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三维阐释
2024-06-14林琳李庆霞
摘要: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出场逻辑包括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理论逻辑,以中国共产党推动科技创新的宝贵历史经验为历史逻辑,以适应我国发展实际作为的战略选择为现实逻辑。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要义包括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价值、基本原则和工作格局。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向路主要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政治引领、紧盯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谋求开放创新与合作交流、破除体制机制层面障碍。
关键词:科教兴国;教育;科技;人才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6-0101-08
党的二十大报告①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是党中央结合国内外发展形势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全局性安排,是站在新的发展高度对解决教育、科技、人才等一系列制约我国发展问题所进行的重大论断和关键决策,是对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谋划与统筹部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夯实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因而从出场逻辑、核心要义和实践向路等三个层次探析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对把握其重要价值与行动向路尤为关键。
一、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出场逻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述
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科学的发展及技术的力量。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幅提升,这也充分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注意,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结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是能够引起社会革命的重要力量,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1]397。他明确指出,大工业在生产中充分利用自然科学,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这是显而易见的[2]。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而劳动生产力则受到科学的发展水平的制约。马克思认为,增加劳动生产力的重要方式就是“全面地应用和经常地改进机器”[3]735-736。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考察,他指出,由于蒸汽机的出现,英国丰富的煤层才具有了重要意义,是“机器发明之后分工才有了巨大进步”[3]627。而恩格斯更是将分工、水力、机器的应用,比喻为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他认为,传统工场手工业在新工具机与蒸汽的辅助下转变为大工业,资产阶级领导劳动人民创造了更强的生产力,使大工业在短期内实现了规模扩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了发展[4]。列宁明确指出,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和科学[5]。社会主义应该是先进的政治制度加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所谓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他提出,“没有丰富的知识、技术和文化就不能建成共产主义”[6],认为社会主义要想真正成为资本主义的替代者,必须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此创造出强大的生产力,在这方面领先于资本主义。此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注意到:科学技术只有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如果只是运用化学与机械两种手段,工农业实现快速发展,就需要培养能够熟练操作这些手段的人,增强生产者的能力,因此马克思强调教育是提高社会生产的重要方法。要让人的本性发生积极改变,掌握劳动技巧技能,成为出色的劳动力,这一目标需要靠教育或训练实现[1]161,即教育是提升劳动能力的关键所在。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将科学技术视为重要的生产力,经典作家们都在其论著中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行了论述,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属性、价值与功能,并揭示了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并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推动科技创新的宝贵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为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明确指出,“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并希望“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则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高生产技术具有较强的紧迫性,这一需求比之前的任何时期都强烈,全党上下要将学习科学知识当成主要内容,为接近并超越世界领先水平而不懈努力[7]。不久后出台《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设定八字方针,要求找准发展侧重点,激励各个领域迎头赶上,号召建立自己的科学技术体系并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领导集体,更是将教育、科技视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是不可替代的推动力。中共中央在1985年3月下发的《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在科技的支撑下开展经济建设,科技必须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服务,将此当成重要的战略方针[8]。1986年11月启动实施旨在促进高技术研发成效提升的“863计划”。1988年“火炬计划”正式启动,旨在对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与国际化发展起到引领作用。1993年,新中国第一部关于科学技术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颁布实施。1995年5月,党中央在精准分析和把握科技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将科教提升到战略层面,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落实正确的发展思想与理念,将教育当成有效支撑,充分意识到科教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要从总体上增强科技实力,确保所有前沿科技成果都能转化为生产力,在科技进步的带动下发展经济,将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重点工作,促进国家发展。随后在继续实施“863计划”的同时,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并强调要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2006年年初,全国科技大会胜利召开,此次会议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下发《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不久后国务院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反复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发展目标,为后续15年科技发展设定目标并作出安排,确定合理的指导方针,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行动框架。
从“学习自然科学”“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深化科学技术、教育人才等方面的工作。可以说,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有关科技创新的思想和理论上,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
(三)现实逻辑:适应我国发展实际作为的战略选择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是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的。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作用日益彰显,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博弈的主战场。为了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先机,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法规政策,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2015年,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签署《STEM教育法案》,通过增强STEM教育来确保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竞争力。2022年,美国总统拜登签署《2022芯片与科技法案》,明确规定2022—2026年提供527亿美元补贴,用于建设、扩大或更新美国晶圆厂、半导体的研究和开发以及资助教育、国防和创新相关领域,这一法案更是在附加条款中明确指出,禁止接受法案资助的公司在中国等其他特别关切国家扩建某些关键芯片制造。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掀起,产业变革影响力持续增强,我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求发展,如何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至关重要。马克思强调问题是时代的格言。面对“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的现实境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深远的战略思维、宏阔的全球视野,提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科教兴国战略,将教育、科技、人才、创新等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要问题进行集中论述,是应对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的必然要求,对于继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要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根本,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与整体规划,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顶层设计上完善了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体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的工作规律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导与根本遵循。
(一)彰显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价值
党的二十大召开时党中央强调,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科技与人才培养是基础性工作,能为战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一论断的提出,突出了三者对经济增长贡献和社会发展引领的显著作用。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中的教育、科技、人才等三个部分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内在统一整体,犹如三个支点,共同搭建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支撑体系。教育是前提、基础,缺乏教育的先导性功能发挥,无法培育能承担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责任的优秀人才;科技既是重点内容,也是着力点,在物质技术基础不牢固的前提下,强国建设目标无法实现;人才是根本、核心,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只有把握三者的内在联系,一体推进,形成教育积势、科技赋能、人才固本的态势,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1.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党和国家将教育当成关系到发展的重要工作。科教兴国战略在新形势下尤为重要,强调教育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的基础作用。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能从总体上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对思想道德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将高层次劳动者输送到各行各业,这是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举措。马克思认为,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是每一个公民的“真正利益”。习近平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9]45。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要体现出特色,要精准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在新形势下发生的改变,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党和国家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推动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在GDP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达到4%以上,而且这样的水平连续保持十年,构建的教育体系规模远远超出其他国家,教育普及实现历史性跨越。我国的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反复强调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他强调,当前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他还强调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东北高校办学支持力度,提升全民特别是年轻人受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10]。由此可见,强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进而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强国建设必须完成的基础任务,在民族复兴过程中具有关键战略意义。
2.在强国建设中,科技是关键力量。习近平强调:“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11]19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重大突破,往往会使生产力大幅提高。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突出了科技作为“国之利器”的关键作用,现代化进程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近现代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人类社会经历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每次都带来了产业升级。新时代十年间,中国科技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科技投入大幅提高,仅2022年一年,我国研发经费就突破了3万亿元。科学研究水平和整体研发实力大幅上升,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获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和突破,完成了众多世界瞩目的重大工程。先进的科学技术进入工业、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当今科技创新进入最为活跃、繁荣的时期。加快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作用,推动劳动资料、对象、生产工艺变革,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3.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人才是创新的根本,是创新活动最为积极、活跃的因素,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突出了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战略性资源的根本地位。毛泽东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12]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新一代党中央为了能在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为了让民族复兴目标早日实现,从战略高度分析人才建设事业,将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摆在核心位置。目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75亿人,稳居全球首位。人力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凸显与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着力解决好培养科技人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打造强大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尤其要增加高精尖人才数量,使优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能与大国地位相契合,让各个地区的人才能同时发展,以“高精尖缺”为导向,不断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是确保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战略举措。
(二)明确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基本原则
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是综合的、系统的,充分释放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带来支撑,夯实发展基础,抓住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开展中根本性、全局性、紧迫性的重大问题,坚持以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强自立、人才引领驱动为基本原则。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注重教育的发展,“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13]200。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工作开展的战略主动。教育优先发展所指的是把教育事业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考虑的位置。在中国,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关键,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才能引领、开创未来。正如习近平所言:“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14]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事业,回答“培养什么人”是教育工作开展的逻辑起点。而人的全面发展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深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总体上教育发展水平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现实的状况是教育与生产力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教育落后于生产力水平。要想发挥教育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优先投入。
2.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指的是依靠自身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原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科技工作开展的战略自觉。要在科技方面保持独立、变得自强,这是我国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在复杂的国际舞台中争取主动权、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应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突破“卡脖子”技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必须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13]271。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15]。2018年,美国单方面挑起贸易摩擦,对高科技产品和零部件进行断供、对科技实体进行制裁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完善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布局与政策导向,推动前沿性、颠覆性的技术发展,才能确保国家发展更加安全、更为可靠。
3.坚持人才引领驱动。人是生产力要素中居于支配地位和主体地位的。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举措。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是指突出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促进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中的推动作用。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习近平指出:“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13]393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都依赖于人才的引领和驱动,因此必须夯实人才基础,大力促进人才发展,进一步补齐人才工作的短板、弱项。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 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 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着力培养世界级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劳动者大军。要从党内与党外、国内与国外吸纳更多优秀人才,使之为各项事业的建设、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贡献力量[9]65,为“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夯实人才基础。
(三)构建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工作格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创新是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要求。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一切科技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只有培养和造就大量人才,才能真正把科技创新发展落到实处。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生产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三大战略”密切了教育、科技、人才、创新与兴国强国的联系,形成了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体四环”生动局面,推动“三大战略”协同配合,整体提升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第一动力,对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统一决策部署、同向整合力量,搭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调发展、系统推进的工作格局尤为必要。
1.推行科教兴国战略,进行合理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是一项艰巨任务,科技力量不可或缺,基础在教育。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拥有雄厚教育资源,是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赢得竞争优势的前提基础。早在1977年全国科技大会上,邓小平就明确指出,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实现,一定要让科技跟得上,教育必须抓好、抓实[16]。科教兴国战略一方面突出科技对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支撑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科技创新要依靠人,科教融合发展,科技与教育连在一起形成兴国战略,凸显科技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教育通过支撑作用的发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科技通过推拉作用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二者功效共同发挥,才能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2.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关键抉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落实到人才培养这一关键问题上。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既要提高人才专业化水平,也要让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这是民族发展、国家兴亡的关键。千秋基业,人才为本。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依靠人才。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昌盛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反复强调人才强国的意义。在2020年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科研与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按规律进行,要打造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更要加强团队建设,强化创新意识[17]。可见,把人的智慧、知识和能力当作宝贵的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创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是实现由人才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以及提升人才驱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能效的关键。
3.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关键部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创新驱动发展所强调的是在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仍然发挥作用的同时,将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方式。不能只是强调投资规模与要素的驱动作用,而是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创新的驱动作用,这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执政兴国过程中,发展为第一要务,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任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动力持续减弱,要素驱动的发展动力明显减弱,亟须转换增长动力。从目前国际形势看,文化、制度、科技等方面如果能取得优异的创新成果,经济社会就能实现快速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就能充分体现出优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强调:“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可见,只有抓住了创新这个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在创新上先行一步,才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推进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向路
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是一个久久为功、持续推进的过程。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政治引领、重点突破、关键抓手、基础保障等四个方面,搭建起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四梁八柱”。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政治引领
推动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需要“四梁八柱”来支撑,党是贯穿其中的总的骨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持续增强,在这方面有明显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党要全面实施领导,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指出要明确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提出“坚持党管人才”的重要思想。加强党的统一领导,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的能力,整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确保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始终立足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首先,强化思想引领,确保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沿着正确的方向。我们党在政治方面能保持优势,是因为一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确保我们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能把握主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阐释、回答了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所提出的新战略新举措是新时代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根本遵循与实践指导。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自觉主动地用我们党先进的思想成果指导实践工作,在其引领下保持头脑冷静,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其次,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科教兴国战略是立足我国的发展现状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所提出的战略性、全局性和系统性布局谋划。作为一个涉及多主体、多领域、多层面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确保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协同配合、相互促进。不断推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区域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党和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能力,促进人才强国战略更好地实施。最后,抓好抓实,特别是压实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确保党科学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坚决执行。“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层层压实压细各级党组织对于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组织协调管理监督责任,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保证党中央政令畅通,不断形成“全国上下一盘棋”整体优势与效能。
(二)紧盯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以实现重点突破
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既要全面、整体系统地推进,又要抓住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重点、难点,着眼于解决教育短板弱项、科技创新存在薄弱环节与人才培养突出问题,不断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
1.主体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依赖于主体的主动性发挥与能动性涌现,所以要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关键环节。首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所在。师德师风建设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松懈,要将所有教师培养成有情怀、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爱心的 “大先生”。落实好教师的主体责任,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其次,筑牢企业的关键地位。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加强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加快发展研发力量,建设国际技术创新中心,参与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与决策制定,大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发挥骨干企业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引领支撑作用以及在增强市场引领能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最后,聚焦青年人才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得以实现的。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关乎全局和长远。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青年是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建设人才强国,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培养造就一大批听党话、跟党走的创新型青年人才,形成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的人才培养局面,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2.以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领域突破带动科教兴国战略的整体实施。首先,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如果能拥有数量较多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就能注入源头活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思想,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做好准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不断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尤为关键。其次,加强基础科技能力建设。习近平强调:“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18]原始创新能力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从“无”到“有”的原创性突破,围绕基础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学问题,不断推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夯实科技基础,占领科技战略制高点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方面。最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增强忧患意识,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是筑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才之基的关键所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国际上是规模最大的,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搭建了平台,能够造就大量优秀人才,使各个领域都能拥有一定数量的“大师”。由此,加快形成科学完备的人才成长、培养机制,依靠自身力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实现创新型人才的自给自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三)将谋求开放创新与合作交流作为关键抓手
习近平指出,当代人在应对发展难题过程中,必须将开放共享、国际合作当成有效方式。“人为搞小圈子,甚至以意识形态划线,只会制造隔阂、增加障碍”[11]481。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是开放的。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不能搞“筑墙设垒”“脱钩断链”,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既要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又要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既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又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既要坚持科技自强,又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推动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一方面,用好全球创新资源,补齐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短板。做好公派出国战略规划,更为积极地探索人才的国际化、全球化培养、建设模式。深化拓展与国外一流科研机构、著名大学的合作,促进教育领域的交流互鉴,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推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水平。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纳米技术等前沿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推进全人类的科技进步贡献中国智慧,让科技成果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另一方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外部创新要素。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所有留学目的地国中,我国居于首位,留学生数量在世界排名首位。在新形势下实现教育对外开放,深入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 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打造来华留学访学精品项目。打造国际化科研环境,增强竞争力,体现出创新与开放的价值。尊重国际人才流动规律和惯例,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以开放的人才政策,积极吸引海外杰出科技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来华。形成多元开放的格局,培育教育、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四)破除体制机制层面障碍以形成基础保障
首先,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最大的制度优势。科教兴国战略涉及多个方面、多个领域。克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中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需要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协同机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的同向发力、协同发力,凝聚和集成全社会资源,更好地激发创新活力。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模式,完善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改革领导体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各类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机构的功能互补、优势互补、资源互补。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与社会氛围,为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厚植土壤。其次,完善基础性制度框架,不断填补、弥补政策制度法规上的空白与缺位。“政策上不配套,实践当中必然疙疙瘩瘩”[19]。党的十八大以来密集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法规和系列政策文件,极大地推动、支撑、牵引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有效开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需要不断从政策制定层面给予支持,如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推进重大科技决策制度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深化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制度,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等,不断提高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最后,在财政资金投入与公共资源配置上给予支撑与保障。习近平强调:“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20]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要加大“真金白银的投入”。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加强多元化科技投入,不断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将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等领域研究,支持科研院所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不断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作用,成为撬动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杠杆。
综上,科教兴国战略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与升华,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适应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必然选择。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基础性支撑,强调了教育与科技对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增强科技独立性,发挥人才驱动作用,形成创新驱动、人才强国两大战略协调发展、系统推进的工作格局。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创新的国际交流合作,不断破除体制机制层面的障碍,引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深刻变革与深入发展。
注释:
①文中关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内容,均引自: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02.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55.
[5] 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90.
[6] 列宁全集:第3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1.
[7] 周恩来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40-541.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71.
[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J].奋斗,2023(18):15-17.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18.
[13]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7.
[15]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19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
[16] 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60.
[17]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1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8-9.
[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4.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4.
[2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0.
Three-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Presentation Logic, Core Meaning and Practice Direction
Lin Lina,b Li Qingxiab
(a.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b. School of Marxism,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Abstract: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the important exposition of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productivity, taking the valuabl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the historical logic, regarding the strategic choice to adapt to China’s development reality as the realistic logic. The core essence of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cludes the important value, basic principles and work patter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The practice direc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mainly refers to adhering to the overal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focusing on key links and key areas, seeking open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and breaking down obstacles at the level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Key words: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