在行动与反思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

最后,转化地方性知识。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必须坚持中国特色、传承区域特色,必须深挖地域性传统文化、经验性生活文化、外显性符号文化,将这些内容与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耦合,促进教师教育实现地方性知识转换。

3.路径创新

首先,创生现代化教师教育新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理应梳理教师教育历史变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教师教育方针政策,形成极具特色的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新思想。

其次,破解本土化教师教育新命题。为破解新时代不断涌现的教师教育本土命题,各院校应聚焦教师专业能力、教师媒介素养现状、教师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等,在深入研究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构建教师教育机制模型,拓宽教师教育领域研究命题。

最后,构建数智化教师教育新生态。要想推进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必然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虚拟教研室,围绕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开展教师培训等重点任务,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11

五、结语

教师作为教育领域的未来,是人才培养的直接实践者。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教育现代化十分重要,而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是体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之路应聚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着力破解本土化教师教育新命题,构建数智化教师教育新生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真正实现教育领域的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1).

[2]张茂林,余昌燕.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现代化:动因及路径[J/OL].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2023-12-2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1.1030.C.20231115.1431.002.html.

[3]董辉,孙少帅.以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37-45.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5]邱博昊,田磬.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维度与建设路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7):70-75.

[6]World Economic Forum. Schools of the Future—Defining New Models of Education for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R].2020:1-34.

[7]肖兴政,冯思翰.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高质量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89-100.

[8]吕立杰,荆鹏.以教师教育现代化培养卓越教师,助力人才强国[J].教育科学,2023(4):12-15+18.

[9]朱旭东.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补齐教师教育体系短板[J].教育科学,2023(4):1-4+18.

[10]王红,罗小丹.整体性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系统谋划[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1-10.

[11]杨进红.乡村教师现代化发展困境及突围——乡村教师发展系列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2):123-126.

Exploration on the Road to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Education

Zhu Yingying

(Youth League Committee,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As the basic project of promoting China‘ rejuvenation and national prosperity by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the construction of a great country in education must be inseparable from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separable in particular from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education. The aim of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education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style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needs for implementing the digital strategy of education and realizing personalized education. Viewed from" China’s educational conditions and practic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education includes the origin of moral education, the principle of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and the goal of building a great country in education. On the road to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education, we should conduct exploration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policy orientation, mode construction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so a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teachers.

Key words:Teachers’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Road to transformation; Policy orientation; Pattern construction; Knowledge innovation

猜你喜欢

模式建构知识创新教师教育
企业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的作用、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研究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路探索
乡村教师培训学习的有效支持方式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谈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培养模式建构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创新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