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的污点》中科尔曼?希尔克的伦理选择和伦理困境

2017-06-17徐建纲郑小雨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5期
关键词:伦理选择伦理困境

徐建纲++郑小雨

摘 要:作为一部伦理悲剧,《人性的污点》围绕着主人公科尔曼·希尔克的“幽灵事件”、“不伦之恋”和“车祸”的剧情展开,他悲剧的根源在于淡薄的伦理意识、偏执的自我中心并且不切实际地追求着自己梦想。科尔曼逐步失去了对自身的掌控从而做出了错误的伦理选择,最后走向毁灭。作者菲利普·罗斯通过戏剧人物的生命历程中对种族歧视的反抗以及对梦想的诉求,体现了他对人类理想道德法则的追求与向往。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研究视角,探讨科尔曼·希尔克所遭遇的伦理困境及颇有争议的伦理选择。

关键词:人性的污点;伦理选择;伦理困境

作者簡介:徐建纲(1961-),男,汉,内蒙古包头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影视文学;郑小雨(1992-),女,汉,湖北孝感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2

《人性的污点》是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于2000年出版的一部新现实主义小说。作为罗斯“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这部小说在200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并广受好评。罗一生的作品颇丰,而且他的每部作品都能给读者带来很多关于人生的启迪与思考。当大多数犹太作家都在维护传统的犹太民族道德文化时,罗斯却另辟蹊径,他不仅触及了犹太传统文化的弊端,并且还揭示了犹太民族某些陋习,如身份的危机、夫妻的反目、父子的对立等不协调的方面[1]48。《人性的污点》这部小说讲述了年近70的大学教授科尔曼,因在课堂上称两个从未出现过的黑人学生为“幽灵”,被指控为种族主义而不得不辞职。随后他与女清洁工福妮娅的风流韵事引起了周围人士的批评。以往的研究主要从身份危机、创伤、犹太性、逃离主义和美国梦的幻灭等方面解析科尔曼·希尔克的悲剧原因。这些从不同方面的研究探讨了该作的寓意,对大多数读者的启示无疑是深刻又丰富的。但若我们以文学的伦理学批评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便可看出,科尔曼的悲剧其实更多源于其伦理身份的错位及由此引发的各种伦理混乱[2]257,他最后的死亡悲剧其实是他在困境中的一种解脱。罗斯文中通过对科尔曼的伦理困境及在困境中做出选择的描述,表达出了对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的控诉以及对平等的美好向往。

一、科尔曼的自我意识和伦理困境

1862年,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发表《解放黑奴宣言》,宣布黑人奴隶从此获得自由。1865年,《宪法第13条修正案》正式生效,从这之后,奴隶制在美国被废除。一百多年后,马丁·路德·金继续为黑人民权运动而奋斗,黑人思想得到解放。他们开始融入社会,做着底层工作,种族歧视仍普遍存在。科尔曼作为一个在思想、体魄、才智等方面都高于一般的黑人的人,在一方面他受到时代风气的一定影响,自我的意识开始萌发,并强烈地要求摆脱种族的歧视。另一方面,社会固有的传统观念已经在他心中变得根深蒂固,使科尔曼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充满矛盾与挣扎,碰到挫折后无法解决,最终才导致悲剧的发生。

科尔曼·希尔克出生在东奥兰治的一个普通黑人家庭。他从小就成绩优异,体格强壮。课余时间参加的拳击比赛,战绩全胜。他的父亲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谈吐优雅在餐车工作的服务员,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理的护士。科尔曼的学生时代成绩优异与良好的家庭教育让他没能意识到黑人的身份意味着什么。当时,美国人相信,经过不懈的奋斗,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走向繁荣,而非依靠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美国梦”一直激励着无数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迈向成功。科尔曼也不例外,他坚信自己一定能成为不同于父亲的成功人士。当科尔曼在大学期间买热狗的时候被叫黑鬼,他才意识到自己无论有多优秀,被种族歧视的南方,他只不过是人人口中的黑鬼。

强烈的自我意识使雄心壮志的科尔曼萌发出了“我要成功,我要平等”的呐喊。但是屡次遭到种族歧视的科尔曼陷入了思考。身为黑人的科尔曼天生拥有一副讨喜的白人皮囊。如果科尔曼不说明自己是黑人,所有人都会认为他是一位年轻英俊的白人小伙。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所致,科尔曼追求自我的意识受到限制。他虽然想追求自己的“美国梦”,但是又陷入一种伦理的困境中。

二、艰难的伦理选择

“人的身上有两种因子—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这可以从文学的伦理学中看出,兽性因子指人的自由意志,表现为人的不同欲望。人性因子指人的理性意志,为了避免兽性因子违背伦理,它能指导约束和控制兽性因子中的自由意志。”[3]5从《人性的污点》中可以得出,科尔曼的悲剧发生不只是死亡,更多地体现在他追求梦想与平等中的矛盾和罪恶感心理。受时代的一定影响,科尔曼有了追寻梦想的行动,但这行为却破坏了他的伦理身份。此时的科尔曼面临两个伦理选择:一、受欲望的驱使,断绝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以犹太人的身份生活;二、以黑人的身份生活,与他的家人一样,饱受种族歧视的压迫。表面来看,科尔曼选择了第一种方式,他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但实际上他徘徊两种伦理选择纠结之间。他的理性使他感到充满罪恶感对自己抛弃亲人家庭的行为。所以,科尔曼做出了伦理的选择后,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伦理责任与义务之后,并没真正获取成功的喜悦与自由,而陷入困境与矛盾心理中。

科尔曼陷入伦理选择的困境中的原因是和他父亲的死亡有关。他的父亲,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绅士,原本经营了一家眼镜店,后来因为火灾导致破产。迫于生计,父亲只能去餐车当服务员,忍受白人乘客们的差遣和责备。尽管科尔曼的父亲在工作中备受侮辱,但依旧坚持自己的信念,在家里树立了一个与白人无异的绅士形象,并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们。他教导孩子,即使是黑人,也有自己的理想与信念。科尔曼一直视父亲为自己的榜样和支柱,所以当父亲在工作时猝死之后,科尔曼的信仰开始崩塌。

科尔曼之所以陷入伦理选择的困境和他初恋的离去有关。斯蒂娜是科尔曼的初恋情人,她是传统意义上的白人美女。他们彼此相爱,科尔曼的计划中是与她结婚,还为了斯蒂娜终止了的拳击生涯。科尔曼始终不敢坦诚自己的黑人身份,他所以为的爱情是能冲破所有的阻碍,幻想着“终将有一天会成功地当着她的面把自己的身世一吐为快。”[4]102当斯蒂娜见到科尔曼家人的时候,发现自己无法忍受传统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与压迫感,以此来拒绝了科尔曼。科尔曼感情受到重创,便决定与种族身份作斗争。

三、伦理身份改变引发的伦理混乱

“文学的伦理学中批评着注重对人物伦理身份的分析。所以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伦理问题产生往往都与伦理身份有关……伦理身份的变化可以直接导致伦理的混乱……但伦理混乱不能归于秩序或秩序重构,因此形成了悲剧的文本。”[5]21在小说《人性的污点》中,科尔曼隐瞒自己的黑人身份,选择伪装成犹太人的身份,是他面对困境时做出的伦理选择。这种选择让科尔曼的伦理身份与关系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使他无法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直至导致悲剧的发生。科尔曼伦理身份的变化,导致了不能解决的伦理混乱,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科尔曼的希望破灭。在科尔曼以犹太人的身份开始崭新的生活,进入到主流社会后,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成为了大学教授,并且还与一位犹太女性生儿育女。但戏剧性的是,在一次课堂上,科尔曼称旷课的学生为 “spook”[6]6(有“幽灵”和“黑鬼”双重意义)。因为科尔曼保留着黑人的语言习惯,所以他对“spook”这样词不敏感,但是别人并不知道他的黑人身份。所以这一次简单的点名,被人刻意指控为种族歧视。尽管科尔曼为自己进行了辩护,可他的辩解并没起到作用,以鲁斯为首的一群人故意曲解了科尔曼的表达意图,把种族歧视的罪名强加在他身上。某个人的话语表达意图不由他自己说了算,听话人可以曲解和决定他的话语含义[7]174。科尔曼没有认识到身份是由社会、他人所赋予的,最后导致科尔曼离开了雅典娜学院。

第二,科尔曼与福妮娅的恋情。在科尔曼的事业受到了重创时,亲朋好友离他远去的时候,他遇到了福妮娅,一位年龄只有科尔曼一半的,遭社会抛弃的真实、野性的边缘者。福妮娅原本是资产阶级的富家千金,为了摆脱继父的骚扰,她隐瞒了自己原来的身份,伪装成文盲,从事着底层工作。相似的境遇使两人惺惺相惜。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因其“性丑闻”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舆论焦点,被迫下台。这激起了美国人民狂热的迫害精神。所以在所谓标榜道德伦理的现代社会,身为大学教授的科尔曼与清洁工福妮娅的恋情成为了众人狂热迫害精神的牺牲品。

第三,科尔曼无法回到原来的亲人身边。他瞒过了众人,却瞒不过自己。他需要付出很大代价。他不能与自己的亲人见面,连自己母亲的葬礼也参加不了。他的哥哥瓦特并且警告他不准与亲人联系,甚至永不“再在那幢房子里显露你那张白种人的面孔”[4]168。“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仍然渴望回到母亲身边,渴望见到家人。在表面上他虽然是犹太人,但骨子里他依旧是黑人。”[7]175他渴望亲情,但同时又无法摆脱社会种族歧视的事实。所以当科尔曼成功之后,他内心的矛盾和罪恶感越来越严重。

四、结语

聂珍钊先生曾指出:“文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人类提供从伦理角度认识社会生活的道德范例,而不在于为人类提供娱乐,为人类的自我完善提供道德经验,为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供道德警示”[5]17通过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发现,导致科尔曼人生悲剧发生是由于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与大众疯狂强烈的“迫害精神”,但是主观原因是由于科尔曼自己错误的认知伦理身份。他一直努力从黑人到犹太人身份的转化,并非自己决定的,而是由社会、他人所赋予的。雄心壮志的科尔曼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作出了伦理的选择,放弃了原有的伦理责任与义务之后,并没有真正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与自由,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科尔曼与母亲断绝母子关系时,科尔曼的母亲说:“你像雪一样白,却像黑奴一样思考。”[4]187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尔曼的悲剧不仅是虚伪社会所导致的悲剧,更是一个脱离身份逃避者的悲剧。这种思想及主导行为必会使科尔曼陷入无枝可依的孤独与困境之中,直至最后以死亡而告终。因此,怎样构建合理的身份,并处理好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每位读者都需掩卷深思的重要的伦理命题。

参考文献:

[1]高萌翰. 身份背离下不可脱逃的宿命——浅析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J].青年文学家,2016(15):48-49.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6):2-13.

[4](美)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点[M].刘还珠,译.译林出版社,2011.

[5]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國文学研究,2010(1):13-22.

[6]Philip Roth. The Human Stain[M]. 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 2002.

[7]邹凤群. 科尔曼·希尔克悲剧形成的语境因素——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语言学解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173-176.

猜你喜欢

伦理选择伦理困境
论许三观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
夏目漱石《心》的文学伦理学研究
试论《海蒂》中儿童的伦理选择与成长
翻译职业道德准则的伦理困境
脑机接口技术:伦理问题与研究挑战
基层公务员政策执行过程中伦理困境及对策
潜在举报人秩序遵循伦理困境分析
本土文化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的研究
宁养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及反思
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宋丽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