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2024-06-03王哲
王哲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探索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写作主题,将文章分成人物类、景物类、事件类三种,根据不同的题材特点设计读写综合性实践活动,以读助写,读写并进。人物类文章写作要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景物类文章写作要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事件类文章写作要优化行文结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读写一体化 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要求“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章的特点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方法,在写作中迁移运用。不同主题、不同体裁的文章,写作内容各不相同,写作方法各有不同,所以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文章类型围绕人物、景物、事件等要素设计有针对性的读写一体化课程,助力学生提升读写综合水平。
一、人物类,学习细节描写
1.语言描写,传递身份信息
人物类文章写作要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人物的真挚情感,让读者对人物产生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人物类课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细节描写,在读懂人物鲜活特点与表现方法的同时迁移创造,学会写出人物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经典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从语言中分析人物的身份信息,如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等,并在自主写作中加以迁移运用。
教学鲁迅小说《孔乙己》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主人公孔乙己的语言描写,通过深入分析,挖掘一些能展示其职业、社会地位特点的词句,初步了解孔乙己的身份。例如,让学生分析“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一句,重点分析“窃、偷、读书人”这几个词。通过这些词,学生可以发现孔乙己是知识分子,他自认为读书人的身份很高贵,但他由于某些原因做了“偷窃”这种有损读书人身份的事情,他对此感到羞愧,但还是要狡辩,以此挽回面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其他人与孔乙己之间的对话,分析其他人眼中的孔乙己是什么身份,进一步揭示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从“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等语句中能看出孔乙己在本阶级处于底层,且被其他人看不起。教师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孔乙己》展现人物身份的两条策略。一是通过主人公本人的语言直接揭示其身份职业,如孔乙己时常说一些文绉绉、奥涩难懂的话,让人一听就知道他是迂腐的书生;二是通过其他人的语言反映人物的阶级地位,如咸亨酒店的食客们的话,他们喜欢拿孔乙己取笑逗乐,如“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等,表明在众人心目中,孔乙己是潦倒不中用的读书人,被奚落、被欺侮已成家常便饭。要鼓励学生在自主写作中运用这两条策略,掌握运用语言描写显示人物身份信息的写法。
2.动作描写,凸显性格特征
动作描写是人物类文章的重点描写内容之一。在读写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经典作品的动作描写,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鼓励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尝试运用这种方法。
《孔乙己》中有不少经典的动作描写,可以让学生先自主阅读,细心揣摩那些富有表現力的动词,再让学生上台模仿表演孔乙己的那些动作,可以先分解动作,再做连贯动作。最后让其他同学对学生的模仿表演进行评价,分析模仿表演动作中能否看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如“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等句,有学生从“摸”中看出孔乙己身上没钱,十分寒酸,从“坐、走”看出孔乙己的狼狈窘境。从孔乙己断腿后还要喝酒,能看出他嗜酒如命、好吃懒做。教师可以布置改写的作业,同样写“买酒、喝酒”,让学生换一些动词,尝试写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例如,有学生写“谦让”的性格:“他摇晃了一下酒壶,发现酒不多了,先给同伴满上,最后再将残余的倾入自己的酒杯。”用动作描写展现出酒客让酒的状态,写出了人物的谦让性格。
二、景物类,运用修辞手法
1.引用,浸染文化气息
景物类文章的写作要点是不仅要写出景物的典型特点,而且要展现出文化气息,力求耐人寻味。景物类文章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展现出景物的独特之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中的修辞特点设计读写一体化教学,比如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引用部分,思考引文和景物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蕴藏的文化韵味。
以《春》为例,先组织学生多形式朗读文中写“春风”的一段文字,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分析“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学生发现作者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点,而这也正好是“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的意思。由此学生认识到引用不能过于随意,要符合景物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吹面不寒杨柳风”改写成白话文,对比一下,看看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有学生改成“风儿掠过杨柳,让人感觉暖暖的”,对比原句,他觉得引用诗词更具有文化韵味,也让后文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更形象动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描写不同季节的风,说说自己想重点描写“风”哪方面的特点,并在段落中适当引用古诗词。如有学生写“秋风”的萧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风一点点将黄叶碾碎,在枝头凋落,好像将我枯萎的心也撕碎了丢在地上。”通过以读导写活动,学生认识到作者并非单纯引用,而是将引文和景物描写结合在一起以烘托景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文化韵味。在认识到这一点后,学生在自主写作中便不会随意引用,而是尽可能引用浸染文化气息的词句。
2.衬托,景物摇曳生姿
衬托也是景物类文章中常用的写法。衬托包括景物和景物的衬托、景物和情感的衬托、动和静的衬托等各种不同的类型。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衬托,体会景物摇曳生姿之美,并在自主写作中迁移运用。
以《春》《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学中要让学生找出文中不同的衬托方法,体会衬托的艺术效果。例如在《春》中,“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用鸟儿欢唱的欢快场景体现出高兴的心情,衬托人们的愉快之情,这是以景衬情的衬托法。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寻找景物和景物的衬托、动和静的衬托等其他的衬托类型,并分析它们如何让文章摇曳生姿。在整合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布置课后写作训练,可以让学生写一些非衬托类的写景句,然后分别用不同的衬托类型改写句子,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对“夏天的雨来得很快,哗哗哗,天上如同倾泻一般”这个句子,采用“景物和景物的衬托”,一名学生将其改写成“哗哗的雨如同倾泻一样,地面顿时沟壑纵横”,体现天地之景的衬托;采用“景物和情感的衬托”,一名学生将其改写成“哗哗的雨倾泻而下,豪爽之意,着实痛快”,用“雨”衬托出豪爽之情;还有采用“动和静的衬托”的,一名学生将其改写成“万物静默在倾泻的雨幕中,只有哗哗哗的声音在耳边回响”,用万物的“静”衬托雨之“动”。在读写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了衬托手法的艺术效果,就会在自主写作中借鉴运用。这样,学生活学活用,能让笔下的景物特点鲜明,摇曳生姿,给人留下深刻鲜活的印象。
三、事件类,优化行文结构
1.详略,指向表达主题
事件类文章的特点是运用巧妙的结构,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构思跌宕起伏的情节,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读写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事件类文章的结构特点,指导学生分析如何确定叙述思路,如何布置结构层次,如何安排叙事详略。
以《散步》一文为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读前猜想,猜一猜作者会写哪些内容,哪些内容会详写,哪些内容会略写,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叙事详略。如果不猜作者怎么写,也可以说说如果自己要写“散步”,会写哪些内容,准备写哪些内容,哪些想详写,哪些想略写,为什么要这么安排。经过讨论,学生普遍认为可以写散步前的准备、散步过程中看到的景物、散步中遇到的问题、散步后大家的感受等内容。然后,再让学生对照课文,看看作者详细写的是什么,略写了什么,并结合本文的主题思想,说说作者为何这样安排叙事详略。学生分析、讨论后发现,本文的重点想展现中年人要承担的家庭责任,所以散步过程中看到的景物等内容不是写作的重点,叙述一家人在散步过程中遇到了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这才是写作重点。所以,作者写了“选路”的分歧,重点写自己是如何解决该问题的。由此可见,文章叙事的详略和表达的主题密切相关,和主题关系密切的内容要详细写,反之则略写。读后的写作训练中,学生自会注意叙事的详略安排了。如有学生围绕“生活中不能没有发现美的眼睛”这一主题进行写作,他重点写一边散步,一边寻找景物,其他的内容则会略写。在以讀导写的教学中,学生懂得了安排文章详略的依据和写法,在写作训练环节,就能迁移运用,能较好地提升写作能力。
2.过渡,作好关联照应
在事件类文章中,作者都会注意写好文章的过渡语或过渡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分析文章中哪些词句体现了关联和照应,文章是如何由上一段到渡过下一段的,如何由一件事过渡到另一件事的,怎样的衔接方法更能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学生掌握了过渡、照应的方法,在自主写作时就会有意关注过渡与照应,能够恰当加入关联语句,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合理,衔接更自然。
《散步》一文写了一家人因为选路出现了矛盾,而后又写了“我”如何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原本写的是一家人和谐散步的场景,后面突然出现矛盾,是否会造成阅读的突兀感呢?在‘无矛盾到‘有矛盾到‘解决矛盾之间,作者加入了哪些过渡句,让情节变化不那么突然呢?”学生发现,作者加入“后来发生了分歧”“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等词句,串联前后文,让转折变得不那么突然。教师再提问:“为何‘我的建议,大家都同意呢?作者是否加入了照应句,体现‘我的权威性呢?”学生发现作者用“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暗示了这一点,让其他人的快速认同显得合理。在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后,教师安排他们尝试写家庭生活中的小故事,突出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并在合适的位置加入过渡性词句,让每一个人物的转变都显得合理,让情节发展变得更有条理性。在读写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文章中认识到要通过合理加入过渡句,让文章前后呼应,结构更有条理性。在写作训练中,学生将这种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能写出思路更清晰、衔接更紧密的文章。
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技巧与要求。教师要围绕人物、景物、事件类文本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展开细节描写、修辞手法、行文结构的专项读写活动。这样能构筑读写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手法,在写作中迁移运用,最终达到整体提升读写水平的教学效果。
[作者通联:江苏宜兴市培源中学]