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开放教育的现实理路:理念融合与路径创新
2024-06-14陈明阳
摘要:开放教育具有以终身学习为目标、对象全纳、主体多元、性质复合、内容多样、方式灵活、时空自由、制度体系开放等特征。在开放共享的教育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开放教育服务对象由精英人群转向全民大众,人才培养模式由试办试点转向体系完善,教学媒体应用由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转向推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服务职能由单一狭窄转向多元综合。在新形势下,开放教育应明确发展方向,强化开放合作,建设“一站式”教学团队,构建精准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在开放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引领终身教育发展,助力终身学习深入推进,推动个体成长成才。
关键词:新形势;开放教育;理念;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6-0109-04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实践逐步向纵深领域延伸拓展,赋予开放教育更重要的职责使命。在此背景下,开放教育应持续推进、稳步提高,以更完整的教育体系、更广阔的平台传承人类文明与进步,走出一条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发展之路。
一、开放教育内涵界定及其拓展
开放教育在诞生之初缺乏明确、固定的定义,通常作为开放式办学的衍生概念加以使用。开放教育中的“开放”本质为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性,突破外部条件形成的教育壁垒,打造大众化、民主化、终身化教育。从实践来看,开放教育以消除入学门槛为起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逐步在教育方式、教育资源、教育服务、教育主体、教育制度等维度开放,且开放程度不断深化[1]。入学机会开放是实现开放教育的重要基础,为学习者提供可供其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则是开放教育的目标,二者也是开放教育的显著特征,使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综上所述,可将开放教育定义为:教育对象、教育资源、教育方式方法、教育环境等开放,以打造包容性、公平性、质量高的终身学习模式为目标的教育。立足整体的角度来讲,具有开放性特征的教育均可称为开放教育。学者在各项研究中习惯将开放大学看作开放教育的实施主体。开放大学自开放教育兴起之时出现,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对教育歧视公约》中倡导的免试入学、宽进严出、弹性学制等学习制度,强调实现人人都能学、随时随地学的学习方式。
通过总结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构成要素,明确二者区别之处有利于总结开放教育特征,便于深入理解开放教育概念。传统教育以培养具备专门知识与技能、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人才为目标,面向特定年龄阶段或具备一定知识的群体开展,办学主体为学校,隶属正规教育,教育内容根据教学计划制订,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与示范为主,学习时间与地点固定,制度体系具有单一性与封闭性。开放教育以推进社会全民开展终身学习为目标,旨在为打造学习型社会提供助力,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办学主体既可以为学校,也可以为社会机构、个人等,教育内容灵活多样,教学方式为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习时间与地点可自由选择,制度体系具有开放性与灵活性。通过梳理二者构成要素,可将开放教育特征概括为以终身学习为目标、对象全纳、主体多元、性质复合、内容多样、方式灵活、时空自由、制度体系开放等。
二、新时代开放教育特点
(一)服务对象由精英人群转向全民大众
在改革开放之初,开放教育响应了邓小平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以“电大”的形式强化优质人才培养。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放教育开始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开放,青年群体学习机会增加,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专门人才。在网络、通信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开放教育开始全面覆盖城乡各类人群。在新时代,开放大学特别关注农民、残疾人、老年人、服刑人员、少数民族、妇女等特定人群,服务对象向全民大众转向[2]。
(二)人才培养模式由试办试点转向体系完善
开放大学办学模式在发展中逐渐走向稳定,办学目标也发展为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开放大学也开始被划分为应用型高校与新型大学,随后发展为新型特色高校。办学层次也越来越丰富,既包括专科教育,也包括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逐渐形成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等多元互动体系。
(三)教学媒体应用由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转向推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
在广播电视大学阶段,开放教育通常以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等为载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新时代,开放教育强调借助信息化手段扩大教育覆盖面,通过实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公平。由此可见,开放教育开展载体经历从广播电视到网络的转变,在新时代也将积极应用5G、人工智能等新的信息技术,为教学、科研、社会经济发展与智能化教育教学建设作出贡献。
(四)服务职能由单一狭窄转向多元综合
普通高校职能主要为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建设与发展服务等。开放教育除建设终身学习体系以外,还应实现多元综合的职能,尤其强化社会服务职能的落实,即以“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为根本宗旨,将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开放教育教学、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工作密切结合。
三、开放教育的时代使命
首先,引领终身教育发展。开放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观,有助于人们形成终身教育理念,主动加入终身教育实践。开放教育资源与多元教育形式、载体等为终身教育实践提供了基础保障,使终身教育由理念转向现实,可充分、持续发挥终身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价值。其次,助力终身学习深入推进。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个体主要通过学校教育获取知识与技能,个体能否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与技能是检验学习成效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知识与技能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传统职前化教育已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开放教育应切实承担起延伸教育时空的重任,为社会个体开展在职学习与职后学习提供理念支持、资源支持与技术保障,深化终身学习[3]。最后,推动个体成长成才。教育是推动社会个体发展的有效手段,人们了解生活基本常识、熟悉社会生活实践、形成社会认知均离不开教育实践。社会平稳发展时期对个体成长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相对简单,只需满足简单重复的实践活动要求即可。而社会发展则对个体知识与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需个体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体系。开放教育可协助个体加工社会知识,对实践技能进行模块化分析,有效提升个体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为其把握社会机遇、应对社会发展挑战夯实基础,引领个体发展。
四、新时代开放教育发展新路径
(一)明确发展方向
1.以职业为导向制定办学定位
开放教育可借鉴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与全日制高职教育办学经验,在充分尊重成人学习者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等担任教师,强化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并将职业理论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开放教育应发挥自身优势,彰显办学特色,着力解决工学矛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学习内容实时更新、学习方式更灵活有效[4]。
2.以终身学习为目标制定办学任务
一是提供学历教育服务,根据学历层次制定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学习者对各层次各类型学历获取的需要;二是提供非学历教育服务,制定灵活多样的证书体系,满足成人学习者在掌握技能、社会交流、拓宽视野等方面的需求,并主动为社会提供更多服务,与社区教育、乡村教育等相融合;三是提供学分银行制度服务,将个人在学历课程学习中获取的积分与开放教育学习中获取的积分累积,全面记录学习者各阶段学习成果,并实现成果认证与转换。
3.推动办学体系特色发展
做好统筹规划,优化办学体系,引导开放教育各类主体挖掘自身优势特点,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态位,推动各类开放教育形成良性互动、携手同行的局面。具体来说,需对各级各类开放教育办学机构进行统一的全面筹划,通过制定政策明确各办学机构的侧重方向,引导其办出特色,实现错位发展;需创新办学机构布局,设置学习中心,在保证密度与办学水平均衡的基础上围绕学习中心设置办学机构,为更好地建设学习型社会贡献力量。
(二)强化开放合作
首先,建设“开放式办学”机制,为开放教育开放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开放教育办学主体应建立能够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合作办学机制、与市场接轨的协同创新机制、课程认证与学分认定制度机制等,以此推动办学要素自由流动、办学项目对接市场需求、学习资源共建共享与学习路径开放等。其次,打造资源共建共享的办学生态。开放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大量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撑。开放教育办学主体应形成“只要是学习者喜欢的资源、需要的资源,就应为自己所用”的意识,既要全面调查了解学习者需求,回答“学习者需要什么”的问题,又要打破地区、部门、层级、行业的制约,强化资源合作共建,以此提高资源供给质量,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终身教育服务[5]。
(三)建设“一站式”教学团队
1.形成全新观念,确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学生是开放教育发展之本,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更是开放教育的本职工作,故此,在建设“一站式”教学团队中,应始终将为学生服务作为团队宗旨与行动纲领。首先,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育人作为重点工作,推动心理教育、价值观教育落实落细;其次,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围绕其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摒弃传统以教师辅导为中心、以管理者便捷为中心的想法与行为,将帮助学习者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成长发展等作为各项工作出发点与落脚点;最后,督促教学团队成员形成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既要做好教育教学与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又要做好引导学习者心理、就业帮扶等工作,真正将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中[6]。
2.强化制度建设,构建完善的团队运行机制
首先,明确职责划分。开放教育“一站式”教学团队通常由专兼职教师构成,明确成员职责可保证工作效率。可选拔在团队内有较强公信力、能力优秀的成员担任负责人,负责统筹工作各环节内容与进程;选拔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态度认真的人员担任分项负责人,统筹与管理具体工作任务;以此明确团队成员责任、权利与义务,推动成员通力合作,保证工作有序推进。其次,畅通团队沟通渠道。开放教育通常以远程工作的形式开展,教学团队工作空间具有分离性,且每位成员工作内容有一定区别,对此,打造畅通便捷的沟通机制至关重要。应构建统一的交流平台,为团队沟通提供平台。其中,重要工作通知应由各级负责人统一发布,并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围绕各团队工作运行情况开展交流,交流方式可选择视频会议、社群沟通、线下会议等方式开展。最后,建立公正合理的考核机制。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是推动团队有效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一站式”教学团队是一个整体,应以对团体进行整体考核为主,以对团队成员进行个人考核为辅,重点考核团队运行情况、团队分工完成情况、学习者需求响应情况、学习者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通过自我评价、团队成员评价与学生评价等开展考核工作,并施行“末位淘汰制”,强化团队流动性。
3.赋能团队建设,为团队开展实践夯实基础
首先,强化培训,提升团队成员综合素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培训、采用“传帮带”模式等鼓励团队共享知识或信息,突破原有的封闭、固定知识传播方式,并引导团队成员形成开放理念,为适应网络教育时代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夯实基础。同时,应带领团队熟悉服务平台与在线教育平台,为其辅助学生完成自助入学、自助信息采集、自主学习与自助查询等夯实基础。其次,关注执行,以实际行动促进理念落实落地。在开放教育实践中,密切关注“一站式”教学团队是否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工作出发点与落脚点,并立足教师工作实践的角度思考教育实践中影响教师工作的因素,帮助教师扫清障碍,通过满足教师需要来提升其工作积极性。
(四)构建精准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1.入学阶段
首先,搭建专题网站,做好入学疑问解答。建设包括学校概况、专业介绍、学习方式、招生与毕业情况等基础功能的专题网站,并提供网络咨询服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时解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也可转到人工客服,由招生人员回答学习者提出的特殊问题。在专题网站增设“适应性测验”功能,学习者填写相关信息,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学习者了解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入学提供建设性意见。其次,整合分析历年学习者数据,开展教育宣讲。开放教育受众群体主要为有学历提升需求、知识与技能拓展需求的社会人员,学习动机极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潜在学习者最多的地区与行业,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社会发展下各行业人才需求,结合人才发展需要开展针对性宣讲,以此吸引学习者主动加入开放教育,推进全民学习。
2.在校学习阶段
首先,推送学习资源。学习者在完成入学准备后将进入“空窗期”,长时间缺乏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极易导致其丧失学习热情。开放教育办学主体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习者学习倾向、目标、需求、学习能力等,借助大数据技术将学情相似的学习者划分为一类,安排教师提供学前指导,并通过在线学习情况推送相关学习资料。其次,深度分析学情,实时反馈解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习者已基本适应开放教育模式,初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即将面临较难专业问题,在学习中极易遇到各种困难。传统学习支持服务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较难为每位学习者提供精准服务,应借助大数据技术实时跟踪学习者学习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学习者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存在的薄弱点、学习需求等。可利用大数据将其储存在学习者的数据日记中,实时呈现学习者画像,将学习者实际情况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给教师与管理者,便于教师准确把握学习者学习特点。对学习者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针对概念性、理论性的问题设计答疑库,由平台智能解答;灵活性、实践性较强的问题则反馈给教师,由教师解答,在帮助学习者及时解答问题的基础上,帮助教师掌握学习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教师优化教学活动提供借鉴。最后,精准预测学业。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极易出现无法获得学分的情况,阻碍其顺利毕业,故此,应借助大数据技术持续检测学习者学习情况,将未获得学分的课程反馈给教师,由教师及时采取干预手段,组织学习者进行补考,确保学习者都能够顺利毕业。
3.完成学业阶段
首先,提供毕业指导,保障就业质量。学习者加入开放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历或职业核心竞争力,就业率与就业前景是影响学习者是否选择开放教育的重要因素。开放教学办学主体应重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组建专门的工作小组,结合学习者实际情况与就业市场招聘情况为学习者提供精准就业创业指导与建议。其次,组建校友数据库。开放教育办学主体应借助大数据技术搭建校友信息数据库,定期组织开展校友会,深化校友与校友间的联系,通过推进校友群体相互扶持、相互促进提高社会对开放教育的认可度,提升学习者社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谭璐,张春华.论开放教育的概念、特征及意义——基于相关概念的解读与辨析[J].成人教育,2020(11):7-12.
[2]孙传远,张瑾.我国开放教育政策的发展阶段、演进规律和未来趋势[J].职教论坛,2021(4):109-116.
[3]王仁彧.试论开放教育的现实理路:理念融合与路径创新[J].职教论坛,2023(6):104-110.
[4]袁松鹤,吕倩.数智时代开放教育治理的生态规律与对策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11):122-129.
[5]李涵,许文静.5G时代开放教育生态的内涵、理论模型与发展趋势[J].成人教育,2023(2):54-59.
[6]凌玲,贺宪春,王喜红.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开放大学体系办学质量监测指标的研制[J].成人教育,2022(11):45-53.
The Realistic Principle of Open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oncept Integration and Path Innovation
Chen Mingyang
(The Open University of Fujian, Fuzhou 350013, China)
Abstract:Open educ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felong learning as the goal, full object acquisition, multiple subjects, complex properties, diverse contents, flexible methods, free time and space, and open system. In open and shar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concept of open education, the target of service changed from the elite to the public, talent training mode turned from the pilot to perfect system, teaching media application changed from operation by mea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nd the service shifted from a single and narrow function to multiple comprehensive function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n open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strengthen open cooperation, build a “one-stop” teaching team, build a precise learning support service system, innovate in opening up, develop in innovation,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lifelong education, help promote lifelong learning, and promote individual growth.
Key words:New situation; Open education; Idea;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