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传统民间节日民俗梳理研究

2024-06-05沈劭奕

今古文创 2024年18期
关键词:重阳节

【摘要】民间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社会生活文化的重要价值内涵。浙江省文化底蕴深厚,杭嘉湖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诸如花朝节、中元节等民间节日,当地民众以“浙”里的民俗庆贺节日,形成浙江特色节日民俗文化。本文旨在以元宵节、花朝节、中元节和重阳节四个传统民间节日及其民俗为研究对象,通过考查相关古代文学作品和地方志书文献,系统梳理以上四个节日在杭嘉湖地区自宋代至明清以来的节日民俗,力求完善浙江杭嘉湖地区传统民间节日民俗知识架构与理论体系,弘扬浙江优秀节日民俗文化传统,彰显浙江省区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元宵节;花朝节;中元节;重阳节;节日民俗

【中图分类号】I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8-0132-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8.040

基金项目:2023年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浙”里的民俗:浙江传统民间节日民俗梳理研究——以杭嘉湖地区为中心》(项目编号:S202310347016)研究成果。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节日意义非凡,承载着中华民族社会生活文化重要的价值内涵。自唐代始,民间节日逐渐繁盛。其中元宵节、花朝节、中元节和重阳节四个民间节日虽因朝代更迭,几经流变,但仍历久弥新,在浙江杭嘉湖地区得到较好保留。当地民众以“浙”里的民俗庆贺节日,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节日民俗文化。以下将主要对宋代至明清时期内四个节日的民俗进行系统梳理,力求完善浙江杭嘉湖地区传统民间节日民俗知识架构,助力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创新继承与发展,利于弘扬浙江优秀节日民俗文化传统、彰显浙江省区域文化特色。

一、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杭嘉湖地区多在正月十五日前后,多以“灯”为中心主题开展庆贺活动,常有张灯结彩,猜灯谜,食灯圆等节俗,此间亦有民间表演及上元醮会,更有照田蚕、预卜天气年成等特色节俗。

(一)张灯结彩,庆贺元宵。元宵节有张灯挂彩的节俗。早在唐代,白居易曾作诗《正月十五日月夜》,以“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描绘元宵佳节灯火通明笙歌阵阵的繁华之景。[1]450北宋曾巩也曾描绘灯火盛景,以《钱塘上元夜祥符寺陪咨臣郎中丈燕席》中“红云灯火浮沧海,碧水楼台浸远空”最为精巧。[2]96张先亦作《吴兴元夕》,诗中有云:“朱屋雕屏展,红筵绣箔遮。傍云灯作斗,近树彩成花。风月胜千夜,笙歌如一家。”[3]2095展现了吴兴元宵张灯盛景。

至南宋,据吴自牧《梦粱录》载,百姓宅院虽小,“然装点亭台,悬挂玉栅,异巧华灯,珠帘低下,笙歌并作”[4]211,热闹非凡。周密《武林旧事》中则具体记载道,或有私家府邸“闲设雅戏烟火,花边水际,灯烛灿然”。[5]44百姓间“你我相赛”[6]106,颇有竞争趣味,烘托热闹气氛。《武林旧事》还载:“西湖诸寺,惟三竺张灯最盛”[5]44,可见元宵节寺庙亦张灯。

此俗还多见于明清时期的地方县志中。《嘉兴县志》(崇祯)记载:“是岁,元宵市灯最盛,沿街构彩楼,立彩棚,悬灯鼓乐,一国若狂。”[7]城中“衙宇街坊架松竹……放烟火,合金鼓管弦迎灯为乐”。[7]据《安吉州志》(乾隆)载,湖州安吉百姓有“硫星爆竹”“滚灯”等奇艺景观—— “灯所过处,皆助以硫星爆竹”。[9]《乌程县志》 (光绪)记载湖州百姓在元宵节“又紥造滚灯及龙象狮马等灯,游迎街市”的习俗。[10]另据《富阳县志》 (光绪)载,元宵节“各乡各村皆以龙灯竹马彼此闹贺,锣鼓喧嗔,达旦不寐”。[11]可见元宵节张灯结彩之繁华。

(二)观赏灯会,戏猜灯谜。灯会多为元宵盛景。南宋时期,杭城灯会属鳌山灯会最为繁盛。《梦粱录》就曾记载鳌山灯会,其文曰:“其水用辘绞上灯棚高处,以木柜盛贮,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以草缚成拢,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4]211足见鳌山灯会盛大之势。明清时期杭嘉湖各地亦举办鳌山灯会。《长兴县志》(乾隆)曾记:“十五日为上元,作鳌山,卜丰歉,名曰灯会。”[12]《湖州府志》(同治)又載:“上元张灯前后各三夕,及鳌山灯会,久无其事,唯龙灯尚间有之,菱湖纸灯精巧。”[13]在《嘉兴县志》(光绪)亦有“紫竹为灯合金鼓游行于市,曰迎灯”的记载。[14]

猜灯谜是元宵节传统节俗。《武林旧事》载:“捐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5]47耐得翁《都城纪胜》中亦有记载,其文曰:“商谜,旧用鼓板吹《贺圣朝》,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8]15至清代,《湖州府志》(同治)载:“十三日,街市张灯,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曰灯谜。”[13]《嘉兴县志》(光绪)亦有“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猜谜为戏”。[14]由此可知,湖州地区在元宵节亦有猜灯谜节俗。

(三)游览灯市,表演技艺。元宵节亦有游览灯市之俗,可见于《武林旧事》 —— “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5]42丁丙《武林坊巷志》亦载:“元宵张灯五夜,十五夜最盛,自官巷口至众安桥计里余,悬卖各色花灯,谓之灯市。”[15]4576灯市上,“都民士女,罗绮如云”,热闹非凡。书中还有诗作《瑟琶街看灯》又表现了元宵佳节的繁华灯市,诗云:“正月十三灯市开,看灯人上琵琶。今年常州工匠好,银花火树开到晓……”[15]2808

元宵节当晚,多有技艺表演,活跃节日氛围。据《梦粱录》所载,“姑以舞队言之”,有清音、遏云、掉刀等社,“不下数十”。[4]210-211表现了元宵节丰富多彩的表演。另有官府“遇舞队照例特犒”。[4]210《武林旧事》亦载:“吏魁以大囊贮楮券,凡遇小经纪人,必犒数千,谓之'买市'。”[5]43另据西湖老人《繁盛录》记载,宫中亲王亦举表演,庆赏元宵,有“阴山七骑,小儿竹马、蛮牌狮豹、胡女番婆、踏跷竹马、交衮鲍老、快活三郎、神鬼听刀”等多种表演[6]106,相较民间更为精彩。

(四)设上元醮,持斋诵经。元宵节有官府设上元醮会,亦有百姓持斋诵经。《梦粱录》曾载:“今杭城元宵之际,州府设上元醮,诸狱修净狱道场……”[4]210可见,南宋时期杭城元宵多有官府设上元醮会,清扫狱道场之俗。

而至清代,《长兴县志》(乾隆)载:“双林志,十五日为上元节,相传天官赐福之辰,多有持斋诵经聚众作会者。”[12]《安吉州志》(乾隆)亦有“俗皆礼拜三官神,聚众设斋,诵经礼忏,谓之三官会”的记载。[9]另据《嘉兴县志》(光绪)内在上元节多“多持斋诵经,焚香卜紫姑”的记载可知[14],清代元宵节持斋诵经习俗在嘉兴及湖州地区流传较广。

(五)制作灯圆,供神而食。元宵节有食灯圆之俗。南宋时期,《武林旧事》中即记有“乳糖圆子”。[5]44据《嘉兴县志》(崇祯)所载,明代嘉兴区多有吃灯圆的习俗,且灯圆有供神之用—— “元宵前后三日,唇米为丸,供神相啖,曰看灯圆。”[7]直至清代,此俗并未发生过多变化,“元宵前三日,屑米为丸,曰灯圆。供神后,咸啖之”。[14]湖州地区百姓则多以“米粉作灯圆食之”。[12]《湖州府志》(同治)又记“以粉圆无饀者为圆子”[13],“灯圆为元宵节物”。[13]另据《续纂淳安县志》(光绪)记载,当日淳安百姓“和麫团荐先,各相贺食”[16],亦有“新妇之家设醴”。[16]综上,食灯圆亦是百姓常有之俗。

(六)甩火照蚕,预卜年成。元宵节有甩火照蚕,预卜天气年成之俗。明清时期,嘉兴地区盛行“照蚕田”,百姓多以此祈求丰年。《嘉兴县志》(崇祯)载:“乡人束刍木杪,飐以绯帛,高树田间,至夜举祝词鸣金鼓焚之,以祈年,曰烧田蚕。”[7]《嘉兴县志》(光绪)亦有“乡人束刍木末,飏以绯帛,夜击金鼓焚之,曰烧田蚕,盖祈年也”的相似记载。[14]湖州地区亦设此俗,据《湖州府志》(同治)载:“村落间束薪木,末飙以绯帛,夜则金鼓流星花爆,侑以赞词,群聚而焚之。”[13]同治年间还有“压蚕”一俗,据《湖州府志》(同治)载:“元宵前后,家家鼓声不绝,谓之压蜃。”[13]《归安县志》(光绪)亦有“家家鼓声不绝,谓之压蚕”的相同记载。[17]

此外,湖州地区还出现预卜天气年成的独特节俗。据《长兴县志》载:“十三日,街市张灯,喜晴忌风雨,如有风,谓之落灯风,主岁歉。”[12]民间亦流传“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谚语。[13]

二、花朝节

花朝节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节日,节俗呈现丰富性,广泛性的特点,大体包含游春赏玩,斗菜嬉戏等娱乐节俗,拜神集会,祭祀祖先的祭祀习俗,以及预卜年成,劝勉农耕等农业节俗,

(一)游春赏玩,纵览春景。花朝节多有游春赏玩之俗。宋代诗人朱继芳曾作诗《次韵野水花朝之集》,诗中“鞦千庭院红三径,舴艋池塘绿半腰。苔色染青吟屐蜡,花风吹暖弊裘貂”四句尽情展现了游览西湖时的美好春色。[18]2351另据《梦粱录》载,花朝节当日,“都人皆往钱塘门外玉壶、古柳林、杨府、云洞,钱湖门外庆乐、小湖等园,嘉会门外包家山王保生、张太尉等园,玩赏奇花异木”。[4]216其中赏玩地点数量之多足见花朝节游春盛况。

明代張守中亦在散曲《乡居十二月词曲以代山歌》中描写游春赏玩情景—— “游春人满芳郊外。锵珠珮。耀宝钗。红罗新绣踏青鞋。香车隘。翠盖催。欣逢朝雨浥轻埃”。[19]3279清代杨瑛昶《金缕曲》中“江南二月花朝节。绊游人、当罏靑眼。断肠春色”一句也证明清代仍有花朝节游春赏玩的节俗。[20]581嘉兴地区还有“妇女多出游,曰踏青”的专门记载[14],可见花朝节游春赏玩群体的广泛性。

(二)斗草观戏,簪花“赏红”。花朝节亦有斗草观戏,簪花“赏红”之俗。在元代即有黄澄词《绮罗香》描写妇女斗草嬉戏—— “绡帕藏春,罗裙点露,相约莺苍丛里。翠袖拈芳,香沁笱芽纤指。偷摘遍,绿径烟霏,悄攀下,画阑红紫。”[21]1497

明代《乌程县志》(崇祯)亦载:“二月二日花朝,士女皆摘蓬叶插于头。”[22]描写的就是花朝节时妇女头戴花叶的簪花节俗。另据《桐乡县志》(光绪)载,嘉兴桐乡地区百姓为祈求福泽,多“用彩缯系树”[23],湖州地区亦有“以红紬及红纸系花树上”相似节俗。[17]清代归安地区则有官府会在花朝节官办百花戏,供民众观赏,《归安县志》(光绪)中就有载“是日府署演戏一日”[17]的百花戏习俗记载。

(三)拜神集会,祭祀先祖。花朝节多有拜神习俗,且随节俗流传演变,发展出灯会、集会等活动。《梦粱录》曾载:“天庆观递年设老君诞会,燃万盏华灯,供圣修斋,为民祈福。士庶拈香瞻仰,往来无数。”[4]216描写杭城民众在花朝节拜神集会。明代田汝成作文记载道,元宵当日不见宋代的扑蝶习俗,“而寺院启涅槃,会谈孔雀经,拈香者麇至”。[24]1433虽未提杭城,却与《梦粱录》之记载多有相似之处,亦可为花朝节拜神集会节俗的补充证明。

清代,杭州桐庐地区民众在花朝节行“四礼”,祭祀先祖。《桐庐县志》(乾隆)载:“祭则春秋合祭,春用花朝,秋用重九,新谷时物,必荐于祖。”[25]书中亦载:“俗传二月十五日为花朝,合祭其祖先,谓之春祭。”[25]花朝祭祖节俗在该地区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四)劝勉农耕,预卜年成。据南宋《梦梁录》载:“帅守、县宰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赐酒食,劝以农桑,告谕勤劬,奉行虔恪。”说的就是花朝特有的劝农节俗。[4]216

而至明清时期,地方县志中多见花朝节预卜年成的节俗。杭州桐乡地区有当日“忌雨”的说法。而在嘉兴地区,《嘉兴县志》(崇祯)中就记载了“以是日晴雨占果实盛衰”的节俗。[7]至清代光绪年间则有“有利无利,但看二月十二”的谚语。[14]湖州地区花朝节预卜年成的节俗与嘉兴地区相似。《归安县志》载:“田家云:‘有利无利,只看三个十二。则兼孟季言之。”[17]展现湖州百姓在花朝节预卜年成节俗的具体方式。

三、中元节

中元节源自道教文化,百姓多称作“七月半”,佛教中又称其为盂兰盆节。杭嘉湖地区的中元节节俗多以祭祀先祖、祭祀鬼魂等祭祀习俗为主,并伴有举办盂兰盆会,施行斋醮等宗教习俗,亦有泛舟,放灯这类兼具祭祀和娱乐的节俗。

(一)祭祖荐亡,以告秋成。《梦粱录》中详细记录了官方及民间的祭祖习俗,其文曰:“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醇,饭僧荐悼,或拔孤魂。”[4]234书中亦载:“此日都城之人,有就家享祀者,或往坟所拜扫者。”[4]235另据此书第十九卷记载:“遇三元日,诸琳宫建普度会,广度幽冥。”可见祭祀对象在之后得到拓展[4]408,祭祖节俗发展为规模较大的“普度”活动。

杭州地区百姓祭祖活动中还出现“告秋成”。《梦粱录》对此记载道:“卖麻谷窠儿者,以此祭祖宗,寓预报秋成之意。”[4]235《武林旧事》中亦见此俗—— “而人家亦以此日(中元)祀先,例用新米、新酱、冥衣、时果、彩缎、面棋,而茹素者几十八九,屠门为之罢市焉。”[5]59

(二)祭鬼祀魂,祭祀厉坛。祀孤即祭祀鬼魂,是旧时江南地区的传统习俗。《梦粱录》曾在,中元节当天,“州府委佐官就浙江税务厅设斛”[4]235,向江海神鬼进行祭礼。

中元节亦有祭厉坛之俗。《武林坊巷志》记载张鉽所作《中元节同施筱雅、周圣垣饮猛将庙酒楼,观吴山隍神会,偶成》,诗中“摄孤判斛伏灵官,校籍经行郡厉坛”一句就描写了杭州地区祀孤祭坛之俗。[15]2042《平湖县志》(光绪)亦载嘉兴地区民众祭厉坛的场景:“岁清明中元十月朔日致祭,必迎城隍神主之。”[26]

(三)佛举法会,道设斋醮。中元节当日多有佛教及道教习俗。南宋《梦粱录》中曾多次出现关于佛寺举办盂兰盆会的记载—— “于此日建盂兰盆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家,市卖冥衣”[4]235书中亦记:“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4]408-409至于道家行斋设醮一俗,吴自牧同样记于书中,其文曰:“诸宫观设普度醮,与士庶祭拔。”[4]234《武林旧事》则对此总结道:“七月十五日,道家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于此日作盂兰盆斋”。[5]59

(四)泛舟西湖,放置花灯。中元节泛舟放灯的节俗,在《梦粱录》中提及,中元节当天,“后殿赐钱,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4]235

在元代,张雨曾作《西湖放灯》,诗中“灿若金莲分夜炬,空于云母隔秋屏”二句尽显西湖盛大的放灯场面。[27]225张翥亦作词《婆罗门引·七月望,西湖舟中观水灯》描写中元节泛舟西湖,放置花灯的盛况,词的前半部分最为巧妙,其云:“暮天映碧,玻璃十顷蕊珠宫。金波涌出芙蓉。谁唤川妃微步,一色夜妆红。看光摇星汉,起舞鱼龙。月华正中。”[21]1127-1128从这一诗一词中可见,泛舟放灯在当时已兼具一定的娱乐性质。

明清时期泛舟放灯之俗仍受百姓欢迎。张岱曾在《西湖七月半》中描写中元节夜晚西湖的泛舟盛况——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28]107《武林坊巷志》记张鉽所作《中元节同施筱雅、周圣垣饮猛将庙酒楼,观吴山隍神会,偶成》,诗云:“扶醉归來灯已放,照冥何不见花枝。”[15]2042展现了中元节杭城泛舟放灯的盛大场景。

(五)设斋解制,法岁周圆。《梦粱录》中中元节又称解制日,当日,僧尼多会设斋解制,俗称法岁周圆—— “七月十五日,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之日”。”[4]234《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四中亦对此俗有所提及:“至七月十五日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29]247

四、重阳节

“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为两阳数相重,因而农历九月初九谓之重阳。重阳节时,多有佩戴茱萸,登高望远,饮酒食糕,观赏菊花等俗。

(一)佩戴茱萸,登高望远。重阳节素有登高之俗。元代诗人张翥于重阳节登杭州南屏山,作诗一首,名为《闰九日游南屏诸山》,诗中有云:“山僧领客兴何长,慧日峰前俯大荒。旧俗尚存三令节,人生难遇两重阳……”[30]56

《乌程县志》(崇祯)亦载登高之俗,文曰:“九月重阳俗,有移酌登高之事。”[22]同期《嘉兴县志》中有诗《重阳豋高》云:“携来尊酒送秋光,折得黄花晚更香。胜阁霞飞供句逸,龙山兴溢逞风狂。台前戏马双鬟舞,海上连鳌裂帛扬。细看茱萸占岁健,登高不用瘦笻襄。”[7]可见重阳节佩戴茱萸登高的习俗。

至清代,嘉兴地区百姓仍多在重阳节“佩茱萸以登高”。[31]另据《南浔镇志》(同治)载,九日为重阳节“亦有携壶登高者”。[32]可见登高之俗在杭嘉湖地区流传广泛。清代亦有许多诗作对此亦有体现。《九日吴山大观台登高》中“囊萸腊屐,层台还践登高约”一句[15]1542,及《九月十九日偕介颿兄登管米山,访秀水高伯平先生》中“展重阳践登高约,同把茱萸欲避灾”一句[15]406,都描写了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的习俗。

(二)饮酒食糕,祭祖祀灶。重阳节诗人多有饮酒之俗。《梦粱录》曾载:“今世人以菊花、茱萸为然,浮于酒饮之。”[4]240

重阳糕和栗糕是重阳节的传统美食。《梦梁录》曾具体描写此类糕点的样态,其文曰:“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饤,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4]240《武林旧事》又在此基础上记载道:“又作蛮王狮子于上,又糜栗为屑,合以蜂蜜,印花脱饼,以为果饵。”[5]60其中可见重阳糕精美的制作技艺。

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多有食糕饮酒之俗,记载丰富。明代《嘉定县志》(万历)曾载:“九月九日,士人为登高之会,其食重阳糕。”清代,则有《长兴县志》(乾隆)载在重阳节“佩茱萸,食栗糕,泛菊酒”[12];《嘉定府志》(同治)载“重阳饮黄花酒,佩茱萸以登高”。[31]光绪年间,桐乡百姓亦多在重阳节当日“插菊花,食栗糕”。[33]同时期《乌程县志》中可见“栗糕亦为重阳节物”的记载。[10]

明代杭州淳安地区的百姓还食“麻糍”,《淳安县志》(嘉靖)对此记载道:“民间以麻糍为节物,亦相馈遗。”[35]清代,食糕之俗还伴随祭祖祀灶的出现。嘉兴地区百姓“家用米糕,标彩旗祀灶”[14],湖州安吉地区则出现“家皆祀灶,祭先祖,亦有扫墓者”的场景。[9]

(三)观赏菊花,陶冶性情。赏菊向来是重阳节的传统节俗。《梦粱录》曾载南宋临安城重阳节赏菊风俗,其文曰:“年例,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4]240

清代《武林坊巷志》中亦有许多诗词与赏菊有关。其中,吴兆麟《丁园访菊、因清尊集花宜先生小罗浮山馆看菊诗韵》一诗在赏菊时以“霜天吐清芬,凛然见节操”赞美菊花的高尚节操。[15]321连善诗《重阳后三日观菊巴园》则专写节日雨后菊花的澹雅姿态,诗云:“园林黄菊放,风雨过重阳。尘洗秋容澹,馚留晚节芳。蕊含金钿细,花透玉环香。篱畔多佳种,宜诗便举觞。”[15]5889

(四)凭借阴晴,预卜天气。在明清时期,百姓多凭重阳节阴晴预卜天气。明代《嘉定县志》(万历)载:“重阳无雨主冬晴,又以十三日晴为验。”[34]至清代,《嘉兴县志》(光绪)又载 :“九月九日及十三日晴,主一冬无雨。”[14]《桐乡县志》(光绪)中亦见“是日(重阳)宜晴,谚云‘重阳无雨一冬晴”的记载。[23]另据《湖州府志》(同治)中文“重阳无雨主冬晴,晴则藁干”可知[13],湖州地区同样有此习俗。

五、总结

通过针对元宵节、花朝节、中元节和重阳节在杭嘉湖地区的节日民俗的系统梳理,进一步完善了浙江传统民间节日民俗知识架构与理论体系,为推动传统民间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此次梳理,亦具有科普性,希望借此加深杭嘉湖地区民众对于民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引起社会对传统民间节日民俗文化工作的重视与反思,弘扬浙江优秀节日民俗文化传统、彰显浙江省区域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唐)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宋)曾巩.曾巩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宋)吴自牧.梦粱录[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9.

[5](宋)周密.武林旧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6](宋)西湖老人.繁盛录[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9.

[7](明)罗炌修,黄承昊等纂.(崇祯)嘉兴县志[O].明崇祯十年(1637).

[8](宋)耐得翁.都城纪胜[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9.

[9](清)刘蓟植.(乾隆)安吉州志[O].清乾隆十五年(1750).

[10](清)潘玉璇修,周学濬等纂.(光绪)乌程县志[O].清光绪七年(1881).

[11](清)汪文炳,蒋敬时.(光绪)富阳县志[O].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12](清)谭肇基,吴棻.(乾隆)长兴县志[O].清光绪十四年(1749).

[13](清)宗源瀚,陆心源.(同治)湖州府志[O].清光绪九年(1883).

[14](清)赵惟嵛,石中玉.(光绪)嘉兴县志[O].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15](清)丁丙.武林坊巷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

[16](清)李诗修,陈中元,竺士彦.(光绪)续纂淳安县志[O].清光绪十年(1884).

[17](清)李昱修,陆心源.(光绪)归安县志[O].清光绪八年(1882).

[18]厉鹗(清).宋史纪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9.

[19]谢伯阳.全明散曲[M].济南:齐鲁书社,2016.

[20]叶恭绰.全清词钞[M].北京:中华书局,2019.

[21]杨镰.全元词[M].北京:中华书局,2019.

[22](明)刘沂春,徐守纲,潘士遴.(崇祯)乌程县志[O].明崇祯十一年(1638).

[23](清)严辰.(光绪)桐乡县志[O].清光绪十三年(1887).

[24]邓子勉.明词话全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

[25](清)严正身,王德让,金嘉琰.(乾隆)桐庐县志[O].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

[26](清)彭润章,叶廉锷.(光绪)平湖县志[O].清光绪十二年(1886).

[27](元)张雨.张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5.

[28](明)张岱.陶庵梦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

[29](元)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30]杨镰.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1](清)文良,陈尧.(同治)嘉定府志[O].清同治三年(1864).

[32](清)汪日楨.(同治)南浔镇志[O].清同治二年(1863).

[33](清)李延辉,徐志鼎.(嘉庆)桐乡县志[O].清嘉庆四年(1799).

[34](明)韩浚,张应武.(万历)嘉定县志[O].明万历三

十三年(1605).

[35](明)姚鸣鸾,余坤.(嘉靖)淳安县志[O].明嘉靖三年(1524).

作者简介:

沈劭奕,男,汉族,本科在读,湖州师范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指导教师:马敏)

猜你喜欢

重阳节
重阳节——登高远望,遍插茱萸
重阳节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节
平远开展丰富多彩的重阳节活动
重阳节登高
重阳节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重阳节
重阳节忆亲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