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少数族裔” 神话的颠覆与超越
2024-06-05瞿魏娟
瞿魏娟
【摘要】《典型的美国佬》中“张家佬”一家以各自的方式颠覆与超越“模范少数族裔”的神话,并乐意活成了他们原先鄙夷的“典型的美国佬”。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分析人物面对伦理悖论,进行伦理选择,建构伦理身份,最终获得伦理教诲。
【关键词】模范少数族裔;伦理身份;伦理选择;伦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8-00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8.002
“1966年1月,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威廉·彼得森(William Petersen)在《纽约时代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美国人日益成功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大加赞赏。”“美国政治家们也纷纷响应媒体对亚裔的赞赏,如1984年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总统祝贺亚裔美国人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就,模范少数族裔理论也因此获得了总统认可。”[1]在“模范少数族裔”神话的流行下,“早期的华裔文学倾向于塑造勤劳、节俭、顺从的华裔形象,作者有意或无意地用‘东方主义视角审视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固化了其他群体对亚裔的刻板印象。”[2]293但是20世纪著名当代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Gish Jen,1955—)的代表作《典型的美国佬》一书打破了这一神话,描绘了各有特色的“美国人”。
《典型的美国佬》讲的是“张家佬”的故事,主要人物包括拉尔夫·张,他的妻子海伦,以及拉尔夫·张的姐姐特蕾萨。小说集中展现了“张家佬”一家追寻美国梦的路上的流变,有成功也有失败,从而揭露了“模范少数族裔”神话的遮掩下一些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生存困境等问题。主人公们在此过程中进行了伦理选择,建构了伦理身份,也遭遇了伦理困境,甚至在破坏伦理道德关系和秩序后受到了严厉惩罚,但最终获得了伦理教诲。因此,这部小说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能为世人提供一定的警示。
一、任璧莲《典型的美国佬》文献综述
(一)研究起源
从大陆看,美国华裔女作家木令耆于1980年,在国内的《读书》杂志发表了《美国华人文学》,其中简要介绍了用中文写作的华裔人士群体。不过,国内真正开始研究美国华裔英语文学,是从在美国多次获奖的汤亭亭开始的。“江晓明的《新起的华裔美国作家马克辛·洪·金斯顿》(《外国文学》1981年第1期)和凌彰的《美国华裔女作家洪婷婷》(《世界图书》1981年第5期)被普遍认为是国内学界最早评介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论文。”[3]27而张子清在《美国华裔小说初探》(《当代外国文学》1992年第2期)中,初次提到吉西·任的《典型的美国人》。
从台湾看,台湾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开始时间比大陆早。“据台湾美国华裔文学专家单德兴考证,早在1981年,台湾的刘绍铭就开始译介美国华裔文学。林茂竹于1987年以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取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台湾最早写该领域的博士论文的学者。”[4]64而欧美研究所在1994年出版的第一本论文集《文化属性与华裔美国文学》中,概略地介绍了《典型的美国佬》一书;在1996年出版的第二本论文集《再现政治与华裔美国文学》中,就包括《典型的美国人》等文本。
从国外看,在查找了美国一些大学的文献数据库后,发现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论文库对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的早期研究比较齐全。仅在1991年,即该书出版之年,就有50余篇关于该作品的书评及文献分析。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
根据张龙海《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在中国》一文,“进入21世纪后,国内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突飞猛进,逐年递增,形成新的高潮。2003年一年发表的文章数量竟然高出1981年至2000年20年间所发表文章数量的总和。”[5]42在2003年1月,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心,这个数据高峰也许与此有关联。
200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8日,仅在知网以《典型的美国佬》为关键词,就可搜索到相关研究论文共121篇,且关于该作品的研究有几位突出的研究人员,如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的胡嚴艳,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李淑春等。
从研究视角看,对《典型美国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身份研究、女性文学研究、叙事策略研究、文学符号学、美国梦。而扩大到美国境内对华裔文学的研究来说,“华裔文学常被纳入亚裔文学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族裔文学研究领域,与美国非裔文学、犹太文学等进行比较研究;有的将美国华裔女性书写与翻译政治、民族志学以及自传体写作联系起来;也有探讨华裔成长小说中的饮食消费与身份形成的关系。”[6]90可以看出,国外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宽,这对于国内研究华裔文学有很大借鉴作用。本文想尝试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视角来对任璧莲的作品进行研究。目前从该视角来研究的论文较少,有利于拓宽研究范围。
二、海伦伦理身份的两面性
伦理身份是一个人的定位和标识。聂珍钊教授指出:“在文学文本中,所有伦理问题的产生往往都同伦理身份相关。伦理身份有多种分类,如以血亲为基础的身份、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身份、以道德规范为基础的身份、以集体和社会关系为基础的身份、以从事的职业为基础的身份等。”[7]263-264
在《典型的美国佬》里,就婚姻伦理而言,海伦就有两种伦理身份,即同其丈夫拉尔夫之间的夫妻身份,和同其丈夫的生意合伙人格罗弗之间的情人身份。这两种伦理身份之间是不可能被调和的,而这种伦理身份的变化就直接导致了伦理混乱,引起冲突。作为拉尔夫的妻子,海伦违背了婚姻伦理的忠诚规则。海伦从遇到格罗弗的那天,就“感到自己陷入了疯狂的恋爱之中。他为她,也只有为她而生。在她的睡梦中,她也为他而生,这个她父母决不会选中的人。”[8]122因为生意关系,格罗弗经常来拜访,海伦和他逐渐发展了婚外情关系,和拉尔夫的关系变糟。
海伦与格罗弗发展了婚外情,其中,斯芬克斯因子起到了主导作用。“人作为个体的存在,等同于一个完整的斯芬克斯因子,因此身上也就同时存在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人性因子借助理性意志指导、约束和控制兽性因子中的自由意志,让人弃恶从善,避免兽性因子违背伦理。但是,一旦人身上失去了人性因子,自由意志没有了引导和约束,就会造成灵肉背离”[9]10。海伦由妻子身份变成情人身份,原因就在于她的人性因子没能压制住兽性因子,由此违背了婚姻伦理。
海伦曾跟拉夫尔说起她以前不认同她母亲的一段话,但现在却感同身受,“她曾经告诉我,婚姻就像是火上的一锅冷水。她告诉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水会很冷,但是慢慢地它就会煮沸”[8]169。也就是说,海伦嫁给拉尔夫的时候,认为她父母会喜欢拉尔夫而选择了他做丈夫,而忽视了两人之间是否有爱情的存在。格罗弗用花言巧语劝诱海伦,让她意识到可以离开拉尔夫,海伦虽然冒出过念头,但始终没有离开。原文中的这些描述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她的人性因子在同兽性因子的对抗中占据了一定的上风。因为她虽然有过抛弃丈夫和孩子的念头,但是她始终没有跟格罗弗远走高飞。以及在最后整个家庭遭受严重经济创伤时,海伦一直陪伴拉尔夫。海伦作为有夫之妻,理应受到与妻子身份相符合的道德约束,但是海伦在碰到格罗弗之后,任由自由意志甚至是自然意志泛滥,最终造成了对婚姻伦理的破坏,危及夫妻的和睦以及家庭的幸福。虽然作者没有加入她自己的伦理道德批判,但海伦也是一位值得同情的人,她的双重伦理身份的冲突所带来的教诲也令人深思。
三、特蕾萨的伦理选择
“在具体的选择中,由于选择的伦理性质的不同,其选择过程和选择结果亦不同。”“文学作品中只要有人物存在,就必然面临伦理选择的问题。在文学作品中,只要是选择,必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只要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选择,就必然增加选择的复杂性和导致选择结果的不同。”[7]267
特蕾萨面临的一个主要伦理选择与有妇之夫老赵有关。一开始,特蕾萨跟拉尔夫、海伦对“典型的美国佬”是充满鄙夷的,“典型的美国佬不好”“典型的美国佬不知道如何行事”“典型的美国佬就是想做万物的中心”“典型的美国佬没有道德!”[8]71在跟弟弟拉尔夫的朋友老赵接触后,她一直坚守伦理道德,跟老赵保持清白的朋友关系,她说道:“不管怎么样,别人怎么想,我不在乎。‘真金不怕火。”[8]181但是“她家里的指责就像是一块硬壳,她在这下面找到了某种自由。”[8]181最终,特蕾萨放任自己的兽性因子战胜了人性因子,和老赵发展了婚外情,做了弟弟所说的“中国人不做这种事情”[8]181的事,成了拉尔夫说的“坏蛋”,即一个道德败坏的女人。最后,特蕾萨甚至幻想她和老赵与原配妻子珍妮斯重归于好,“再也不用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她可以享有一半老赵,珍妮斯和孩子们可以享有另一半。这个安排将会公开,得到众人同意。”[8]289特蕾萨听任自己的原始欲望,毫无顾忌地同老赵恋爱,成为他的婚外情人。她打破了社会上认同的伦理秩序,因此她遭到了惩罚。小说的最后,因为拉尔夫发现海伦的婚外情,他以一种近乎自杀式的方式飞快地开着车,结果在家门前把特蕾萨撞成了植物人。这一幕让人回想起拉尔夫当时在公园长椅上,和姐姐在美国的第一次相遇。当时拉尔夫太兴奋了,在跳起来拥抱特蕾萨的时候,“一下子将她撞倒,于是她摔倒在路边,扭伤了脚踝。”[8]48这两个场景形成了呼应。特蕾萨的车祸表现出错误的伦理选择所带来的惩罚,“谁破坏了新的伦理道德关系和秩序,即使是无意的,也会给社会带来灾难,给心灵带来痛苦,要遭到严厉惩罚。”[10]10
四、拉尔夫的伦理环境
“伦理环境就是文学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文学伦理学批评要求文学批评必须回到历史现场,即在特定的伦理环境中批评文学。”[11]19
《典型的美国佬》一书写于1991年,当时正值“模范少数族裔”受欢迎的年代,可是书里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描写揭露了当时作为“模范少数族裔”之一的华裔的生存困境。拉尔夫因签证失效,求平克斯教授帮忙让他完成博士课程学习时,平克斯说道:“你现在是在美国。如果你想说谎,想到处偷偷摸摸,那么你应该回到中国去。这里,在美国,我们所拥有的是道德。无论对还是错,我们从不偷偷摸摸地。”[8]42
房子、轿车、终身职教、孩子……受到美国梦熏陶的拉尔夫在实现了他的美国梦之后,放弃大学教授的职位,转而开油煎鸡店赚钱,想成为格罗弗一样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拉尔夫完全成了金钱崇拜的代名词,家里堆滿了赚钱方法的书籍,贴满了关于追求金钱的灵感语录,而辛辛苦苦得到的博士学位证书放在了一个高高的书架上,上面是一箱现金出纳机打出的带子。甚至在赚了很多钱后,拉尔夫设法削减向政府汇报的收入,还告诉女儿们,钱是最重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你有钱,你什么事都能做。你没钱,你就不中用。”[8]208在往美国梦飞驰的路上,他完全忘记了贫穷时候家庭成员的“抱团取暖”,彼此的关爱和帮助,沦为金钱崇拜的一个人,认为“能够想到的就能够做到”,到最后,梦醒了,拉尔夫认同美国梦的同时,也进行了反思,他领悟到,“看不见,听不见。他不是想要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人。一个人就是他自己限度的总和,自由只不过使他看清了自己的限度所在。美国根本就不是美国。”[8]305
拉尔夫开油煎鸡店想赚钱的行为受当时美国梦的影响,不能脱离拉尔夫所在的伦理环境去评价他的行为,认为他本就应受到教训,也应该看到的是,当时在严峻的歧视环境下,作为“边缘人”华裔的一员,拉尔夫想实现自己美国梦的坚持不懈的艰辛尝试。只有回到拉尔夫所在的伦理环境才能对他的这一行为不会有误读的嫌疑。
“张家佬”一家追逐美国梦的故事不仅是移民及其后裔的故事,更是一个个美国人的故事。“张家佬”似乎实现了他们的美国梦,但是这个过程中充满了酸甜苦辣,三位不同类型的人,也体现了作者打破“模范少数族裔”神话的意图。最后的希望曙光——变成植物人的特蕾萨奇迹般地苏醒。
借助《典型的美国佬》,任璧莲以拉尔夫、海伦、特蕾萨三人形象的建构和流变为主线,通过展示他们的伦理身份、伦理选择与伦理环境带给人类丰富的伦理思考和道德启迪,实现了文学的教诲作用。尽管任璧莲力图以客观的笔调描写这些小说人物,始终没有明确的道德评判,然而,正如小说的名字是没加任何冠词的“Typical American”,因为“任璧莲希望能像犹太裔美国作家一样被主流社会接受,希望有一天她被接受时是以作品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因为社会学的、历史的价值”[12]165。换言之,作者宣扬的是一种更具包容性、多元的伦理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令狐萍主编,余蕊利等译.亚裔美国人——历史与文化百科[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2]石婕.何谓美国人——论《典型的美国佬》中的模范少数族裔的坚守与妥协[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0,(01).
[3]张龙海,张武.新世纪中国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7,(05).
[4]蒲若茜.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整合之路[J].华文文学,2006,(05).
[5]张龙海.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在中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04).
[6]程爱民.中国大陆美国华裔文学博士论文评析[J].外语研究,2017,(05).
[7]聂珍钊.文学伦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8]任璧莲.典型的美国佬[M].王光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9]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06):33.
[10]何卫华,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族裔文学:聂珍钊教授访谈录[J].外国语文研究,2020,(01):6.
[1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01):32.
[12]单德兴,何文敬.文化属性与华裔美国文学[M].台北:欧美研究所,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